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预测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现场监测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信息资料,结合参数优化反分析土体m值,根据现场地质 资料和优化后的参数并通过有限元计算对深基坑支护系统进行变形预测,及时调整开挖方案和 支护参数,此方法可以有效地指导基坑施工,确保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2.
黄河冲积地层的土体软弱、稳定性差、基坑支护困难,施工风险高,极易诱发恶性工程事故。本文以济南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厦深基坑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监测数据分析、统计建模和FLAC3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模型优化和辩识参数。以支护桩体水平位移为基坑变形稳定性评价指标,讨论了支护桩插入比、支护桩刚度、锚索预应力等因素对该指标的影响,进而提出了适合于济南市冲积层深基坑支护的合理参数。确保了济南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厦深基坑施工的安全、优质;为同类地层深基坑支护提供了支护设计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阳逻大桥南锚基坑支护结构施工阶段变形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弹性地基梁法是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主要方法,但是m值的确定目前还是依赖经验公式,而没有考虑基坑开挖的动态影响。文章以开挖深度达45m、施工周期较长的阳逻南锚基坑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实测变形和优化方法,以成熟有限元软件ANSYS为基础,对土体的m值进行反分析,利用所得参数预报下一工况的支护结构变形,并探讨了基坑开挖过程中被动区土体m值的变化规律,为基坑开挖施工安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基坑开挖深度为20.8 m的深基坑支护施工实践,介绍了深基坑设计方案和施工中结合深层土体水平位移、支撑轴力的监测和地下水位监测等数据,用以减少基坑及土层的变形,从而保证了基坑的施工安全,对提高深基坑支护技术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某桩锚支护结构黄土深基坑开挖变形规律,考虑深基坑支护结构、初始地应力及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等因素,采用MIDAS/GTS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计算,对不同开挖工况下的支护桩桩体水平位移、基坑周边土体沉降、锚索轴力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坑各项变形值及锚索轴力值随着开挖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其值均在合理范围内,证明此设计可行。但基坑整体变形偏小,设计相对保守,有一定优化空间。通过数值模拟,可以预测基坑开挖变形的情况,为基坑安全施工提供一定保障。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土性参数变化对软土深基坑稳定性的影响,本文采用有限差分软件对不同土性参数情况下软土地区深基坑位移及支护结构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体弹性模型对深基坑开挖后地表最大沉降值、地下连续墙最大水平位移值、支撑最大轴力值均产生较大影响。土体弹性模量较低,工程性质较差不利于深基坑的稳定,采取适当变形控制措施,提高基坑施工要求,从而确保深基坑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以武汉长江沿岸某高层建筑深基坑工程为例,依据地勘报告进行基坑支护方案设计,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分析以优化设计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则将现场基坑变形监测数据与有限元模型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软弱不良土层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的支护结构和止水帷幕的变形、周边地表沉降和水平位移、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等变化规律。最后,结合现场实际监测分析情况,提出风险控制措施,确保了基坑开挖安全,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软土地区深基坑挖直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为确保基坑施工安全,对深基坑施工变形监测是信息化施工的重要内容。以宁波某深基坑工程为例,根据确定的监测方案及取得的数据,对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深层水平位移、周边土体水平位移和沉降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由监测结果可知,该基坑工程支护结构的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案合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地铁深基坑支护结构监测,并进行监测数据分析,以掌握支护结构和基坑内外土体移动规律,随时调整施工参数,优化设计或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施工安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周诗庆  颜波  廖化荣 《山西建筑》2011,37(27):66-67
运用基坑开挖过程中获得的各工况监测信息,引入综合影响修正系数α1和α2,反分析土体的m值,并通过参数反演来计算下一个施工阶段的支护体变形量等值,以提高预测的精确性,确保基坑工程安全。  相似文献   

11.
