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以烯丙基尼罗红为荧光染料,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聚丙烯酰胺共聚荧光微球。紫外-可见和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表明,将烯丙基尼罗红溶解在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或包埋在微球中,会具有不同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表明,产物微球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荧光性能好且稳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标准曲线法测定微球中烯丙基尼罗红的质量分数为8.167×10-3;红外光谱实验证明制得了聚丙烯酰胺微球和表面氨基的存在;电导率测定表明,微球表面氨基的含量较高,约为60μmol/g。  相似文献   

2.
以烯丙基罗丹明B为荧光染料,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均一的聚苯乙烯共聚荧光微球,并通过磺化反应,在荧光微球表面引入功能基——磺酸基。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表明,产物微球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荧光性能好且稳定;电导率测定表明,微球表面磺酸基的含量较高,约为90μmol/g;荧光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表明,聚合在聚苯乙烯共聚荧光微球中的烯丙基罗丹明B具有和烯丙基罗丹明B一致的性质,并证实磺酸基聚苯乙烯共聚荧光微球和烯丙基罗丹明B在乙醇中具有不同的荧光光谱。  相似文献   

3.
以烯丙基罗丹明B为荧光染料,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均一的聚苯乙烯共聚荧光微球,并通过磺化反应,在荧光微球表面引入功能基——磺酸基。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表明,产物微球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荧光性能好且稳定;电导率测定表明,微球表面磺酸基的含量较高,约为90μmol/g;荧光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表明,聚合在聚苯乙烯共聚荧光微球中的烯丙基罗丹明B具有和烯丙基罗丹明B一致的性质,并证实磺酸基聚苯乙烯共聚荧光微球和烯丙基罗丹明B在乙醇中具有不同的荧光光谱。  相似文献   

4.
以苯乙烯和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为单体、烯丙基荧光素为荧光染料,采用一步法制备了两种粒径均一、表面羧基化的聚苯乙烯共聚荧光微球。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红外光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其形貌、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两种羧基化共聚荧光微球单分散性好、荧光性能好且稳定,表面成功引入了羧基;聚合在共聚荧光微球中的荧光素与烯丙基荧光素性质一致,证实了共聚荧光微球和烯丙基荧光素在乙醇和甲苯中具有不同荧光光谱。  相似文献   

5.
烯丙基COPNA-BMI树脂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烯丙基缩合多核芳烃-双马来酰亚胺(COPNA-BMI)预聚树脂为原料、以硅油为分散和导热介质,通过悬浮聚合法制备烯丙基COPNA-BMI树脂微球。采用SEM研究树脂微球的形态;采用FT-IR研究树脂微球悬浮聚合前后官能团的变化;采用TG-DTG和SEM研究树脂微球的耐热性和炭化形态。研究表明,烯丙基COPNA-BMI树脂微球具有很好的球形和表面光洁度,其粒径主要分布在10μm~20μm之间;经过悬浮聚合后,烯丙基COPNA-BMI树脂碳碳双键的特征吸收峰消失;该树脂微球具有优良的耐热性,其炭化产物是具有很好球形度的炭微球。  相似文献   

