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阐述了引黄水库因黄河富营养化造成藻类爆发后所采取的控藻措施,详细介绍了生物控藻技术的实践与应用效果,为黄河下游浅水位平原水库藻类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天津滨海平原水库普遍存在的水质咸化问题,以北大港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取样分析方法,识别了北大港水库不同季节水质咸化垂直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了水库水质咸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电导率、氯离子和总溶解性固体(TDS)等代表性咸化指标来看,相对于引黄水,水库水各站点均存在咸化现象,并且出库口水质咸化程度明显高于进水口;不同站点电导率、氯离子浓度和总溶解性固体(TDS)值分别为867.5μS/cm、0.41g/L和1.46g/L,水体呈弱碱性;北大港水库水质咸化程度有季节性变化,为夏季略高于春季;水库各站点氯离子浓度和TDS值垂向上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不明显;而电导率则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变化明显。研究还发现,水库水质咸化受土壤含盐量、温度和混合作用的影响:从各站点水平分布来看,越靠近海岸线土壤含盐量越高,水质咸化现象越严重;温度的升高会影响底泥盐分的释放,温度越高,底泥中Cl-越容易释放;引黄水进入水库后,水库水体垂向发生了混合作用,导致氯离子和TDS垂向方向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3.
天津滨海平原水库普遍存在的水质咸化问题,以北大港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取样分析方法,识别了北大港水库不同季节水质咸化垂直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了水库水质咸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电导率、氯离子和总溶解性固体(TDS)等代表性咸化指标来看,相对于引黄水,水库水各站点均存在咸化现象,并且出库口水质咸化程度明显高于进水口;不同站点电导率、氯离子浓度和总溶解性固体(TDS)值分别为867.5μS/cm、0.41g/L和1.46g/L,水体呈弱碱性;北大港水库水质咸化程度有季节性变化,为夏季略高于春季;水库各站点氯离子浓度和TDS值垂向上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不明显;而电导率则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变化明显。研究还发现,水库水质咸化受土壤含盐量、温度和混合作用的影响:从各站点水平分布来看,越靠近海岸线土壤含盐量越高,水质咸化现象越严重;温度的升高会影响底泥盐分的释放,温度越高,底泥中Cl-越容易释放;引黄水进入水库后,水库水体垂向发生了混合作用,导致氯离子和TDS垂向方向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的引黄水库普遍存在原水中藻类过量繁殖、藻毒素的释放和胞内有机物释放等问题.鹊山引黄水库的水质连续检测表明,叶绿素α值随着气温升高持续增长,7-8月份叶绿素a值达到20μg/L,受藻污染比较严重.针对引黄水库高藻问题,分别对混凝沉淀法、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等除藻方法以及藻类监测方法进行综述,以期对高藻水库水体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藻类增长潜力实验,分别以蛋白核小球藻的光密度值、叶绿素a值、比增长率以及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为指标,对应分析了不同浓度的Zn2+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Zn2+质量浓度低于0.1μg/L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有限制作用;在1~100μg/L之间则可促进蛋白核小球藻的增殖,其中在50μg/L时藻类生长最快;达到1 mg/L以上表现出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抑制作用,达到100 mg/L时,其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效应可以导致藻类生长停止。实验结果表明,在景观水体中适当浓度的Zn2+是一定条件下触发或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爆发性增殖的重要因子之一,在研究再生水应用于景观水体富营养化防控中应该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城市水库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由此引起的夏季藻类数量增加现象严重影响饮用水质量,威胁居民身体健康。以秦皇岛市石河水库为例,综合其水体富营养化的具体特征和藻类生长与氮磷含量、水体流速的关系,在分析石河水库藻类生长的具体特征后,提出表层取水、加速置换适于藻类生长表层水体、生态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山仔水库富营养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水质主要指标的时空变化以及气象、水文条件等因素,研究山仔水库富营养化特征。研究表明,山仔水库1997~2005年年平均质量浓度总氮为0.59~2.89mg/L,总磷为0.035~0.063mg/L,总氮、总磷从1997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01年后又有所回升,水库的进口、支流入口的总磷、总氮、COD、藻类数量相对较高。在1年内藻类种群冬、春季以硅藻为主,其余季节以蓝藻为主,水花微囊藻为优势种群持续的时间最长,每年的春末、秋初有2个藻类生长的高峰期。枯水年份水库水体滞留时间长,水力交换能力差,是导致2000~2004年水库水华频繁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当氮磷浓度达到富营养水平时,水动力条件(流量、流速和水位)可能成为制约因子,抑制水华发生.河道型深层出水的水库相对于湖泊型表层出水的水库,因为较大交换流量,较低营养盐浓度,保证了浮游植物和藻类较低的现存量.进一步研究水文条件(滞留时间、水位变化和水流运动)发现,保持较低的滞留时间、较高的水位和底层较低的流速,都有利于水库水体中营养盐和藻类的稀释,不利于浮游植物和藻类的生长,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生物控制技术在水体富营养化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控制技术防治水体富营养化属于水污染防治的内环境防治技术方法中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富营养化水体中水生生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及其代谢活动达到去除营养物和污染负荷的目的,起到调整湖库水生生物群落结构从而抑制水体富营养化进程作用.经调研,目前在长江流域已发生水体富营养化的湖泊(如滇池、巢湖、淀山湖)和水库,在其治理过程中采用的水体富营养化生物控制技术主要有放养食藻(草)鱼(如鲢鱼、鳙鱼)、藻类的回收与利用、水生植物的养殖与收割等.采用生物控制技术防治水体富营养化最大特点是投资少,有利于建立良性生态平衡,但在大型湖泊(水库)采用生物控制技术前必须进行相关科学实验和相应的可行性论证后方可大范围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以桉树人工林区水库———南宁市天雹水库周边种植的桉树、马尾松两种主要树种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比其凋落叶在蒸馏水、水库表层水样、水库底层水样浸泡下的水质特征,并结合2018年春(3月)、夏(7月)、秋(11月)、冬(12月)4个季节对水库近桉树林与马尾松林径流入库区水质情况,分析桉树凋落叶对林区水库黑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桉树浸泡液呈现黄棕色甚至黑褐色,色度显著大于马尾松浸泡液,其单宁酸与溶解性有机碳(DOC)质量浓度分别达到1.14 mg/L和46.40 mg/L,均较马尾松高,水体色度与DOC、单宁酸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3和0.94;近桉树林区库区的水体的有机质和Mn质量浓度也高于近马尾松林区库区;桉树凋落叶与缺氧的水库底层水体混合后,Fe、Mn质量浓度升高,分别达到1.21 mg/L和2.09 mg/L。  相似文献   

