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隧道下穿既有地铁车站施工结构沉降控制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地铁6号线朝阳门站至东大桥站区间隧道采用平顶直墙结构垂直密贴下穿既有2号线朝阳门站。采用FLAC~(3D)模拟分析了密贴下穿施工引起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规律,据此提出了下穿施工期间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控制方案,并基于现场监测数据对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进行了分析与安全性评价,主要取得以下认识:下穿段两沉降缝间的既有地铁车站结构为沉降控制的重点区域;区间隧道下穿施工期间,初支背后回填注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千斤顶顶升则是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控制的关键措施;隧道开挖初期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显著,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及时调整千斤顶顶升力并加强注浆质量,确保了下穿施工期间既有地铁车站的结构安全。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新建隧道密贴下穿既有地下结构等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成都地铁倪家桥站新建地铁车站结构密贴暗挖下穿既有地铁车站的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对暗挖下穿既有车站的不同开挖歩序及辅助措施对应施工方案的对比分析,研究了暗挖下穿对既有车站结构的影响规律,通过研究发现:平顶直墙CRD法导洞开挖顺序对既有车站结构沉降影响较小,先开挖既有结构柱范围,后开挖结构柱之外的范围,对既有车站结构沉降控制有利;全断面注浆加固、设置千斤顶顶撑措施对既有车站结构沉降控制作用显著,全断面注浆加固可减小既有车站结构沉降35%,千斤顶顶撑措施可减小既有车站结构沉降29%;对应不同的开挖歩序及辅助措施方案引起的既有车站底板结构沉降变形规律基本一致,呈槽形分布,沉降最大值处于开挖断面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3.
《低温建筑技术》2020,(3):138-141
以某地铁车站暗挖密贴下穿既有车站的工程实例为基础,借助有限元计算工具,分析暗挖车站密贴下穿施工过程中,引起的变形和外力对既有地铁车站造成的安全影响。对比分析"PBA三导洞"和"CRD"工法在实施过程对既有车站变形控制效果。通过对模型施加强制沉降位移,计算其在不同沉降位移状态下结构的应力变化情况,得到结构底部拉应力裂缝超过0.2mm时,既有车站结构承受的极限位移值为-12.6mm。最后得出结论暗挖车站密贴下穿既有车站施工,宜选用竖向支撑效果较好的"PBA三导洞"工法,以对既有车站结构形成有效的保护效果,保证结构和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4.
洞桩法施工灵活、沉降控制好,可与多种隧道结构形式配合,越来越多应用于密贴下穿工程。以某城市新建地铁车站为工程背景,对既有隧道存在变形缝危险源的下穿施工方案进行了比选研究。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2种洞桩法施工下的既有隧道变形规律,得出了最优施工方案;介绍了洞桩法施工沉降控制关键技术;并对比实测数据,证实了施工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以北京地铁6号线下穿既有车站工程为例,提出了密贴下穿既有车站的施工技术,并制定了CRD+千斤顶支护法及注浆等辅助措施,探讨了施工中的操作要点,通过对既有车站结构变形的分析,指出车站结构处于安全可控状态,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依托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公主坟站密贴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公主坟站进行系统研究,完善整合既有的前评估、结构体系优化、工法研究、过程控制、监控量测、后评估研究成果,形成一套完整的新建平顶直墙大断面地铁车站密贴下穿既有车站的关键技术研究体系及结构设计施工指南,保证类似地下密贴穿越工程的安全、经济、高效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谭敏 《建筑技术》2023,(15):1812-1814
为保证新建隧道曲线近接既有地铁安全施工,采用工程调研的方法研究了该工程的主要风险,对近接施工风险和既有运营结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工程施工风险调研结构和既有结构现状调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施工加固措施,并结合现场实施结构对提出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该工程曲线下穿段包括曲线下穿车站风道和既有运营地铁隧道,其中下穿车站风道施工为一级风险,下穿地铁区间施工为特级风险;(2)曲线下穿段近接施工风险控制措施:上半断面深孔注浆;区间洞内增设临时仰拱;缩小格栅步距,由750mm变为500mm;(3)现场监测所有监测指标均在安全阈值内,新建隧道、既有车站风道和既有地铁区间的变形均在安全阈值内,拟定的风险控制措施保证新建隧道顺利下穿既有地铁风道和既有地铁区间。  相似文献   

8.
盾构隧道斜交下穿地铁车站的影响与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工程实例对盾构隧道斜交下穿既有地铁车站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同时通过穿越过程中的施工参数、结构变形监测数据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穿越中关键施工参数的选取和对既有车站的影响。控制盾构掘进参数,合理设定推进力、推进速度和土压力,加强同步注浆和二次补浆是控制既有地铁结构变形的有效措施。另外,通过实测数据分析总结既有车站结构变形规律,此次一端斜交下穿使得既有结构变形由垂直下沉变为扭转下沉,结构侧墙半槽形沉降曲线表明结构变形对列车的行车安全造成很不利的影响。研究结果为今后类似的下穿既有地铁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北京地区冲洪积地层条件下,地铁机场西延线隧道下穿既有5号线北新桥站工程为依托,对地铁隧道采用洞桩法施工密贴下穿既有地铁车站,引起地表及既有地铁车站的沉降规律进行研究,并提出沉降控制方案。结果表明:下穿施工工程中,地表和既有车站底板沉降主要产生在浇筑二衬扣拱阶段。地表沉降呈现出以既有车站两侧的下穿隧道上方为中心沉降量最大,向周边沉降量逐渐减小的特点。车站底板形成与车站中线平行的沉降带,中间条带沉降量最大,两侧随距离增加逐渐减小。本文对洞桩法施工工序提出优化方案,改变浇筑二衬扣拱前,开挖中导洞的距离,模拟结果表明:中导洞开挖隧道总长的1/4后浇筑相应段的二衬扣拱,相较于中导洞开挖贯通后浇筑二衬扣拱,地表最大沉降量减少25%,既有车站底板降量减少7%。  相似文献   

10.
