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不同包装材料对草莓贮藏品质和保鲜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4℃贮藏条件下,采用不同的塑料包装材料(LDPE、HDPE和OPP膜)对草莓进行保鲜包装,测定不同贮藏时间下草莓的失重率、好果率、VC含量、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结果表明:塑料包装膜能明显抑制草莓变质;具有较低透气率的HDPE薄膜保鲜效果最好,其次是OPP膜,再次是LDPE膜。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开发传统蛋制品新型保鲜包装材料,用聚乙烯醇(PVA)、硬脂酸等通过化学交联制备复合涂膜保鲜包装材料,研究其制备工艺条件对成膜效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体积分数为0.4%(相对于溶解PVA 的100mL 水为基质来计算)的戊二醛作交联剂制成的PVA- 硬脂酸复合涂膜保鲜材料成膜后的透水率(WVTR)为22.3g/(m2·24h),比PVA- 硬脂酸二元共混膜阻水性提高2.5 倍左右;交联时间越长、成膜干燥温度越低,其阻水性和耐水性提高越明显(P < 0.05),成膜的抗菌性随戊二醛体积分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强(P < 0.05)。聚乙烯醇基涂膜保鲜材料制备及成膜优化工艺条件为:聚乙烯醇质量浓度5g/100mL,硬脂酸质量浓度5g/100mL(95%乙醇)(以上两种溶液体积比为10:4),戊二醛体积分数0.4%,交联反应时间45min,pH6.2,成膜干燥温度55℃,成膜干燥时间6h。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药品用塑料包装材料及制品的产量快速增长,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极大地改善了药品的包装状况,包装形式也由普通的玻璃瓶装、蜡丸封装、塑料瓶装等转化为复合软包装袋、铝塑泡罩等形式。然而,不管药包形式如何变化,阻隔性始终是考量包装材料的重要指标之一。实践证明,采用高阻隔性包装材料可有效提高药品的保存质量,且能够避免药品在保质期内变质。因此,高阻隔性包装材料在  相似文献   

4.
从腐败的蔬菜和肉质食品中分离筛选乳酸菌(LAB),并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对乳酸菌生物成膜不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生化分离鉴定乳酸菌,在不同的营养物质浓度及培养条件下,用96孔板法检测乳酸菌成膜。在无外添加物,37℃和42℃的培养温度,pH4有利于乳酸菌生物膜的形成,低温不利于生物膜的形成。低浓度的NaCl可促进LAB形成生物膜,但高于某浓度,就抑制LAB成膜。不同LAB菌株对不同葡萄糖浓度成膜效果不同,且与温度交互作用。结果表明,腐败食品中乳酸菌具有一定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控制乳酸菌生物膜的形成对于防治食品的腐败变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饮料包装工业发展较快,在打破了单一的玻璃容器垄断市场的格局之后,市场上的主流包装材料为塑料包装、纸制品包装和金属罐包装等。塑料包装材料常用塑料饮料包装材料有的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偏二氯乙烯PVDC等。从整个世界包装业的发展看,尽管塑料包装材料一直经受环境问题的严重  相似文献   

6.
张磊  吴青  梁健华  冯观萍  陈曙 《食品科学》2012,33(20):184-188
建立检测塑料包装材料中8种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分析了7种塑料材质、包装不同类型食品的27个塑料包装材料中的PAEs含量,结果发现所有抽检样品中均含有DBP,且44%的样品中含有DEHP,其中1个样品还含有BBP,其他的PAEs未被检出,说明我国目前食品塑料包装材料所用增塑剂主要以DBP和DEHP为主;DBP的含量范围为22.89~267.6mg/kg,而DEHP的含量范围为0.33~899.8mg/kg,其中PET和HDPE两种包装材料中含有很高量的DEHP。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际包装工业发展情况统计,食品包装材料约占全部包装材料用量的50%。分为木质材料、纸质材料、金属材料、玻璃材料和塑料。由于塑料便宜易得、质轻类广、性能多样,目前在世界各国得以最广泛的应用。然而,塑料包装正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众多国家高度重视。据美国1989年调查表明:在破坏环境的垃圾中塑料占72%,其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人均每天高达数磅的食品塑料包装废弃物。当今流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研究动态培养下双歧杆菌在不同非水溶性膳食纤维介质表面的成膜差异及生物膜抗逆特性。基于生物膜的成膜活菌数及扫描电镜结构表征,比较双歧杆菌在6种非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成膜情况,结果发现双歧杆菌在葡萄籽粉上成膜能力最强,其次是在小麦纤维上。进一步研究双歧杆菌在不同载体上的最佳成膜时间,结果发现在葡萄籽粉界面的最佳成膜时间为36 h,基于小麦纤维的最佳成膜时间为24 h。比较生物膜成膜菌株和浮游菌株在冻干存活率和模拟胃肠液耐受性的差异性,研究显示生物膜成膜菌株较浮游菌株冻干存活率提高4~6.5倍(P<0.01),在模拟胃肠道耐受性试验中,模拟胃液耐受性提高了5.1~5.9倍(P<0.01),最高存活率达到59.82%±2.32%,模拟肠液耐受性提高了10~12.6倍(P<0.01),最高存活率达到13.53%±1.5%。这些结果表明虽然双歧杆菌在不同非水溶性膳食纤维上形成生物膜能力和成膜时间不同,形成生物膜后其抗逆性显著提高。这一研究结果为开发抗逆性益生菌制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包装材料对鲜切菠萝的保鲜效果。菠萝经挑选、去皮后切成1.5~2.0cm厚的切片,用0.5%柠檬酸溶液浸泡护色3min后,放入塑料托盘中,分别用PE保鲜膜、HDPE保鲜袋和PE/PP复合袋包裹,或放入PET保鲜盒中并用带有1个直径3mm的盖封口,放入5℃的冰柜里冷藏10d;当天和每2d检测1次样品。结果表明,透气性差的PE/PP袋和PET盒较PE膜和HDPE袋更有利于减少鲜切菠萝的失重、褐变、渗汁、相对电导率增加和还原型抗坏血酸损失,但不同包装材料对总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锌片表面亲疏水性对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生长的影响,采用不同处理方法获得具有不同亲疏水性能的锌片表面;采用置片法培养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用结晶紫染色法、扫描电镜法、超声波平板法观察并检测玻璃表面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锌片表面的疏水性越强,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在其表面生长的速度越慢。提高材料表面的疏水性能,有利于抑制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赵佳伟  敖晓琳  赵珂 《食品科学》2019,40(9):341-346
