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分别对油茶籽果肉、外壳及通过压榨(热榨、冷榨)和浸提两种方式获得的油茶籽油、残渣物等进行测量并分析了六种重金属元素(Pb、Cd、Cr、As、Hg、Se)的含量及其相关性研究。研究表明,浸提油中重金属含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依次为PbCrSeAsCdHg,压榨油中重金属含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均依次为CrPbSeAsCdHg;浸提油和浸提残渣中Pb含量均有超过GB 2716—2018中0.1 mg/kg的限量,其中浸提油Pb超标率为33.3%,浸提残渣Pb超标率为35.7%。浸提法中六种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压榨法,且除As以外均高于其果肉含量,浸提油中各重金属元素之间都有强相关性;压榨法除Hg以外,其他元素各重金属含量低于其果肉含量;热榨法除Se以外,其余五种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冷榨法,其中Hg元素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不同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油茶果为原料,采取鲜榨法、浸提法、新水法、冷榨法和热榨法5种制油工艺分别制取油茶籽油,研究对比了5种制油工艺的提油率,所制取的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生物活性成分(生育酚、角鲨烯及多酚)含量及其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5种制油工艺的提油率均在73%以上,其中浸提法((96.45±3.02)%)最高,冷榨法((73.72±2.76)%)最低,鲜榨法((82.36±2.24)%)、新水法((81.91±3.21)%)和热榨法((80.34±2.09)%)没有显著差异;5种工艺所制取的油茶籽油具有相似的脂肪酸组成;在α-生育酚和总生育酚含量方面,新水法制取的油茶籽油含量最高(α-生育酚含量(263.77±1.58)mg/kg,总生育酚含量(280.55±1.64)mg/kg),鲜榨法、冷榨法和热榨法制取的油茶籽油中总生育酚含量接近,在233~244 mg/kg之间,浸提法制取的油茶籽油中总生育酚含量只有(17.10±0.76)mg/kg;在角鲨烯和多酚含量方面,鲜榨法制取的油茶籽油明显高于其他工艺的,分别为(350.56±7.60)mg/kg和(45.04±4.50)mg/kg,新水法制取的油茶籽油角鲨烯含量最低,为(249.99±3.73)mg/kg,浸提法制取的油茶籽油多酚含量最低,为(7.06±0.03)mg/kg;在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方面,鲜榨法制取的油茶籽油的清除能力最强,浸提法的最弱。  相似文献   

3.
介绍冷榨和热榨制取油茶籽油和精炼油茶籽油技术。根据国内榨油机的榨膛压力和材质质量,冷榨入榨温度采取50~55℃,热榨温度110~115℃。针对油茶籽富含淀粉、茶皂素和微量苯并(a)芘在制油和精炼方面要特殊设计工艺和设备结构,如热榨工艺中,提出入浸油茶籽饼的水分控制在7%左右,并对浸出器、蒸脱机的结构提出特殊要求,对蒸发的混合油浓度提出要求。提出在精炼中如何防止乳化和降低苯并(a)芘和反式酸,以生产合格的冷榨油、热榨油和一级精炼油。  相似文献   

