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广阔,通过系统分析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条件(烃源岩、储集层、盖层以及生储盖组合特征),总结了盆地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近源岩性远源构造控制成藏模式、近源岩性远源复合控制成藏模式和近源岩性远源构造及隆起潜山控制成藏模式是海拉尔盆地油气富集的3大主要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0  
目前,准噶尔盆地面临勘探目标的转型,岩性油气藏勘探已成必然。为了更好地开展岩性油气藏勘探,以侏罗系为例,探讨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岩性油气藏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油源充足、储集性能较好、生储盖组合良好、运聚系统良好;其成藏模式为“远源不整合断裂控油气成藏模式”和“源内不整合断控油气成藏模式”;其油气藏的控制因素为古隆起控制着油气的分布、油源断裂和不整合控制着油气的运聚、储层质量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分布规模、储盖组合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纵向分布、坡折带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前,准噶尔盆地面临勘探目标的转型,岩性油气藏勘探已成必然。为了更好地开展岩性油气藏勘探,以侏罗系为例,探讨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岩性油气藏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油源充足、储集性能较好、生储盖组合良好、运聚系统良好;其成藏模式为“远源不整合断裂控油气成藏模式”和“源内不整合断控油气成藏模式”;其油气藏的控制因素为古隆起控制着油气的分布、油源断裂和不整合控制着油气的运聚、储层质量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分布规模、储盖组合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纵向分布、坡折带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中国沉积盆地火山岩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中国火山岩油气藏勘探经历了偶然发现、局部勘探、全面勘探3个发展阶段.中国沉积盆地内发育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新近系3套火山岩,以火山熔岩、火山角砾岩和风化壳岩溶型储集层为主,储集层物性基本不受埋深限制.火山岩自身不能生成有机烃类,与有效烃源岩匹配是成藏的关键,近源组合最有利于成藏,生烃中心控制油气分布,远源组合需断层或不整合面沟通.中国东部断陷盆地火山岩油气藏以近源组合为主,沿断裂高部位爆发相储集层发育,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斜坡部位喷溢相大面积分布,经裂缝改造的储集层有利,主要形成岩性油气藏;中西部发育两种成藏组合,近源大型地层油气藏最有利,沿不整合面分布的风化淋滤型储集层亦可形成大型地层油气藏.图9表6参44  相似文献   

5.
山前,作为油气勘探的领域之一,具有油气富集和成藏的石油地质条件,是“二次生烃”、油气“二次成藏”和“再次调整晚期成藏”最现实地区,也是油气“快速成藏”和“多次调整近期成藏”的最有利地区。山前构造样式多样,不同构造样式的油气富集成藏与石油地质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控制和制约关系。“挤压-走滑”混合构造样式更有利于油气富集和晚期(或近期)成藏的大油气田形成,而长期隆升区的掀斜构造样式更有利于“早期(原生)油气藏”的保存。   相似文献   

6.
