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对已发现油气藏系统研究和统计,发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藏几乎都与断层发育相关,据此将油气藏划分为断层相关背斜型(FA)、断层相关地层型(FS)、断层相关岩性型(FL)和断块型(FB)等4大类.对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后认为,断层控藏作用明显:(1) 圈闭高点到断层的距离控制油气分布,90%以上的工业油气流井所在圈闭的高点到断层的距离小于1 km;(2) 断层断距大小控制油气聚集规模,当断距为200~400 m时与断层相关的圈闭油气富集程度最高;(3) 与NNE、NEE方向断层有关的圈闭容易聚集油气;(4) 当与圈闭相关的断层断距小于盖层泥岩视厚度而大于储层砂岩视厚度时,圈闭容易聚集油气.  相似文献   

2.
《焦作工学院学报》2016,(5):644-649
为研究断层的力学性质与透水性之间的关系,以豫西新安煤田F_(29)断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断层进行力学性质研究以及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得出F_(29)断层为弱透水性断层的认识,通过F_(29)断层的钻孔资料、抽水试验和瞬变电磁探水试验数据,验证了以上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运用卫星影像,对临汾—运城盆地中主要活动断层的平面展布状况进行了解译。在此基础上,利用天然地震震源点的三维生标,探索性地研究与确定了各条断层的深部延伸性状,建立起了盆地内断裂构造的三维格架。主要结论有:(1)边缘断裂多数是深达莫霍面的(38km)伸展性铲形断裂;(2)霍山西麓山前大断裂的深部延伸为直立状,深度达莫霍面(38km)。(3)盆地内的其它断层多数是铲形断层的对偶断层,产状为倾斜状,与铲形断层相遇后而终止,延伸深度一般不超过30km;(4)区内存在4个水平滑脱面(或层),其深度分别为4.5~5.5km,9.5~10.5km,18.5~20.5km,35.5~37.5km,这些面(或层上)震源点分布较密集;(5)区内北部、中部、南部,断层组合形式稍有差别,并控制、形成了不同的地貌形态。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同一断层检测模型在不同插值方法下的检测效果和同一插值方法在不同断层检测模型的检测效果.对比视觉几何组VGG(Visual Geometry Group)、多层感知机MLP(Multi--layper Perceptron)、支持向量机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三种断层检测模型在lin...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不同断层距的台湾集集地震(1999年)和美国北岭地震(1994年)中强震加速度记录的统计分析和参数拟合,发现速度脉冲出现的频度随断层距的增大而减少的规律比较明显.当断层距大于40 km时,出现速度脉冲的频度很小,速度脉冲的影响通常可以忽略不计.脉冲峰值随断层距增大而衰减的规律也很明显,无论是集集地震还是北岭地震,峰值速度(vg)和速度脉冲的峰值(vp)随距离的衰减总体都是较快的,N-S方向的衰减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反求工程CAD建模是实现快速成型RP(rapidprototyping)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主要讨论利用ICT(industrialcomputedtomography),断层图像进行CLI(commonlayerinterface)建模的方法,研究了复杂零件ICT断层图像的处理方法,提出了一种获取复杂零件ICT断层图像不规则轮廓的方法,采用一种基于射线的方法对内外轮廓进行了判别,对摩托车气缸头复杂零件ICT断层图像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断裂质量校正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降低地震解释中的不确定性,提出综合应用三维地震资料、地震相干切片、小层对比和井资料校正断裂解释的不确定性以及断层位置和组合方式正确性的一种方法.首先通过地震"十字"剖面和相干切片,落实地震断裂存在的真实性及预测亚地震小断层密度,通过垂直地震分辨率与地震断层末端点位移梯度比来预测亚地震断层尾部长度;其次以小层分层数据为基础,应用正断层钻井校正模式校正断层的位置.然后,基于断层面断距等值线确定出分段生长断裂,应用断层分段生长连接标准厘定分段生长断裂处于"硬连接"阶段还是"软连接"阶段(侧列叠覆).研究结果表明:断层质量校正有利于降低油气田勘探开发的风险性:1)亚地震断层尾部长度预测可能导致经济与亚经济前景资源的差异;2)断层位置校正是落实断层与井位配置关系的基础,杏树岗区块X9-4-31井注水受效验证了断层位置校正的可靠性;3)经证实太北开发区f074断裂是由2条侧列叠覆断层组成,明显控制着断圈类型划分以及封闭性定量评价;4)目前普遍应用泥岩涂抹系数(SSF)定量评价断层垂向分段生长,临界SSF值为5~8,低于临界值,形成典型泥岩涂抹封闭,若超过临界值,则形成贯通性断层,导致油气侧向渗漏或跨层聚集.  相似文献   

