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研究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特点,研究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分析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预应力损失、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和混凝土的应力的计算公式等。本文研究成果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工程设计与施工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徐岳  王春生 《OVM通讯》2001,(1):10-14
回顾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概况,并着重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在比较无粘结与有粘结两种预力混凝土结构的优缺点基础上,指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中的广阔应用前景。分析了我国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科研与设计施工现状,并指出为推动这项新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应系统研究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结构系统势能驻值原理为基础,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预应力钢筋应力计算的能量法,给出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粱连续在均布荷栽作用下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求解过程,并与已有方法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按能量法求解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四川建材》2017,(2):60-62
建立了基于增量变形的适用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全过程的数值分析方法,可用来分析正常使用状态及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的变化情况。本文的方法能够模拟混凝土梁开裂引起的结构刚度变化情况,利用本文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加载方式、跨高比、预应力筋线形对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影响。与现有理论计算方法及试验结论的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增量变形的数值方法略大于理论计算结果,并准确反映了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增量与关键截面变形值接近直线关系这一结构机理,说明利用基于增量变形的数值方法可对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变化、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弯强度进行较合理而精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在已有试验成果基础上 ,研究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中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增量与配筋强度比的关系和相关性 ,以及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和梁的承载能力计算模式的不确定性 ,得出可供该结构可靠性分析的统计参数。  相似文献   

6.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正截面强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五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箱形截面梁试验,研究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正截面强度。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推导了梁极限破坏时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的计算公式,并且考虑了跨高比和附加非预应力钢筋对此应力的影响,提出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正截面强度的计算方法。经试验验证和通过比较分析可知本文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设计制作了5根不同粗骨料替换率的无粘结预应力再生粗骨料混凝土试验梁,并采用两点加载对其进行正截面受弯性能试验,研究了无粘结预应力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梁破坏形态、承载力、裂缝宽度及跨中挠度等力学性能。基于试验数据建立了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相协调的无粘结预应力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梁预应力钢筋应力增量计算公式,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梁的最大裂缝宽度及刚度的设计建议。结果表明:再生粗骨料替换率对无粘结预应力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梁的破坏形态、裂缝宽度、跨中挠度影响不大;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时无粘结预应力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梁的无粘结预应力钢筋应力增量比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无粘结预应力钢筋应力增量大,但再生粗骨料替换率对应力增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的研究现状,收集了国内外141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板)试验数据,分析了JGJ/T 92-93,JGJ 92-2004《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极限应力增量的优缺点,在对试验数据计算分析的基础上,提出Δσp=120 MPa的观点,同时验证了JGJ 92-2004计算模式的合理性。最后得出配置高强非预应力钢筋的无粘结预应力受弯构件预应力增量极限值可以使用JGJ 92-2004极限应力增量公式计算。  相似文献   

9.
王晓东 《工业建筑》2012,(Z1):85-88
无粘结筋极限应力增量的合理计算,是较准确计算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和极限荷载的基础。采用弯矩-曲率非线性分析法编制了可考察预应力混凝土梁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增量的计算程序,通过与16根两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实测值的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精确性。最后基于仿真分析结果,得到了预应力筋配筋指标、非预应力筋配筋指标、跨高比、加载形式等参数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连续梁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长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增量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
王宏业 《山西建筑》2003,29(5):18-19
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内容,结合近年来在无粘结预应力施工中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在各施工阶段应如何有效地控制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锚后实际应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PPC异形曲板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6块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PPC)分岔斜弯异形曲板模型静载试验研究,分析了试验模型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长的主要特征,给出了无粘结筋应力增量与截面相对受压高度、综合配筋指标、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截面曲率等的试验关系,揭示了影响无粘结筋应力增长的重要参数及其相互关系;根据试验结果,综合分析并拟合出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异形曲板试验模型中无粘结筋应力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无粘结筋应力增长方程,可对无粘结筋的应力增长全过程进行分析计算,这给出了一种新的分析研究途径;采用两种方法建立了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计算公式,与试验数据符合较好。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可用于桥梁工程中的无粘结PPC异形曲板桥,也可用于建筑工程中的无粘结PPC异形曲板结构。  相似文献   

12.
简要归纳总结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相对于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所具有的技术经济性.并列举几种结构体系应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工程实例,阐述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上的适用场合和范围.以促进工程设计和施工人员以及业主加深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应用的理解,使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得到更健康和全面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试验研究刘文龙,冯蕾(北京建工研究院预应力所)目前无粘结结构的有关结构性能的研究多数仍建立在对简支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由于对无粘结连续梁受弯破坏性能缺乏足够的了解,因而限制了无粘结技术的应用范围,并造成一定...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OpenSEES软件解决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非线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恢复力模型进行了研究。着重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筋等材料本构模型的选取和基于柔度法的梁柱非线性分析方法及其计算框图,计算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弯矩-挠度滞回曲线,与试验曲线比较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为OpenSEES解决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恢复力模型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大连星海花园无粘结预应力工程改造的设计与施工实践,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结构改造中预应力筋应力释放,预应力筋切断及重新张拉锚固的有效方法,总结出无粘结预应力结构改建工程中混凝土静力破损开洞-预应力筋无损静力释放及拉锚-粘钢板加固的施工工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T92-93)扼要介绍了无粘结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及构造要求。  相似文献   

17.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6片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和1片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的疲劳试验,研究了这种结构的疲劳破坏形态以及刚度、钢筋应变、混凝土应变随着重复荷载次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疲劳破坏主要是梁内受拉普通钢筋的疲劳断裂引起的,预应力钢筋和受压区混凝土的应力幅较低,一般不会发生疲劳破坏;荷载重复200×104次后,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刚度退化明显。文中还给出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疲劳寿命的计算方法,所得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北京工人体育场为高标准建设的大型专业体育场,在结构中使用了大跨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超长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针对北京工人体育场的结构特点,首先对与地铁接驳区域、场馆区域大跨混凝土梁受力进行了研究,使用缓粘结预应力技术解决结构挠度与混凝土裂缝控制等问题;然后重点对环形超长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使用无粘结预应力筋对混凝土结构施加预压应力,抵消温度荷载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从而保证超长环形混凝土结构不出现服役期结构损伤破坏。作为一个典型的体育场馆,北京工人体育场项目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法可对超长环形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控制设计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无粘结与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无粘结与体外预应力结构中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试验研究和设计要点。分析了近年来国内数个典型无粘结及体外预应力工程设计和施工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分析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