乳酸菌作为发酵工业的常用菌种已被广泛用于制作各种发酵食品,且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乳酸菌功能的应用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乳酸菌生物膜由菌体自身形成,可以有效提高乳酸菌的环境耐受性,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在众多影响生物膜形成的因素中,金属离子影响效果显著。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关于金属离子对于乳酸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论述,旨在为阐明金属离子和乳酸菌生物膜形成机制的关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采用改良微孔板培养,结晶紫染色、平板计数以及电镜扫描方法研究不同初始菌浓度、培养环境(温度、气体环境)、培养基成分(pH、氯化钠浓度、碳源种类和浓度),培养基用量及接触材料对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P. mirabilis)生物膜生长的影响。经过24 h培养,初始菌浓度10 CFU/cm2时,生物膜形成量较低,初始菌浓度102~108 CFU/cm2时,生物膜形成量明显;37 ℃有氧条件适宜P. mirabilis生物膜形成;培养基组成(2.0% NaCl,1.0%麦芽糖,pH8.0)和加倍用量对P. mirabilis生物膜形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粗糙的木制表面最易使P. mirabilis粘附并形成生物膜,硅胶次之,聚丙烯塑料和盖玻片表面比较光滑,菌体不易粘附,生物膜难以形成;不同接触材料形成的P. mirabilis生物膜结构和形态不同,硅胶上生物膜为蘑菇状,盖玻片上生物膜成扁平状。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P. mirabilis污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乳酸菌生物膜是乳酸菌为了应对不良环境而聚集形成的一种状态,在许多情况下乳酸菌都是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因此有必要加深对乳酸菌生物膜的了解和研究。本文综述了乳酸菌生物膜的形成,碳源、金属离子、pH值、抗生素、有害菌和非生物表面对乳酸菌生物膜的影响,以及多种基因对乳酸菌生物膜的调控作用,并介绍了乳酸菌生物膜在食品抑菌和发酵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乳酸菌生物膜今后的形成调控研究和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具有抑菌效果的药食同源植物提取物对冷却肉中关键腐败菌——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清除效果.从市售冷却肉中分离一株具有较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假单胞菌,经鉴定为浅黄假单胞菌8-4.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蒲公英、金银花、丁香、肉桂、薄荷、桑叶等6种提取物对浅黄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作用.结果表明:金银花提取物和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乳酸菌HS011(LactobacillusplantarumMG5276)、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HS023(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 Bulgaricus strain NDO4)、嗜热链球菌HS033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3233)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的抑菌机制。方法 以MRSA为研究对象,探索乳酸菌粗提物对MRSA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的影响、抗菌药物复合作用对细菌生长的影响、抽提物对MRSA生物被膜抑制和清除效果,以及抽提物对MRSA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作用等。结果 乳酸菌粗提物HS011、HS023、HS033对MRSA的MIC分别为5.75、5.00、6.00mg/mL;指示菌MRSA的生长过程受到粗提物明显抑制,在6h时HS011、HS023、HS033对MRSA的抑菌率分别为28.69%、69.20%和42...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蜂房哈夫尼亚菌(Hafnia alvei)Ha-01生物被膜形成的过程及不同培养条件(碳源、p H值、Na Cl质量分数、黏附材料)对其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采用超声波平板法及扫描电镜法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菌株Ha-01生物被膜活菌数及生长情况,并通过添加外源标准群体感应信号分子(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homoserine lactones,AHLs))中的C6-HSL研究了AHLs与其生物被膜形成的关系。