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氧化钕和氧化镨钕的吸水特性及吸水稳定后物质的结构与形态表征,通过增重试验及增重稳定后物质的X射线衍射试验,讨论了氧化钕和氧化镨钕吸水的一般动力学过程,并分析了影响吸水速率的因素。研究表明,氧化钕和氧化镨钕的吸水过程为未反应核模型,Lageren准一级、HO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仅能对其诱导期之后的某个阶段拟合较好。氧化镨钕明显异于氧化钕,吸水产物孔隙率减小,吸一定水后出现类似"饱和"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李永绣  胡春燕  黄婷  罗军明  罗朋 《稀土》2006,27(1):23-25
以碳酸氢铵作沉淀剂,从氯化钕料液中沉淀钕,经陈化结晶制备碳酸钕。研究了温度、加料比等结晶条件对结晶速度和结晶碳酸钕中氧化钕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结晶陈化温度的提高,结晶碳酸钕中氧化钕含量升高,而增大碳酸氢铵加入量则使氧化钕含量降低。当碳酸氢铵与氯化钕的物质的量之比控制在2.0∶1~3.0∶1,陈化温度控制在60℃以上,均可制得氧化钕含量在60%以上的碳酸钕结晶。  相似文献   

3.
氧化钕电解的阴极过程及钕的溶解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循环伏安法和重差法分别测定了 NdF_3-LiF-CaF_2熔体中氧化钕电解的阴极过程;金属钕在该熔体中的溶解损失;在120~300安培级电解槽中进行了氧化钕电解试验,并将所得的电解指标与氯化钕电解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以草酸为沉淀剂,P507-N235-磺化煤油-环己烷体系分离稀土过程中的氯化钕反萃余液为原料,制备了大粒度氧化钕.采用激光粒度仪结合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粒度、形貌分析;使用X 射线衍射对前驱体煅烧样品进行物相分析,结合差热分析研究前驱体的热分解过程.沉淀过程中草酸钕前驱体粒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反应温度、搅拌速度、沉淀剂滴加速度及陈化时间,其最佳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50℃,搅拌速度300 r/min,沉淀剂滴加速度9 mL/min,陈化时间24 h.对比实验表明,氯化钕反萃余液中残余的有机相可以有效地增大前驱体的粒度.草酸钕前驱体在煅烧温度800℃下保温2 h可完全转化为Nd2O3,氧化钕粒径达到50μm以上.  相似文献   

5.
在溶有氧化钕和钕富集物的NdF_3—LiF二元氟化物和NdF_3—LiF—BaF_2三元氟化物熔盐中,以工业纯铁为自耗阴极,电解纯度大于99%的氧化钕和氧化钕含量大于68%的钕富集物制备了钕铁合金。电解纯度大于99%的氧化钕,电流效率可达到85.21%。电解氧化钕含量大于68%的钕富集物电流效率随钐和铕变价元素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试验条件下,制备了铁含量11~21%的钕铁合金。  相似文献   

6.
熔盐电解钕中金属的溶解和泥渣的形成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金属质量差法,对金属钕在NdF3与LiF质量比为10∶1.2的NdF3-LiF电解质中的溶解度进行测定,分析了金属钕在电解质中溶解损失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使用X射线衍射分析法测定了溶解度实验后的金属外层包裹物以及钕电解槽中泥渣中的物相,对泥渣的成因和如何提高电流效率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钕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金属溶解后生成NdOF和NdF2,溶解产物参与了渣泥的生成;通过降低电解温度到1040±10℃,并以95 g.min^-1的加料速度控制好加料,可以提高电流效率。  相似文献   

7.
介绍以加入添加剂的氢氧化钕为前驱物,通过热分解法制备纳米氧化钕粉体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添加剂种类、用量、热分解温度以及热分解时间对产物性能的影响,最终确定了以18g氢氧化钕加入10mL甲酸的比例制备前驱物,经80℃~100℃烘干后,在650℃热分解0.5h制得纳米氧化钕粉体。得到的纳米氧化钕属六方晶系,比表面积为48.06m2/g,灼失量4.8%,粒度小于50nm,真密度2.83g/cm3。  相似文献   

8.
金属钕及氧化钕中稀土杂质光谱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楠 《稀有金属》1999,23(2):117-120
在色散0.25mm/mm光栅光谱仪上,以控制气氛直流电弧粉末地测定了金属钕及氧化钕中氧化镧、氧化铈、氧化镨、氧化钐、氧化钆、氧化镝和氧化钇。采用正交设计实验,确定了测定条件。测定的下限对氧化铈、氧化镨为0.05%,氧化镧、氧化钐、氧化钆、氧化镝和氧化钇为0.03%,相对标准偏差为6% ̄18%。  相似文献   

