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9 毫秒
1.
国电驻马店热电有限公司原控制系统存在逻辑缺陷,控制品质较差。通过对该机组协调控制系统、送风控制系统、一次风控制系统、加热器疏水等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和优化设计,提高了机组控制系统的可用性,降低了发电煤耗。  相似文献   

2.
基于DSP的有源电力滤波器数字控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小英  朱海滨  王平 《电气应用》2005,24(2):113-115
简要分析了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结构,建立了一种基于DSP芯片的数字控制系统。详细探讨了该控制系统所采用的控制方法、硬件结构以及软件流程,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该控制系统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设计基于TMS320F2812的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控制系统。比较该控制系统与常用的基于TMS320LF2407的控制系统和双DSP控制系统的特点,实现基于TMS320F2812的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并进行实验。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克服了TMS320LF2407控制系统与双DSP控制系统的不足,表现了良好的工作特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变压器冷却器控制方案响应慢、中间继电器多、故障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PLC控制的新型变压器冷却控制系统,从系统功能设计、冷却系统设计等方面对该系统进行分析,并通过实际应用证明该系统可完美代替传统继电器式的风冷控制系统的功能,并且该控制系统能有效避免传统风冷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利用PCS7软件和SMPT-1000实训装置设计仿真与实现了化工过程控制系统,该化工连续反应控制系统分别对物料进料、液位、温度、压强、冷却水与产物提纯等过程变量进行了PID控制,通过对整个控制系统的开车顺序控制和控制回路算法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发了WINCC人机界面。通过对控制系统的结果分析,该化工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在整个控制系统中对过程变量的控制,实现了优越稳态性能和响应速度以及高效的产率。  相似文献   

6.
实现了一个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控制系统,对该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最大转矩电流比的方法,该方法在逆变器容量相同的情况下可大大提高系统动态性能,在输出相同的力矩条件下电机具有更小的定子电流.介绍了该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与调试.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当前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现有建立实时仿真平台工具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将RT-LAB应用在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实时仿真平台上的优势和应用方案。同时针对该方案成功构建了基于RT-LAB的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实时仿真平台,并对该实时仿真平台进行详细介绍。该实时仿真平台不但集模型实时仿真、数据回放分析、飞机航电系统模拟等功能于一体,而且大多采用通用设备,可替换性强。除可以满足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实时仿真需求外,同时还为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实时仿真平台的国产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终端使用分布式部署,能够定向精准切除电网指定负荷的特点,提出了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通信方案,并给出了系统各层级通信框架、接口及协议方案.结合精准负荷控制系统浙江工程通信设计方案,着重介绍了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仿真试验方法,阐述了精准负荷控制系统仿真试验关键技术,设计了应用于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仿真试验系统,描述了该仿真试验系统的软硬件平台和内部处理机制.列举了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及一种可以模拟精准负荷控制系统最大化部署的方案,给出了该仿真试验系统可靠性、稳定性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当前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现有建立实时仿真平台工具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将RT—LAB应用在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实时仿真平台上的优势和应用方案。同时针对该方案成功构建了基于RT—LAB的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实时仿真平台,并对该实时仿真平台进行详细介绍。该实时仿真平台不但集模型实时仿真、数据回放分析、飞机航电系统模拟等功能于一体,而且大多采用通用设备,可替换性强。除可以满足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实时仿真需求外,同时还为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实时仿真平台的国产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EDPF-NT控制系统的结构特点,以及在国电谏壁发电厂1 000 MW机组中的基本网络布置、控制系统硬件组成及控制策略,分析了该控制系统运用中存在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
多变量智能协调控制系统设计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火电机组被控对象非线性、迟滞、燃料大惯性并存的特性,建立了330 MW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非线性模型,并对此模型在额定工况点下进行线性化,以此线性化模型为基础,在机组原有的协调控制系统中增加多变量解耦控制器,进而设计出与之对应的多变量协调控制系统,并通过工程试验与机组原有的协调控制效果相比较,实际结果证明了多变量智...  相似文献   

