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门光尺”析证何俊寿中国古代建筑的面阔、进深、柱高三者,为决定建筑之主要尺寸,在确定这些尺寸时,常以“压白”求其吉利。而在房中开门造窗,亦用“门光尺”选定吉利尺寸。以往,“门光尺”的应用在历代木工匠师中,常常是师徒私授,秘不外传。使人们很少了解“门光...  相似文献   

2.
英国读者邓孔怀先生(Mr. H·W·Tang)在《古建园林技术》总第六期研读了路长先生的《门光尺》一文后,向路长先生请教。本文就邓孔怀先生提出的文献内容解析、门光尺与营造尺配合使用的方法、门光尺的推算方法等逐一进行了回复。  相似文献   

3.
门光尺又叫"门尺",也有称"八字尺"、"门官尺"、"鲁班周尺"、"鲁班尺"、"门公尺",在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一带则称之为"鲁般尺"或"鲁般真尺",是古代匠人在营造园林建筑,制作器物时,用来度量、掐定门户乃至屋宇、庭院、房床器物尺度吉凶的专用工具。而门光尺法是通过其上所载八字及其所对应字词的吉凶来占定尺度吉凶的。因此,要了解园林建筑及器物尺度设计的内在根由,不得不先要研究门光尺上所载八字吉凶字词的吉凶来源及排列规律。然而,古往今来,对于门光尺的研究多是对八字吉凶含义的简单描述,对于门光尺八字及其所对应吉凶诗词所蕴含哲理、排列规律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后者可以说仍是一个空白。就目前所知的相关研究成果而论,只有明万历《八  相似文献   

4.
压白尺考     
压白尺,也叫"飞白尺",又称为曲尺、门尺,与门光尺一样,亦属于中国营造用尺的占筮尺体系,是在营造建筑,制作器物时,用来度量、掐定屋宇、庭院、门户乃至床房器物尺寸吉凶的专用工具(图1),进制有二,一为九进制,一为十进制,寸位以洛书九宫和天文  相似文献   

5.
李浈  颜炳亮 《建筑师》2023,(5):104-114
以元明苏州地区的建筑遗存东山轩辕宫正殿和嘉定孔庙大成殿等为例,从建筑规模、梁枋和斗栱用材三个层面分析其尺度规律。在建筑规模上,水平和竖向尺度分别遵循“整数尺”和“减尺定侧”的方式;在梁枋用材上,构件高度多以“1/4尺”作为递变值,营造尺使用惯习遵循“对分制”原则,而构件厚度多以“寸”计,为“整倍制”的用尺方法;在斗栱用材上,构件尺寸的精度则多为“寸”或“半寸”。殿身整体尺度规律呈现出一种以不同精度营造尺切分规则配合不同程度设计与加工过程的尺度分级控制方式。本文旨在具体案例中对“变通用尺”方法的讨论,来揭示不同于官式的地域建筑尺度作法,进而补充对传统建筑“模数化”程度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通过已经发表的辽、宋、金建筑实例测绘资料数据,可以了解现存辽、宋时期遗构的斗栱断面高度,并可初步了解这一时期诸殿阁之材分制度所用材广尺寸。基于古人“以材为祖”的概念,依据已知的材分等级知识,以及这些殿阁斗栱所用材之广,或可以粗略地反算出这些建筑可能的用材等级,并进一步推测出其可能的用尺长度。本文根据奉国寺大殿所用材广尺寸,尝试推算出奉国寺大殿的可能用尺,再以其材分之值及用尺之长,结合大殿各部分实测尺寸,以期初步厘清大殿可能的原初设计尺寸及重要构件材分关系。此研究对 10 世纪中叶至 12 世纪间所建诸木构遗存的可能用材等级与用尺长度,做了一个推测性的探讨,希望对这一时期的古代建筑可以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慎用舶来“鲁班尺”何俊寿正当拙作《门光尺析证》发表之际,友人执一舶来之鲁班尺质我:何以不同于一般所论及之尺度?当以何为准?吾当即茫然。文既撰述,理当究核,再作论证。该尺为一精制钢卷尺,尺身宽19mm,长5500mm。在尺面上印有四种尺度,上栏为中国市...  相似文献   

8.
整数尺法是东亚早期的一种木结构建筑设计方法,根据研究推测这种方法曾应用于我国宋辽迄前的一些遗构。该文从整数尺法的角度对辽代遗构独乐寺山门1960年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栋建筑当初可能曾以1尺=29.05cm的营造尺尺长进行设计和施工,而整数尺寸控制现象表现在平面柱网、立面尺寸、剖面尺寸、用材尺寸、斗栱尺寸以及构件尺寸等各个方面,该文深入挖掘了独乐寺山门的建筑设计细节,对认识整数尺法这一古代建筑设计方法和丰富辽代尺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程建军 《古建园林技术》1986,(13):46-46转47
我国古代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等级最高的装饰图案为“龙”的图案。“龙图腾”寓意吉祥。“龙戏珠”与天文学有关。“龙戏珠”中宝珠原指月亮,因与古代“阴阳”论之“阳刚阴柔”之义不符,变成了 “日之珠”。早期的图案为单龙戏珠,后出现了 “二龙戏珠”,图案变得更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中所讨论的鲁般尺是将其一尺分作八寸,每寸各配一字,以文字吉凶来定尺寸吉凶的“八字尺”。按《鲁班营造正式》、《鲁班经》等匠书所云:“鲁班尺乃有曲尺一尺四寸四分,其尺间有八寸,一寸准曲尺一寸八分,内有财、病、离、义、官、劫、害、吉也。”以八个字来论定建筑、门户、器物等尺寸的吉凶,  相似文献   

