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露  宋媛 《资源与产业》2021,22(6):18-28
京津冀地区作为国家重点战略发展区域,其低碳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中国的低碳产业发展中举足轻重,各产业的碳减排成效对地区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动态面板的系统GMM模型分析2000—2017年京津冀区域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构建VAR模型具体分析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差异,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回归分析相关经济变量间的逻辑因果关系以及短期冲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整体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会降低碳排放;2)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合理化水平分别对本地区的碳排放影响存在差异。最后,基于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别对各地区的碳减排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露  宋媛 《资源与产业》2020,22(6):18-28
京津冀地区作为国家重点战略发展区域,其低碳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中国的低碳产业发展中举足轻重,各产业的碳减排成效对地区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动态面板的系统GMM模型分析2000—2017年京津冀区域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构建VAR模型具体分析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差异,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回归分析相关经济变量间的逻辑因果关系以及短期冲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整体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会降低碳排放;2)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合理化水平分别对本地区的碳排放影响存在差异。最后,基于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别对各地区的碳减排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一体化是国家发展大战略之一。在“双碳”目标与经济稳增长视角下,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对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较少,为弥补此空缺、深入研究,在分析京津冀地区城市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构建了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双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对京津冀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程度较高;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唐山市、秦皇岛市、邯郸市、保定市、沧州市的耦合相互作用关系中良性耦合程度更大,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状况较好,但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并未处于优良协同状态,仍需进一步统筹规划。从加强市场资源调控、加大城市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建立城市互惠纽带等角度提出了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措施,以促进其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是指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和保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向高级化调整、演进的可能性和条件。对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比较和研究,有助于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相对变动的情况和变动潜力。本文依据区域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比较理论,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西部地区20座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价,认为城市的需求水平、产业结构特征和投资水平、地区的区域开放度和地区的创新能力等因素对城市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具有较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主要结论为主要矿业城市制定地区产业发展策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矿山开采对区域建设提供了物资保障,但也留下了危岩、地面塌陷、基岩裸露、植被覆盖率下降、扬尘等严重的矿山地质和生态环境问题。为促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建设“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京津冀地区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形势急迫。以河北省廊坊市三河东部矿区为例,分析了废弃矿区存在的地质及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提出了矿山修复细分目标,并针对性提出了成套技术方案,为京津冀地区矿山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对区域矿山修复及环境改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论文以辽宁省沿海港口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港口货物吞吐量作为衡量港口发展的指标,区域生产总值、综合就业人数作为区域经济指标,并以港口发展指标为自变量,区域经济指标为因变量,建立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on,VAR)模型,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分析等方法对两组变量进行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情况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港口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稳定且持续的均衡关系;港口货物吞吐量是区域生产总值和综合就业人数的格兰杰成因;港口货物吞吐量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区域经济增长并非港口货物吞吐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港口货物吞吐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同步快速增长的态势,沿海港口已成为腹地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基础。为保证辽宁省沿海港口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论文提出以下建议:1)应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扩大临港产业规模、健全临港产业链条,实现港口间的资源整合;2)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调整辽宁省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7.
丰裕的自然资源对地区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过度依赖资源却会制约地区经济增长,使其陷入贫困。论文基于贫困地区益贫式的发展环境,从“资源诅咒”视角分析当前威县经济成功转型的原因,研究发现:威县资源依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内在联系;威县创新型企业数量和FDI水平与威县技术进步水平存在因果关系;威县在当前大扶贫格局下,借助政策和区位优势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摆脱了“资源诅咒”的困扰,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产业扶贫路径,推动了威县后脱贫时代的巩固提升和经济长效增长。  相似文献   