8.
基于苏北盆地金湖凹陷的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根据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和剖面,描述了该凹陷的构造特征,讨论了该凹陷西斜坡构造演化阶段,并探讨了其构造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金湖凹陷西斜坡地区断裂构造发育,大部分断层弧形弯曲,断层以小级别断层为主,断层组合以拉张型为主,断块圈闭发育;西斜坡在新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斜坡发育阶段(古新世阜宁期)、差异抬升阶段(始新世戴南期—三垛期)、逆冲褶断阶段(始新世三垛期末)、构造稳定阶段(新近纪和第四纪)等4个阶段;新生代构造活动强弱交替,断层活动差异性明显,古新世阜宁期和始新世三垛期断层活动规模和活动强度较大,新生代整体持续西抬东降,有利于聚集来自斜坡东部深部凹陷的油气形成油气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砂西N1-N21层的构造、断层封闭性、沉积相、储层、隔层厚度等特征研究,认为砂西N1-N21构造是一个复杂的鼻状构造,目的层存在15条断层,其中Ⅱ、(2)、(7)、(9)号断层的封闭性好于其他断层,断层的主要活动期是N22-N23;砂西N1-N21自下而上为一套由湖泊向辫状河三角洲相过渡的反旋回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部和北西方向,受控于阿拉尔河北沉积体系;Ⅱ号断层上盘储层属于中孔、中渗类型,下盘储层属于低孔、低渗类型;上盘胶结物含量、成分成熟度小于下盘;上盘粒间孔远高于下盘.研究认为,Ⅱ号断层上盘油气产量高的主控因素是构造断裂、储层特征和孔隙类型;Ⅵ~Ⅷ油层组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有构造特征、断层封闭性、隔层厚度、沉积特征等.  相似文献   

10.
反求工程CLI建模中复杂轮廓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求工程CAD建模是实现快速成型RP(rapid prototyping)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主要讨论利用ICT(industrial computed tomography),断层图像进行CLI(common layer interface)建模的方法,研究了复杂零件ICT断层图像的处理方法,提出了一种获取复杂零件ICT断层图像不规则轮廓的方法,采用一种基于射线的方法对内外轮廓进行了判别,对摩托车气缸头复杂零件ICT断层图像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震源机制对海底地震动特性的影响,将从日本K-net搜集到的113条海底地震动按震源机制、震中距和震级分类。从其中选取中场中震海底实测记录进行加速度(a)、速度(v)和位移(d)反应谱,以及d-v-a三联谱的对比。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震源机制下海底地震动的差异,对比分析跨海桥梁于不同震源机制下海底地震动的地震反应。在保证所选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PGA)接近和缩放系数接近的原则下,并以各自中场中震地震动平均反应谱为匹配对象,选取走滑断层和逆断层各4条海底实测地震记录,分析其对某跨海大桥引桥段的影响。经过分析对比后发现走滑断层在中、长周期段各谱值明显高于逆断层,且速度敏感区长度也更长,而且跨海桥梁对走滑断层海底地震动的地震反应均大于逆断层。  相似文献   

12.
东河塘1油田CⅢ砂岩油藏区域内断层相当发育,断层的封堵性判定对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在此以东河塘1油田CIII油藏3号断层为例,运用泥岩断层泥比法(SGR)作为评价参数,将生产动态井间干扰和示踪剂监测作为论证方法,定量分析其封堵性.对开展区域断层的封堵性研究和分区注水开发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一座跨走滑断层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利用混合模拟法合成该桥地面运动时程曲线,采用非一致激励时程法对其地震响应进行计算,并以断层穿越位置、穿越角度、墩高布置为分析参数,研究了上述参数对跨断层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断层穿越位置、穿越角度、墩高布置方式对跨断层桥梁的地震响应具有显著影响,设计时应对此予以考虑。随着断层位置由桥梁中跨向边跨移动,其最不利地震响应呈增大趋势,结构受力偏向不利;当断层垂直穿过桥梁时,结构地震响应值相对较小,且分布合理性、经济性最优;跨断层桥梁横向最大弯矩需求并不一定发生在最高墩,而通常发生在断层同侧两个桥墩中的较高桥墩。(2)跨断层效应对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特征及规律影响显著,应对其进行针对性抗震设计。本文研究成果可为该类桥梁的抗震设计和桥位布置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分形理论是研究不规则形体自相似性及复杂程度的一种理论,使用分形维数可以研究断裂构造分布的复杂问题。分形理论用于断裂构造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断层数目—尺寸、断层位移(断距)分布、断层间距与断层数目间分布所表征的复杂关系。分形理论目前逐渐完善,可用于更加复杂的地质现象预测和地质结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泥岩涂抹形成演化与油气运移及封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岩涂抹是断层封闭的主要机制之一,为了建立合理的断层封闭性评价方法,系统研究了泥岩涂抹类型、形成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泥岩涂抹主要有3种类型:即研磨型、剪切型和注入型.泥岩、页岩、煤层、膏岩、泥质盐岩、碳酸盐岩和粉砂岩均可成为涂抹的原岩,由原岩与周围岩石的强度差异所决定的拉张型叠覆带是泥岩涂抹形成的关键地质因素.叠覆区的几何学特征、断距与泥岩厚度的比率、有效正应力控制着泥岩涂抹的连续性,亚地震断层(断距小于15m)泥岩涂抹连续临界SSF值范围很大,最大可达到50,规模较大的断层(断距大于15m)临界SSF值一般为5~8,有效正应力越大,临界SSF值越大.连续的泥岩涂抹导致断层在盖层段垂向封闭.断层侧向封闭取决于多次涂抹形成断层泥含量,可建立SGR,SSF和CSP与过断层面压力差之间的关系,从而计算断层所能封闭的最大油气柱高度,实现断层侧向封闭性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中条山胡—蓖型铜矿床成因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剥离断层与成矿物质来源,矿体空间分布型式以及矿化特征等方面联系,从而提出胡-蓖型铜矿床是一个受剥离断层控制的“热液型(断)层状矿床”。  相似文献   

