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十九世纪的伟大作曲家勃拉姆斯,反对在音乐创作中浪漫主义手法的夸张运用,坚持在音乐自身内进行创造,不借用文学标题。他力图继承和维护古典交响乐原则和四乐章的套曲形式,谨守贝多芬交响曲的传统,在交响曲领域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c小调第一交响曲》是勃拉姆斯承袭古典传统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词与音乐一直就有着难以割断的关系。而且长期来词的音乐的生命一直重于文学的生命。宋词发展到苏轼时代,出现了词与音乐相分离的趋势。历史上也曾有过这样的结论,认为苏轼不懂音乐,他的词也不守法度。然而确凿证据又表明:苏轼不仅精通音律,他的许多词非但合乐,而且还善于利用“自然宫商”,又不为人为的格律所限,并有优美的节律存乎其间。这里准备从比较诗学的角度来阐释苏轼词及所关涉的音乐思想,并结合具体实例追寻他在词的创作中的音乐化手段运用的踪迹。  相似文献   

3.
词与音乐一直就有看难以割断的关系。而且长期来词的音乐的生命一直重于文学的生命。宋词发展到苏轼时代,出现了词与音乐相分离的趋势。历史上也曾有过这样的结论,认为苏拭不懂音乐,他的词也不守法度。然而确凿证据又表明:苏轼不仅精通音律,他的许多词非但合乐,而互还善于利用“自然宫商”,又不为人为的格律所限,井有优美的节律存乎其间。这里准备从比较诗学的角度来阐释苏轼词及所关涉的音乐思想,并结合具体实例追寻他在词的创作中的音乐化手段运用的踪迹。  相似文献   

4.
与诗相比,词是更为纯粹的抒情文学,并在宋代达到了“一代之文学”的高度,这绝非偶然。高度发达的市井生活造成文艺的繁荣是其社会背景,诗词审美的分流和“小道”的地位是其文学命运,此外,伤感柔美的社会心理造就了宋词细腻、缠绵的审美情趣,燕乐发展和妓乐盛行的音乐背景催化了宋词婉丽流转的抒情美质,这些时代契机都积极地促成了宋词深婉蕴籍的抒情特性。  相似文献   

5.
德国作曲余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音乐文化史上最突出的人物之一。在他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小品套曲的创作占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他钢琴作品结构上的一个显著特征。他力图扩大音乐的范围和表现方法,用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语言精确、具体地反映现实,形成了其独特的音乐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舒曼钢琴小品套曲及其音乐语言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作曲余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音乐文化史上最突出的人物之一,在他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小品套曲的创作占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他钢琴作品结构上的一个显著特征,他力图扩大音乐的范围和表现方法,用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语言精确、具体地反映现实,形成了其独特的音乐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合唱是多声部的声乐艺术,它集人类声带天赋音色之大成,形成男低音、男高音、女低音、女高音四种基本声音有序排列的混声合唱,创造了声乐艺术表演的最高形式。合唱的审美价值在于它同时拥有旋律的线条与和声的层次,其音响宏伟壮丽、气势磅礴;音域宽广辽阔,富有弹性;音色纵横交错、和谐统一;音乐形象鲜明突出,表现手法形式多样。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通过声乐艺术来表现大自然,叙述事件和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合唱是歌词的高度文学概括与音乐的高度能动配合的统一,更是音乐美与人们表达情感世界相统一的完美艺术。合唱在技术手段上追…  相似文献   

8.
清唱剧是源于西方16世纪的声乐套曲形式,内容多富于戏剧性。在我国,欧洲音乐大规模的传入是从20世纪开始,作为第一部大型声乐套曲,《长恨歌》产生于1932年。曲作者黄自受强烈的民族意识所驱写下了这部不配的作品,并且在音乐创作上进行了“冶中西于一炉,更发挥而光大之”的探索,身体力行地为新音乐文化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汉语外来新词根据翻译方法不同可以分为四类:音译词、意译词、音意兼译词、直接借用词。它们的构词理据分别表现为内部形式的消失或附会、移植或转变、残存或羡余以及借用,均体现了英汉民族在认知规律上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其中共同性占主导地位。认知语言学的体验互动观、基本范畴和隐喻思维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上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0.
穷尽考察元刊杂剧里的“AABB“式词可知:元刊杂剧“AABB“式词可分为“重叠式AABB“词和“叠音式AABB“词;每一类“AABB“词均可分为名词、形容词、动词和副词四类;该类词结构具有不稳定性和连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词是伴随隋唐燕乐的兴盛而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与一般文学作品的传布方式相比,除书面传布形式之外,尚有歌伎传唱这一重要传布方式。歌伎在词的传布中体现出即时性、生动性以及交互性等主要特色。唐宋之际,正是由于歌伎的声乐传唱方式与词集传布的良性互补,从而扩大了词的传布范围,增强了词的传布效果,推动了词体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曲与词密切的血缘关系。曲与词在形式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词向曲转变的过程,也就是趋向俚俗化的过程。词在俗化的过程中逐步向曲演变,这是诗体演变的一个趋向,但还存在另一个趋向,即曲的兴起又反过来推动了词的俗化,使词的体格风貌发生了更进一步的变化。把词和曲绝对分开固然不对,把两者混为一谈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的言情词既有闺房娇情,也有相思之苦,更有丧国之痛。她的咏花词表现了词人的孤傲风骨与 坚贞品性。这两类词是李清照词风的立足之处,也是本文分析的入口。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词"忌用替代字",主张词"不使隶事之句",但同时他又认为"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而东坡《水龙吟》明显用典处有二。这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原因是王国维提出"忌用"之说有其背景,他立足于"境界"说,来疗救南宋以降迄于晚清词坛这种"砌字""垒句"不事创新之弊病。王国维并不一概反对用典,关键是尽量少用,用时要做到用典入化,用典而不隔。  相似文献   

15.
北宋文学家苏轼文学艺术成就斐然,是宋词的代表人物,其豪放词题材广泛,思想格调高远,表现形式新颖,风格多种多样,语言沉郁,雄健豪放。但是就现存的苏轼词三百四十余首来看,其豪放词占少数,绝大多数的还是婉约词。苏轼的婉约词其实也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婉约词清新委婉,一扫晚唐五代词的绮丽艳科的萎靡之风,开创了婉约词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满族民歌是满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题材、体裁、内容和风格等方面,都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体现了满族人民的多彩生活。本文从满族民歌的体裁划分和音乐特征两个方面对满族民歌的产生、发展以及音乐内涵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文学审美理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范畴,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作家理性思维与情感活动的综合体现,作家在创作中可以用各种方式建构意象。白先勇的长篇小说《孽子》中,作者用隐喻构建了一组审美意象,传达出对同性恋现象的“道德反思”与同性恋者的“心灵独白”。对其中隐喻性审美意象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对文本深层次寓意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梦及梦境包含了主观、唯心及不可知等非理性意象,同时又似幻似真地再现真实生活情境,梦意象描写往往能陡增词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以梦入词的写作在唐宋词中倍受青睐、屡见不鲜。本文针对唐宋词的文体特征与梦自身性质相契合要素作探讨,分析梦意象与唐宋词在表现手段的客观一致的问题,由此得出梦意象在唐宋词中形成并繁荣的文体方面合理性机制,进而对唐宋词的内在文学空间实现审美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