8.
丰裕的自然资源对地区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过度依赖资源却会制约地区经济增长,使其陷入贫困。论文基于贫困地区益贫式的发展环境,从“资源诅咒”视角分析当前威县经济成功转型的原因,研究发现:威县资源依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内在联系;威县创新型企业数量和FDI水平与威县技术进步水平存在因果关系;威县在当前大扶贫格局下,借助政策和区位优势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摆脱了“资源诅咒”的困扰,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产业扶贫路径,推动了威县后脱贫时代的巩固提升和经济长效增长。  相似文献   

9.
建筑业是京津冀地区主要的钢铁消费领域。本研究以动态物质流分析为基础,测算了1949~2016年京津冀地区房屋建筑中的钢铁存量,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索了驱动钢铁存量变化背后的因素。结果显示:2016年,京津冀地区北京市房屋建筑中钢铁存量为52.9 Mt,天津市为46.3 Mt,河北省为142.8Mt。在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方面,2016年,天津市为2 961.8kg/人,而北京市为2 434kg/人,河北省仅为1 911.8kg/人。2000~2016年,经济是促进京津冀地区房屋建筑中钢铁存量增加的最大因素,其次是人口因素;钢铁服务效率因素对河北省房屋建筑中钢铁存量增加的驱动强度在逐渐增强,而对北京市和天津市的驱动强度在减弱。  相似文献   

10.
朱广娇  沙景华 《中国矿业》2012,21(Z1):221-223
本文根据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8个指标对鄂尔多斯盆地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比较和分析,根据不同城市产业结构的特征和差异,提出提高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推进区域协同减排是实现区域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从区域协同减排比较优势、区域协同减排联系、区域协同减排努力程度3个维度构建区域协同减排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哈肯模型建立区域协同减排演化方程,测算2008—2017年中国省际区域协同减排水平,并分析其演化机理,最后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剖析区域协同减排水平的分布动态。研究表明:区域减排联系是中国省际区域协同减排演化的序参量,主导着区域协同减排演化进程;区域减排联系和区域减排比较优势共同促进中国省际区域协同减排系统发展;中国省际区域协同减排水平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特征,尚处于以区域减排联系为驱动的初级阶段;中国省际区域协同减排水平具有典型的区域差异特征,东部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且多级分化现象加强,中部呈“扩大—缩小—扩大”趋势,西部地区呈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协同发展中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砂石需求,但是生态环保优先限制了砂石开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进一步缩减砂石产能,砂石供需缺口较大。笔者采用年均增长率法、系数预测法、专家预测法估算了京津冀十三五期间砂石矿产消耗量为33.81亿吨,年均消耗量为6.96亿吨。但是,京津冀地区砂石供给主要依靠砂石矿山开采、固废再利用、工程建设项目采出、无证开采四种方式,年均供给量1.696亿吨。供给保证度在24.36%左右,供需缺口高达5亿吨左右,难以保证协同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基于此,笔者依托砂石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生态环境条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划定了十大开发基地,以期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的绿色生产,提高砂石供给能力,缩减供需缺口。  相似文献   

13.
中国煤炭产业集中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新古典生产函数,本文分析了经济增长和煤炭产业集中度的关系,通过协整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以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对上述变量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煤炭行业集中度和经济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以及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内,煤炭市场集中度和经济增长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长期内,存在经济增长到煤炭集中度、资本存量到煤炭集中度、人力资本到煤炭集中度、人力资本到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到资本存量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煤炭市场集中度、人力资本以及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快而且反映比较强烈,煤炭集中度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持续性影响,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不具有持续性影响。这为煤炭行业提高集中度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协同发展中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砂石需求,但是生态环境保护优先限制了砂石开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进一步缩减砂石产能,砂石供需缺口较大。采用年均增长率法、系数预测法、专家预测法估算了京津冀"十三五"期间砂石矿产消费量为33.81亿t,年均消费量为6.96亿t。但是,京津冀地区砂石供给主要依靠砂石矿山开采、固体废物再利用、工程建设项目采出、无证开采四种方式,年均供给量1.696亿t,供给保证度为24.36%左右,供需缺口高达5亿t左右,难以保证协同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基于此,依托砂石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生态环境条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划定了十大开发基地,以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的绿色生产,提高砂石供给能力,缩减供需缺口。  相似文献   

