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络合萃取法从稀溶液中提取草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深入认识二元酸的络合萃取平衡特性及萃取机理,以三辛胺(TOA)为络合剂,正辛醇为助溶剂,煤油为稀释剂,草酸为被萃溶质,进行了混合溶剂的萃取平衡实验研究,测定了络合剂的浓度、稀释剂的组成等因素对萃取平衡分配系数的影响,并对TOA萃取草酸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随TOA浓度的增大,萃取平衡分配系数呈增大趋势;随溶质初始浓度的增大,有机相的溶质浓度向饱和萃取量接近;饱和萃取量随络合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稀释剂对萃取平衡的影响与TOA浓度有关,TOA浓度较小时,煤油的加入使萃取平衡分配系数减上,TOA浓度较大时,煤油的加入对萃取平衡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不同pH值下酚类的络合萃取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义燕  郭建华 《化工学报》1997,48(6):706-712
络合萃取法分离极性有机物稀溶液具有高效性和高选择性。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利用三正辛胺(TDA)、磷酸三丁酯(TBP)为络合剂,正辛醇、甲墓异丁基酮(MIBK)或煤油为稀释剂,在较宽的pH值条件下实验测定了酚类稀溶液的萃取相平衡分配系数;讨论了络合剂种类、络合剂浓度、稀释剂种类以及被萃取溶质种类对络合萃取相平衡分配系数的影响;提出了同时考虑络合萃取作用和物理萃取作用的平衡分配系数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3.
三辛胺萃取分离乳酸-醋酸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英  秦炜  戴猷元 《化工学报》2001,52(2):141-145
选择三辛胺为络合剂、正辛醇为稀释剂、乳酸和醋酸为被萃溶质 ,系统地研究了水相pH值及络合剂含量对单组分乳酸、醋酸及其混合物萃取特性的影响。在适当假设条件的基础上 ,建立了考虑络合萃取及物理萃取的单组分及双组分体系的相平衡分配系数表达式。在本文的实验条件下 ,随络合剂含量的升高 ,乳酸、醋酸的单组分及其混合物中各组分相平衡分配系数皆升高 ,分离因子 β增大 ;随水相平衡pH值的升高 ,相平衡分配系数均降低 ,分离因子也呈下降的趋势 .采用本文的模型进行模型参数拟合 ,其精度较好。利用单组分的络合反应平衡常数可成功地预测双组分体系中各组分的相平衡分配系数值  相似文献   

4.
三烷基氧膦(TRPO)萃取有机羧酸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络合萃取法对有机物稀溶液的分离具有高效性和高选择性。选择甲酸、乙酸、一氯乙酸、二氯乙酸、三氯乙本酸为分离对象,三烷基氧膦(TRPO)为络合剂,煤油为稀释剂,进行了系统的萃取相平衡实验。结果表明,溶质的pKa对络合萃取影响起主导作用。红外光谱定性分析表明,TRPO萃取有机羧酸为氢键溶剂比历程,负载有机酸的TRPO中的P=0吸收峰的位移与有机羧酸的酸性有关。采用质量作用定量定律分析方法,建立了相平衡分配系数的表达式,模型拟合精度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5.
三烷基胺(7301)络合萃取对氨基苯磺酸稀溶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三烷基胺 (730 1 )为络合剂 ,在较宽的 pH值条件下实验测定了对氨基苯磺酸稀溶液的萃取相平衡分配系数 ;分析了络合剂浓度、稀释剂种类以及溶液 pH值对络合萃取相平衡分配系数的影响 ;讨论了络合剂萃取对氨基苯磺酸偶极离子的质子转移过程 ,提出了平衡分配系数D值的表达式 .  相似文献   

