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Fe,Si,Na,K杂质及Ce微合金化对Al-Li-Mg-Zr及Al-Li-Cu-Zr合金内、外韧化水平的影响,杂质降低了Al-Li-Cu-Zr合金的内韧化水平,从而降低了基总体韧化水平。由于Al-Li-Cu-Zr合金中添加微量Ce可明显提高材料的内韧化水平及抑制杂质的脆化作用,故可改善合金的断裂韧性。对于Al-Li-Mg-Zr合金,Ce的微合金化不能提高材料的韧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t-BuOAc/TiCl4/IB/CH2Cl2阳离子聚合体系络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t-BuOAc]、[TiCl4]/[t-BuOAc](摩尔比)对t-BuOAc/TiCl4/IB/CH2Cl2体系聚合反应的影响.通过紫外光谱分析,证明了本体系中存在着TiCl4←H2O、t-BuOAc→TiCl4两种络合引发活性中心和它们之间的络合竞争,提出了抑制TiCl4与H2O络合引发的条件,解释了[t-BuOAc]、[TiCl4]/[t-BuOAc]对聚合反应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模拟Al—Cu—(Mg)—(Ag)时效初期原子分布状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了时效初期Al-1.8Cu,Al-1.8Cu-0.1Ag。8Cu-0.5Mg和Al-1.8Cu-0.5Mg-0.2Ag4种合金的原子分布图。结果表明:在无Mg,Ag的Al-Cu合金时效时,Cu原子有强烈丛聚的倾向,而微量Mg,Ag的加入明显抑制了Cu原子的丛聚,其中,尤以Mg的作用最为显著,并且Mg,Ag之间还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作者认为,微量Mg,Ag对Al-C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以卤素化合物为第三组分对NdCl3·nTBP/MgCl2-Al(i-Bu)3体系催化异戊二烯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卤素化合物的活性顺序为Al2(i-Bu)3Cl3≈ClCH2—CH=CH2>Si(CH3)2Cl2>AlEt2Cl>TiCl4;以Al2(i-Bu)3Cl2或ClCH2-CH=CH2作第三组分,采用Ip-Al-Nd三元陈化,Cl单加或内添加卤素化合物方式,均可以提高催化活性,聚合转化率在Cl/Nd值为1-6的范围内基本保持不变。经IR和13C-NMR测定表明,除St(CH3)2Cl2外,第三组分对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催化剂结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XRD和XPS技术对用于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催化剂PdCl_2-CuCl_2-KOAc/AC的体相和表面性质进行了表征.并结合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结果,提出了该催化剂体系上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活性炭载体上 KOAc与氯化物 PdCl_2、CuCl_2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KCl晶相,而 CuCl_2被部分还原,产生了 CuCl, CuCl_2的存在抑制了PdCl_2的还原;催化剂失活的原因是氯的流失,KOAc起到了抑制氯流失和改进 PdCl_2-CuCl_2催化剂电子环境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对合成γ-丁内酯Cu-Zn-Al-O催化剂进行了XRD研究,关联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加入Al元素,有助于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反应活性组分是微晶Cu^0,Cu%0聚集是催化剂失活的原因之一,该Cu-Zn-Al-O催化剂宜采用直接还原方式,在240℃,通入H2还原2hr进行活化。  相似文献   

7.
观察和分析了微电子器件SiO2介质覆盖层对Al-Cu金属化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在1.2×106A/cm2、300℃、N2气氛保护的电徙动实验条件下,SiO2覆盖层影响着Al-Cu膜互连线的形态和晶粒尺寸,使Al-Cu膜晶粒尺寸从0.5~1.01m长大至2~3m;从而有效地提高了Al-Cu膜的电徙动寿命。  相似文献   

