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考虑长三角沿海地区吹填软基实际工程性质,采用新型集成管井降水联合强夯加固技术进行某滨海工业园区试验段软基处理。新型集成管井降水装置可增加主动降水能力,大大加快了孔隙水的排出和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并可使超孔隙水压力降至负值,减小地基侧向位移。通过监测水位、孔隙水压力、侧向位移和沉降,及时了解加固效果,进一步探究加固机理。试验表明:第1,2遍点夯分别采用1 250k N·m和2 000k N·m的夯击能,夯击次数为2~3次,夯实效果最佳;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比较快,消散速率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第2遍强夯过后孙隙水压力消散速率比第1遍大。最后通过检测,地面以下5m深度地基得到充分加固,地基承载力达到100k Pa,完成了试验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2.
根据现场典型实测资料,研究动力固结法处理饱和土地基的土性适用条件、地层的排水条件和施工工艺参数等。分析不同地层条件下,强夯荷载作用引起的孔隙水压力的增长和消散规律、单点夯击能量、夯击次数以及遍与遍之间的间隙时间、强夯加固的影响范围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层条件下的排水要求是不同的,而所应采取的强夯参数和能达到的地基承载力也有很大差异;在地层一定深度范围内,冲击荷载引起的孔隙水压力往往高于相应点处的自重应力并形成较多的裂隙通道,因此加速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过程;对于透水性差的土层,应采取必要的排水措施和小能量强夯荷载,而对于透水性较好的土层则可采取较大的能量。  相似文献   

3.
针对公路遇到的软土特殊路基,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和原位试验,确定了软土地基的工程性质。现场夯击试验结束后,对夯后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不同深度的水平位移、地表变形进行观测,对比了强夯加固前后静力触探的结果,得到最佳加固深度与最佳夯击能,为强夯法加固软弱地基提供了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4.
强夯加固粉土地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某机场飞行区进行强夯加固浅层粉土地基的现场试验,对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和孔隙水压力等进行了监测,并在试验后进行静力触探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结果表明:强夯处理后消除了地层6 m深度范围内粉土地基的液化,同时改善了该范围内土层的工程性质。强夯前需采取降水措施,可有效避免出现夯坑内积水和场地局部液化现象,强夯加固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比较快。强夯施工间隔1 d后不同深度的超静孔隙水压消散比例都超过80%,间隔5 d后超静孔隙水压基本消散,点夯加满夯处理的加固效果整体上好于满夯,并且较小单击夯能和较多夯击次数的点夯施工工艺可以获得较好的加固效果,采用1 500 kN.m夯能点夯两遍和800 kN.m夯能满夯一遍的施工工艺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季节性冻土、地下水位变化对黄泛区地基强夯加固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现场试验,对单击夯击能1200k N·m和1500k N·m分别在春、冬季进行强夯试夯,监测并分析了夯点下孔隙水压力、夯沉量及地基承载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受冻土层影响,冬季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单击夯沉量及累计夯沉量均小于春季,春、冬季强夯有效加固深度修正系数α分别为0.198、0.183;春季地下水位较高,强夯过程中浅层地基易液化;动力触探得到的地基承载力季节性对比不明显,动力触探宜在强夯后一个月进行;春融期后强夯应进行井点降水,冬季强夯应先清除表层冻土。该结论的得出对于指导黄泛区地基强夯施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山谷型与滨海型两种不同土质条件下碎石回填地基的强夯加固效果,开展了8000kN·m能级的现场强夯对比试验;同时考虑滨海大型工程建设地基处理施工的需要,在沿海地区实施了10000,15000kN·m高能级强夯的现场试验。通过对各场地不同能级试夯前后地基动力触探与静力载荷试验结果的分析与对比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采用8000kN·m夯击能处理山谷型厚层碎石回填地基,其有效加固深度可达10.0~11.5m;处理滨海型下卧软弱夹层且存在地下水的碎石回填地基,其有效加固深度为8.5~9.0m;②采用10000kN·m夯击能处理滨海山前厚层碎石回填地基,其有效加固深度为12~12.5m;③采用15000kN·m夯击能处理滨海型下卧软弱夹层且存在地下水的碎石回填地基,其有效加固深度为11.5m;④若采用梅纳公式的修正形式预估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其修正系数取值范围建议为0.29~0.40;对于软弱下卧层浅、高地下水等不利情况应取低值,对于回填碎石层厚、且级配较好时可取高值。  相似文献   

7.
武玉龙 《土工基础》2011,25(5):79-81
分析强夯最佳夯击能以及强夯间歇时间的确定方法,并讨论超孔隙水压力在大夯击能强夯中的变化情况.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强夯工程影响深度约为11.0 m,强夯有效加固深度为9.0m.  相似文献   

8.
依托曹妃甸地区吹填土地基处理工程,阐述了高真空击密法的加固机理和关键工艺;针对该地区工程地质特点,对比了强夯和真空预压法适用范围,确定高真空击密法为该地区的施工方法,并研究了施工过程中不同深度的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真空击密法可以有效缩短施工工期,减少工程造价,强夯与真空排水相结合的工艺可以快速排出孔隙水和消散超孔隙水压力,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该研究成果可以指导施工点夯的时间间隔设置,将点夯时间设置为9 d,超孔隙水压力完全消散后进行点夯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依托青岛某地基处理工程,对上覆杂填土的淤泥质土地基进行加固,现场检测其加固效果.通过对夯击过程中超静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在不同性质土层中的增长及消散规律的分析,计算了超静孔压的消散,提出了确定强夯夯点间距、有效加固深度及两遍夯击间隔时间等施工参数的方法及优化.  相似文献   

