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体量消减和复合重构两方面出发,梳理隐藏在柱元形态背后的结构逻辑,从构件形态到建筑表现,深入剖析柱元形态呈现的结构内涵,研究柱元的技术逻辑与形态表现的关系,进一步阐明"力产生形,形反映力"的理性思维,总结技术逻辑引导下的柱元形态设计策略,拓展结构思维下的建筑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强欢欢  吴晓  王慧 《规划师》2015,(3):87-93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大量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涌入并滞留在大城市,形成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的弱势群体——新就业人员,并产生了严峻的居住困难问题。研究以南京市新就业人员为例,从微观视角出发,对这一群体的社会特征及现状聚居空间进行系统的解析,挖掘南京市新就业人员聚居区的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慧  吴晓  强欢欢 《城市规划》2015,39(5):52-61
进城农民是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研究的特殊群体和典型样本之一。进城农民在城市中大规模的集聚,形成了特定的聚居区,也给其所在城市的空间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本文以南京主城区为例,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分别探究进城农民居住空间的集聚特征和所在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并通过拟合、对比手段深层的把握和发掘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选取南京主城区作为主要研究范围,通过男女对比揭示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经济属性在就业空间上的性别差异和共性。比较二者就业空间的分异格局可知,主城区大部分区域性别差异明显,同时也存在性别差异不大的区域。性别差异明显的地区根据阶层特性、就业方向和社会家庭特征可分为4个次级特征区,主要分布于主城南部区域、主城东部环紫金山一带及主城中部一些散布街道。性别差异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老城大部分地区,主城北端区域、主城西北局部。二者就业空间社会分异格局的形成既有商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科研院所与高科技园区、大型用人单位布局、城市第二产业等要素的布局带来的影响,又有劳动力市场的内在排斥、传统的家庭观念甚至性别歧视等个体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男女外来务工群体的共通影响、主次影响或分别单独影响促成上述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5.
基于南京市新就业人员典型聚居区的调查数据,对3类聚居区内人员的通勤特征、职住空间关系及各聚居区的职住平衡进行分析与测度,发现:新就业人员的通勤表现出时间以半小时为主、方式公交化、费用扁平化的总体特征,且各聚居区人员的职住空间关系依区位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城乡结合部住区(南湾营)和城市老住区(四方新村)的人员职住相对平衡,而大学生求职公寓(大巴士和万和)的职住则趋于不平衡.进一步比较职住平衡与不平衡的聚居区内人员个体内在属性差异,得出职住平衡的聚居区人员具有年龄26岁以上/来自农村且学历较低/收支水平中等偏高/住房方式以合租、单住和同居为主,而住宅套型与人均居住面积多样化等社会经济属性.  相似文献   
6.
以柱的技术逻辑和形式表现为两条主线,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类总结,解析在立面呈现和空间塑造背后柱元形态的内在逻辑和技术动因,挖掘柱的表现力潜质,提炼出相应的设计方法和策略,将基于结构技术逻辑的柱元设计方法映射到建筑形式的表达和整体空间的塑造之中.  相似文献   
7.
顾萌  吴晓  强欢欢  王慧 《城市规划》2019,43(7):34-49,59
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其社会空间也呈现出了相应的变迁。本文以北京作为研究样本,选取近代时期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时间节点,采取因子生态分析法,依循"单因子分析-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的基本路径,对北京市进行了社会空间结构特征的定量分析,随后以点带线地对其社会空间演化规律进行了纵向的剖析和揭示;最后结合近代社会转型期的个性特征及人类社会各阶段的共性要素,对社会空间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8.
建筑业作为吸纳外来务工人员的主流产业之一,关于其外来工居住空间的研究却远远滞后于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因此本文以南京市为例,以房源供给模式为主线,从中遴选工棚型、宿舍型和自租型三类主导居住方式作为典型代表,展开多层面的居住空间比较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旨在形成对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空间的系统认知。  相似文献   
9.
"新就业人员"作为一类中低收入群体,在居住方面存在阶段性的困难,已成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的"夹心层",亟需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以新就业人员聚居区的现状为基础,展开聚居区的重点预期分析,并与现实聚居空间进行分类比较和交叉分析,旨在发掘聚居区"预期-现实"之间的差异及其个体原因,从而为聚居区的改造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并一直沿用至今的最为伟大的水利工程体系之一,其沿线的村镇聚落更是反映运河流域人口生产生活方式和各类社会活动的典型载体,并因运河荣衰而呈现出独特的演化规律。本文聚焦于大运河(江苏段)沿线的历史文化名镇,通过实地踏勘、历史考据、空间图解等方法,重点梳理和揭示其演化主线、阶段划分、特征规律和动因机制,为古镇价值特色的进一步发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