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牡丹籽油和亚麻籽油均属于亚麻酸型油脂。分析比较了牡丹籽油和亚麻籽油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组成、生育酚、角鲨烯以及甾醇等化学组成。结果表明:牡丹籽油主要脂肪酸为亚麻酸(45.41%~45.92%),其次为亚油酸和油酸,分别占23.72%~26.34%、20.32%~23.20%;亚麻籽油主要脂肪酸为亚麻酸(54.93%)、油酸(19.92%)以及亚油酸(16.26%);牡丹籽油占主要组分的甘油三酯均为LLLn+OLn Ln、LLL+OLLn与LLn Ln,其含量分别为21.37%~21.67%、14.88%~15.44%以及13.56%~14.98%;Ln Ln Ln(23.10%)、LLLn+OLn Ln(18.44%)与LLn Ln(13.41%)是亚麻籽油的主要甘油三酯;牡丹籽油及亚麻籽油均以γ-生育酚为主;牡丹籽油γ-生育酚含量为823.61~963.17 mg/kg,而亚麻籽油的仅为487.75 mg/kg;牡丹籽油角鲨烯含量为28.60~62.66 mg/kg,而亚麻籽油的仅为18.00 mg/kg。安徽及山东产凤丹牡丹籽油甾醇总量最高,超过了4 600 mg/kg,而亚麻籽油甾醇总量为3 269.49 mg/kg;牡丹籽油主要甾醇组分为谷甾醇,占甾醇总量的55.50%~62.17%,其次为Δ5-燕麦甾烯醇(25.28%~28.01%);同样,谷甾醇是亚麻籽油中含量最高的甾醇组分,占甾醇总量的52.59%,其次为24-亚甲基胆甾醇+芸薹甾醇以及Δ5-燕麦甾烯醇。  相似文献   

2.
加工过程对苹果籽油中植物甾醇流向分布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C-FIR法对苹果籽加工过程中的植物甾醇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苹果籽油中植物甾醇主要成分为菜油甾醇、豆甾醇和β-谷甾醇,其中以β-谷甾醇含量最高;压榨法制备的苹果籽油植物甾醇的含量(385mg/100g)高于索氏提取(288mg/100g)和超声提取法(318mg/100g);且随着苹果籽油精炼程度提高,油脂中的有益微量成分植物甾醇损失增大。  相似文献   