11.
密云水库中总磷的分布、迁移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许多的国内外研究表明,磷元素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磷是水体产生富营养化的重要元素。密云水库中氮、磷浓度比为38.4∶1,显示磷为该水体生物生产力的主要限制性营养元素,库中总磷浓度平均为0.025 mg/L,磷元素对水体富营养化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对2001、2002年密云水库磷检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密云水库总磷的分布和迁移规律,并讨论了其形成的原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全面的探讨了影响库中总磷迁移的因素,提出了控制水库总磷浓度的建议,对进一步研究和防治水库富营养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广东省大型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特征,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分丰水期和枯水期采集了全省33座大型水库水样,测定了水体总磷、总氮和叶绿素浓度等,调查了水库污染来源,分析了水库富营养化状况及发展趋势。结果显示,除新丰江水库和罗坑水库处于贫营养状态外,其他水库均处于中营养或富营养状态;尽管全省水库磷浓度已相对历史调查已有较大的提高,磷仍是全省水库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与2000年相比,全省绝大部分大型水库富营养化程度呈上升趋势,其中跨行政区域的水库富营养化进程最快;禽畜养殖、网箱养殖、农业和林业面源污染以及水土流失是全省水库的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13.
以包头市引黄水库水样为藻类种源,测定了15种芳族胺、酚类化合物对藻类的7 d生长抑制曲线,得到相应不无可见效应浓度(NOEC)、最低可见效应浓度(LOEC)及最大允许浓度(MATC,安全浓度),并以辛醇/水分配系数(lgP)和量子化学参数(Mw、ELUMO等)为描述符,对化合物毒性进行定量结构活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芳族酚类化合物对水库藻类的慢性毒性大于芳族胺类化合物;lgP、Mw和ELUMO3个参数可以很好地反映芳胺、族酚类化合物对水库藻类的慢性毒性,复相关系数为0.958,可以用于预测结构相似化合物的慢性毒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渔光互补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缺乏精准量化研究的问题,构建了适用于柳堰集水库的水动力-水质-水生态-工程耦合数值模型,模拟了2020年8月自然现状和渔光互补工程实施后库区水温、化学需氧量、溶解氧、总磷、总氮、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时空分布,并计算了水体富营养化指数。结果表明:渔光互补工程实施后,柳堰集水库的水温、溶解氧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分别下降了0~6℃、0~0.02 mg/L和0~0.000 5 mg/L,化学需氧量质量浓度上升了0~10 mg/L;总磷、总氮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在光伏板下伏水域和未布设光伏板水域呈现较大差异性,光伏板下伏水域总磷质量浓度升高了0~0.814 mg/L,总氮质量浓度降低了0~0.125 mg/L;各水质指标在渔光互补工程实施前后的差异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入汇口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显著下降,中央库区灌溉取水口水体富营养化指数提高了5.61~16.00。  相似文献   

