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里格地区是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该区近地表结构复杂,储层为陆相沉积,横向变化大。近几年来,针对该区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和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目标,开展了以全数字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为代表的地震勘探技术攻关,形成了以长排列、小道距、单点数字检波器接收的高次覆盖采集技术;以保持叠前动力学特征为核心的叠前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以叠前反演与叠后综合解释相结合的储层预测技术系列,取得了丰硕的地震地质成果,满足了叠前有效储层预测需要,为苏里格地区快速、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鄂尔多斯盆地地震勘探开发的深入,主体目标是寻找具有一定规模的岩性油气藏.寻找岩性油气藏则要求地震资料具有三高(高分辨率、高保真、高信噪比)的特征,而常规反褶积处理方法难以满足薄储层识别的应用需求.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苏东南地区薄砂体地震识别问题,提出了三步法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处理技术:首先在叠前道集应用稳定的反Q滤波技术补偿地层的吸收衰减效应;其次利用炮检域反褶积技术压缩地震子波,改善资料波组一致性特征;最后在叠后数据体上再应用压缩感知拓频技术,进一步展宽频带,提高地震资料纵向分辨率.在实际的地震资料应用中见到了较好的识别效果,给同类地区薄砂体地震识别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在莺歌海盆地,随着勘探走向中深层和高温高压领域,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常规的亮点、AVO、叠前反演等对储层预测、含气性检测出现了精度大幅降低或失灵的情况。为了研究高温高压地层的地震响应特征,有效地解决盆地内高温高压储层的预测和含气性检测问题,通过多砂体精细属性分析,总结了影响本区地震响应的6大主要因素,分别是浅层气及泥底辟、泥岩盖层、砂体耦合、储层厚度、储层物性和储层的含气饱和度。研究中采用了岩石物理分析、地震正演、精细建模的叠前叠后反演等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对各种地震信息的分析,然后将各种影响因素一一剥离,以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最后得到不同条件下地震属性异常所代表的储层厚度、物性及含气性等数据,实现了地震信息与气藏信息的有效对应,达到了预测储层及其含气性的目的。实钻结果表明,利用地震信息剥离技术开展的中深层高温、高压储层预测和含气性检测的精度较高,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4.
野外地震采集是地震工作的源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是获得高品质地震资料的保障,又关乎到勘探成本。随着地震勘探程度不断深入并向开发延伸,对地震资料提出满足叠前成像、储层预测和油气检测等技术应用的需求,使人们对采集方案优化提出了新的目标。阐述了面向叠前成像与储层预测的地震采集设计的技术理念和方法,从地下地质特征、地表吸收衰减、岩石物性分析入手,提取目标区地球物理参数,针对具体地震勘探任务和地质目标,以叠前成像和储层预测的技术需求为指导,优选观测系统面元、覆盖次数、炮道密度、线距等关键参数,优化地震勘探采集设计,为开展叠前成像和储层预测提供更为有效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对其进行勘探开发面临着黄土塬资料信噪比低、煤层薄且横向变化快、“甜点”预测精度要求高3方面地震勘探技术难题。为实现深部煤层气的规模效益开发,近年来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部煤层气目标的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和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有显著进步,黄土山地区“两宽一高”(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及“双高”(高保真、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应用为深部煤层气地震勘探构建了高品质的数据基础,使得地震勘探目的层的主频达到40 Hz,频带拓宽了10 Hz以上,成像精度稳步提高。精细构造解释及储层评价技术为落实煤层气“双甜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煤层预测厚度达到5 m,裂缝预测吻合率达到79%。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地震勘探向地质开发的有效延伸,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区块煤层钻遇率提高到97%以上,水平井的产气量达10×104m3/d,有力支撑了煤层气的高效建产。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下二叠统山西组2~3亚段(以下简称山2~3亚段)为该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勘探目的层,但该亚段储层薄、厚度变化快、非均质性强,储层预测和勘探目标优选难度大。为了准确预测该亚段煤系地层致密砂岩气甜点区、提高天然气勘探成功率,针对该套储层的特征和预测难点,提出了90°相移技术识别河道外形、模型约束波阻抗反演刻画砂体厚度和子波衰减梯度属性识别含气砂体的地震逐级预测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山2~3亚段上覆5号煤地震强反射层,下伏储层地震反射能量弱,加之为稀疏二维地震测网、井控程度低,致使致密砂岩气甜点区预测难度大;②所提出的技术方法通过地震逐级预测约束,可以有效地刻画河道砂体分布并识别有效含气储层,提高了对勘探开发目标预测的精度;③基于该技术方法指导部署的勘探开发目标实钻效果好,地震预测结果横向分辨率高,真实地反映了河道及河道砂体的变化特征。结论认为,采用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二维地震勘探区煤系地层强非均质性、薄储层致密砂岩气甜点区预测的地质难题。  相似文献   

7.
