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针对工业机器人砂带磨削最优工艺参数组合的选择,通过机器人夹持工件进行砂带磨削,采用正交实验和极差、方差分析方法研究砂带线速度、工件进给量、横向进给速度、砂带目数对工件表面粗糙度Ra及材料去除深度MRD的影响,探究其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并通过正交实验数据建立变量与实验结果的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综合考虑表面粗糙度Ra及MRD的最优加工参数组合为砂带线速度18 m/s,进给量0.5 mm,横向进给速度100 mm/s,砂带目数80#。砂带目数对工件表面粗糙度Ra的影响起主导作用,砂带线速度、工件进给量次之。工件进给量对MRD的影响起主导作用,砂带线速度、砂带目数次之。当砂带目数处于80#~240#时,工件表面粗糙度Ra会随着砂带目数的增大而减小,影响程度有减弱的趋势。当工件进给量处于0.2 mm~0.5 mm时,MRD会随着工件进给量的增大而增大,影响程度有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砂带磨削铝合金时磨削力和磨削表面粗糙度的分析模型.此模型可精确地描述砂带线速度、进给速度以及磨削深度对磨削力和磨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实现了砂带磨削铝合金时磨削参数的优化.并可利用有限的试验数据得出整个工作范围内磨削力和表面粗糙度的预测值,大量减少了试验次数.  相似文献   

3.
用相同粒度的CBN与刚玉砂带,分别磨削45号钢,分析并比较其磨削性能。结果表明:CBN砂带磨耗比为210.4,刚玉砂带磨耗比为18.9,CBN砂带耐磨性远远高于刚玉砂带;CBN砂带加工工件的表面质量要优于刚玉砂带,但两者磨削工件的表面粗糙度Ra相差不大,分别为0.127 μm、0.128 μm;CBN砂带磨料出刃高,初始磨削效率高;刚玉砂带树脂结合剂硬度低,磨削60 min后基本丧失了磨削能力,而CBN砂带金属镍结合剂与磨料硬度有很好的匹配性,180 min后仍能保持28.2 g/h磨削效率。   相似文献   

4.
砂带磨削中,表面粗糙度是被磨工件表面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为了获得较低的表面粗糙度,特别是在要求获得尽可能高的磨抛效率时,必须选择适当的磨削条件和相应的配套技术。本文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各种磨削条件对表面粗糙度影响的规律,并对优化条件进行了探讨,通过生产验证,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针对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结构复杂,铣削后表面纹理明显,粗糙度和型线精度无法达到设计要求,手工抛光后叶盘表面质量和型面精度难以满足工艺要求的现状,开展整体叶盘数控砂带磨削变形行为及其试验研究。分析整体叶盘数控砂带磨削全型面磨削过程,阐述整体叶盘数控砂带磨削的变形机理,提出一种新型开式数控砂带磨削方法。进行基于ANSYS的磨削变形仿真分析,提出带有压力反馈的磨削压力控制系统方案,实现磨削变形的控制。用磨削试验装置进行整体叶盘精密数控砂带磨削试验,结果表明:整体叶盘数控砂带磨削后,表面粗糙度小于0.4 μm,型线精度高于0.05 mm,能够很好地适应叶片变形,实现数控砂带磨削替代手工抛光,提高磨削效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砂带磨削中磨削参数对磨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提出了合理选择砂带以及磨削参数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压磨板式砂带磨削大理石进行模拟研究,建立了砂带形貌、工作台运动等几何模型;基于单颗粒金刚石切削大理石实验,模拟了针对脆性材料脆性断裂特点的工件磨削表面形貌,包括粗糙度值及轮廓.砂带形貌模型将磨粒切削部分视为锥体,包括砂带基体、磨粒形状、大小、数目及分布;磨削运动几何模型包括工作台静止、转动、往复移动、同时转动移动模型;脆性断裂磨削表面形貌模型是由若干被放大了锥顶角的磨粒沟槽交错组合而成.对比实验采用粒度为P40的SiC砂带在压磨板式平面砂带磨床上进行.模拟的表面粗糙度数值和表面轮廓与实验结果的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改善钛合金砂带全生命周期中磨削的表面质量。方法 提出了钛合金缓进给砂带磨削变参数优化方法。首先,采集磨削过程中的加工参数、砂带磨损、表面粗糙度等数据。其次,采用SVM算法构建以磨削参数和磨损数据为输入、以表面粗糙度为输出的粗糙度预测模型,并且以预测的粗糙度和砂带磨损为约束应用NSGA-Ⅱ算法,针对缓进给砂带磨削过程中的全生命周期的加工参数进行优化。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变参数和固定参数磨削方法下的砂带磨损特点和钛合金表面粗糙度、形貌特征、微观特征、表面氧化的特点,对砂带全生命周期变参数磨削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SVM预测的精度可达0.95以上,MAE低至0.064。采用NSGA-Ⅱ算法优化后的加工参数能够有效地改善表面质量,优化前的全生命周期中的粗糙度从0.787μm逐渐降低至0.509μm,优化后的粗糙度从0.934μm降低至0.457μm;并且优化后的钛合金形貌要优于传统的加工方式,变参数磨削的钛合金表面氧化程度明显小于固定参数磨削方法。此外,提出的变参数优化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砂带的磨损,降低缓进给磨削所带来的砂带快速磨损现象。结论 本文所提出的SVM-NSGA-Ⅱ磨削参数优化算法...  相似文献   