6.
用络合萃取法分离极性有机稀溶液 ,具有高效性和高选择性。利用磷酸三丁酯 (TBP)为络合剂 ,分别采用甲苯、异丙基甲酮、正辛醇、煤油作为稀释剂萃取丁酸稀溶液 ,系统研究了不同稀释剂对络合萃取平衡的影响 ,最终从效能、毒性、价格等综合因素考虑 ,选用正辛醇作为稀释剂 ;分析了络合剂浓度、丁酸溶液初始浓度、溶液 pH值以及温度对络合萃取相平衡分配系数的影响 ;利用红外光谱测定了负载有机相中萃合物的结构 ;并进行了有机溶剂的再生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磷酸三丁酯 (TBP)、三烷基胺 (73 0 1)为络合剂 ,分别采用甲苯、异丙基甲酮、正辛醇、煤油作为稀释剂对丁二酸稀溶液进行络合萃取。结果表明 :混合型络合剂对丁二酸稀溶液进行萃取 ,可取得满意的分离效果 ,平衡分配系数D高达 15 .2 8;讨论了丁二酸溶液初始浓度、溶液pH值以及温度对络合萃取相平衡分配系数的影响。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测定了负载有机相中萃合物的结构 ,对三烷基胺络合萃取丁二酸稀溶液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利用磷酸三丁酯(TBP)、三烷基胺(7301)为络合剂,分别采用苯、甲苯、正辛醇、煤油作为稀释剂对(-萘酚稀溶液进行络合萃取.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磷酸三丁酯-甲苯混合溶剂对( -萘酚稀溶液进行萃取,具有相当高的分配系数.同时考察了有机相中络合剂浓度、β -萘酚溶液初始浓度、溶液pH值以及温度对络合萃取相平衡分配系数的影响,建立了分配系数与稀释剂物理参数间的经验方程.  相似文献   

9.
正辛醇为稀释剂条件下二元羧酸的萃取平衡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二元羧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顺丁烯二酸和苹果酸为分离对象,三烷基氧膦(TRPO)为络合剂,正辛醇为稀释剂进行了系统的萃取相平衡实验.结果表明,溶质的pKa1和羧酸的亲油性同时影响络合萃取平衡.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萃取剂TRPO与正辛醇之间形成氢键,抑制了对羧酸的萃取,使得TRPO与有机羧酸之间形成1∶1的络合物;负载有机羧酸的红外谱图表明,TRPO萃取有机羧酸为氢键溶剂化历程,负载有机羧酸的TRPO中的P=O键吸收峰的位移与有机羧酸的酸性有关.采用质量作用定律分析方法建立了负载量的表达式,模型拟合精度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β—萘酚然溶液的络合萃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磷酸三丁酯(TBP),三烷基胺(7301)为络合剂,分别采用苯,甲苯,正辛醇,煤油作为稀释剂对β-萘酚稀溶液进行络合萃取。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磷酸三丁酯-甲苯混合溶剂对β-萘酚稀溶液进行萃取,具有相当高的分配系数。同时考察了有机相中络合剂浓度,β-萘酚溶液初始浓度,溶液pH值以及温度对络合萃取相平衡分配系数的影响,建立了分配系数与稀释剂物理参数间的经验方程。  相似文献   

11.
草酸与乙醛酸的萃取分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炜  张英  罗学辉  戴猷元 《化工学报》2001,52(2):135-140
以草酸和乙醛酸的稀溶液为分离对象 ,采用三辛胺 (TOA)为萃取反应剂、正辛醇为稀释剂 ,研究了单溶质、双溶质有机酸的萃取分离特性 ,测定了溶液pH值、萃取反应剂的浓度等因素对双溶质有机酸萃取的影响 ,提出了萃取的化学反应发生在有机相中的假定 ,建立了TOA萃取草酸的数学模型 .实验结果表明 ,草酸与TOA的萃合物有 1∶1和 1∶2两种形式 .在本实验的条件范围内 ,草酸的分配系数较乙醛酸大 ,且随溶液pH值的增大而下降 ,草酸对乙醛酸的分离系数随pH值的增大而减小 .随萃取反应剂浓度的增大 ,两酸的分配系数皆随之增大 ,分离系数也随之增大 ,而且对于高浓度的萃取反应剂在较高的溶液pH值下草酸仍具有较大的分离系数 .采用单溶质萃取反应平衡常数及纯稀释剂中双溶质的分配系数预测双溶质萃取的结果 ,预测值与实验值相当接近  相似文献   

12.
三辛胺萃取草酸的机理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草酸稀溶液为萃取对象 ,采用三辛胺 (TOA)为络合剂 ,正辛醇为稀释剂 ,开展了TOA萃取草酸的机理研究 .以红外谱图为分析手段 ,通过测定络合剂及被萃溶质的浓度对萃合物组成的影响 ,得到其萃合物以 1∶1和 1∶2 (酸 :碱 )两种形式存在于有机相中 ;并通过萃取平衡实验 ,获得了TOA萃取草酸的平衡特性 ,进一步验证了萃合物组成 .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草酸与TOA两种萃合比情况下的数学模型 ,拟合求得了K11及K12 ,其中 1∶2萃合物的化学萃取平衡常数远远小于 1∶1的相应值  相似文献   