17.
当前借助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对小规模断层的探测及对断层破碎带范围界限的判定在业界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实际隧道工程中往往也面临着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的宽大断层,而在宽大断层内部准确开展超前地质预报探测是当前亟需进一步应用研究的工作。本次研究采用TSP法(一种弹性波反射法)对宽大隧道断层内部的地质情况进行探测,通过资料处理、对比分析,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探测效果,为相应隧道断层内部安全施工、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了较好的指导和参考。本文TSP法在宽大断层内部探测的应用研究,也对其他类似地质条件下的预报工作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陆相断陷盆地的构造-沉积充填演化受到主干断层的控制.为加深断陷盆地边界断层活动与层序沉积充填演化时空耦合关系的认识,以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为例,综合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地层厚度以及断层活动性数据,并基于正断层的分段联接模式,分析边界断裂(一号断层)的时空演化,对涠西南凹陷始新世流沙港组沉积充填及盆地演化进行精细解剖,认为涠西南凹陷边界断层的不同演化阶段控制了凹陷的沉积充填(包括烃源岩的发育和储集砂体的展布),从而为油气藏的形成奠定了有利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始新世一号断层最初由5个孤立的分段断层组成,共经历了初始孤立断层阶段、相互作用与联接阶段、断层贯通阶段和消亡阶段4个演化阶段.孤立断层阶段(流沙港组三段),活动速率较低,介于15~50 m/Ma,湖盆范围小,地层平均厚度为200~300 m,以发育大范围的河流-冲积相地层为主;相互作用与联接阶段(流沙港组二下段),活动速率显著增高但沿走向差异性强,断层活动速率可达80 m/Ma以上,湖盆有所扩张,沉积-沉降中心受中部的分段断层活动的控制;断层贯通阶段(流沙港组二上段),活动速率整体增强,湖盆快速扩张,凹陷内湖盆范围达到最大,沉积大套湖相泥岩,累积最大厚度可达1 500 m,该阶段为烃源岩发育阶段;断层消亡阶段(流沙港组一段),断层活动速率降至30 m/Ma以下,湖盆萎缩,厚度中心向凹陷中心迁移,以发育滨浅湖三角洲相地层为特征,该阶段为储集砂体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19.
黄骅坳陷歧南西斜坡断层封闭与油气运移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断层封闭性可表现为侧向封闭性和垂向封闭性.针对这两方面利用断裂带泥质含量和断层面物质涂抹分析法对歧南西斜坡的8条断层在沙三段的封闭性进行了研究,并借助于平衡剖面对其中五条主要断层(F2、F3、F6、F7、F8)的封闭性进行了动态分析,进而得出该区的油气运移特征.结果表明:断层无论是在侧向还是在垂向上其封闭性在纵向上是变化的;断层对该区沙三段的油气运移起遮挡的作用;砂体为该区沙三段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20.
裂陷盆地断层分段生长具有普遍性,为了定量表征断层分段生长过程及组合模式的正确性,以塔南凹陷为研究靶区,以三维地震为基础,应用"三图一线"方法有效表征断层分段性;利用断裂平面分段生长连接定量判别标准,可以定量判别断层组合的正确性;同时,提出了应用"最大断距相减法"定量恢复断层形成演化过程,探讨断层分段生长对洼槽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合洼槽结构和油藏精细解剖,研究结果表明:1)塔南凹陷边界断裂TN1和TN2具有典型分段生长特征,其分别由多个小断层连接而成;2)应用"断距回剥"技术定量恢复了TN1和TN2断层南一段上部和南二段沉积时期断层分布规律;3)基于断层分段生长定量判别标准,TN1和TN2断层组合与实际断层平面组合特征相符,证实了塔南东次凹TN1和TN2断层组合的可靠性;4)断陷湖盆具有典型主干边界断层"强烈活动段控洼槽并控优质烃源岩"和"变换构造带控砂体展布"的特征;5)盆地边界断裂分段生长、洼槽迁移与变换带控砂耦合关系导致形成4种类型油气藏:断层遮挡油气藏、近岸水下扇形成岩性油气藏、横向背斜形成的构造油气藏和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