6.
以聚苯乙烯磺酸钠(PSS)掺杂CaCO3微球为模板,利用逐层(LBL)自组装技术将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和锂藻土(Laponite)组装到微球表面,得到了核壳型载药微球。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zeta-电位分析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以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等对微球形貌、结构和载药释药性能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CaCO3微球合成过程中,PSS不仅调控了CaCO3的形状,也改变了CaCO3晶型,即由方解石晶型转变为球霰石晶型;在负载布洛芬(IBU)的CaCO3微球表面,通过层层自组装法得到核壳型载药微球。去除模板CaCO3后的微囊结构表明聚电解质和粘土成功地组装在微球表面;壳层中的聚电解质能够有效地延缓药物的释放,而锂藻土对药物的释放具有阻隔作用,能进一步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散聚合法合成了形态规则、平均粒径在370nm左右、粒径分布均匀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甜丙烯酸(P(NIAM-co-AAc))交联型聚合物微球.在,此基础上选择不同浓度的Tb(Ⅲ)离子与P(NIPAM-co-AAc)微球进行复配,制备了P(NIPAM-co-AAc)-Yb(Ⅲ)的复配微球.通过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复配微球的表征发现:该复配微球具有温敏性和pH响应性:P(NIPAM-CO-AAc)微球和Tb(Ⅲ)之间发生了有效的能量传递,明显增强了Yb(Ⅲ)的特征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8.
曾佳  倪忠斌  陈明清 《功能材料》2013,44(9):1346-1349
在二氯甲烷中使丙烯酰氯与1-氨基蒽醌(1-AQ)反应合成了反应性1-丙烯酰胺基蒽醌(N-AQ)黄色染料,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质子核磁共振(1H NMR)对其进行表征,表明制得的N-AQ结构明确。进而通过分散聚合法,使N-AQ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共聚,成功制备了黄色P(MMA-co-N-AQ)聚合物微球。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zeta电位及粒度分析仪对微球的形态、大小及分布进行了表征,并利用可见光-紫外光谱仪(UV-Vis)对微球中引入的N-AQ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性染料的转化率达93.6%,在聚合反应中改变N-AQ的用量,可将所制备的微球粒径控制在1.3~3μm之间,球形完好、表面光滑、粒径均一,可望应用于彩色激光打印。  相似文献   

9.
以苯乙烯和丙烯酰胺为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单分散表面富含酰胺修饰的苯乙烯聚合物功能微球(PSAM),采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和透射电镜(TEM)对样品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微球的制备条件以及形成和热稳定性增强机理。结果表明,产物微球表面富含氨基功能基团,通过乳液聚合,可制得粒径分散均一、表面光滑和热稳定性较高的单分散功能高分子微球。  相似文献   

10.
在Fe3O4纳米粒子表面聚合包覆温敏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及其与聚苯乙烯(PS)、聚α-甲基丙烯酸(PMAA)的共聚物,制备表面不同亲水/疏水性质的双重磁响应温敏复合微球。利用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及Zeta粒度仪(DLS)等对复合微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微球呈现核壳结构,粒径约为150nm~300nm;在复合微球温敏聚合物中引入亲水/疏水链段可以有效调节其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SCT),随着温敏聚合物亲水性的提高,微球LSCT向高温移动,且该微球具有良好的双重磁响应特性(磁靶向响应性和磁热响应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噻吩和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在酸性条件下共聚,制备了一种具有可溶性、分子链部分共轭的聚噻吩甲烷衍生物。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衍射谱对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光学性能、热稳定性能及聚集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得,该聚合物的光学禁带宽度为1.3 eV,属于窄带隙聚合物。荧光光谱显示,该聚合物溶液在480 nm可见光的激发下,出现约600 nm的发射光,说明该聚合物为橙黄色的荧光材料。X射线衍射谱中17.3°附近存在1个较为尖锐的衍射峰,表明该聚合物聚集态结构为部分结晶态。  相似文献   

12.
采用改进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镝掺杂铁氧体磁流体,然后以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光化学方法在Dy∶Fe3O4磁流体中制备了磁性聚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PHEMA)微球,进而合成了含有稀土元素Tb的荧光磁性高分子微球。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光子相关光谱(PC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差热分析(TG-DTA)、扫描电镜(SEM)和全功能荧光光谱(FLS)等技术对微球的性能进行了表征,并与文献[5]中Fe3O4/PHEMA-Tb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荧光磁性高分子微球粒径为22.8 nm,比饱和磁化强度为68.1emu/g,变异系数为3.7%,具有超顺磁性和荧光性,分散性好,呈圆球形。  相似文献   

