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甘肃永登产黄花蒿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合Massworks TM质谱解析软件及NIST谱库检索等手段,确定了黄花蒿挥发油中33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侧柏酮、桉树醇、邻异丙基甲苯、β-蒎烯、蒿酮、双戊烯和樟脑等。结果显示,Massworks TM技术提供的模拟精准分子量信息对未知化合物的确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单四级杆质谱确定未知化合物提供重要的依据,可提高谱库检索定性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萃取食用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品种的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gas chromatgraphy mass spectrometrometry,SPME-GC/MS)进行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出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显示:共鉴定出51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烯类、酯类、醇类,还有少量酸、杂环类和烷类物质,其中主要成分为单萜类化合物α-蒎烯、β-月桂烯、α-松油烯、β-蒎烯、γ-松油烯等,相对含量分别为74.04%、5.24%、3.96%、3.44%、2.01%,共占总相对含量的88.69%。表明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方法能准确反映食用菊花中的挥发性组分,可为食用菊花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鄂西宣恩野生刺梨汁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萃取游离态挥发性成分和Amberlite XAD-2树脂吸附、β-葡萄糖苷酶酶解释放O-糖苷键合态挥发性成分,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研究其游离态和O-糖苷键合态挥发性成分组成。结果表明:宣恩野生刺梨汁中游离态和O-糖苷键合态挥发性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差异较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出宣恩刺梨汁中游离态挥发性成分3 8种,含量较高的有(+)-柠檬烯、叶醇、丁酸乙酯、正己醇、苯乙烯、异戊酸乙酯、2,4-二叔丁基苯酚、松油烯、月桂烯、罗勒烯、丁酸-3-己烯酯、芳樟醇、辛酸、辛酸乙酯和双戊烯等;采用β-葡萄糖苷酶酶解释放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鉴定出宣恩刺梨汁中O-糖苷键合态挥发性成分有38种,含量较高的有4-羟基肉桂酸、2′-羟基-4′,5′-二甲基苯乙酮、辛酸、肉桂酸、2,4-二叔丁基苯酚、3,4-二甲氧基肉桂酸、苯甲醇、己酸、3,4,5-三甲氧基苯酚、叶醇和阿魏酸等,其中有苯甲醇、苯乙醇、橙花醇、肉桂酸、香草酸、3-羟基己酸乙酯、丁香酚等33种物质在游离态组分中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萃取瓜蒌子中挥发性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瓜蒌子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从瓜蒌子中共分离出79个色谱峰,鉴定出其中49种化合物,占其挥发性成分的84.18%,其中含量较高的为(E,E)-2,4-壬二烯醛(21.50%)、2,4壬二烯醛(10.01%)、戊酸戊酯(4.60%)、正己醇(4.28%)和正戊醇(4.02%)等。研究采用HS-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瓜蒌子挥发性成分,为瓜蒌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任洪涛 《中国油脂》2021,46(2):135-13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美藤果油中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鉴定,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美藤果油中共鉴定出46种挥发性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86.73%,主要有(2E,4E)-2,4-庚二烯醛、(2E,4Z)-2,4-庚二烯醛、乙酰基环己烯、(E,E)-3,5-辛二烯-2-酮、3,5-辛二烯-2-酮、反式-2-戊烯、正己醛、(E)-2-庚烯醛等,以醛类、酮类和烃类化合物为主,并含有少量的醇类和呋喃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及水蒸气蒸馏(SD)方法对内桂子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进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提取物分析鉴定.两种提取方法相互补充,共鉴定出59种挥发性成分.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肉桂子主要挥发性化学成分相近,含量稍有不同,包括肉桂醛、γ-衣兰油烯、α-古巴烯、石竹烯和邻甲氧基肉桂醛等.研究结果表明,将肉桂子开发成为药食两用调味品具有很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优化超临界萃取工艺提取印蒿精油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分析其成分。