8.
根据金属凝固过程中的守恒定律和传输原理,建立了Al2O3/Al-Cu复合材料凝固对溶质传输的数学模型.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对Al2O3/Al-4Wt%Cu复合材料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和成分分布以及凝固进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复合材料凝固时的溶质传输以及对纤维/基体界面的影响,讨论了溶质在界面富集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锌二元系气—液成份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了锌二元系;Fe-Zn,Pb-Zn,Cu-Zn,Al-Zn,Cu-Zn的气-液成份并绘制气-成份图,为锌二元系合金分离提供了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0.
SiC粒子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界面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热力学和俄歇剖面分析,对用半固态溶液搅拌法制备的SiCp-Al-Cu复合材料的界面行为及其对湿润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表明在SiCp/Al界面上发生了界面反应,界面反应的产物是MgO和MgAl2O4。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Ni(naph)2-Al(i—Bu)3—BF3·OEt2+n—C8H17OH(简称Ni—Al—B十ROH)和Ni(naph)2-Al(i—Bu)3-BF3·OE12十CH3COOC4H9(简称Ni-Al—B+BA)两体系在加氢汽油中引发丁二烯聚合的分子量控制方法,并与Ni-Al—B体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催化剂用量相同时,Ni—Al—B+ROH和Ni-Al—B+BA两体系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均比Ni—Al—B体系的高;Ni/Bd、Al/Ni比的变化对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影响不显著,Al/B比才是影响聚合物分子量的关键因素;聚合温度升高,分子量降低,而分子量分布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2.
根据混合自由能有最小值,过剩自由能有最大值(或最小值),激冷条件下产生化合物状亚稳相及共晶,分层等现象,针对Cd-Bi,Ge-Al,Bi-Sn,Cd-Sn,Ag-Cu,Al-Ga;Si-Ag,Pb-Sn和Al-Sn金属熔体推导了作用浓度的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较好,从而证明所提出的计算模型符合本类熔体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3.
Cu-Al粉末烧结合金内氧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高纯氮气体做介质对Cu-0.75%Al粉末烧结合金进行内氧化处理,用X-ray衍射,SEM,TEM等分析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内氧化物由多相组成,晶内弥散分布的α-Al_2O_3质点呈球形析出长大;内氧化层中[Al],[O]原子浓度规律分布,反应界面前沿存在[Al],[O]原子浓度的非平衡区,内氧化过程,氧以晶界扩散和体扩散为主,氧化物质点周围Cu基体的塑性变形,增加了氧原子按位错扩散机制运动的几率;Cu原子受挤压发生短路迁移充填了邻近区域的空位和晶界缺陷,增加了粉末烧结合金的致密度.  相似文献   

14.
FeCl_3-Al(i-Bu)_3-phen各组分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FT-IR谱结合UV-Vis, 对在加氢汽油介质中FeCl3-Al (i-Bu)3-phen 胶体催化剂及各组分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得出在胶粒表面FeCl3 与phen 作用, 生成Fe (phen) Cl3, 它被Al (i-Bu)3 还原为二价离子的表面双金属配合物, 丁二烯在空位上配位, 形成π-烯丙基活性种, 实现了链引发反应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了Ce对Cu-Zn-Al形状记忆合金抗高温失效的影响,并对其高温失效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电流斜坡法测试了4种不同金属化样品,其n值分别为:2.29(Al-Si合金膜),1.25(Al-Si-Cu合金膜),1.28(Al-Si/Ti双层金属化),1.23(Al/TiWTi/Al多层金属化).结果表明,n值与材料有关,电迁徙阻力越高n值越小,与BLACK方程相符。同时,考察了不同温度和不同电流上升斜率对n值测量结果的影响,试验表明,在相当宽的温度范围和测试时间内获得的n值一致性很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Cu-Zn-Al形状记忆合金成分设计的一种简便方法,其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电流斜波法测试了4种不同金属化样品,其n值分别为2.29(Al-Si合金膜),1.25(Al-Si-Cu合金膜),1.28(Al-Si/Ti双层金属化),1.23(Al/TiWTi/Al多层金属化)结果表明,n值与材料有关,电迁徒阻力越高n值越小,与BLACK方程相符,同时,考察了不同温度和不同电流上升斜率对n值测量结果的影响,试验表明,在相当宽度的温度范围和测试时间内获得n值一致性很好。  相似文献   

19.
Cu-Al粉末合金的烧结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高温金相显微镜对Cu-5(wt)%Al粉末压坯进行高温瞬间液相烧结行为的动态观察,差热分析(DTA)结果表明,100℃开始表面互扩散,不同温度烧结后的试样经X-射线能谱分析,确定出Al-Cu合金烧结过程相界面处中间相的析出顺序94.19%密度的压坯不利于共晶液相的毛细润湿作用,65%密度的压坯易于均匀化烧结,经透射电镜观察及衍射斑点分析,残留相γ与Cu基体保持有(111)_Cu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Cu-Zn-Al形状记忆合金成分设计的一种简便方法,其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