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叠石筑山作为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的第一要素,其精髓和方法非常注重意境的营造。本文以《园冶·掇山篇》中的"未山先麓"这一叠石手法为切入点,对其的起源、含义及成因进行了深入探寻;通过分析若干古代和当代江南园林中叠石筑山的优秀案例,阐释"未山先麓"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此体悟江南园林设计中以有限实现无限的造景精髓和文化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创作之相地立基、造园意匠、掇山理水及水口园林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水情结  相似文献   

3.
由苏州市园林管理局主办,苏州市留园管理处、苏州市狮子林管理处承办的“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论坛——叠石掇山专题研讨”于 3月 30日至 4月 1日在苏州举行。出席本次研讨的有来自北京、南京、上海、扬州、无锡、苏州等高校、园林、文博、建筑等方面的学者以及《中国园林》编辑部共 50多人。 研讨会共收到论文 20多篇,就中国园林叠石掇山的历史、艺术、美学、技法、国内外影响等方面分别作了研讨,总结了宋代“花石纲”对园林石文化艺术的影响,交流了当代叠山技艺及应用的发展趋势,对目前叠石掇山中涉及资源、环境、用料、施工、技术及经济…  相似文献   

4.
<正>1、中国传统园林掇山理法研究的现状与难点"掇山",出自中国明代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指的是在园林中修建假山,又称作"叠山"、"堆山"[1]。"理法"指规则、法则,即中国古典园林修建假山的制度和手法。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理水、建筑、花木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它既是一项技术和工艺,又是一类专门的艺术。古代将造园师称为"山子",如与建造家"样式雷"齐名的造园家"山子张",足见掇山对于园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置石组景     
陶植 《园林》1999,(5):20-20
掇山叠石是我国园林之传统技艺。当代如何发扬光大仍需今人努力。城市绿地开放于民,应以花草树木为环境之基调,非地形地貌上佳处一般不易大动土木掇山叠石。但置石小品可随意点缀。我国地域辽阔,山石资源丰富,或奇或秀或拙或漏……利用自然之石巧立于园林绿地之中,辅以造境组景,略见自然山川一斑,则令人神往。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所谓"无石不成园",叠山置石是造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骨架。扬州园林起源于西汉,极盛于清乾隆年间,其中又以私家园林为主。因扬州地处平原,园林中本无山,但在南北交织的经济、文化熏陶下以及南北叠石匠师的相互交流中,扬州私家园林叠石艺术手法自成风格,有法无式,变化万千,自此扬派叠石与北派、苏派并列为中国园林掇山置石的三大流派。扬州何园有"晚清第一园"的美誉,关于何园的造景艺术分  相似文献   

7.
中国园林在18世纪欧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8世纪下半叶,在欧洲掀起了一场模仿中国园林的造园热潮,它对欧洲人造同观念的转变及后世西方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中国热"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阐述欧洲人对中国造园要素和手法的模仿以及在造园思想上的异同,着重论述欧洲园林在园林建筑、理水、掇山叠石、植物配置等方面向中国园林的借鉴、学习之处,并从自然观的角...  相似文献   

8.
筑山叠石是中国古典园林技艺中的代表与精髓。本文从精神象征、历史变迁、造园技术、审美理想、功能设计和园林文化等方面剖析筑山叠石在古典园林中的作用与价值,研究发现筑山叠石蕴含着崇高的精神内涵,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和超乎寻常的技术难度,是园林功能设计的核心要素,也是文人审美理想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希望本文对筑山叠石作用与价值的探讨,可以为中国古典园林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立足中国传统造园理论,就其整体景观意匠中蕴含的声音美营造智慧进行解析,主要内容包括:1)园林院落空间的隔声降噪功能"屏俗";2)"掇山理水""莳花艺树""动物点缀"和"建筑经营"的声音美营造意匠"收嘉"。结合中国传统"静"之哲学美学思考,揭示了中国园林艺术境界之生命颐养特征,由此阐明了园林声音与静谧的内在统一关系。中国园林通过"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的整体景观意匠,将生命的颐养目标落实到了园林的境界营造,由此统一了声音与各种有形、无形构景要素的营造过程。不但跨越了物理学安静与声音美营造的二律背反,还实现了园林降噪、声音美营造乃至静谧境界经营的整体把握,其中蕴含的营造智慧对当前声环境面临的瓶颈问题解决具有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0.
段建强  张桦 《风景园林》2018,25(11):29-32
豫园与寄畅园是两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两园造园各具特色,是明清两代交替时江南园林的代表,其中对两园园林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两座园林中的假山。本文通过对两园的掇山格局尺度、堆掇技法、造景逻辑3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我国古典园林假山堆掇在晚明清初园林营造中的若干艺术发展趋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叠石掇山,虽石无定形,但山有定法;所谓法者,就是指山的脉络气势,这与绘画中的画理是一样的.大凡成功的叠山家无不以天然山水为蓝本,再参以画理之所示,外师造化,中发心源,才营造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假山作品.在园林中堆叠假山,由于受占地面积和空间的限制,在假山的总体布局和造型设计上常常借鉴绘画中的"三远"原理,以在咫尺之内,表现千里之致.  相似文献   