4.
刘芳 《中国油脂》2022,47(4):52-57
为了了解不同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油茶果为原料,采取鲜榨法、浸提法、新水法、冷榨法和热榨法5种制油工艺分别制取油茶籽油,研究对比了5种制油工艺的提油率,所制取的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生物活性成分(生育酚、角鲨烯及多酚)含量及其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5种制油工艺的提油率均在73%以上,其中浸提法((96.45±3.02)%)最高,冷榨法((73.72±2.76)%)最低,鲜榨法((82.36±224)%)、新水法((81.91±3.21)%)和热榨法((80.34±2.09)%)没有显著差异;5种工艺所制取的油茶籽油具有相似的脂肪酸组成;在α-生育酚和总生育酚含量方面,新水法制取的油茶籽油含量最高(α-生育酚含量(263.77±1.58)mg/kg,总生育酚含量(280.55±1.64)mg/kg),鲜榨法、冷榨法和热榨法制取的油茶籽油中总生育酚含量接近,在233~244 mg/kg之间,浸提法制取的油茶籽油中总生育酚含量只有(17.10±0.76)mg/kg;在角鲨烯和多酚含量方面,鲜榨法制取的油茶籽油明显高于其他工艺的,分别为(350.56±7.60)mg/kg和(45.04±4.50)mg/kg,新水法制取的油茶籽油角鲨烯含量最低,为(249.99±3.73)mg/kg,浸提法制取的油茶籽油多酚含量最低,为(706±003)mg/kg ;在清除DPPH 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方面,鲜榨法制取的油茶籽油的清除能力最强,浸提法的最弱。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浸提法和冷榨法对油茶籽油营养成分的影响.通过对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微量养分及营养元素等进行分析测试,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油脂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油茶籽油冷榨法和浸提法两种制油方式对贵州5个主产区的油茶籽油的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压榨法和浸提法制取的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刘海 《中国油脂》2022,47(4):24-28
以贵州不同产地及物种的油茶籽为原料,分别采用烘制和炒制对其进行预处理后压榨制油,并对油茶饼进行二次压榨制油,对不同预处理及不同压榨阶段油茶籽油的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和物种的油茶籽油的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形成不同品质特征的油茶籽油;与烘制预处理相比,炒制可以显著提升油茶籽油中锰、铁、铜含量(P<0.05),但同时增加油茶籽油中的重金属含量;不同压榨阶段油茶籽油的微量元素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二次压榨可使油茶籽油中的锰和铁含量显著增加(P<0.05),且蒸制处理可以提升二榨油茶籽油中的微量元素含量;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含量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锰和锌、铅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锌和铅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镍和铬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检测油茶籽及其压榨油和饼粕中12种金属元素含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差别分析等多元分析,研究3种制油工艺(液压压榨、双螺杆压榨和索氏浸提)对油茶籽中金属元素的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油茶籽中含有丰富的金属元素,而K元素含量最高达9431μg/g;制油工艺能影响油茶籽油中微量元素和重金属的含量,对迁移率影响从大到小顺序为索氏提取>双螺杆压榨>液压压榨;油茶籽中的金属元素主要转移到了饼粕中,油中金属元素迁移量较少,索氏提炼的油中微量金属元素、重金属含量高于其余两种压榨油;不同制油工艺主要影响油茶籽油中Ca、Mg、Na、Mn、As元素含量,对Fe元素含量影响最小,且油中Ca、Mg、Na、M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As与它们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芝麻、花生、油茶籽、油菜籽为原料,通过热榨工艺与冷榨工艺制取油脂,比较分析不同工艺制取油脂的基本理化指标、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总酚含量、生育酚含量、甾醇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制油工艺对4种原料制取的油脂的基本理化指标及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没有明显影响;热榨菜籽油、热榨芝麻油、热榨花生油、热榨油茶籽油的总酚含量分别是冷榨工艺的4.76、2.08、2.99、1.17倍;冷榨花生油、冷榨油茶籽油、冷榨芝麻油、冷榨菜籽油的生育酚含量分别是热榨工艺的1.19、1.17、1.12、1.07倍;冷榨芝麻油、冷榨花生油、冷榨油茶籽油、冷榨菜籽油中甾醇含量分别是热榨工艺的1.21、1.29、1.27、1.20倍。  相似文献   

9.
以油茶籽油为原料,采用离子液体-盐离子双水相体系(ABS)对油中的微量蛋白进行提取,并考察离子液体和盐浓度对提取效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茶油中微量蛋白提取的最佳组合浓度,并利用此方法进行油茶籽油精炼过程中蛋白含量的变化研究、压榨与浸提油中蛋白含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采用200 g/L的[Bmin]Cl+500 g/L的K2CO3为最佳的双水相体系萃取油中的微量蛋白,方法变异系数4.39%,加标回收率80.95±0.05%,油茶籽油精炼工艺中的过滤、脱胶、碱炼、脱色工序均能显著性降低油中蛋白含量,其中过滤工序影响最大,蛋白含量减少76.03%,压榨与浸提成品油茶籽油中蛋白含量差异极显著,在实际商品鉴定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油茶籽油提取方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油茶籽油提取中常用的热榨法、冷榨法、传统溶剂浸出法、亚临界萃取法、超临界萃取法、水代法、水酶法的提取原理、优缺点等,对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茶籽油提取率及其脂肪酸组成、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及功能性成分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油茶籽油提取工艺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的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油均检测出21种成分,主要成分相同;茶叶籽油中含9-羰基壬酸,油茶籽油含芥酸,可用以鉴别;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中油酸含量分别为78.377%.73.201%,亚油酸含量分别为3.287%,4.170%.  相似文献   

12.
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选择在新鲜油茶籽中,按不同比例添加严重霉变的油茶籽,分别混合粉碎后,120℃干燥至水分含量为4%~7%,然后冷却到50℃,分别投入榨油机进行压榨,称取所得油茶籽油,计算出油率,并将油茶籽油过滤,检测其透明度、气味、滋味、酸价、过氧化值、黄曲霉毒素等指标。结果表明:霉变油茶籽对油茶籽出油率和油茶籽油气滋味、酸价影响较大,但没有检测出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为了确保油脂品质,消除潜在风险,在榨油前应进行霉变油茶籽的筛选。  相似文献   

