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S9油藏形成过程的物理实验模拟,探讨了该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段油气成藏模式: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为油气源,断裂带为主要输导体,且活动期主要为志留纪晚期和二叠纪2期,也是2期主要成藏期。物理模型结构与研究区S9油藏目标层段的地质结构相似。设计了下部充注、断层输导、连续稳态与幕式充注的物理模拟实验。其中油气充注以幕式充注为主,设计5,10,15 MPa等3种充注压差;稳态充注为辅。断层设计了2种物性(高渗透率和低渗透率)与变渗透性(相对封闭)2种形式。研究断层物性、充注压差、充注方式变化对油运移路径和聚集量的影响,分析2个主要成藏期地质过程中的必要条件。结果表明,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段储层具有志留纪-泥盆纪与二叠纪-三叠纪2期叠加成藏富集条件,存在早期大规模成藏聚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断层精细解释与三维模拟技术结合应用,分析油气优势运移路径,建立充注层优选模式,进一步细化、深化油藏动力学理论研究。三维模型显示断层面形态存在多样化,整个断面对储层的封堵性也存在差异,针对断面三维要素及流体运移势能特征分析,研究断层疏导油气的最优势通道,并通过断面封闭性分析论述断层对油气向储层注入的控制作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受断层面形态及其横向封闭、开启状态控制,油气在势能约束下沿断层面优势路径向上运移,只有路过储层处于开启段,为油气充注入口,且势能较入口低的位置也存在开启段,为储层流体出口,在势能差的作用下,油气才会规模性的进入储层,油气在密度差异作用下向构造高部位聚集成藏,建立了断层开启段组合、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沟通的"高势进,低势出"油气充注模式。本次研究创新性对断层面结构要素开展三维研究,应用流体势分析方法,识别出断层疏导油气的优势路径,同时提出"高势进,低势出"的油气充注模式,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复杂断裂带在含油气盆地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质意义,它不仅体现了盆地的构造变形,同时也是盆地中油气运聚的重要区带。通过对比国内外油气充注实验,针对构造变形及烃类充注实验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攻关,如构造模型的保护问题、密封问题、烃类着色问题等。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构造模型,防止模型的二次变形;针对装置不同构造部位密封的需求,分别研制了不同型号的密封胶;对于烃类充注放大、缩小的假象,通过添加吸色介质来真实地反映烃类充注过程。实践证实,所做的模拟实验能较好地再现地下真实的构造变形及其烃类充注过程。   相似文献   