12.
交流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是一个非线性、强耦合、时变的复杂系统,用传统的PID难以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基于模糊控制原理与传统PID原理相结合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模糊PID控制器比采用常规PID控制器具有更好的动稳态性能。  相似文献   

13.
电磁永磁混合磁悬浮系统的悬浮磁极加上永磁部分之后,系统的不稳定因素增多了,这就要求控制系统有更快的响应速度,更高的刚度。基于混合悬浮控制系统的刚度问题,分析比较了状态反馈控制系统、PD控制系统和PDF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从而为解决混合悬浮系统刚度问题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工业场合下多电机系统高速运行的实际需求出发,分析了传统多电机控制系统和传统弱磁控制系统的优缺点,针对多电机高速运行时的弱磁特性进行了研究。模型预测控制(MPC)是一种基于被控对象模型的新型控制算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较好的控制性能。交叉耦合控制是一种在并行控制基础上对每个电机进行相应补偿的控制系统。将MPC应用到多电机控制系统中并对其进行改进使其具有弱磁控制能力;对传统的交叉耦合控制策略进行改进。将二者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的多电机弱磁同步控制策略,并以双电机系统为例。最后,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模型预测的多电机弱磁同步控制策略,可获得比传统双电机系统更好的跟随性能和同步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一个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多道程序应用环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韩忠旭 《电网技术》1998,22(7):10-13
计算机控制系统要完成I/O控制,过程控制和数据通信等多项任务,因此是一个多道程序系统,文章介绍一个基于RSX-11M操作系统,在PDP-11/73计算机上执行过程控制任务的实际的多道程序系统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即应用了操作系统的固有特性,又结合控制系统应用软件的特点,能够很好地解决多采样周期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软件的调度问题,而且还能节省大量内存。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复合控制的中频逆变电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中频逆变电源的特殊应用领域和对其较高的性能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重复控制和PI控制的复合控制策略,并建立了中频逆变电源的数学模型,详细分析了重复控制系统的原理和结构,重点阐述了重复控制系统中的重复控制发生器和补偿器的设计方法,最后建立了该复合控制的系统框图。该方案利用重复控制来提高系统的稳态性能和谐波抑制能力,而PI控制则用于改善系统的动态特性。基于该复合控制策略,采用仿真软件Matlab7.0建立了中频逆变电源的仿真模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使中频逆变电源在额定阻性负载、突加和突减阻性负载时均能获得良好的稳态和动态性能,即使在带非线性负载时也能获得比较理想的输出波形。  相似文献   

17.
锅炉热工过程先进控制策略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锅炉是一个多输入输出、强耦合、不确定时滞的复杂控制对象,常规的控制器很难取得理想的控制效果.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锅炉热工过程控制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其中包括PID混合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解耦控制系统以及它们在锅炉热工过程中的应用.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探讨了今后国内热工自动化控制研究及应用的几个方向.  相似文献   

18.
船舶发电机励磁系统的CMAC神经网络并行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结合CMAC神经网络控制算法与PID控制算法设计了船舶发电机励磁并行控制系统.在控制过程中CMAC神经网络控制器经过不断学习,最终在控制系统中发挥主要控制作用.在网内投入发电机额定负载的15%和75%时,用某大型船舶电力仿真系统对该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试验,并对电网的单相接地短路和三相接地短路故障进行了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船舶发电机CMAC神经网络励磁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和一定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9.
结合华能岳阳电厂1#炉热控系统优化试验过程,阐述对其给水控制系统、磨煤机组控制系统和通风控制系统所进行的一系列改进与调试.  相似文献   

20.
设计了一种带积分滑模面的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系统,并将其应用于伺服电动机的位置和速度控制系统中.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系统是由模糊控制和hitting控制组成的,在模糊控制设计中,用模糊控制器来模拟反馈线性化控制律;在hitting控制设计中,用hitting控制器来补偿反馈线性化控制律和模糊控制器之间的误差.调节算法是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得到的,从而可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而且为缓解对近似误差界的需要,提出了一种误差估计机制来实时观测近似误差界.仿真结果证明了所设计的系统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跟踪性能,而且对参数变化和外部负载扰动具有鲁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