以萃取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其中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30 MPa,CO_2流量30 L/h,萃取时间60 min;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合保留指数对印蒿油进行成分分析,从印度和英国印蒿油中分别共鉴定出28、40种化合物,主要成分包括印蒿酮、大根香叶烯B、肉桂酸乙酯、印蒿醚等;该研究结果填补了印蒿油提取工艺及成分相关分析数据,并为其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炒制对小米挥发性成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小米和炒小米挥发性成分差别,小米和炒小米总共检测到6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小米46种,炒小米44种,为醛、杂环、醇、酮、碳氢、含苯衍生物、酸和酯类物质。小米中己醛、2-甲基-萘、(E,E)-2,4-癸二烯醛和十五酸为主要挥发性成分,炒小米中己醛、糠醛、(E)-2-辛烯醛和(E,E)-2,4-癸二烯醛为主要挥发性成分。炒制导致小米中醛和杂环类物质含量增加,碳氢和含苯衍生物含量大幅降低,对形成炒小米独特气味品质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小米糠及其膳食纤维中挥发性成分,共检测到了77种挥发性成分,包含有24种醛、11种酸、9种醇、6种酮、11种含苯衍生物、12种碳氢化合物和4种其他物质。小米糠及其膳食纤维中的挥发性成分有24种成分相同,差别较大。己醛、壬醛、(E,E)-2,4-癸二烯醛、(Z)-9,17-十八碳二烯醛、十六酸为小米糠主要挥发性成分,3-糠醛、十六酸、(Z,Z)-9,12-十八二烯酸和1-甲基萘为小米糠膳食纤维主要挥发性成分,小米糠膳食纤维采用酸碱提取和超微粉碎制备会导致酸、碳氢、醛等成分大量减少,会增加含苯衍生物等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带捕集阱的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水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方法.方法:水中微量VOCs经顶空提取后进入捕集阱被吸附,解吸后用GC/MS定性,内标法定量.同时,对EPA8260方法使用吹扫捕集进样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质量标准进行验证比较.结果:经实验验证的技术指标基本达到EPA8260方法使用吹扫捕集进样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的质量标准要求.分析的64种VOCs组分的检出限有72%化合物低于或接近E PA8260方法用吹扫捕集进样的检出限,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4-15.9%之间,加标回收率在82.8-120%之间.结论:用带捕集阱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水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方法简单快捷,系统被污染机会少,适用于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水等环境水质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砂仁粉的挥发性成分,以硅胶柱层析分离所得的精油组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鉴定了31个化合物,其中相对质量分数1.0%以上有:醋酸龙脑酯、龙脑、柠檬烯、樟脑、樟烯、α-松油醇、莰烯、α-蒎烯、3-蒈烯和β-月桂烯。  相似文献   

12.
吴婷  王新明 《食品科学》2013,34(6):160-163
采用预浓缩系统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检测纽荷尔脐橙释放出来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结果表明,纽荷尔脐橙释放的气体中共检测到4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柠檬烯(46.33%)、乙醇(17.41%)、β-月桂烯(11.73%)、桧烯(7.60%)、α-蒎烯(5.29%)、乙醛(3.56%)和Δ-3-蒈烯(2.59%)。  相似文献   

13.
为比较不同产地依兰依兰油成分差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马来西亚、中国广东、云南三个产地的依兰油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并通过质谱库检索,结合保留指数验证,从三种依兰依兰油中依次鉴定出83、61和34种挥发性成分,分别占总峰面积的89.28%、92.41%和95.74%,三种依兰依兰油的挥发性成分在数量及含量上有一定的差异。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对三个产地依兰依兰油中致香物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造成马来西亚依兰依兰油差异的主要成分为苯甲醇、水杨酸苄酯、α-蛇麻烯、(E,E)-α-金合欢烯、δ-杜松烯等,造成云南依兰依兰油差异的主要成分为(E)-异丁香酚乙酸酯、乙酸肉桂酯、(E,E)-金合欢醇乙酸酯、芳樟醇、对甲酚甲醚、乙酸香叶酯等,造成广东依兰依兰油差异的主要成分为(Z,E)-金合欢醇、β-石竹烯等。该研究为依兰依兰油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初步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SPME与SD提取八角茴香挥发性风味成分的GC-MS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固相微萃取法(SPME)和水蒸气蒸馏法(SD)法提取的八角茴香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2种方法提取的八角茴香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2种方法分别鉴定了41种和21种挥发性成分,占各自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3.29%和90.20%,其中含量最高的化学成分均为反式茴香脑。结论:固相微萃取法可以萃取到很多水蒸气蒸馏法无法得到的物质,如异松油烯、萜品烯、金合欢烯、α-胡椒烯等。  相似文献   

15.
