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邱宁  李泽  韩欣宇 《南方建筑》2020,(1):115-120
摘要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深刻影响着城市的社会体系及经济结构,受到持续关注。以 2017 年文化创意企业时空 大数据作为研究基础数据,运用 Kernel 核密度算法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北京市主城区各类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 布特征。依据各类产业与北京老城的空间关系,将其归纳总结分为中心型、空心型、离散型 3 类,分别阐述其分异成因。 北京市主城区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分布在老城和老城外围地区,呈现三圈层、多节点的产业结构,各类产业分异成因受 重要功能单元位置影响,也有政策导向、既有市场、创意人才、文化氛围、房价租金、基础设施等方面因素。最后进 行各圈层特征总结及形成机制主要因素分析,并在评价基础上提出了各圈层的空间优化建议,包括打造重要功能单位 品牌效应、提供产业联动空间支撑和政策和市场双向驱动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文化创意产业包含多种类型,空间集 聚呈现异质性,成因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 以北京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和量 化分析确定了各类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中 心,并揭示了其分异成因,依据成因主导类型 的不同将文化创意产业重新分为三类:文化 主导类、创意主导类和既有存续类。最后依 据集聚规律和差异化发展提出了三个空间优 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世界进入新经济时代,创意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创新力和整体竞争力的标志。以上海中心城区挂牌创意产业园区为对象,分析整体空间分布特征和产业分异特征,用"创意度"评价发展状况,归纳各园区主导产业类型,依此对园区分类。进一步分析园区产业分异的形成机制,在理论框架下归纳创意型企业选址因素,构建指标体系,以软件研发类、建筑设计类园区为例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各类型创意产业在选址中考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黄鹤 《室内设计》2015,(1):19-26
本文以北京市朝阳区为案例,通过文化创意企业的数据分析,概括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构成对集中的城市空间需求不显著,产业聚集与地区发展程度密切相关,重要功能单元对产业聚集有着显著影响,低成本地区对生产类文化创意产业的吸纳现象明显,此外政策对产业空间分布也有着重要作用。朝阳的案例表明对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地区发展水平、产业链上的重要功能单位布局、空间成本,上述因素在市场环境和政策干预的综合作用下,影响产业的城市空间布局。在对现有空间政策反思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引导政策是对市场机制的补充,应针对少量待发展的特定地区,使得政策运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5.
选取南京主城区作为主要研究范围,通过男女对比揭示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经济属性在就业空间上的性别差异和共性。比较二者就业空间的分异格局可知,主城区大部分区域性别差异明显,同时也存在性别差异不大的区域。性别差异明显的地区根据阶层特性、就业方向和社会家庭特征可分为4个次级特征区,主要分布于主城南部区域、主城东部环紫金山一带及主城中部一些散布街道。性别差异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老城大部分地区,主城北端区域、主城西北局部。二者就业空间社会分异格局的形成既有商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科研院所与高科技园区、大型用人单位布局、城市第二产业等要素的布局带来的影响,又有劳动力市场的内在排斥、传统的家庭观念甚至性别歧视等个体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男女外来务工群体的共通影响、主次影响或分别单独影响促成上述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相对贫困问题将是未来贫困研究的关键。文章以广州市为例,通过多源综合数据分析相对贫困分布规律和空间聚集特征,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相对贫困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1)广州市相对贫困呈现“高—低—高”的圈层分布特征;(2)根据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结果,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经济活力、自然环境等因素对广州市相对贫困空间分异形成了多重路径的影响关系;(3)结合地理区位和城乡差异划分内城衰落型、城乡融合型和乡村滞后型3种贫困模式,并针对不同贫困空间类型提出差异化的贫困治理建议,以期为后扶贫时代城乡相对贫困的精细化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武汉市251148条商业POI数据为基础,利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最邻近距离分析等方法识别武汉市整体及多类型商业中心,分析各类中心的集聚特征。结果表明:①武汉市整体形成“区域—市—组团”商业中心体系,光谷、武广、中山大道为武汉市商业空间的3大核心区域;②不同类型的商业中心在空间上呈现分异性,特别是居民生活中心和商务办公中心;③中心圈层的各类商业中心具有“沿江、沿主干道”集聚分布的特征,外围拓展圈层的各类商业中心围绕经济产业园区分布,远城区圈层的各类商业中心围绕行政中心进行布局。最后,将上述研究结果与武汉市相关规划进行比较,总结商业中心的现状与规划在等级、数量、空间布局方面的差异与问题。  相似文献   

8.