13.
三辛胺萃取有机羧酸的机理(Ⅰ)──三辛胺-醋酸体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梅 《化工学报》1998,49(3):303-309
采用Fourier红外光谱法测定了三辛胺-醋酸体系中不同结构萃合物的组成比,讨论了不同萃合物的组成比随萃取剂成分(络合剂浓度、稀释剂种类)的变化趋势.对离子对萃合物的百分率与络合萃取平衡分配系数D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表明,离子对萃合物的比例越大,络合萃取相平衡分配系数也越大.  相似文献   

14.
《分离科学与技术》2012,47(2):476-490
Abstract

A new acetic acid separation method was developed through a successful combination of cloud point extraction and complex extraction technology (CPE-SE), where an acetic acid complex compound formed and was solubilized in a surfactant micelle solution, instead of an organic solvent, and then concentrated into one phase by a phase separation process of the CPE technology. Since no organic solvent diluents were used, the new process wa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with a lower cost; meanwhile, the high selectivity of the complex extraction based on chemical complexation and high efficiency of CPE were also inherited as advantages over conventional solvent extraction process.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compatibility and the related CPE characteristics, tributyl phosphate and PEG/PPG-18/18 Dimethicone were selected as complexing agent and surfactant of the CPE-SE system, respectively, and the extraction system was optimized by studying the effect of the main process parameters, including surfactant and complexing agent concentration, temperatures for the stirring and incubation steps, on the recovery and th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A relative high recovery of 71.4% and a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of 1.4 were achieved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optimized process in the treatment of 0.1 M acetic acid solution. Based on its competitive extractability, high efficiency, low-cost,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ness, the CPE-SE process was expected to be a potential separation method for a dilute acetic acid solution.  相似文献   

15.
在盐酸介质中以磷酸三丁酯(TBP)为萃取剂、磺化煤油为稀释剂,从钛铁矿与氢氧化钾亚熔盐反应产物的酸解液中萃取分离Fe3+,并利用萃取后的含钛液水解制备二氧化钛. 考察了萃取剂浓度、盐酸浓度、有机相和水相体积比(O/A)和萃取时间对铁萃取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钾系亚熔盐法分解钛铁矿的分解率在96%以上. 萃取率随着TBP浓度及盐酸浓度的增加和O/A值的减小而增大;通过调节萃取条件,萃取率可以达到99%以上. 用1.0 mol/L的NaCl溶液进行反萃,反萃率可达98%以上. 萃取后含钛液经水解可以制得纯度高于98%的金红石型TiO2球状颗粒.  相似文献   

16.
陈建中  陈枫  吕文林 《广东化工》2014,(5):36-37,34
以氢氧化钠溶液为萃取剂,采用PTFE中空纤维膜萃取料液中的苯甲酸,考察了料液相苯甲酸的初始浓度、料液相初始pH、料液相与萃取相流量比、萃取剂的初始浓度对苯甲酸萃取率(η)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料液初始浓度增大,η增大,当苯甲酸浓度1 g/L时,η减小,但膜通量基本不变,即存在一个最大膜通量,此时苯甲酸浓度变化对传质无影响;料液的pH值下降,η增大;萃取相氢氧化钠浓度增大,η增大;存在一个最佳相流量比(Q料/Q萃)为1.8。另外,温度升高有利于膜萃取。  相似文献   

17.
陈建中  陈枫  吕文林 《广东化工》2014,(7):56-58,52
以氢氧化钠溶液为萃取剂,采用PTFE中空纤维膜萃取料液中的烟酸,考察了料液相烟酸的初始浓度、料液相初始pH值、料液相与萃取相流量比、萃取剂的初始浓度对烟酸萃取率(η)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料液初始浓度增大,η增大,当烟酸浓度0.9 g/L时,η减小,但膜通量基本不变,即存在一个最大膜通量,此时烟酸浓度变化对传质无影响;烟酸料液存在一个最佳pH值为4~5;萃取相氢氧化钠浓度增大,η增大;存在一个最佳相流量比(Q料/Q萃)为2.1;温度升高有利于膜萃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