15.
为了缓解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短缺状况,政府试图改变三地分散配置水资源的原有模式,建立京津冀水资源统一配置平台。通过编制基于水生产和供应业的京津冀细化社会核算矩阵,并利用乘数分解和结构化路径分析方法,揭示并比较了京津冀2种水资源配置模式下水生产供应部门变动对其他部门的经济影响和具体的作用路径。研究表明,统一配置后北京水生产供应业的带动作用下降,但注入资金在经济体系中的循环比重增加;天津、河北水生产供应业的带动作用上升,生产部门之间的直接联系增强,同时天津居民资本收入的比重提升。总体上,采取统一配置模式对京津冀产业联系有积极影响,因此建议京津冀地区建立和完善跨区域的水资源配置机制,统筹各类水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化创意产业以其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融合性强等独特优势和特点,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内生性增长。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已纷纷纳入欠发达地区的战略视野并成为赶超发达地区的有效路径,因此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探讨无疑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资源诅咒区域的典型代表山西省为例,基于3T(Talent、Technology、Tolerance)理论逻辑视角,量化评估山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最重要的人才、技术及宽容度三个驱动因素,提炼解构出适合欠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的发展模式,为产业实践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焦作市为例,利用2000-2015年焦作市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资源型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二者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地区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反过来又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提出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苏州市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发展循环经济是该地区未来发展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总结“十一五”期间苏州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制约瓶颈,并基于此提出苏州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构想与思路。苏州发展循环经济应以“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为原则,体现三大创新性整合,即经济与社会循环的整合、产品生产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整合、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的整合,从社会、产业、技术、区域以及机制体制五个层面构建符合苏州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为该地区构建创新型城市、全面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阜新市经济转型的战略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关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系统工程。阜新市经济转型要区分一般性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条件,发挥即将形成的交通区位优势、近海优势和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经济转型试点城市的优惠政策;注意解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战略性问题,包括城市定位与发展方向、城市规模与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产业转型与城市转型的协调、深化国企改革与发展民营经济、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与区域合作、水土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城市与区域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  相似文献   

20.
陈晨 《资源与产业》2022,24(1):136-147
分析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布局特征以及产业空间布局变化对整体经济的驱动关联作用,进而提出南北方、东西部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宏观政策建议。通过重心理论运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EEMD)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以基于时间序列具有多尺度周期波动的视角,重点分析1952—2014年我国区域经济重心的变动特征及其与产业重心移动的关联性。研究发现,经济重心的变动是由准9 a、准20 a、准50 a的周期波动与趋势项复合而成的,在纬度向上主要以长周期要素(方差贡献率63.76%)和固有趋势决定,在经度向上主要以短周期要素(方差贡献率7598%)与固有趋势决定。产业重心移动和经济重心变动的关联性在纬度向上显示第一产业与经济的关联性逐渐减弱,第二产业和经济的关联性一直较强,第三产业与经济的关联性逐步增强;在经度向上,三次产业重心的移动均能影响经济重心的变动,且第三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关联度逐渐增加。通过剥离周期性波动因素,显示经济重心的变动趋势是向南、向西移动,但由于受到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制约,向南、向东移动受到的拉力较大。经济重心的实际移动和固有趋势存在差异,从而表现出区域经济空间布局的不均衡。均衡国民经济空间布局既需要政策、战略的调整,也需要遵循市场力量,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南北方的差异主要在于市场发展的程度与产业升级的速度,北方应遵循产业演替的规律,提高市场化程度,加快发展符合要素结构和比较优势的第三产业。东西部的差距主要在于区位优势与集聚效应,西部需要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不同层次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服务质量,承接东部转移的符合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东西部产业和要素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