上海的市属创意产业园区,经历了从前身都市工业园区,直至自发集聚、政策催化、政策调整、促进发展的阶段历程,在空间分布上受到“退二进三”的时代背景和政府管理体制的明显影响.公共中心的紧密影响圈层和毗邻圈层、轨道交通和城市干道所形成的交通便捷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0.5h步行圈层等因素与园区选址的关系最为密切;消费市场或生产的重要关联区位以及历史传承对于部分园区选址有着密切关系;特定的历史风貌和文脉尽管对艺术文化类和偏重消费市场类的园区选址有着积极支持作用,但却并非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梳理了文化产业政策对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包括统计口径调整以确立新的城市支柱产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城市创新环境的培育等.然后,文章在分析北京未来文化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相应的政策应对途径,提出要重视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分布,以及自下而上文化发展途径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1978年以来的空间发展历程为例,以多年累积的矢量化数据为基础,通过墨菲指数的定量计算得到各个时期中心区的空间范围,并以空间矩阵分析、用地扇区分析和圈层构成分析技术详细剖析中心区的总体增长特征、分形演替特征及圈层演替特征,进一步研究各阶段用地构成、功能结构、空间形态等的不同特点,总结出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演替的圈核结构规律,把特大城市的多核中心区结构划分为主核圈层、阴影圈层、亚核圈层、辅助圈层以及交通输配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揭示特大城市中心区圈核结构模式空间增长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征评价与空间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面临全新快速发展的全球化环境,而且身处地方社会独具的重叠和收缩的现代化进程之中。步入新世纪,文化创意产业区空间实践发展迅猛,但存在产品定位趋同与同质化建设、资源分散等问题。为探索城镇地域涌现的文化创意产业区空间可持续发展路径,文章以外部全球化与内部地方性发展水平为双重线索,对长三角地区典型个案的发展特征进行评价,通过解析制度要素演进机理进而揭示地域空间发展格局。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增长需要内外要素间的互动,增长曲线的峰值决定了一个最优的"地方-全球化"要素配比。保持地域禀赋的要素配置格局相对于全球化范式的弹性适应能力是政策创新与建构地方制度整合机制的关键。地方性要素作用途径分异致使多样化空间载体涌现,因而需要地方政策采取不同策略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城市整体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既要体现对真实历史文化遗存和完整传统风貌的保护,又要充分重视对政策机制、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民生等相关因素的协同发展。社会—空间视角是在过程与机制、结果与影响、策略与方法、目标与愿景等方面,对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过程中社会与空间问题的综合思考。探讨了在北京老城整体环境、不同历史街区以及居住院落内部等不同空间层次和尺度上,在社会—空间问题上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与难点,提出了重塑空间秩序与功能结构调整相结合、空间保护利用与社会结构梳理相结合以及空间行动单元与社区多元治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精准化、长效化的整体保护策略建议,并使之纳入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战略框架之中,有效推动历史街区保护理念的完善与实践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批发业作为城市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配送和流通的重要环节,其空间布局对城市商业空间和货运交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核密度估计法、局域Getis-Ord Gi~*指数法,采用重庆市主城区批发类城市兴趣点(POI)数据,分析城市内批发业空间特征以及热点区域,并进一步探索分行业的批发业态集聚区的空间分布和选址特征。研究表明:①重庆市主城区批发网点圈层分布呈现城市批发业活动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特征,批发网点主要布局在距市中心5~10km的圈层范围内;②批发网点空间分布的集聚特征明显,形成多中心集聚的分布状态,内环以内集聚中心呈现出"一带两点"的分布格局,且核密度均值显著高于外围地区;③批发网点符合局域Getis-Ord Gi~*统计特征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内环以内,其中九龙镇和石桥铺街道是显著性热点区域,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较大;④各批发行业的空间集聚特征不同,食品饮料类批发业数量多且布局分散,纺织服装和文化体育类批发业主要布局在人流量大的城区商业中心地区或靠近城区的商品集散地,建材化工和机械设备类批发业多布局在城市外围地区。  相似文献   

14.