9.
高性能砂带磨削技术取决于硬件——砂带和砂带磨床的发展,其中砂带尤其起着先导和关键作用。因此,任何性能优良新品种磨料及其砂带的开发,都会促使砂带磨削技术取得明显的进步。近年来,世界上两家重要的磨料磨具公司竞相推出的新型陶瓷刚玉磨料及其砂带制品,由于金属切除率高,工作寿命长,能使工件获得均匀的表面粗糙度,适宜在高磨削压力下,对普通和难加工材料进行高效磨削加工,可与其他加工方法(如车削和铣削)相媲美,往往成为磨削难加工材料的首选磨料之一。两家公司的产品构造原理基本相同,但性能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不锈钢磨削砂带用酚醛树脂的基本理化指标难以全面表征砂带磨削性能的问题,选取基础参数相同的4种酚醛树脂为研究对象,对酚醛树脂进行热重(thermogravimetric,TG)、冲击强度分析,并在同等工艺条件下对用其制作的4种砂带进行剥离强度和磨削性能测试,探究酚醛树脂与砂带磨削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当酚醛树脂的固体质量分数(以下简称“固含量”)、黏度、水溶性和pH值等基础参数基本相同时,4种砂带的磨削比、磨削效率和工件表面粗糙度最大值分别相差31.8%,27.2%,27.6%。酚醛树脂的热重、冲击强度和用其制作的砂带剥离强度都与砂带的磨削性能正相关;砂带磨削不锈钢时的主要失效形式为磨粒磨耗磨损、磨粒黏屑以及磨屑严重堵塞容屑空间。   相似文献   

11.
高荣 《机床与液压》2003,(3):250-252
该文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介绍了一种基于PROFIBUS的集教学、科研和生产为一体的轴类零件柔性加工系统,它包括FMS的结构、组成和特点,同时对系统控制软件的结构作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调查了高温合金钢表面污着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并对调查结果作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80铁合金、181镍合金和182镍合金3种高温合金钢在海中浸泡7a之后记录有9种附着动物,无藻类附着,其中布纹藤壶(Balanusamphitritacommunisdarwin)和多室草苔虫(Bugulanerti-nalinnaeus)是优势种,高温合金钢挂板上记录2种珊瑚:石花虫(Telestosp)和米氏齿珊瑚(Oulangla,stockesianamiltoniYabeetEguchi)固着于试板.初步分析高  相似文献   

13.
对涂油金属电极电化学不均匀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丝束电极,对涂油金属的电化学不均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丝束电极表面电化学状态是均匀的,涂油金属的腐蚀电位及油膜电阻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油溶性缓蚀剂的加入,可以使涂油金属的腐蚀电位正移,可以减少或消除油膜低阻区。  相似文献   

14.
流体力学因素对冲刷腐蚀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综述了流速流态,攻角以及颗粒性质等流体力学因素对冲刷腐蚀的影响机制,讨论了流体力学的因素的重要性、流体力学条件的描述、关键的流体力学参数以及扰流条件下局部流速流态的获取,并论述了如何从流体力学方面控制冲刷腐蚀。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焊接机器人传感系统的研究现状,比较了目前常用的焊接机器人传感技术,重点分析了被动视觉技术和基于激光三角测量原理的主动视觉技术在焊接中的应用,并给出了国内外的开发实例。  相似文献   

16.
概括地介绍了海水中溶解氧在钢铁材料表面上的还原机理,综述了钢铁材料表面氧化膜、生物膜、海水中离子对氧还原反应的影响,总结了应用于氧还原反应研究中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我国南海某油田平台生产管线的历年穿孔记录,分析了影响管线服役寿命的因素.结果表明,管输流体流速对管线服役寿命起决定作用.从统计曲线上估算了临界流速的大小,当流速超过上述临界值时,管线服役寿命不会超过2年;临界流速从2004年时的4.5 m/s下降到2004年后(2005、2006到2007年至今)的2.0 m/s,是造成该油田近年来穿孔频率加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陈雁 《腐蚀与防护》2005,26(7):313-314
机动管线是用于实施油料补给的装配式钢质管线,正确选择防护涂层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槽头型机动管线的使用情况和腐蚀情况,讨论了防护涂层应具备的性能和机动管线的防护方式,指出其外层适宜采用镀锌防护,内层适宜采用环氧粉末涂层防护。  相似文献   

19.
The carbon layers on implanted steel surface have been studied by means of Auger spectra. Itis shown that the thickness of the carbon layer is proportional to the dose of implanted ions.By comparison with the results of friction and wear tests,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is smallerthan 0.20 at the first part of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curve.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graphiticcarbon layer on the top of steel is helpful to reducing the surfac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steel.  相似文献   

20.
金属/陶瓷润湿性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名海  刘宁  许育东 《硬质合金》2002,19(4):199-205
金属 /陶瓷润湿性是材料科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人们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研究金属对陶瓷的润湿性对开发新型金属 /陶瓷体系 ,探寻和发展材料的制备技术 ,制备高性能金属 /陶瓷复合材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陶瓷 /金属的润湿现象及其机理出发 ,介绍了润湿性研究的实验研究方法 ,并探讨改善润湿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