从源-盖控烃看塔里木台盆区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海相层系经历了多期的成藏演化,油气藏的调整、破坏与保存等特征使台盆区的油气分布异常复杂.文中提出源岩和盖层共同控制了塔里木盆地海相层系的油气分布,认为烃源岩生烃史与盖层形成动态演化史的匹配、盖层的质量和保存能力以及地质历史时期特别是关键成藏-改造期盖层封盖能力的有效性是控制油气富集和分布的关键因素.宏观上,"源-盖"动态匹配关系的差异决定着不同地区与不同含油层系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同时从"源-盖控烃"的基本思路出发,以区域盖层的分布和动态演化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阐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气富集的规律性,进而提出台盆区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生储盖组合和天然气成藏特征的分析,从全油气系统的角度,讨论天然气成藏富集主控因素,建立该盆地上古生界全油气系统天然气富集模式。结果表明,烃源岩、断裂和致密储集层等要素及其相互耦合关系对天然气分布和富集具有控制作用,其中,烃源岩的分布和生烃能力控制源内滞留页岩气和致密气的富集程度和分布范围;烃源岩的生烃能力与致密储集层的物性耦合关系控制盆地中心近源致密气的分布和甜点发育;盆地边缘远源致密气主要受断裂展布的控制,并且使得源内、近源和远源天然气分布受断裂调整改造。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具有源内的煤层气与页岩气、致密砂岩夹层气和近源致密天然气、远源断裂输导天然气4种富集模式,目前盆地勘探的重点是源内致密气、近源致密气,未来煤层和页岩气、远源天然气聚集将是重要的潜在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三叠统百口泉组最近发现了该盆地首个源外"连续型"大型砂砾岩油气藏,展示出重要的典范研究意义。为及时丰富成藏理论与勘探实践,分析了成藏机理与富集规律。结果表明:百口泉组"连续型"油气成藏具有三大有利条件:资源基础好、储层和顶底板条件佳、油气充注和成藏演化配置好,这是油气能够源外大规模"连续型"成藏的机理。其富集规律与特色有三:优质湖相烃源岩提供了资源基础、沟通烃源和储集岩系的走滑断裂使得油气能够源外成藏、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提供了优越的储层与油气"连续型"分布条件。油气富集表现为"三元"控制: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相带、构造鼻凸、断裂;此外,异常高压和裂缝对油气高产具有重要影响;这些多因素叠合之处为油气下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9.
以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为例,探讨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岩性油气藏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油源充足、储集性能较好、生储盖组合良好、运聚系统良好;其成藏模式有“远源不整合断裂控油气成藏模式”和“源内不整合断控油气成藏模式”。剖析了侏罗系岩性油气藏控制因素:古隆起控制着油气的分布;油源断裂和不整合控制着油气的运聚;储层质量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规模;储盖组合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纵向分布;坡折带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煤系地层中往往包含了源内成藏、调整成藏等多种类型油气藏,特别是在经历多期构造活动的盆地中,煤系地层油气成藏类型多、成藏机制复杂。为揭示深部煤系地层油气成藏机制,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例,从区域构造演化史出发,通过岩心观察、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测试、镜下薄片观察、包裹体测试及典型油气藏剖面解析等多种手段,结合地层埋藏史和热史,明确了煤系地层油气成藏机制,建立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黄骅坳陷古生界含油气系统存在源下、源内、源上3种成藏组合;区域构造演化控制了烃源岩早、晚2次生烃过程,呈现“早油晚气”的生烃特征;油气2期成藏,第一期成藏发生于中白垩世,低熟原油和少量天然气主要储集于粒间孔及溶蚀孔隙中,晚白垩世的构造抬升使古油藏遭受破坏。第二期成藏发生于古近纪中期至今,大量天然气和高熟原油主要储集于溶蚀孔隙和构造裂缝中;烃源岩成熟演化、储层改造及构造活动共同控制了黄骅坳陷煤系油气成藏。基于上述认识,提出煤系油气“中转站”成藏模式,即油气优先在源内或近源储集体中聚集,后期由于构造活动改造,油气由“中转站”向其他油气低势区调整。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研究进展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21,自引:13,他引:8  
油气勘探实践和技术攻关,促进了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的深化和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理论的发展。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的深化体现在:紧邻主力烃源岩的古隆起及其斜坡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断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运聚的主要通道和成藏的有利条件;多期旋回岩溶和构造裂隙形成的优质储层是油气富集、高产稳产的关键;优质盖层、多期成藏、后期调整是油气藏保存及形成油气复式聚集的重要因素。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理论的发展主要是深刻认识到油源断层的沟通作用、广泛发育的构造圈闭、优质盖层和晚期构造运动的促进与调整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油气成藏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方向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阿克库勒凸起、雅克拉断凸、塔中古隆起、和田河古隆起、古城墟古隆起和库车凹陷南缘是大中型油气田勘探的有利地区,巴楚隆起南部、孔雀河斜坡和克拉通盆地深层是值得探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2.