13.
在亲水性Fe3O4磁流体中,以甲基丙烯酸(MAA)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采用光化学方法在水溶液体系中首先合成磁性聚甲基丙烯酸(PMAA)微球,进而在60℃下PMAA与稀土元素Dy离子反应合成具有荧光特性的磁性微球(FMPMs).运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检测微球磁性能,光子相关光谱仪(PCS)测出微球平均水合粒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热重-差热分析(TG-DTA)检测了微球的化学组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了微球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荧光磁性高分子微球有超顺磁性,呈很好的球形,表面含有丰富的稀土羧酸盐.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聚丙烯酰胺类微球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功能性聚丙烯酰胺类微球的各种制备方法,主要为分散聚合法和无皂乳液聚合法。其中重点介绍了改进的无皂乳液聚合法-超声波无皂乳液聚合法、紫外光引发无皂乳液聚合法和微波加热无皂乳液聚合法;同时,还介绍了功能性聚丙烯酰胺类微球的种类和应用,诸如:温敏性聚丙烯酰胺微球、磁性聚丙烯酰胺微球、pH值响应聚丙烯酰胺类微球以及聚丙烯酰胺与无机微粒形成的复合微球。并对功能性聚丙烯酰胺类微球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以甲基丙烯酸(MAA)和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单体物质的量比的聚两性电解质微凝胶P(MAA-co-DMA)。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电位与电导滴定、动态光散射(DLS)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表征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MAA-co-DMA)为两性聚合物,其实际组成与投料比一致;在低和高pH值范围,微凝胶粒子处于溶胀状态,在等电点(IEP)附近,粒子收缩,微观结构变得紧密,IEP值与理论预测值相比有所偏移;随着pH值的变化,微凝胶分散液透光率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作为模板成功制备了新型具有磁性-抗菌性-荧光性的多功能复合微球。合成的PGMA、氨基化的PGMA(NH2-PGMA)、磁性PGMA(M-PGMA)都呈表面光滑的球形,并且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M-PGMA具有超顺磁性,使微球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可以从溶液中快速分离出来。引入聚六亚甲基胍酸盐(PHGH)复合微球具有显著的抗菌效果。荧光物质碲化镉(CdTe)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吸附在球体表面使微球具有了荧光性能,这就使得复合微球具有靶向定位、生物检测等功能。将磁性,抗菌和荧光结合到一个单一的复合微球中,开辟了对多功能材料进行广泛研究的可能性,并拓宽了潜在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以硝酸锌为锌源,采用水热法合成由纳米晶粒聚集成的ZnO纳米微球,通过调节三乙醇胺与水的体积比得到不同粒径的ZnO微球,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紫外-可见光谱表征样品。结果表明,制备的ZnO样品为六方纤锌矿结构;ZnO纳米微球生长机理是硝酸锌在三乙醇胺水溶液中水解生成ZnO纳米晶粒并定向聚集。  相似文献   

18.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分别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和反相悬浮聚合法,以阿司匹林为目标印迹分子,分别以丙烯酰胺、β-环糊精(β-CD)为功能单体,合成了阿司匹林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2种聚合物微球的红外光谱红移表明丙烯酰胺与Asp之间作用以氢键为主,而β-CD与Asp之间形成氢键和包结并存的两种作用方式.吸附研究表明两种分子印迹微球对Asp保留了印迹效应,且两种分子印迹微球均存在两种不同亲和力的结合位点.但P(βAsp)对Asp的结合性能与P(AAsp)相比更强.  相似文献   

19.
通过4-二甲氨基吡啶稳定的金纳米粒子(DMAP-AuNPs)与含偶氮苯端基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AZO)进行配体置换,制备了外围舍偶氮苯基团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包覆的金纳米粒子(PNIPAM-AuNPs),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微镜、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温敏性研究结果表明,PNIPAM-AuNPs具有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通过透过率和粒径随温度变化测得其LCST分别为36℃和35.5℃。在PNIPAM-AuNPs发生相转变前后,金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吸收特征峰由517.6nm红移至590nm。  相似文献   

20.
叶孙洁  沈宸  陆云 《功能材料》2011,42(6):988-991
通过原位种子聚合构筑了碲化镉量子点(CdTe QDs)/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复合纳米微球.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荧光发射光谱对其形貌、结构、光学吸收性质及光致发光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位聚合的CdTe/PEDOT-PSS复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