3.
采用冷榨法制取苹果籽油,并对制取的苹果籽油进行脂肪酸和植物甾醇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苹果籽油中的主要脂肪酸为亚油酸(48.38%),油酸(38.32%),棕榈酸(7.15%)和硬脂酸1.83%;植物甾醇为β-谷甾醇,豆甾醇和菜油甾醇.苹果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6.92%,植物甾醇含量达384.7 mg/100 g,是一种具有开发价值的特种油脂.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定美藤果油中甾醇含量,β-谷甾醇和豆甾醇是美藤果油中甾醇的主要成分,美藤果油中豆甾醇含量为(68.7434±0.46 mg/100g),β-谷甾醇含量为(156.4668±0.46 mg/100g);将甾醇标准品(按照美藤果油β-谷甾醇和豆甾醇比例为2:1)加入核桃油,同时与柠檬酸、维生素E、TBHQ(特丁基对苯二酚)和BHA(丁基羟基茴香醚)对照,测定过氧化值和酸值,探究甾醇对核桃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甾醇添加量为200 mg/kg 时,加速氧化后,其过氧化值和酸值与空白核桃油结果差异显著(P<0.05);说明添加甾醇对核桃油能延缓氧化。5种抗氧化剂对核桃油抗氧化作用效果依次为: TBHQ>BHA>甾醇>维生素E、柠檬酸,发现甾醇作为天然抗氧化剂效果优于维生素E和柠檬酸。添加量为200 mg/kg甾醇、163.63 mg/kg柠檬酸、174.66 mg/kg维生素E,复配后其过氧化值为14.44 mmol/kg,接近添加BHA过氧化值,说明甾醇与天然抗氧化剂(维生素E、柠檬酸)复配对核桃油有延缓氧化效果,但协同增效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葡萄籽油中植物甾醇的提取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种酿酒葡萄(美乐、赤霞珠、龙眼、霞多丽)的种籽为原料,提取葡萄籽油,经皂化、萃取制得植物甾醇。采用GC-MS方法首次分析了葡萄籽油中植物甾醇的组成及含量,结果从葡萄籽油中检测到6种植物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岩藻甾醇、豆甾烷醇、环木菠萝烯醇),其中白葡萄品种(龙眼、霞多丽)籽油中总甾醇含量高于红葡萄品种(龙眼、霞多丽)。在鉴定出的6种植物甾醇中,β-谷甾醇含量最高,其次是豆甾醇和菜油甾醇,岩藻甾醇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6.
油茶籽油及茶叶籽油特征组分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比较了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三酰甘油组成、甾醇、生育酚、角鲨烯等特征组分。结果显示:油茶籽油主要脂肪酸为油酸、棕榈酸和亚油酸;其单不饱和脂肪酸占77.50%~84.44%;茶叶籽油主要脂肪酸为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其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8.86%~23.04%,单不饱和脂肪酸为56.53%~58.54%。2种油脂主要三酰甘油均为OOO、SLO、LOO,但相对比例各不相同;甾醇含量分别为1 099~2 298,499~927 mg/kg,主要组分为β-谷甾醇和Δ7-豆甾烯醇,占甾醇总量80%以上。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中生育酚以α型为主,占总生育酚90%以上;前者角鲨烯含量为21~336 mg/kg,后者为108~198 mg/kg。研究可为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微孔草种子油中的不皂化物含量为0.6%。采用硅胶柱层析和硝酸银薄层层析方法,从不皂化物中分离出三萜醇和甾醇。已鉴定有4个三萜醇(β—香树脂醇、环阿屯醇、羽扇醇和24—次甲基环阿屯醇),11个甾醇[胆甾醇、Δ~7胆甾醇、菜油甾醇、24—甲基Δ~7—胆甾醇、β—谷甾醇、22—二氢菠菜甾醇、(?)子甾醇、豆甾醇、5,24(28)—豆甾烯醇、Δ~7—燕麦甾醇和7,24(28)—麦角二烯甾醇]。  相似文献   

8.
对黑果枸杞油中脂肪酸、植物甾醇组成及维生素A、维生素E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黑果枸杞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0.0%,其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分别为17.9%、67.6%和4.0%;植物甾醇由β-谷甾醇、菜油甾醇和豆甾醇组成,总含量为489.2 mg/100 g;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含量分别为0.3 mg/100 g和46.3 mg/100 g。黑果枸杞油是一种具有开发价值的新型植物油。  相似文献   