4.
冀中坳陷隐蔽型潜山油藏类型与成藏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近年来冀中坳陷隐蔽型潜山油藏勘探进展,分析隐蔽型潜山油藏的类型和成藏特点,并通过油气运聚模拟实验剖析隐蔽型潜山油藏的油气运聚机制。潜山油藏可分为容易发现的潜山顶(头)聚油的常规型潜山油藏和不易发现的潜山坡及潜山内幕聚油的隐蔽型潜山油藏。有效隔(盖)层的存在是潜山内幕油藏形成的重要条件,控山断层是其最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潜山坡油藏圈闭的形成需2个遮盖条件,即顶部由不整面之上的泥质盖层遮挡,侧面由潜山内幕隔层形成封堵,不整合面是其主要油气运移通道。二维油气运聚模拟实验表明,输导通道(断层或不整合面)与潜山储集层渗透率的比值及充注动力决定潜山油气的优先充注部位,当断层或不整合面为高效输导层时,油气优先充注潜山顶部,形成潜山顶(头)油藏;当断层或不整合面的渗透性变差或其本身具非均质性,而潜山内幕或潜山坡又存在高渗透性储集层时,则油气优先向潜山内幕或潜山坡充注,形成潜山内幕或潜山坡油藏。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地层超覆剥蚀频繁,远离油源,油气运聚过程复杂。结合地质研究、测试分析、盆地模拟认识,剖析了油气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关系,揭示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具有“三源供烃、三期充注、断层-毯砂-淋滤层输导、毯砂边缘-壳下聚集”的成藏特征。超剥带主要有“断层-毯砂”、“断层-淋滤层”、“ 淋滤层-毯砂”等3种油气输导样式。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总体具有“远源供烃,断层-毯砂-淋滤层输导、输导效能主控成藏与富集”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6.
西南洼是东濮凹陷重要的勘探领域接替区,以其新发现的方里集含油气构造为研究对象,通过油气性质的空间分布探讨了断层对油气运聚的作用。研究表明:不同时期活动的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断层对油气的运聚作用不同,东营末期停止活动的二级断层和三级断层最有利于油气运聚,每个断块都有独立的运聚体系;调节断层(如高平集断层)发育的部位油气相对富集,表现在原油物性变好和天然气干燥系数增加;断块掀斜作用控制了油气的富集和贫化,东营末期的构造掀斜造成局部圈闭油气的调整破坏,新近纪末期充注的油气是研究区重要的勘探对象。油气资源的晚期聚集决定了西南洼具有重要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7.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油气成藏动力学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采用静态描述与动态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西湖凹陷的流体动力场、生排烃史、油气运聚及成藏机制等油气成藏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西湖凹陷不同构造单元具有各异的地下地温场和压力场特征;始新统平湖组具有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热成熟度高和生排烃强度大等特点,是凹陷内最重要的烃源岩层系;西湖凹陷曾发生2期重要的油气充注过程,其中第一期主要充注液态烃,第二期主要充注气态烃,渗透性砂岩层、断层及不整合面组成了凹陷内纵横向相互连通、有利于油气运聚的流体输导系统;西湖凹陷的油气成藏具有多期成藏、垂向运聚、近源成藏等特点,油气富集受多种因素的联合控制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2成因及充注驱油的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获取大量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对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2的成因及充注驱油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2可划分为壳源型岩石化学成因、壳源型有机成因、壳幔混合型及火山幔源型成因4种成因类型;其中,莺歌海盆地壳源型及壳幔混合型CO2运聚成藏主要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晚期分层分块多期局部上侵活动与上新统—中新统海相含钙砂泥岩的物理化学综合作用;琼东南盆地东部及珠江口盆地火山幔源型CO2成藏主要受控于幔源型火山活动及沟通深部气源的基底深大断裂的展布;CO2运聚成藏中,其充注驱油过程主要受运聚输导条件及气源供给等诸多地质关键因素的制约和控制.由于CO2充注驱替往往导致油气藏中油气再分配或重新组合,并引起原来的油气产出及产状特征发生变化,故容易形成新的油藏或气藏.因此,可以将CO2充注驱油特征作为判识油气成藏动态过程的示踪标志,用于预测油气运聚状态,追踪油气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毛细管压力模型和基本原理早已被用于评价过剩压力和毛细管滞后现象以及相对渗透率对断层填充物封闭的影响。超压断层填充(断层水压高于储层水压)总是增加所封闭的烃柱的高度。在地层水从断层流入储层的地方,封闭界面向超压断层填充物迁移。只有在缺乏横过断层水流的地方,负压断层填充物才会降低烃柱的高度。如果水流穿过断层,烃柱的高度不受影响。在储集层的含水饱和度没有降低的地方,地层水不能穿过断层流动。相对渗透率使薄膜封闭向渗漏平稳过渡,这样,薄膜封闭破坏之后有可能出现液压阻力封闭。均质、亲水断层填充物旁侧的薄膜封闭高度大于达到地质渗漏处的液压阻力封闭的高度。如果充注率和渗漏率两者都高,而且圈闭的寿命短,那么在开采期间液压阻力封闭就变得更加显著。在圈闭初始充注期间,圈闭的整个亲水、断层填充物孔隙网络的渗漏率不可能大于圈闭充注率。如果充注缓慢,渗漏率就大于充注率,直到形成新的平衡烃柱高度。即使充注停止,封闭层也持续渗漏,直到烃柱高度真正降到低于其原始高度。低毛细管压力条件下会重新形成薄膜封闭。理论上,重建的封闭能力接近于原始封闭能力。横断层压力和烃柱高度不能转变成封闭能力,因为充注史和封闭类型对封闭作用有影响。横断层压力数据可用于分析充注高度和压力史,也可用于评价断层封闭的不同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吐哈盆地七泉湖断裂位于七泉湖构造带南部,断层的封闭与开启对七泉湖和玉果2个油田的形成起关键作用。通过断裂封闭性的研究和原油地球化学参数的分析,证实七泉湖断裂具有分期、分段性封堵的特点,白垩纪末—古近纪断层封闭性较差的部位即为下盘油气向上盘运移的充注点,由于下盘烃源岩成熟并大量排烃主要发生在喜马拉雅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晚期断层封堵性的逐渐增强导致油气充注作用减弱,而断裂开启和油气充注主要发生在古近纪。七泉湖断裂的分段性封堵以及充注时间较短,是导致该地区侏罗系油气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陈堡地区油气勘探实践表明,油气的分布和聚集与断层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断层既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又可作为油气聚集的遮挡物。断裂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如何,将确定油气的聚集层位及分布范围。笔者通过断裂对油气运聚条件控制的分析,指出断裂控制了圈闭的形成及成因类型、断层的活动期控制着油气的运聚时期及层位、封闭性断层与泥岩盖层的组合是控制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最后建立了该区的断裂的控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增储上产,通过对济阳坳陷临南地区新生界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分析,进而研究了临南地区新生界油气运移聚集形式和主要运聚成藏期,阐述了临南地区具有富集油气的优越条件,指出了临南地区的油气的运聚模式主要有3种:自源原生型模式,他源原生型模式,他源次生型模式;油气运聚期主要发生在晚第三纪的馆陶组沉积期和明化镇沉积期,建立了临南地区的复式油气聚集模式,进一步丰富了陆相盆地油气运聚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探讨陆相断陷盆地超压系统与油气运聚的关系,以车镇凹陷车西地区为例,在明确超压系统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超压系统在影响排烃模式、提供运移动力和决定油气聚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车西地区的超压系统可划分为弱、中、强超压3层结构,其围绕生烃中心呈环带状分布。研究区超压系统下存在超压内部稳态排烃和超压凸面幕式排烃2种模式,超压是油气初次运移和油气倒灌的主要动力,超压系统的平面分布和纵向配置控制了超压盆地的油气优势运移方向及聚集规模。根据研究成果,建立了陆相断陷盆地超压源离心泵式油气运聚模式,超压系统内部的有利压力配置区、有利泄压区域与超压下部有效储层的合理配置区为油气成藏的潜力区带。  相似文献   