9.
前言Preface目前,国内外生产烧结钕铁硼(NdFeB)和粘结钕铁硼(NdFeB)均需要消耗大量的金属钕(Nd)。其实,金属钕是氧化钕(Nd2O3)通过熔盐电解法制得的。据2005年统计,国内生产钕铁硼需消耗金属钕15000t左右(相当于消耗氧化钕16300t)。如果在再加上出口的金属钕、氧化钕,全年约需消耗氧化钕24000t。现国内钕铁硼的生产规模在快速扩张,今后氧化钕的消费很可能将以25%的速度递增。在国内氧化钕供给总规模增长极为有限的情况下,预计其需求缺口将会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10.
《稀土》2015,(6)
以氯化镨钕溶液为原料液,碳酸氢铵为沉淀剂,在常温、50℃、90℃三个温区制备氧化镨钕前驱体并焙烧制备了氧化镨钕,运用XRD、SEM、TG-DSC、粒度分析等表征手段,研究了沉淀温度和焙烧温度对镨钕氧化物的粒度、形貌、晶型等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沉淀温度90℃,得到含不同结晶水的碳酸镨钕,而当沉淀温度≥90℃,得到碱式碳酸镨钕;氧化镨钕及其前驱体的形貌随沉淀温度的升高均由块状团聚体逐渐变为类球形颗粒;当焙烧温度≥750℃时,才出现明显的氧化镨钕衍射峰且晶型为立方晶型,而焙烧温度升高到950℃时,氧化镨钕的晶型已完全转变为六方晶型。  相似文献   

11.
根据碳酸镧沉淀与结晶过程中溶液pH值和沉淀粒度的测定结果,对碳酸镧沉淀的自发结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碳酸镧自发结晶的活性区域位于碳酸氢铵与镧离子的沉淀反应摩尔比1∶1~2.8∶1之间。而在高配比区域碳酸镧的结晶是惰性的。考察了加料方式、加料速度、加料比等对碳酸镧结晶的影响,并对碳酸镧的结晶化机理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相关的沉淀和结晶过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相似文献   

12.
铅膏碳酸盐化转化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废旧铅酸蓄电池铅膏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详细考察了废旧铅蓄电池铅膏的碳酸盐化转化过程。研究发现,各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顺序为:碳酸钠浓度〉转化温度〉转化时间〉搅拌速度,并确定了最佳转化条件。通过差热-热重(TG-DTA)分析进一步研究了铅膏转化前后的热分解特性,结果表明,铅膏中的硫酸铅可全部转化为碳酸铅,使铅膏分解温度由转化前的880.56℃降低到转化后的357.86℃,从而避免了火法处理废旧铅蓄电池时产生SO2,同时也降低了能耗。  相似文献   

13.
通过某厂生产碳酸锂工业中用于中和中间物料产生的苛化渣进行研究,对苛化渣制备轻质碳酸钙的温度、时间和配比的实验研究,探索出了制取轻质碳酸钙合适的温度和时间范围,为工业化生产制定了方向,也为企业提高了附加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Ni2+-CO32--OH--H2O体系的热力学分析,拟出该体系中的lg[Ni2+] ~pH关系图.并以碳酸钠为沉淀剂,在镍离子浓度为50g/L,进料速度为500 mL/h,Na2CO3的浓度为120 g/L,反应温度55℃,pH=8.30,搅拌强度为500 r/min,停留时间25~30 h的条件下能够制得高纯碱式碳酸镍.  相似文献   

15.
许延辉 《湿法冶金》2005,24(2):92-94
在用碳酸铵沉淀氯化镨钕过程中,某些络合剂可与铝离子形成可溶性络合阴离子,使铝留在溶液中,用此法可降低碳酸镨钕中杂质铝的含量。对几种络合剂进行了对比试验,探索了去除碳酸镨钕中铝的可行性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碳酸镨钕中60%的铝可以去除。  相似文献   

16.
以碳酸锶为原料,采用常压煅烧法获得了氧化锶。考察了不同盛装材质的黏连情况、料层厚度对碳酸锶煅烧率的影响、马弗炉法和微波法两种不同设备煅烧下煅烧温度与煅烧程度的关系以及两种方法获得的氧化锶活性情况。结果表明,选用纯刚玉材质几乎不发生黏连,在马弗炉中1 250℃煅烧料层厚度5cm以下的碳酸锶时煅烧率可达100%,煅烧相等质量的碳酸锶,微波法所需时间更少、活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以电池级硫酸锰为锰源,碳酸铵为沉淀剂,氨水为配合剂,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制备电池级类球形碳酸锰颗粒,考察了体系pH、反应温度、硫酸锰流量、搅拌速度等条件对产品粒度、M n与杂质含量及颗粒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体系pH=7.5、反应温度60℃、硫酸锰流量30 mL/min、搅拌速度600 r/min、硫酸锰浓度2.0 mol/L、反应时间13 h条件下,所合成的类球形碳酸锰中M n质量分数为46.22%,杂质含量很低,粒径分布较集中.  相似文献   

18.
19.
通常由氯化钴与碳酸钠制备的碳酸钴粉末中氯的含量比较高,而且难以去除,这不利于碳酸钴的广泛应用。本文研究了降低合成碳酸钴中氯离子的方法,探讨了反应物CoCl2溶液初始浓度、pH值、加料方式等条件对氯离子含量的影响,并用电渗析方法对氯离子进行特殊处理,获得了氯含量为0.01%的碳酸钴粉末。  相似文献   

20.
镧制剂能有效降低血清中磷的含量,而且不会引起肾性骨病和高钙血症,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较好,是新型的磷结合剂.本文将重点介绍临床应用较多的镧制剂-碳酸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