鄂南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体系划分与富集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典型油藏解剖的基础上,根据油气成藏体系概念和划分原则,结合烃源岩、源-储组合样式、油藏特征和成藏机制等,将鄂南地区中生界划分为近源成藏体系和远源成藏体系两类。前者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具有"近源成藏"特征,运移距离短,运移动力主要为异常压力,隐性输导,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优质烃源岩、有利储集体和构造背景,油气富集模式可概括为"近源相控";后者油藏类型以构造、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具有"远源成藏"特征,运移距离长,运移主要动力为浮力,输导体系以通源断裂为主,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通源断裂、局部构造和有利砂体,富集模式可概括为"远源断控"。近源成藏体系源储空间呈"三明治"结构,直接大面积接触,具有"近水楼台"成藏优势,生烃高峰期与关键成藏期一致,油气就近大面积充注成藏,是下一步勘探首选领域。其中,长9-长8-长7近源成藏体系Ⅰ类富集有利区是大中型油气田重要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3.
泸州古隆起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成藏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泸州古隆起划分为核部、斜坡及外围3个部分。古隆起核部以嘉陵江组一段气藏为主;北缘斜坡以嘉陵江组二段气藏为主;南缘斜坡为以嘉陵江组三段气藏为主的多产层气藏分布区。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天然气性质复杂,既有分布于古隆起核部产凝析油的湿气,又有分布于古隆起斜坡区不含凝析油的干气。利用天然气组成与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全烃地球化学方法分析,古隆起核部以志留系烃源为主,并有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烃源的混入,斜坡区则以下二叠统碳酸盐岩烃源为主,同时存在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烃源的注入。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藏的形成经历了印支期古隆起核部古油藏的形成与破坏;燕山早中期古隆起核部含油气藏的形成;燕山末期斜坡区干气藏的形成及喜马拉雅期天然气进一步富集、调整4个成藏阶段。嘉陵江组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泸州古隆起的发展演化控制了嘉陵江组油气藏的分布格局;充足的多期多源油气注入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烃源断层”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晚期溶蚀孔和扩溶孔发育决定了气藏的储集能力;古隆起核部固体沥青和沥青质提供了油气封堵条件,是油气富集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23,自引:13,他引:10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含油气层系众多,目前探明储量主要分布于奥陶系、泥盆系和三叠系。台盆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3个大型古隆起。通过塔河、哈德逊及塔中11井油气田(藏)的剖析,烃源岩的分布、生烃史与古隆起、古斜坡之间的匹配关系是控制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因素。台盆区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和调整的特点,海西晚期是现存古生界油藏的主要形成时期,喜山期是早期油藏发生调整、形成次生油气藏的主要时期。区域盖层之下、不整合面上下、断裂带周围油气较为富集。在分析塔河、哈得逊、塔中11油气藏成藏特征及条件的基础上,指出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泥盆系、石炭系和志留系及三叠系碎屑岩油气藏是下步勘探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系天然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系发育了既相互分割又有成因联系的断陷群,多具有生烃能力。以十屋、长岭断陷为例对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系断陷群的天然气成藏规律进行分析,认为天然气成藏受控于烃源岩的分布与演化、大型构造带与沉积相带的配置关系及保存条件。深层系天然气的两期成藏,分别是登娄库期和嫩江期,晚期成藏是关键。中-高生烃强度区内的大型构造带对油气聚集成藏至关重要。大型构造带内的有利储集体和断裂控制了油气的局部富集;但由于缺乏邻近烃源岩的区域性盖层,保存条件不甚理想。烃源、构造、沉积、保存因素的互相配合可形成多种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十屋断陷中央构造、东部秦家屯走滑构造、北部超覆尖灭复式油气聚集带及长岭断陷东部斜坡区东岭复式油气聚集带、中部低隆起复式油气聚集带是勘探的重点目标,长岭断陷西部陡坡区大型水下冲积扇是潜在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阳信洼陷构造和地层特征的研究,从油气源、储层特征与储盖组合、油气藏类型等方面分析了油气成藏特征。油气成藏与分布主要受油气源、油气运移方向、构造和岩性等因素控制,沙四段上亚段充足的油气源是油气富集的重要条件,油气运移以层内侧向运移方式为主,位于油气运移指向的圈闭有利于成藏,大型的背斜构造和断裂鼻状构造背景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构造和岩性因素控制了油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17.