12.
钱晓冬  沈旸 《建筑学报》2021,(11):23-28
以掇石何法来剖析静心斋现状的掇山意趣;以欺山何为来重构静心斋光绪时期对园山的增改;以造园何感来探讨静心斋乾隆时期对初衷的营造.对比南、北方园林在掇山营造方式及情感目的 上的异同,试图寻找传统园林在当下延续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陈添赐 《中外建筑》2024,(2):112-115
《园冶》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造园瑰宝,是造园学的第一部传世专著。文章旨在从《园冶》探析余荫山房的营造,根据《园冶》中的屋宇、掇山和借景三方面,研究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古典园林——余荫山房的造园手法。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通过对余荫山房布局、屋宇营造、掇山景观和借景营造的详细讨论,总结出随曲合方的空间布局、因境选形的掇山营造以及务实与归隐的借景意境。结果表明,《园冶》对余荫山房的营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示了岭南园林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文章延续补充了《园冶》应用于中国园林的研究,然而,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园冶》与岭南庭园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4.
植物配置系列:园林植物与山石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生泉  郑丽蓉 《园林》2004,(11):16-17
园林中的山石因其具有形式美。意境美和神韵美而富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被认为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在传统的造园艺术中。堆山叠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典园林无论北方富丽的皇家园林。还是秀丽的江南私家园林。均有掇石为山的秀美景点。而在现代园林中。简洁练达的设计风格更赋予了山石以朴实归真的原始生态面貌和功能。  相似文献   

15.
在以叠石胜的扬州选取个园作为代表,结合《园冶》、《闲情偶寄》等明清造园相关论著,从选石到掇山多方面研究个园中包括四季假山及小型石景、小品在内的叠石技艺。  相似文献   

16.
对柳州市园博园城市展园的地形、道路、园林小品、园林建筑种类进行调查分析,得出营造地形常采用的5种方式,从多到少依次为平地、理水、坡地、掇山、叠石;展园道路以园路为主,辅以踏步、园桥和汀步完善道路系统;小品注重功能性,种类多样,多以景石和雕塑形式呈现;园林建筑单体化,以亭为主;地形、道路、园林小品、园林建筑种类比约为2∶2∶5∶1等结论。提出通过理水手法营造多样化空间,利用小品提升硬质景观丰富度,控制展园内地形、道路、园林小品、园林建筑的种类比为2∶2∶5∶1等建议,以期为硬质景观研究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叠石、掇山是中国园林造景的传统艺术手段。即可布置成园林中的主要观赏景点,也可在功能作用方面发挥多种多样、机动灵活的实用效果。以北京西郊某庭院内布置了一座石山“影壁”为例,叠石所用石料,来自京北昌平县东水峪。影壁山采用土洋结合的施工方法,施工过程中,艺术(景)为功能(影壁)服务,在艺术手法上强调尊重设计意图,在功能要求上尽量满足用户需要,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艺术与功能效果统一,雅俗共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一、假山外观效果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鲜花,而假山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无园不石",凡进园林一眼就能见到假山。假山是由湖石、黄石叠成的。山水是园林中的骨架,掇山叠石是创造这一骨架的手法之一,其关键是要有自然之理,才能得自然之趣,造型时要结合具体环境进行规划布局确定基本形式(池山、峭壁山、峰山、沿阜垒山、平山、深山、高山)、体量(大小高矮)、范围、纹理。这就要求在山石造型上强调大的山势,构图上要"疏而不散"。"展而大露"、"虚实穿插"、"相互掩映"、"大起不落",使其人于形而出于…  相似文献   

19.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动物园鸟馆室内瀑布景观和福建松溪石壁山室外瀑布景观的设计中,以研究人造瀑布景观为目的,融入中国古典园林"掇叠山石、理水、种植花木和建筑"四要素的理念和方法,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生态、功能、视线、动线、供水、结构安全、照明与防雷等分析,营造供现代人观赏使用的室内外山林瀑布。  相似文献   

20.
卜复鸣 《园林》2005,(3):22-23
叠石掇山,虽石无定形,但山有定法,所谓法者,就是指山的脉络气势,这与绘画中的画理是一样的,在凡功的叠山家无不以天然山水为蓝本,再参以画理之所示,外师造化,中发心源,才营造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假山作品,在园林中堆叠假山,由于受占地面积和空间的限制,在假山的总体布局和造型设计上常常借鉴绘画中的“三远”原理,以在咫尺之内,表现千里之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