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4篇
建筑科学   52篇
矿业工程   1篇
轻工业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7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三跨简支转连续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为依托,对试验梁预应力筋进行了应力监测,实测应力与理论应力吻合较好,并运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全桥模型,分析了张拉负弯矩钢束对主梁预应力筋应力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3.
陈宇  贾艳敏 《山西建筑》2014,(35):181-183
对实际工程中的预应力混凝土T梁进行了试验研究,从试验梁在张拉过程中的应变和挠曲变形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建立了ABAQUS有限元分析模型并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预加力较小时试验梁的反向挠度的线形呈波浪状,预应力较大时试验梁的反向挠度的线形基本呈抛物线状。  相似文献   
4.
以实桥为工程依托,进行了空心板单梁试验,并应用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空心板单梁模型,模拟单梁静力加载过程,对比分析空心板梁挠度及控制截面应力,结果表明:空心板梁在试验静力荷载作用下,挠度满足设计使用要求,应力状态合理,沿梁高线性变化,空心板梁受力安全。  相似文献   
5.
分别建立模拟台座与简支状态ANSYS有限元模型,将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20 m小箱梁张拉阶段张拉N1钢束时压应力变化较小,张拉N2钢束时压应力开始迅速增长,N3钢束张拉时增长幅度最大,此时梁体各截面均处于受压状态;采用Link10单元模拟台座可以准确的反映自重参与受力的情况,通过与简支模型对比,梁体自重自N2钢束张拉开始逐渐参与梁体受力,直至钢束全部张拉完,自重全部参与梁体受力,因此在工程上当不需要张拉阶段的梁体应力时,可直接采用无支撑模型计算张拉完成时的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6.
建立两跨连续预应力混凝土矮肋T梁模型,对模型梁进行加载试验,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得到不同荷载等级下沿梁长的挠度曲线,并取跨中截面分析跨中弯矩和挠度的关系,建立Midas有限元计算模型,发现有限元计算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荷载类型、荷载作用位置、斜度、弯扭刚度比等因素是影响斜交桥受力性能的因素,本文讨论了在一期恒载作用下斜度、弯扭刚度比这两个固有因素对箱型截面的斜交桥内力产生的影响。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一工程实例建立剪力柔性梁格模型,系统的分析了不同斜度和不同弯扭刚度比对反力、内力等方面的影响,并绘制曲线图显示斜度和弯扭刚度比对斜交桥受力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预应力张拉设备进行钢绞线张拉时,通常通过人工操作换向阀进行换向,而依靠人工测量钢绞线张拉长度来进行换向,存在人为干扰大、精度低、安全系数低等缺点。针对这些缺点,结合专用应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以及上位工控机,对设备进行了改造,改进后的系统实现了预应力张拉过程的远距离监控和操作等功能。实验结果表明,智能预应力张拉装置具备良好的精度、实时性及安全性能,完全达到预应力钢绞线张拉工程需求。  相似文献   
9.
预应力钢箱梁的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提高预应力钢筋梁的计算精度,对预应力钢箱梁的两个受力阶段作了全过程非线性分析,建立了预应力钢箱梁的非线性分析模型,采用平衡原理和能量原理分别推导出预应力钢箱梁在预加力阶段和荷载阶段的控制微分方程,用上述方程进行理论计算所获得的数据,如钢梁的跨国挠度、底板应变均与预应力钢箱梁模型的实验结果符合良好,表明了建立的模型和所推导的控制微分方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对影响钢箱梁刚度的因素诸如预加力的大小,预应力钢索的跨中垂度等进行了详细讨论,讨论结果表明,当外荷载较小时,预加力对钢箱梁刚度影响较小,当外荷载较大时,预加力对钢箱梁刚度影响较大,钢索在跨中的垂度越大对钢箱梁刚度的提高越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栏杆的构成和形式,以美学的角度对栏杆的功能性和艺术性加以分析,并以松花江大桥为例,对栏杆设计中所需考虑的尺寸、造型和色彩等要素进行阐述,提高其美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