14.
石油和天然气运聚效率的主控因素及定量评价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烃源岩生砀的石油和天然气大部分在运成藏过程中损失了,因此石油和天然气运聚效率主要取决于油气运聚过程中的损耗量的大小。损耗量包括烃源残留烃量、储集滞留烃量、运移流散烃量和构造破坏烃量。天然气的运聚效率远小于石油,是由于天然气在溶解性、扩散性、吸附性等物理性质方面与石油有差异。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一下奥陶统及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模拟计算,认为影响石油运聚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构造破坏作用和储集层滞留作用,而影响天然气运聚效率的主控因素是运移过程中的扩散、溶解及构造破坏作用。构造作用同时控制塔里木盆地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聚效率,对正确评价油气资源量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松辽盆地中浅层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因素,认为成熟的烃源岩、异常高压、断至烃源岩层 的断裂和构造应力有利于油气运移;松辽盆地南部的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第三系初期的喜山运动影响, 该次构造运动带来第三次热流高峰,使青山口组烃源岩大量生烃,构造应力和大量生烃产生的异常高压 是油气运移的动力,以断层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聚集成藏,主要成藏期是明水期末-第三纪。  相似文献   

16.
双城凹陷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城凹陷断裂极为发育,均为正断层,断裂以南北向和北北东向为主,在剖面上断裂的形成明显具有分期性。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基底大断裂F1对压力起到了分割面的作用,控制了油气运移的方向,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作用,断裂的封闭性为油气的聚集成藏提供了遮挡条件。通过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双西陡坡带为油气运移的指向区;结合对该区的沉积、构造等条件的分析认为双西斜坡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7.
潜江凹陷王场油田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潜江凹陷王场油田潜江组油藏的生烃潜力、沉积体系、储集条件、构造条件、温压条件、油气 分布规律、油气生排烃史以及油气运聚史的研究,对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研究区潜江组具 有较好的成藏条件,其成藏主要受烃源岩展布、优质砂体、断层及背斜构造等因素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建 立了王场油田油气成藏模式:源内-混源-垂向-侧向多期运聚成藏。王场油田潜江组油藏紧邻生烃洼陷, 油气主要分布于王场背斜,油气主成藏期与断层活动期相匹配,油气主要通过断层和砂体进行阶梯式运 移,其中断层的侧向封堵性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方式及成藏方向。  相似文献   

18.
A number of beach-bar sandstone reservoir beds are developed in the upper fourth member of the Eocene Shahejie Formation (Es4s)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Dongying Sag.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eismic and logging data,with characterization and petrographic studies of core and cutting sampl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wo typical blocks of the Boxing and Wangjiagang oilfields,especially reservoir bed heterogeneity and migration conditions that influence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calculates the index of reservoir bed quality (IRQ) with a mathematical method,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iving force and resistance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n interbeds in beach-bar sandstones,an experimental model simul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in interbedded sandstones with reservoir bed heterogene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and properties were extremely non-uniform.Reservoir bed and migration conditions controlle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beach-bar sandstones.IRQ is above 0.4 in the main hydrocarbon region.Sand body distribution,structural configuration and fault systems controlled the direction of regional migration and loca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imulation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change of driving force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affected selective accumulation mechanisms.Hydrocarbon moved vertically along fault zones to the reservoir and resulted in the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in the reservoir.Two kind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s exist in the study area.One is a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controlled by reservoir bed heterogeneity and the second is a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controlled by a complex migration system with faults connecting sandbodies.Finally,different exploration strategies should be adopted for the detailed exploration for beach-bar sandstone reservoir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eological backgrounds.  相似文献   

19.
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低渗层油气运聚条件和运聚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低渗层油气生成、储集、封盖及运聚条件的研究,结合油水分布特征及油气运移实例的分析,总结出陆西凹陷三种油气运聚模式,即包日温都断裂构造带运聚模式、马家铺高垒带运聚模式和马北斜坡带(预测)运聚模式,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20.
论幕式成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讨论了幕式成藏的证据、机理、规律及其勘探意义。指出幕式成藏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成藏方式,并常常具有周期性,因而对于高富集度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幕式成藏的机理主要有构造幕和构造泵作用、断层阀效应或地震泵作用以及超压积聚效应等3种作用。认为幕式成藏也是含油气盆地一种普遍存在的成藏方式,特别是对于多构造运动、断裂发育的盆地以及异常压力比较发育的盆地,幕式成藏往往占有重要地位;幕式成藏在时间上并不完全受生烃窗控制,而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运动、断裂活动或异常压力的演化,因此盆地的构造演化史、断裂活动史和异常压力发育史往往决定了幕式成藏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