以某市地铁7号线新螃区间为依托,系统介绍了下穿既有车站的CRD法隧道施工相关技术,内容包括下穿既有车站施工方案、施工工序和技术措施等。并通过分析施工过程中2号线的轨面沉降、地表沉降和洞内收敛研究采用暗挖对既有隧道的影响程度。现场监控量测和施工实践表明,该CRD法隧道的施工方案获得成功,有效地控制了工程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1.
高博 《四川建材》2023,(3):154-157+161
以北京地区某区间隧道和出入段线隧道下穿既有运营车站为工程依托,针对多条隧道密贴下穿既有运营车站工程中众多导洞施工顺序的问题应用数值模拟分析了四种导洞开挖顺序对既有车站底板结构变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优先B断面边侧导洞施工可有效减小既有结构变形,最终变形量为-2.97 mm;沉降槽中心线随导洞开挖位置不断发生偏移并随工序推进沉降槽宽度深度均不断增大;B断面下穿是引起既有结构变形的主要原因,占77.44%,其中B断面边侧导洞开挖占65.32%,二衬占12.12%,应引起足够重视。现场实测数据与模拟变形趋势基本吻合,B断面施工后既有车站变形量为-0.8 mm,施工结束后既有结构变形为-1.2 mm,满足既有运营车站安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新建车站为换乘车站,大跨度密贴上穿既有线,在现状调查和检测的基础上,论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上穿段施工对既有地铁结构的影响,根据计算结果,分析既有地铁结构及轨道结构的变形,对施工提出相关要求,并采取相应的轨道防护措施,以保证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3.
南水北调总干渠近距离下穿地铁既有车站变形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总干渠下穿地铁既有车站为重大工程,为保证总干渠的顺利施工和地铁车站的安全运营,必须进行重点监测工作.文章主要介绍了总干渠下穿北京地铁l号线五棵松站的第三方监测情况.总干渠施工可诱发既有车站结构的沉降,造成车站轨道过量变形,进而影响地铁安全运营,该工程采用了信息化监测,结果表明及时的信息反馈为安全隐患的解决提供了基础,北京地铁1号线运营未受影响.该工程对类似穿越地铁既有车站工程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浅埋暗挖隧道近距下穿既有地铁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主要针对越来越多的浅埋暗挖隧道近距下穿既有地铁工程,结合北京地铁5号线崇文门站下穿既有地铁2号线区间隧道工程,介绍新建浅埋暗挖隧道近距下穿既有地铁隧道的关键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对既有地铁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评估;根据现状评估结果并结合理论分析和类似工程经验确定既有地铁的变形控制标准;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等进行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地铁影响的预测分析;对主要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并选取超前大管幕、掌子面注浆、补偿注浆等辅助措施;根据数值分析结果并结合既有工程经验,将主要控制标准按施工步序进行分解,实施控制标准的分阶段控制;通过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即时监测和分析既有地铁的动态变化,对出现的结构开裂、沉降过大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灌浆加固、注浆抬升等处理措施,确保既有地铁的正常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5.
大断面隧道密贴下穿既有线工程施工难度大、沉降控制严格,是穿越工程中重点研究的对象。以某城市新建穿越工程为背景,通过试验分析、数值计算与现场监测相互验证的方法,研究了"超前深孔注浆+六导洞PBA+边桩顶升"沉降控制体系下的既有隧道沉降规律,现场监测表明隧道沉降和变形缝差异沉降均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保证了施工安全和既有隧道的运营安全。此研究成果可为类似下穿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新建区间隧道下穿既有地铁车站时,下穿隧道设计方案的研究比选,并利用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推荐方案实施对既有车站的影响;现场施工监测数据表明,在大管棚支护下,采用交叉中隔壁法(CRD)施工的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车站,能保证既有地铁车站的结构及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7.
于健 《云南建材》2011,(21):173-174
近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行业的迅速发展,在新建地下结构时往往会遇到“近接施工”问题。成都地铁2号线中医学院站斜交下穿既有成都市一环路城市隧道,斜交角度57°。地铁车站顶板与下穿隧道底板密贴,中间铺设防水层并注浆密实。城市隧道结构设计方案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并设置桩基及横梁,为后期的地铁结构预留了施工条件。本文介绍了在既有城市隧道存在条件下的地铁车站设计过程,l并阐述了车站该部分结构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18.
针对新建北京地铁19号线施工对邻近的既有地铁新宫站的影响评估为背景,采用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基于数值模型对基坑开挖邻近既有车站、区间隧道下穿既有车站施工等多工序引起的既有车站的变形和应力进行分析,预测了新建地铁施工各工序引起既有车站的变形量及总变形量,提出各工序的变形控制标准及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既有地铁车站(铁西广场站)自动化监测工程为例,针对新建明挖深基坑及下穿隧道对既有地铁车站产生的影响,选取引起既有车站变形的几个施工关键阶段,进行沉降监测数据分析,总结变形规律,论述了实时、准确反馈监测信息的重要性,提出自动化监测指导施工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低温建筑技术》2019,(8):111-114
针对南宁地铁4号线盾构隧道近下穿既有南环线铁路隧道工程,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新建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施工对地表和既有隧道结构及轨道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对下穿段一定范围内的盾构周边土体进行注浆加固可以有效控制盾构隧道施工对地表和上方铁路隧道的影响,能够将地表沉降、既有隧道衬砌变形及结构安全、轨道变形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为工程施工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