结果显示,菌株Ha-01生物被膜的形成与培养时间密切相关;在不同碳源的培养条件下形成生物被膜能力不同,其中在以木糖为培养基时形成量最大,达到7.51(lg(CFU/cm~2)),与在LB培养基中相比增加10.28%;在中性培养条件下更利于其生物被膜的形成,活菌数为7.77(lg(CFU/cm~2));在Na Cl质量分数为2%时,其生物被膜产生量最大,活菌数为7.18(lg(CFU/cm~2));在不同黏附材料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铝片、锌片、玻璃片,活菌数分别为7.22、6.48、6.11(lg(CFU/cm~2));且添加C6-HSL量越多,其生物被膜产生能力越强。研究表明,培养条件能够影响菌株Ha-01生物被膜形成,且AHLs可以调控其生物被膜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冷却猪肉及其接触面中细菌生物被膜能力并探讨肉类特定腐败菌的生物被膜特征,分析了腐败的冷却肉和销售托盘表面的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利用形态学观察、16S r DNA分析和VITEK2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了冷却肉中一株生物被膜能力较强的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测定了该菌在培养基和猪肉浸提液中的生物被膜能力;用激光共聚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了其生物被膜的结构特征。结果发现:冷却肉中及其销售托盘表面的细菌能够形成生物被膜的比例较高,37%和45%的细菌具有较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肉源性荧光假单胞菌能够在培养基和肉液中形成大量生物被膜,具有较强的生物被膜能力。显微成像结果表明荧光假单胞菌在培养6 h后有明显黏附,18 h后多糖分泌增多、菌体堆积并形成具有生物功能的立体生物被膜。这些特点可能有利于荧光假单胞菌在冷却肉表面黏附并成为优势腐败菌。  相似文献   

18.
废弃纸基复合包装再生利用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忠伟 《上海造纸》2009,40(3):62-67
随着市场需求和包装技术的发展,纸基复合软包装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迅速发展,逐步地替代金属、玻璃等包装材料。纸基复合软包装由于使用的原辅料品种较多,而且基材相互的粘结强度高,用单一的回收利用方法很难实现复合包装材料的有效再生利用。纸基复合包装材料含有优质的木质纤维、塑料和金属铝,如果不加以回收利用则一方面造成较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造成优质资源的浪费。因此做好纸基复合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是一项即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再生综合利用工作。该文重点对纸塑铝复合软包装盒的再生利用工艺技术做了较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Control milk and milk enriched with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3.3% fat) were heated using an indirect ultra-high temperature treatment, then stored at 20 °C in containers from different packaging materials: glass (no exposure to light),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HDPE) packaging with light barrier (3-HDPE; no exposure to light) and monolayer HDPE (1-HDPE; 1000 lx). The decrease in antioxidant cont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oxidation products were monitored over three months. For milk stored in 1-HDPE packaging, the available antioxidants were consumed at the same rate for both milk types, suggesting that oxidation is initiated in the serum phase. After depletion of these antioxidants, oxidation products were formed according to the fatty acid profile. When using a light barrier in the packaging, no oxidation products could be detected over three months.  相似文献   

20.
乳酸菌生物膜具有黏附性、抗逆性以及抗菌活性等多种物理特性和生理功能,被广泛应用于改善食品质构以及食品的生物保鲜中。乳酸菌生物膜的形成需经历附着、形成、成熟、老化脱落和重新附着5个阶段,其形成受到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 system,QS)是细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基因表达调控系统,该系统通过信号分子靶向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细菌的生理功能。LuxS/AI-2型QS是调控乳酸菌益生特性的主要群体感应系统。明悉乳酸菌的LuxS/AI-2型QS及其调控生物膜形成的机制,对于乳酸菌在食品工业中的进一步应用至关重要。重点介绍了乳酸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以及LuxS/AI-2型QS调控乳酸菌生物膜形成的5个调控元件,即信号分子AI-2(autoinducer-2)、关键调控基因(luxS、tuf、fba、gap)、关键调控蛋白(LuxS、LacI、AraC、PadR以及Rbs家族蛋白)、信号分子AI-2的可能受体蛋白(LuxP、LsrB、RbsB和含有dCACHE结构域的受体蛋白)以及关键代谢路径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信号分子AI-2调控乳酸菌生物膜形成的可能分子机制,以及信号分子AI-2受体蛋白的筛选策略。希望为深入了解LuxS/AI-2型QS调控乳酸菌生物膜的形成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