上海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从地理学角度对上海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进行探讨,根据行业类型的不同对上海的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分类,认为上海的创意产业中设计类行业空间集聚最明显。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区位特征表现在,集聚区集中分布在市中心区域,内紧外松、内小外大行业集聚的空间分异明显,高校创意产业集聚群已显现。本文还为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上海中心城区前4批69家市属创意产业园区,从改造发展和创意集聚两个方面的多项指标展开绩效评价表明,创意产业园区总体发挥了积极促进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作用,创意产业的行业分布呈现出明显地与传统优势产业和现实国家及地区产业紧密相关的特征,空间分布上则呈现出偏离城市公共中心的内城多点集聚的高绩效园区分布特征、苏州河沿线较低绩效的多点分布、黄浦江沿线点状分布等特征。提出应当从国家和地区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阶段趋势角度挖掘创意主导部门,以及确保空间政策的灵活性和弹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驱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入手,探索性分析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因素。采用国家《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利用量子数聚的全国工商注册企业数据,应用核密度分析、时序分析、事件分析等方法,探索分析企业数量、企业经营、企业注册的历时变化、空间变迁的经济驱动因素。研究表明,经济规模及风险融资体系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进步降低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门槛和运营成本;停办工厂、城中村等交通相对方便、环境相对优越的地段因降低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固定成本而成为原创艺术产业的首选地;空间集聚产生的知识溢出,形成的产业网络、人才网络、供给网络、营销网络和融资网络,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总体成本的下降;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促进某些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某些原创性产业产生挤出效应,同时政策是导致产业发展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公共自行车使用活动的时空间特征,首先提出了基于租赁点的若干使用特征指标,界定了时长势力商、租还潮汐比、桩位周转率等指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进一步利用杭州某一典型工作日的刷卡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细粒度、全景式地测度了所有租赁点的使用特征,并对城市各类地域的使用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受空间布局和建成环境的影响,租赁点特征指标值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总体上形成了“圈层式”的空间分异结构,即使用量大、潮汐性弱且周转率高的租赁点集中于中心区,而使用量小、潮汐性强和周转率低的租赁点多分布于主城区边缘和外围组团;非景区租赁点的使用时长普遍小于景区,但短时长使用比例并不高,表明公共自行车接驳作用有限.最后,针对租赁点使用冷热不均、绩效水平差异大、接驳功能弱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大连老城现状特征基础上,研究老城问题成因,提出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已难以解决老城问题,应通过制度支撑、载体依托和机制确立等途径建立以社区规划政策为特色的多元平衡更新完善机制,实现城市发展高质量外延推进和内涵集约。  相似文献   

19.
利用北京市全市域的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分析技术,对北京市近30年来的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空间扩展有明显的阶段性、轴向性和圈层蔓延特征。北京市城乡建设用地的扩展在不同时段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综合分析表明,人口激增加剧了对于空间的需求,产业发展奠定了空间形态的基础,空间战略的延续维系了形态的演化,大事件大项目的出现给城乡空间形态带来了变革。  相似文献   

20.
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全球城市理论为视角,探索上海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格局、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和其影响机制。基于小尺度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数据,分别选取中心城区与城市外围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差异指数、分异指数和隔离指数,分析新移民居住空间特征,并结合相关规划分析其形成机制。结果发现新移民主要聚集于外围地区,其居住空间分异在城市郊区更为显著,而中心城区新移民已基本融入本地居民生活,新移民分布与城市空间结构密切相关;此外,上海和中国其他世界城市的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的机制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中心城区与城市外围地区新移民聚集区在形成机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心城区主要受到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城市外围地区主要受到市场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