13.
以5种油茶籽油为实验对象,对其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成分(生育酚、多酚、角鲨烯、植物甾醇)进行检测,并采用LPS诱导的第四代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建立细胞炎症模型,研究不同油茶籽油甲醇提取物对细胞炎症因子一氧化氮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相较于模型组,1 mg/m L的油茶籽油甲醇提取物能够显著抑制一氧化氮的生成(P0.01),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中的多酚和角鲨烯对抗炎活性有显著影响,多酚的影响尤为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4.
在有机溶剂体系中,以油茶籽油和异丙醇为底物,通过脂肪酶催化醇解反应进行油茶籽油改性合成富含油酸的甘油二酯、甘油单酯、异丙酯.考察了溶剂种类、酶种类、底物摩尔比、反应温度和酶加量5个因素对醇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反应条件为:以叔丁醇为溶剂,脂肪酶Novozyme 435为催化剂,底物异丙醇与油茶籽油摩尔比6∶1,酶加量为底物质量的1%,反应温度55℃.在此条件下反应36 h后甘油三酯转化率达到95.24%,甘油二酯、甘油单酯、异丙酯的含量可分别达到11.58%、8.25%、75.41%.  相似文献   

15.
以山茶油为原料,采用拟三元相图法优化微乳液配方并研究其稳定性。探讨助表面活性剂种类、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Km值)和制备温度对形成微乳液的影响,通过计算并比较拟三元相图微乳区面积确定各因素的最佳值,然后采用电导率法区分山茶油微乳液类型,最后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具有最大加水量的山茶油微乳液的最佳条件为:固定山茶油与肉豆蔻酸异丙酯(IPM)(质量比1∶2)作油相占比34%,加水量15%,Tween80与Span80质量比4∶1作表面活性剂,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Km值4∶1,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油相质量比6∶4,制备温度25℃。在最佳条件下,微乳液的类型为W/O型,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离心稳定性、储藏稳定性、耐盐性和耐碱性。  相似文献   

16.
We aimed here to investigate the ability of steam-exploded camellia seed protein (SECSP) in stabilising steam-exploded camellia seed oil-in-water emulsion in comparison with soy protein isolate (SPI). Emulsions with different SECSP and SPI contents (0.5, 1, 1.5 and 2 g 100 mL−1) were formulated and the effect of protein concentration on emulsion droplet size, zeta (ζ)-potential, physical stability and bioaccessibility was examined. The stability of emulsio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rotein concentration. SECSP emulsion was characterised by smaller droplet sizes, higher surface charge and better stability than SPI emulsion. Furthermore, SECSP emulsion exhibited good digestive stability. SECSP emulsion showed creaming only at protein concentrations above 0.5 g 100 mL−1 after 28 days of storage, while SPI emulsion showed stratification and flocculation during the same storage period. Hence, steam explosion pretreatment physical modification of camellia seed protein (CSP) provides a novel approach of utilising proteins for emulsions stabilisation, and digestive stability improvement under gastrointestin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7.
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对茶叶籽及油茶籽的外观、含仁率、含油率等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对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籽及油茶籽外观相差较大,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在折光指数、酸值、碘值和皂化值等理化性质上较接近。脂肪酸组成上,油酸、亚油酸、棕榈酸为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中含量最多的三种脂肪酸,油酸含量分别为52.13%和73.67%,亚油酸24.32%和11.09%,棕榈酸17.36%和10.63%。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4.12%和75.78%,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4.55%和11.39%。茶叶籽含油率为19.88%,茶叶籽油潜在年产量可达15余万t。其必需脂肪酸含量是油茶籽油的2.15倍;不皂化物含量为0.77%,比油茶籽油高出22%;茶叶籽油脂肪酸比例均衡,适于人体的吸收,具有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为制备油茶籽油微乳,采用伪三元相图法研究了不同乳化剂和助乳化剂、水与助乳化剂(W/A)质量比对油茶籽油微乳区面积的影响,并采用单因素实验建立油茶籽油微乳黏度与电导率随W/A添加量变化的模型,对油茶籽油微乳的水、油渗滤阈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微乳的最佳配方为乳化剂Tween80、助乳化剂丙三醇、W/A质量比1∶1;模型预测油茶籽油微乳的水、油渗滤阈值(W/A添加量)分别为40.75%、74%,对应的黏度、电导率分别为6 325.3 m Pa·s、86.166μS/cm。  相似文献   

19.
几种抗氧化剂对山茶油的氧化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Schaal烘箱实验法,以过氧化值为考察指标,研究不同抗氧化剂对山茶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抗氧化剂对山茶油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作用,其中TBHQ、PA、PG、TP最佳添加量为0.020%,VE的最佳添加量为0.005%。相同添加量下,5种抗氧化剂中PG对山茶油的抗氧化效果最好,能明显抑制山茶油的氧化。复配抗氧化剂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和增效作用,其中0.010%VE+0.010%TBHQ+0.010%PA+0.010%TP和0.010%VE+0.010%TBHQ+0.010%PA是最好的复配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