该实验以生姜为原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生姜中的挥发性成分。研究发现:在SPME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45min和平衡时间3min的条件下萃取的生姜中的挥发性成分含量最高,共有33种挥发性物质,占总色谱面积的98.04%,主要为姜烯、芳樟醇、樟脑萜、α-红没药醇、α-姜黄烯、倍半水芹烯、橙花醛等。  相似文献   

16.
氧化羊骨油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气相色谱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氧化及未氧化羊骨油中脂肪酸组成与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价各挥发性风味物质对羊骨油总体风味的贡献,并结合聚类分析方法,确定氧化后羊骨油的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羊骨油中检测出7种脂肪酸,其中包括3种饱和脂肪酸和4种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使得羊骨油中亚油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羊骨油中反-2-烯醛和反,反-2,4-二烯醛等醛类化合物为主要挥发性物质,氧化后羊骨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增加了22种,总峰面积是未氧化羊骨油风味物质总面积的4倍以上;亚油酸的氧化产物反-2-壬烯醛是羊骨油氧化后生成的最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总之,氧化羊骨油可以产生大量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脂肪香气起到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联用技术测定了不同产地洋甘菊油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质谱库检索,结合保留指数比对,从法国、德国和英国三个产地的洋甘菊油中分别鉴定出65、70和53种挥发性成分,分别占总峰面积的85.06%、96.70%和89.85%。三个产地洋甘菊油的挥发性成分在数量及含量上有一定的差异,并对其特征致香物质的香气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洋甘菊中的多种挥发性成分的分析方法。该研究为洋甘菊油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初步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优化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的萃取条件,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白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果中挥发性成分的最佳萃取条件为温度60℃、时间45min、样品量5g.白果中的挥发性成分有醛类、醇类、烃类、萜类、酯类、芳烃类、酚类及酮类化合物等.其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有肉豆蔻醛、(Z,Z)-7,10-十六二烯醛、(Z)-13-十八烯醛、2,3-丁二醇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天然调味品丁香和肉桂子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揭示丁香与肉桂子主要香气成分并比较二者差异。方法样品经85℃加热30 min,顶空富集10 min,在250℃解析5min,再利用GC-MS进行测定,对丁香与肉桂子产生独特香气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2种药材共检测到120个峰,共鉴定出56种主要成分。从丁香中检测到60个峰,鉴定出20种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8.71%,其主要成分为β-石竹烯、丁香酚、α-律草烯、乙酸丁香酚酯等;从肉桂子中检测到60个峰,鉴定出45种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7.31%,其主要成分为肉桂醛、(+)-d-杜松烯、δ-衣兰油烯、(-)-α-蒎烯、(-)香树烯等。结论虽然丁香和肉桂子的性状、气味相似,但所含挥发性成分有所差异,具有9种共同香气成分,其中β-石竹烯为主要香气成分。丁香中的α-律草烯和(-)-氧化石竹烯的含量更丰富,另外6种成分均低于肉桂子。研究结果为分析与鉴别丁香和肉桂子的挥发性香气成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马油挥发物组成,并初步判断马油主要腥味物质。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s,HS-SPME)、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通过单因素与响应面分析,以分离的峰个数和峰面积为考察指标,建立马油挥发性物质的分析方法。根据马脂肪、炼制马油、粗马油和精制马油这4种样品的挥发性成分物质种类的变化,可初步判断马油腥味成分的种类。结果 HS-SPME最佳条件为65μm聚二乙烯苯/聚二甲基硅氧烷(divinylbenzene/polydimethylsiloxane, DVB/PDMS)微萃取头、萃取温度83℃、平衡时间40 min、萃取时间59 min、样品用量4.500 g、解吸时间5 min。确定了43种化合物结构,初步判断己醛、Z-2-庚烯醛、反-2-辛烯醛、壬醛、反-2-壬烯醛、癸醛、反,反-2, 4-壬二烯醛、反-2-癸烯醛、反,反-2, 4-癸二烯醛、2-十一烯醛为马油腥味成分。结论该方法可用于马油挥发性成分的分析,并初步判断马油腥味成分的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