10.
结合沉管砂桩与强夯法联合加固吹填土地基的现场试验,研究强夯过程中夯坑沉降量的变化过程、地层孔隙水压力的增长和消散规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强夯遍数的增加,夯坑沉降量呈现明显的减小的趋势;强夯荷载作用下,地层中孔隙水压力的上升是十分明显的,且随离开强夯点水平距离的增大,最大孔隙水压力出现的深度有所下移.利用上述方...  相似文献   

11.
深圳某拟建加工厂场区原地形高差大,需平整场地。根据场平填土厚度大的特点,对回填土采用强夯处理,夯击能为4000kN·m,试夯累计夯沉量达到1.45~1.88m。在对夯击数与累计夯沉量的同归、夯击能消耗、夯沉量估算的夯锤底接触应力及压强传递进行分析后得出,夯击数与累计夯沉量呈三次方函数关系;前几夯夯沉量大,以冲切密实浅层土为主,土体压缩消耗能量比例大,后几夯,夯沉量小,能量以增加超孔隙压力和振动波的形式加同深层土体和消散;夯锤与土体作用时间仅为0.06~0.01s,接触应力可达4~20MPa,大部分接触应力为超孔隙压力所承担和传递,因而未破坏土体结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针对笔者早期提出的静动力排水固结法处理高含水量饱和软黏土时存在水柱效应问题,利用多向高能电磁力冲击试验系统,对珠三角的淤泥进行高冲击能静动力排水固结室内模型试验,获得了淤泥力学响应相关规律: (1)土层中部与下部位置之间土压增量差值十分相近,孔压增量之间、土层压缩量之间亦有类似规律,初次验证了水柱效应的存在,即沿地基深度方向因瞬时不可压缩的水柱特性而可将相当部分夯击力传递至地基深处;(2)随着夯击遍数增加,冲击产生的附加应力与土自重比值逐渐增大,有效加固深度相应增加,夯击能可有效传递至地基土体深部。结果表明,当土中设置了竖向排水体系,不但有利排水,而且具有水柱效应,夯击时近似不可压缩的水柱可将冲击能量传递至地基深部软土中,使深层土体较充分排水固结。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冲洪积土以粉土和粉质粘土为主,在夯击能作用下孔隙水压力表现出不同的增长与消散规律。以粉土为主时孔隙水压力增长与消散速度都比较快,适合用强夯的工法进行加固;以粉质粘土为主时,孔隙水压力的增长与消散速度相对较慢,在应用强夯法时,应考虑用低能量、长间歇时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某填海工程吹填砂地基进行强夯处理的现场试验,对夯坑沉降及夯点周围地表变形、场地平均沉降量、孔压的增长和消散、强夯振动等进行监测,然后采用载荷试验,重型动力触探(N63.5)、标准贯入、瑞利波波速测试等原位测试方法对地基的加固效果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地基强夯参数,以供指导施工。通过试验研究可以了解强夯对提高吹填砂地基承载力的效果、孔隙水的响应规律、地基的振动影响等,有利于揭示强夯加固砂地基的特性,为我国沿海地区的"填海造地"工程提供了经济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5.
李健 《山西建筑》2008,34(16):106-107
结合某地基强夯工程,采用重型动力触探,平板载荷试验与室内土工试验等方法,测试了夯击能,夯后时间对强夯强度和加固深度的影响,初步解释了有效加固深度的概念,提出了目前设计承载力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饱和粉土地基低强度混凝土桩振动沉管施工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分布、消散规律及单桩和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对滨州市饱和粉土地基进行了低强度混凝土桩的振动沉管和静载试验。结果表明:沉管振动下沉时,最大超孔隙水压力一般出现在桩端以上2~3 m;沉管振动下沉对桩周土体的扰动较小,最大超孔隙水压力与上覆土有效应力的比值仅为0.327;单桩振动拔管后15 min,临近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率可达到65%~75%;与设计规范的估算值相比,振动沉管成桩后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偏小,仅为估算值的55%~60%;低强度混凝土桩的加固作用明显,复合地基承载力与天然地基相比提高了约1倍。  相似文献   

17.
强夯法地基处理浅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裴吉峰 《山西建筑》2003,29(7):47-48
对强夯法处理地基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包括有效加固深度、夯击能量级别、夯点位置等内容 ,指出强夯法在某种程度上比其它地基加固方法更为广泛和有效  相似文献   

18.
强夯置换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为了解决强夯时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问题, 提出了加固饱和粉土、粉质粘土地基的强夯碎石桩法。工程试验研究表明, 该法克服了一般强夯法对这类场地效果不理想的缺点, 加固后的复合地基不仅碎石桩本身桩体长、影响深、强度高, 而且, 桩间土的承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复合地基比天然地基的承载力提高幅度在一倍以上。工程应用结果表明, 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深度公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学亮 《山西建筑》2003,29(17):28-30
对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深度的公式作了分析,应用Menard理论,推导出了地基加固深度的经验公式,经在某工程中实际应用,验证了该公式的可靠性及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