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水河十五滩滩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实测及物理模型试验资料,分析了红水河十五滩滩段的水力要素变化,探讨了滩段水力要素变化及产生碍航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利用二维数学模型对江沥海河道水利工程建设进行防洪评价计算,根据实测地形图资料,应用模型对工程前、后该河道的水流水力参数及流场分布进行了计算,并根据模拟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二维水文计算更能形象客观的模拟出工程前后河道水力要素的变化,对水利工程建设防洪评价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对其进行评估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刘建军 《水利学报》1995,(12):54-58
本文从三维恒定雷诺方程式出发导出了计算二维均匀明渠高含沙水流紊流极限切应力τBT的公式.公式中包含了紊动扩散系数εm,并通过分析天然河道实测资料和室内水槽试验资料研究了εm沿垂线分布的规律,结论是明渠高含沙水流的紊动扩散系数εm沿垂线分布规律和低含沙水流的类似,在河底处εm为0;在河底至相对水深0.2范围内εm随水深增加而变大,在相对水深0.2至水面范围内εm为常数.用所得τBT计算公式对部分天然河道实测资料进行验算,大多数明渠高含沙水流属紊流流态,不存在紊流极限切应力τBT  相似文献   

4.
大型污水泵站前池进水流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主要介绍上海市合流污水治理第一期工程出口泵站进水流态的水力模型试验研究成果.文中用实测资料阐述了不良进水流态引起水泵性能变异、降低泵站效率等危害;根据模型试验提出了改善出口泵站进水流态、提高泵站效率的有效措施;介绍了该泵站实测运行结果.  相似文献   

5.
明渠高含沙水流含沙量沿垂线分布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室内水槽试验对含有一定细颗粒(d<0.01mm)的高含沙水流的流速分布进行了试验研究.并由理论分析、求解剪切力方程及扩散方程,得到了高含沙水流的流速及含沙量分布公式.它们既适用于描述有流核的高含沙水流,也适用于描述无流核的高含沙水流及一般挟沙水流.与实测资料对照发现,公式能较好地反映水流挟沙的实际情况,另外,通过对实测资料的分析,得到了含沙量由低向高变化时其分布形态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感潮河段洪潮耦合双驱动力水动力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感潮河段水流运动特点和感潮河段上下边界水力作用要素差异,在完整感潮河段概念和完整感潮河段上下边界的特殊水流边界条件下,把水流水力要素分离为洪水要素和潮水要素,提出洪水水流要素和潮水水流要素耦合模拟的双驱动力水动力模型,利用长江河口感潮河段实际水流过程进行了模拟检验,获得了比圣维南方程组更合理、模拟效果更好的结果,并指出了进一步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在漫滩上生长有刚性植被的天然河道水流特性,在单侧具有二级漫滩的实验室复合水槽中,在一级和二级漫滩上布设刚性植被,进行了水流实验。根据水深,设置了四种不同方案(方案1-方案4),每种方案下,又根据漫滩上是否布置植被及植被的布置方式,设置三种子方案。利用三维激光多普勒测速仪(3D LDV)和水位计等仪器对水流流速、水位及紊动强度等物理量进行实测,计算了不同方案下的水头损失和水力坡降等,对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与无植被情形相比较,漫滩上布置刚性植被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植被区水面坡降、水头损失、水力坡降及紊流强度;在植被数相同时,植被交错布置方式比平行布置方式对水力要素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水槽试验研究和实测资料分析,证明泥沙粒径级配确实是影响水流挟沙力计算的重要因素,级配越宽,细颗粒泥沙所占的比重越大,则在同等水力条件下水流挟沙力越大.  相似文献   