11.
徽州古民居平面模数研究——以歙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中国度量衡史学者研究成果以及中国古代风水理论,对歙县(棠樾、渔梁和瞻淇三个村落)古民居的平面模数进行研究。在徽州古民居平面测绘尺寸的基础上, 运用数理统计推算方法求取木工尺尺长的可能值,在此基础上,利用古代民居营造中的压白尺法对计算结果进行筛选,从而归纳出明清时期歙县古民居木工尺数值及其发展趋势与地域分布特征,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因埠而兴的湖北古镇--阳新龙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百浩  鲁锐 《华中建筑》2005,23(4):152-155,162
阳新龙港是一个因埠头而兴的湖北古镇,大革命时期曾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中心,被誉为"小莫斯科".她以"三山·两河·一新城·一老街"的古镇空间结构、"背河式"生长的街道形态、富有节奏的街道界面以及亲切宜人的转角空间勾勒出龙港古镇的空间特色,天井、亮斗的灵活运用体现其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13.
柳埠是济南郊区著名的风景区,景区中有一著名的古寺遗址——神通寺。神通寺内有一批全国著名的文物古迹——各具特色的古塔数座。四门塔是众多文物中价值最高的,建于隋大业七年,塔平面正方单层单檐。龙虎塔因塔身雕有龙、虎形象而得名,砖石结构,平面方形,单层重檐。皇姑庵塔是1972年从附近突泉村皇姑庵移来的小石塔,呈方形平面,为七级迭涩密檐石雕塔。九顶塔位九顶寺院西部偏南,平面呈等边八角形,全部为砖筑。柳埠可称为我国早期古塔的“陈列馆”,是研究我国早期塔制、建筑形式以及雕刻艺术的好场所。  相似文献   

14.
王海蚌 《矿产勘查》2019,(9):2400-2405
竖井联系测量包括平面联系测量(简称定向测量)和高程联系测量。竖井的定向测量分为两类:一类是几何定向测量,另一类是物理定向测量,即陀螺全站仪定向。不论哪一种几何定向,所用测量设备均为普通型全站仪、小钢尺等常规设备。陀螺全站仪是一种先进的设备。拥有效率高,定向精度高的优点;也有价格昂贵、应用不广的缺点。文章以一井定向测量为例,浅谈在现代测量技术条件下,利用普通型全站仪、小钢尺等常规设备,如何实现竖井联系测量中平面坐标的传递。  相似文献   

15.
晚清武汉洋务建筑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武汉洋务建筑活动@李治镇...  相似文献   

16.
张十庆 《建筑师》2005,(5):92-96
法隆寺建筑尺度现象,是古代模数制研究的一个重要线索。论文试图通过法隆寺建筑营造尺的分析,对法隆寺建筑尺度规律作进一步的探讨,希望以此认识法隆寺建筑尺度现象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阴性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井空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陈纲伦 《华中建筑》1999,17(1):21-28
文章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阴性文化”的特征,认为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古代社会政体:“启立夏,家天下”;另一个是中国传统哲学:如儒家“崇礼”“佛家”“悟空”,道家“法无”,指出中国传统建筑自古深受这种阴性文化影响,并产生独特有空间原型,所谓“井空间”即其中之一,从穴居时代中国先民的“竖井”到明清民居的“天井”,“井空间”的建筑表现源远流长,作为“外井式”井空间建筑形态的例证,  相似文献   

18.
李浈 《建筑师》2014,(5):88-94
本文结合近年考古实践的最新成果,以尺度的确定和使用作为主要探讨对象,阐述了我国的早期营造尺度的确定方法,历代标准尺的确定及其绝对尺度地变迁状况。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古代营造尺的使用,营造尺和标准尺的关系,地域尺度即"乡尺"的应用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探讨,并对地域尺度的分布范围、使用方式及研究意义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对于建筑文物的保护,作者主张分别对待,实行多层次的保护方式,而不应该采取简单化的“一刀切”的做法。分层次的保护指的是保护的方式方法上的不同层次,宽严上的不同层次,以及古为今用上的不同层次。文物一般分三个层次进行保护。第一层次是严格的不折不扣的保持原样。第二个层次基本保持建筑物的原样,但允许对某些部份加以适当的改造以适应现代生活的使用,叫做“古建新用”。第三层次是新建筑和古建筑互相穿插,做好新旧协调。  相似文献   

20.
在徽州的古典园林建筑与民居建筑中,往往在屋面之上砌筑有屏风墙、封火墙。因为墙形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它不但能起防火、防盗的作用,而且还弥补了屋面以上空间的单调,并以高超的雕刻和绘画艺术来增添建筑物的外型美,体现了徽州古典建筑的独特风格。这是历代建筑匠师在自然环境、乡土资源、宗教思想、风水观念和传统文化等各方面条件影响下不断创造的结果。本文对徽州古建筑中“马头墙”的种类、构造与做法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