9.
13个省茶叶籽油脂肪伴随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收集到的全国13个省的茶叶籽油样品中的脂肪伴随物成分含量做了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茶叶籽油中茶多酚总含量为20~45 mg/kg;总生育酚含量250~450 mg/kg,且以α-生育酚为主;植物甾醇总含量为1 100~1 800 mg/kg;角鲨烯含量500~800 mg/kg。茶叶籽油中的植物甾醇主要为Δ7,22-麦角甾二烯醇和谷甾醇,除此之外还含较多的羊毛甾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了一种利用紫外高效液相法(HPLC-UV)测定植物甾醇中菜油甾醇、豆甾醇和β-谷甾醇的方法。采用 Waters Symmetry C18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和水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柱温30 ℃,流速1.0 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08 nm。实验结果表明:菜油甾醇、豆甾醇和β-谷甾醇在38 min内均能实现基线分离,线性范围分别为2.52~50.30、5.08~101.60、5.10~102.00 μg/mL时,甾醇单体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71、0.9989、0.9991,检测限为2.5 μg/mL;日内精密度在0.06%~3.06%范围内,日间精密度介于1.56%~6.61%;加样回收率介于92.74%~106.25%之间。本方法能够准确测定4种植物甾醇中3种甾醇单体的含量,其中大豆甾醇和木甾醇中3种甾醇单体的含量组成差异较大,大豆甾醇中菜油甾醇和豆甾醇的含量分别为163.80~251.23 mg/g和134.89~235.04 mg/g,远高于木甾醇中的菜油甾醇和豆甾醇含量,而木甾醇中β-谷甾醇含量为(685.10±7.55) mg/g,则明显高于β-谷甾醇在大豆甾醇中的含量。相对现有的高效液相方法,本方法实现了对混合甾醇中菜油甾醇、豆甾醇和β-谷甾醇3种甾醇单体的精确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植物油料生产和贸易:现状、变化及前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我国作为植物油料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及贸易大国,研究入世对我国油料生产和贸易影 响、进而判断未来变动趋势有着重要意义。该文首先对我国植物油料生产、贸易情况进行简单梳理; 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入世后植物油料生产贸易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中国植物油料生产、 贸易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简单判断,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lvent-extracted oil from the seeds of noni (Morinda citrifolia L.), spinach (Spinacia oleracea L.), lady’s finger (Abelmoschus esculentus (L.) Moench), bitter gourd (Momordica charantia L.), mustard (Brassica nigra (L.) Koch), and the dried kernel (copra) of coconut (Cocos nucifera L.) were characterized. Among these sources, spinach seed had the lowest oil content (4.5 ± 0.4%) while coconut kernel had the highest oil content (63.1 ± 2.8%). Palmitic, oleic, and linoleic acids were the major fatty acids for spinach, lady’s finger and noni seed oils, while erucic, eleostearic, and lauric acids were the major fatty acids for mustard seed oil, bitter gourd seed oil, and coconut kernel oil, respectively. All of the oils possessed at least three major peaks in their triacylglycerol profiles except for bitter gourd seed oil which had only one major peak (1-stearoyl, 2,3-dieleostearoyl). The last endothermic peaks were –12.4, –6.0, 6.8, 57.7, 2.7, and 24.3ºC for noni, spinach, lady’s finger, bitter gourd and mustard seed oils, and coconut oil, respectively. Initially, the solid fat content of bitter gourd seed oil decreased gradually, but became rapidly after 50 until 60ºC. Coconut oil had its solid fat content reduced rapidly around 14 to 28ºC.  相似文献   

13.
茶叶籽仁水浆静置发酵分层生产茶叶籽油及淀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籽油贮藏在茶叶籽油脂体内,茶叶籽油脂体具有明显的边界膜,因此将茶叶籽油脂体从茶叶籽仁水浆中分离出来是完全可能的,利用茶叶籽仁水浆静置发酵分层现象可以实现茶叶籽油脂体的有效分离。茶叶籽仁水浆静置发酵分层现象表现为:茶叶籽仁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充分自然发酵后,发酵液自然分离为3层;上层为茶叶籽油脂体、中层为茶皂甙溶液、底层为茶叶籽淀粉;经过两次发酵,上层茶叶籽油脂体的纯度可达到95%。将纯化的茶叶籽油脂体进行加热处理,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茶叶籽毛油。利用茶叶籽仁水浆静置发酵分层现象可使茶叶籽毛油产率达16%、淀粉产率达8%;并且有效避免了茶叶籽中其他成分对茶叶籽油的污染与吸附作用,大幅度简化了茶叶籽毛油的后续精炼工作。  相似文献   

14.
茶叶籽制油及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曾益坤 《中国油脂》2006,31(1):69-71
介绍了茶叶籽及茶叶籽油的品质特点,阐明了茶叶籽制油的方法和技术关键,探讨了茶叶籽综合开发利用的途径,为茶叶籽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的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油均检测出21种成分,主要成分相同;茶叶籽油中含9-羰基壬酸,油茶籽油含芥酸,可用以鉴别;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中油酸含量分别为78.377%.73.201%,亚油酸含量分别为3.287%,4.170%.  相似文献   