南鄱阳坳陷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的区域油气勘探与新资料评价表明:南鄱阳坳陷具有“上张下逆”双层结构的叠合盆地构造背景,晚期伸展沉积的陆相白垩系区域盖层造就了二叠系、三叠系海相-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在喜马拉雅期的二次生烃和晚期成藏条件;地处前白垩纪“南北对冲”前缘带的旧夏、二甲村凹陷,二叠系保存状况和白垩系盖层构筑的整体封闭保存条件较好,二叠系龙潭组树皮煤是该区已知的特征性优质煤成油烃源岩;“自生自储型”的龙潭组油气藏是该区其最有勘探前景的油气成藏类型,次为“下生上储型”的白垩系周家店组底部油气藏;而地处“凹中隆”的龙皮构造带则具有浅层油气勘探的现实性,可作为南鄱阳坳陷近期勘探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边缘杭锦旗地区的天然气勘探经历了40年的历史。近10年来,通过在该区进行系统的天然气成藏条件调查与研究,建立了以大型岩性圈闭为主要评价目标的勘探思路,并通过展开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在石炭系-二叠系致密低渗碎屑岩含气层系获得地质储量已超7 000×108 m3。综合研究认为,发育在石炭系-二叠系下部海-陆过渡层序中的层状“广布式”近源成藏系统是该区大型气田形成的基本条件。该成藏系统具有大型化的成藏要素:大面积分布的上石炭统煤系源岩、大面积下二叠统河道砂岩储集体、大面积源-储近源配置关系、早白垩世大范围的生烃充注过程及上二叠统大面积区域封盖层。大面积含气、低丰度储量及以岩性气藏为主是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气藏的一大特征。在储层普遍致密低渗背景下,寻找富集高产区带、实现有效勘探开发将是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温压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对油气远源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以系统热力学理论为指导,在盆地温度场和压力场分析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盆地温压系统的特征、演化及其对油气远源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盆地隆起区具有高地温、高地温梯度和高大地热流的特征,坳陷区则相反;坳陷区普遍发育超压,并向盆地边缘呈不规则环状降低,盆地南部及腹部坳陷区发育强超压,盆地东部次之,西北缘以弱超压为主。垂向上盆地发育P-T3、J1-J1s和K1tg-E2-3a三套相对封闭的温压系统。海西期盆地沉降速率较快,P-T3期温压系统超压积聚;至燕山期构造运动强烈,凸起边缘切穿盖层的断裂活动频繁,地层温压场调整,油气突破盖层运移与聚集,是该区远源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喜马拉雅期盆地主要为南降北升的掀斜运动,断裂活动微弱,相对封闭性温压系统的发育使油气保存条件优越。平面上远源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缘、莫北―莫索湾地区、陆梁隆起及东部隆起等低温压场区,是准噶尔盆地远源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20.
油气成藏期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传统的成藏期分析是从生、储、盖、运、聚、保等参数的配置,根据圈闭形成史、烃源岩生烃史及露点压力法作出的。但基于中国多数含油气盆地隶属叠合盆地的特性,具有多烃源层、多期油气生成、多期成藏,多期破坏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进并运用了流体历史分析方法。借助油藏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伊利石 K-Ar 测年、储层沥青和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确定成藏期的新方法,实现了由传统的定性(定期)研究到定量或半定量研究的转变,可以较准确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同时,鉴于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在成藏期研究工作中仍需要重视基础地质工作,传统方法(圈闭形成期、生烃史)是进行新技术应用的基础。地球化学技术方法与地质背景相结合,传统方法与新方法相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是今后油气成藏期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