9.
根据珠海港多年实测资料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分析该区水流和泥沙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含沙量与水流要素的关系,并根据泥沙运动方程导出该区航道回淤估算公式。通过潮流计算结果和该区多次实测地形资料,率定综合系数,验证推导公式,并将该公式应用于高栏港区航道的回淤估算,结果与实际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张一  刘韩生 《人民长江》2010,41(8):89-91
为了选择较为理想的研究溢洪道水流特性的数学模型,结合察汗乌苏水电站工程实例,利用数学模拟对其溢洪道流场的水流特性分别进行了二维和三维模拟,分析其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采用标准的k~ε紊流模型描述水流流动、VOF模型跟踪水流自由表面,得到水深、流速和压力等一系列水力要素计算值,并将他与物理模型试验数据对比验证,结果基本吻合。分析研究表明:二维模拟完全满足溢洪道挑流鼻坎段前的水力特性研究需求,如若重点关注挑流鼻坎段水力要素特性,则建议使用三维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1.
阮国余  刘士和 《治淮》2013,(11):16-18
通过建立非恒定流数学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对水流运动数学模型的控制方程进行离散,用基于同位网格的SIMPLE算法处理流量与水位的耦合关系,全面系统地对史灌河不同流量条件下的各水力要素进行计算,并结合地形资料及实测水文资料进行验证,分析各种不同水情、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洪水运动规律,为史灌河河道治理规划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沉沙池超饱和输沙法恢复饱和系数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恢复饱和系数αi是一度流超饱和输沙法计算的重要参数之一,理论分析和实测资料表明,αi值与泥沙分组平均沉速ωi、摩阻流速U、池段平均水力坡度J等因素有关,是一个变幅较大的系数。用实测资料建立的αi值计算公式,其泥沙粒径范围为d=0.005~0.25mm,基本覆盖了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泥沙粒径。在缺少相似已建沉沙池水流和泥沙特征实测资料条件下,且悬移质泥沙粒径d<0.25mm时,可用式(13)进行αi值计算。  相似文献   

13.
深溪沟水电站工程位于大渡河大峡谷中,坝区河谷两岸高山耸立,谷坡陡峻,大渡河在此段水流急,流速大,加之河床由漂卵石层组成,覆盖层深达60m.为保证截流工程成功实施,特委托长江科学院对大渡河深溪沟水电站进行了整体水工截流模型试验,深溪沟水电有限公司按照模型试验提供的参数组织实施,并对截流期的水文要素进行了实测.实测资料数据反映其基本符合模型试验中各水力要素的变化特征和相关关系等规律,验证了模型试验提供的各项参数基本符合现场实际.此次模型试验各项参数的正确选择,为工程截流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也为大渡河流域其他工程的截流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杨国录水流挟沙力公式验证及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杨国录分组水流挟沙力公式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利用黄河下游2380组实测资料,对公式中的某些重要参数进行了率定,并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该公式综合考虑了各种水力因子对水流挟沙能力的影响,能较好的反映一般含沙量及高含沙水流的输沙能力,且分组水流挟沙力也比较符合黄河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5.
利用长江防洪实体模型,全面系统地对荆江不同流量条件下的各水力要素进行测量,并结合三峡水库蓄水以来的水沙、地形资料,分析了荆江河段水流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近期变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荆江不同河道整治方案进行了研究,并针对不同河型提出了具体的河势控制措施。研究成果表明 : 通过试验分析较详细地掌握了荆江水面纵比降、断面宽深比、流速分布及水流动力轴线变化等水力要素变化的特点,揭示了荆江河段水流运动规律,并为河道(航道)整治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江河风浪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少华 《人民黄河》1994,17(7):13-16
讨论了江河堤防设计中波浪要素计算的一些问题,如计算风速选取,风区长度确定,波高统计分布等。基于实测风浪资料验证分析后认为:目前常用的计算方法,用于计算风向大致垂直于水流方向时是可行的;但当计算风向与水流方向大致平行时,计算结果误差甚大。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裁弯工程水沙动力学原理研究,借助实测资料及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分析了黄河的水沙特性和弯道的水流特性,研究了引河的分流分沙问题。研究表明,水沙条件是影响引河冲淤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实施裁弯工程时,水沙条件的选取一定要符合黄河的水沙特性和弯道的水流特性,同时尽可能选取利于引河发展的水力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在各种确定水流悬浮能力的公式中,目前最引人注意的是技术科学博士А.М.葛斯东斯基和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М.А.维里堪诺夫的公式。А.Н.葛斯东斯基公式是一个有理论根据的公式,在经过野外研究资料检验这公式,并由М.А.维里堪诺夫[1]证实水流的水力要素与泥沙特性关系(参变数:泥沙的比重和机械组成)的结论之后,这公式更特别有意义。检验公式的结论指出,А.Н.葛斯东斯基提出的水流挟带悬移质泥沙的负荷与水力要素之间的计算关系式,亦即  相似文献   

19.
以淄博火车站南广场还迁商业综合体基坑为例,根据实测资料,建立研究区基坑地下水三维数值模型,并对模型的进行识别与检验,得到适用于该研究区地层的数值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基坑地下水流场的动态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基坑内外水位差异明显,止水帷幕有效阻隔了基坑内外的水力联系,改变了基坑渗流的流态及水力梯度,可为其他地区模拟分析基坑地下水流场的分布特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小清河干流治理全线打通后,河道水力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水文规律也随之改变,给洪水预报与调度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即利用贯通后实测暴雨洪水资料,初步分析了流域产汇流规律和河道水力要素变化特点,对比评价了其治理前后变化规律及对防洪减灾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