15.
浮岛式生物处理系统控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蓝藻、绿藻等水华的暴发越来越频繁,研究如何有效控制藻类生长是研究水生态修复的热点问题之一。采用浮岛式生物处理系统(专利号ZL200820044315.6)专利技术,研究富营养化水体藻类的控制效果。根据14天的专项监测数据,分析该系统对各种藻类和叶绿素a(chla)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该系统对富营养化的控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稀土废水对黄河包头段水体营养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黄河水体流量、pH值、TN、TP、CODMn、浮游藻类等指标的监测,分析稀土废水排放对黄河水质的影响,并采用富营养化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对黄河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包头段水体在2004年12月至次年3月间富营养化状态严重。  相似文献   

17.
张文平  王成  吴芸 《治淮》2009,(12):32-33
湖泊、水库等水域的植物营养成分(氮、磷等)不断供给,过量积聚,致使水体营养过剩的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水生生物(主要是藻类)大量繁殖,藻类的呼吸作用及死亡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致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并分解出有毒物质,从而给水质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影响水体周围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使水库水体自养型生物,特别是浮游藻类异常繁殖和生长,造成水体透明度明显降低,水库水体老化,降低水库水资源质量,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制约因素。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库水资源,评价临沂市水库水质及富营养化状况,临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于2003年11月~2004年2月,对市辖36座大中型水库水质进行了系统的普查监测。这次普查评价在临沂尚属首次。评价表明,临沂市辖大型水库水质和富营养化状况不容忽视,富营养化库容约占评价总库容的60%,中型水库尚好,主要影响项目为总氮、…  相似文献   

19.
类比法在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环评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国钰 《治淮》2007,(7):35-37
一、水库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库、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自然现象,在自然条件下,自然水体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  相似文献   

20.
孟春红  赵冰 《人民长江》2007,38(8):26-27
根据2003年10月和2004年4月的三峡库区调查,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后的流速、流量、水深都发生了变化,干流流速为0.13~0.24 m/s,远低于天然河道状态下2 m/s的平均流速;支流回水段流速普遍低于0.05 m/s,远低于天然状况下1~3 m/s的平均流速.总磷浓度为0.063~0.098 mg/L;总氮浓度为1.10~1.85 mg/L.从营养盐单因子考虑,国际上一般认为,当水体中总磷、总氮浓度分别达到0.02 mg/L和0.20 mg/L这一临界值时,水体就有可能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对三峡库区的研究结果表明:河流型水体为贫营养状态,过渡型水体为中营养状态,部分湖泊型水体为富营养状态,三峡水库存在着发生藻类异常繁殖的"水华"现象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