16.
酿酒后葡萄籽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磊 《中国酿造》2012,31(1):16-18
酿制葡萄酒时,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包括葡萄籽。该文对酿酒后的副产品-葡萄籽的综合利用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葡萄籽中葡萄籽油、多酚物质和蛋白质的提取及其应用技术。将葡萄籽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不仅可以避免环境污染,而且将增加葡萄酒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17.
茶籽油的精炼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邓丹雯  张彬  周武 《食品科学》2001,22(12):41-43
茶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茶籽毛油不符合食用要求。本研究针对茶籽油的特性进行实验,通过精炼加工,去除异常滋味、气味,制得清香透明的高级精炼茶籽油。  相似文献   

18.
通过饲喂高脂饲料诱导建立小鼠高脂血症模型,研究紫苏籽油与红花籽油等质量混合后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并与市售紫苏油软胶囊作比较。结果表明,紫苏籽油和红花籽油等质量混合后可以极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小鼠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p0.01)以及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p0.05),能极显著升高总胆固醇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例(HDL-C/TC)(p0.01),极显著降低动脉硬化指数(AI)(p0.01);其与紫苏油软胶囊组比较,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以50个品种甜瓜种子为试验材料,对其表型性状进行测定,然后用索氏抽提法测定含油率,气相色谱法测定种子油脂肪酸组成,并对种子表型性状、含油率与种子油脂肪酸组成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表型性状最大的甜瓜品种为MW,MW的籽粒表面积、宽、千粒质量均最大;林蜜25号甜瓜品种的种子含油率最高,为32.532%,WQ的种子含油率最低,仅为17.915%;甜瓜种子油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为亚油酸,其次是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含量最低,亚油酸含量最高的甜瓜品种是常见小绿瓜,为75.011%,油酸含量最高的甜瓜品种是省工108,为31.289%,棕榈酸含量最高的甜瓜品种是WQ,为13.281%,硬脂酸含量最高的甜瓜品种是爽口1,为9.862%;相关性分析表明,含油率与红度呈极显著正相关。3个品种的马泡瓜含油率较高,且皮薄,种子非常多,因而马泡瓜最适宜选育榨油。  相似文献   

20.
红花籽油和紫苏籽油不同配比降血脂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红花籽油和紫苏籽油不同配比的降血脂作用。将正常小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红花籽油、紫苏籽油、红花籽油与紫苏籽油配比1. 18∶1、2. 59∶1、5. 42∶1组;将正常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红花籽油与紫苏籽油配比0. 47∶1、2. 59∶1、4. 01∶1、5. 42∶1、8. 25∶1组;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组给予对应配比的油,灌胃量10 mL/kg。灌胃30 d后,小鼠取血,大鼠取血及肝脏,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小鼠TG、TC含量红花籽油与紫苏籽油配比2. 59∶1组、5. 42∶1组均显著降低,2. 59∶1组LDL-C含量显著降低,2. 59∶1组、5. 42∶1组HDL-C含量显著升高。与空白组相比,大鼠血清TG、TC含量红花籽油与紫苏籽油配比0. 47∶1组、2. 59∶1组显著或极显著降低,0. 47∶1组、2. 59∶1组LDL-C含量显著降低,2. 59∶1组HDL-C含量显著升高。与空白组相比,大鼠肝脏TC含量红花籽油与紫苏籽油配比0. 47∶1组、2. 59∶1组显著或极显著降低,2. 59∶1组和4. 01∶1组TG含量极显著或显著降低,0. 47∶1组、2. 59∶1组LDL-C含量显著降低。红花籽油和紫苏籽油不同配比对正常动物血脂具有降低作用,其中红花籽油与紫苏籽油配比2. 59∶1组降血脂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