裴建坡  刘东  陈红利 《建筑技术》2012,43(6):499-501
某研发中心基坑总占地面积超过7万m2,深度达16~22 m,为保证开挖过程中边坡安全,针对边坡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进行监测,采用的监测方法能充分反映基坑边坡位移变形情况,及时发现位移突变问题,确保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地下水位变化对邻近地铁结构的影响,以天津某基坑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基坑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进一步研究基坑周边地下水位的变化及邻近地铁结构的变形。结果表明基坑施工过程中降水会影响周边地下水位的变化,进而会导致邻近地下构筑物的变形,其中承压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尤其显著;今后基坑施工过程中的降水一定要注重对周边环境的监测,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降水,同时重点关注基坑外部承压水的变化,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铁结构变形。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控制单侧深基坑施工对紧贴地铁车站的变形影响,保护地铁车站的结构安全,以某紧贴地铁车站的深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数值分析手段,动态模拟了该深基坑工程的施工全过程,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较为一致。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深基坑的多种施工方案进行了系统的三维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下伏地层为岩层的深基坑工程,深基坑单侧分区开挖相比不分区开挖能减少地铁结构的变形,虽量值较小但其总体上减小的规律依然存在;地铁车站结构底板竖向变形近基坑端大于远基坑端,认为地铁车站结构的遮拦作用对于岩层地区依然适用;基坑采取分区开挖措施和及时进行靠近地铁侧的基底反压措施可有效抑制地铁车站结构的变形。  相似文献   

14.
深圳地层上部为松散的富水性砂性土与黏性土沉积地层,10 m以下为风化花岗岩地层,在此地层中施工超深基坑需要防止上部松散土层的变形。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深圳地层某超深基坑工程进行模拟分析。数值模拟中把包括地基土体在内的整个围护结构作为一个结构体系。考虑开挖过程、围护结构和土的共同作用、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实现对施工逐级开挖、支撑的装拆进行动态模拟,综合分析围护结构的内力、变形及开挖引起的环境效应。数值模拟结果符合实际工程情况和规范要求,得出的结论适用于深圳地区类似基坑工程的变形预测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5.
软土因其高含水量、高压缩性而工程性能差,给软土地区的基坑开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某软土基坑开挖的监测实例,探讨了软土基坑开挖的全过程系统监测,及时反馈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变形情况,实现信息化施工,以保证基坑稳定和周边环境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以滇中引水龙泉倒虹吸盾构接收井77.3m超深圆形基坑工程为例,介绍了超深基坑监测布置方案,并基于监测数据研究圆形基坑受力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基坑开挖引起圆筒状地连墙逐渐变成沿一个方向拉长、而另一方向缩短的椭圆筒形状,朝向基坑内、外侧的变形值较小,远低于目前规范中对一级基坑的变形量要求;②圆形超深基坑开挖过程中,位于地连墙外侧的环向钢筋以受压为主,内侧的环向钢筋局部出现拉应力,而竖向钢筋既有部分受拉,也有部分受压,主要受圆筒结构空间变形影响所致;③墙体所受弯矩较小,最大弯矩仅为-390kN·m,出现在开挖至40m深度时;④地表变形以隆起为主,地连墙与土体之间并未发生有效滑移,土体卸荷作用使得坑底土体带动地连墙以及周边土体发生隆起;⑤基坑周围水位下降幅度很小,说明本工程地连墙采用铣接头能较好地保证圆形围护结构的完整性,具有良好的隔水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地铁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变形规律,结合施工过程,依据D 市Z 地铁站第29-48 期深基坑沉降监测数据,分析出深基坑地面沉降变形的普遍特点。同时,利用灰色GM(1,1)模型,对两个典型沉降点的监测数据依据不同的施工阶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灰色GM(1,1)模型在深基坑的沉降预测中比较可靠,且分阶段预测精度更高。可见,深基坑的沉降变形特点与开挖施工过程密切相关,在预测时结合施工进度,能提高预测精度。该研究为日后地铁深基坑沉降监测数据分析与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季家俊 《建筑施工》2021,43(3):478-482
以上海某邻近地铁区间隧道的双侧基坑工程为背景,分析基于隧道变形控制的基坑设计要点,即严控双侧基坑施工工序与工况,采用大刚度的支护结构、可靠的止水体系、突出地铁保护的支撑布置,并加强对施工组织的要求。结合监测数据,进一步分析了基坑支护结构、区间隧道的变形特征与变化规律。监测数据表明设计方案对基坑变形与地铁影响的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结合上海某深基坑的工程实例,介绍了在松软土地质条件、承压地下水、周边环境复杂条件下超深大基坑开挖过程中的施工监测。通过对围护结构变形和内力的信息化施工监测进行分析,总结了复杂条件下超深大基坑的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20.
唐珊珊 《山西建筑》2010,36(27):93-94
针对某一特定的红黏土深基坑,通过模拟含水量变化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得出了含水量变化与基坑变形之间的关系曲线及相关结论,从而为设计人员及施工监测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