岩石物理特征难以有效区分储层与非储层,黄土塬叠后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储层预测成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久攻不克的技术瓶颈,也成为制约该区勘探推进的原因之一。区带评价认为镇泾区块东北部是有利勘探区带,二叠系山西组二段、下石盒子组一段是主要勘探目的层。镇泾3D波形聚类地震相分析结果与镇泾地区物源、砂体展布特征一致,表明地震资料可以用来开展储层预测研究。结合沉积相展布特征的一系列地震正演模拟发现,山二段内与盒一段大套砂体有一定距离、具有一定厚度的砂体能够形成可识别的地震反射,这种地层岩性纵向上的空间组合与区域叠加型及厚层单一型砂体沉积模式吻合,正是周边已发现气藏的典型储盖组合类型。根据正演模拟结果优选的波峰数地震属性储层预测证实,山二段叠加型砂体及厚层单一型砂体呈SW-NE向宽幅条带状展布,进而开展的地震剖面特征同相轴的拾取解释与构造成图,直接圈定了山二段叠加型与厚层单一型砂体岩性圈闭的分布范围与埋深,为该区勘探部署提供了钻探目标。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蕴含丰富的致密砂岩气资源,主要赋存于二叠系河道砂体中,砂体厚度横向变化大,提高薄砂体识别及其含气性预测的精度是该区地震勘探的关键;该区表层为典型的黄土山地地貌,地表起伏剧烈,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因此提高原始采集资料品质,为叠前反演提供可靠基础资料,是极具挑战的技术难题。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近年在该区三维地震勘探中,引入"两宽一高"(宽频、宽方位和高密度)的勘探理念和技术,采取提高激发子波频宽、应用低频单点检波器拓展地震资料频宽,通过宽方位观测满足OVT处理要求以提高叠前道集精度,通过高覆盖采集提高资料信噪比等措施,探索形成了适用于黄土山地的"两宽一高"地震采集技术系列,包括面向致密砂岩气储层的观测系统设计技术、基于高清航片的激发因素优选和宽频激发/接收技术等。该系列技术在鄂东缘的应用结果表明,所采集三维地震资料频带得到拓宽,低频信息更加丰富,信噪比显著提高,砂体识别及其含气性预测的精度大幅提高,促成该区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砂岩储层厚度薄、纵向多期叠置、横向变化快,常规确定性反演结果的分辨率难以满足薄储层及其含气性预测的要求。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中区为例,根据已钻井资料和地质先验信息,利用贝叶斯判别原理,将地震数据驱动下叠前同步反演得到的敏感弹性参数体转换为砂岩储层岩相概率密度,并以此作为三维空间约束项,添加到三维地质统计学叠前反演过程中,得到更加符合地质、测井、地震认识的岩性预测结果,然后运用协模拟技术获取各个目的层段的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参数,形成了一种相控地质统计学叠前反演储层预测技术,最终实现了有利储层的含气性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相控地质统计学叠前反演薄储层预测技术特点在于利用岩性敏感弹性参数建立了三维空间储层先验约束,提高了岩性空间预测的准确性;(2)利用协模拟技术可以将相控地质统计学叠前反演得到的弹性参数体与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建立关系,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气层特征;(3)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临兴中区推广应用,该方法实现了5 m薄气层的识别,有效地指导了该区致密气勘探开发。结论认为,在相控地质统计学叠前反演基础上进行协模拟,采用“逐步反演、分级预测”的思...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彬长区块延长组长81是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主要勘探开发层系之一,其上覆长73底部发育的张家滩页岩形成的地震强反射界面及长81储层较薄的地质沉积特征,造成常规地震数据体预测储层多解性较强。通过对张家滩页岩与长81储层速度、反射强度对比分析及组合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彬长区块长81油层组基于90°相位旋转技术的三维地震属性优选储层预测方法。运用90°相位旋转使地震反射的主要同相轴与地质上的储层有较好的对应,使地震相位具有岩性地层意义;运用正演模型分析、反射结构对比及多时窗属性优选等技术对目标储层进行预测,认为90°相位旋转下一定时窗内的反射强度及振幅属性能较好地对长81储层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