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邓钧耀  胡雪涛  陈建 《吐哈油气》2010,15(2):269-271,289
针对致密砂岩储层酸化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从致密砂岩储层的特殊地质特征出发,选取麻柳场、丹凤场典型致密砂岩气藏的岩心样品,模拟酸化作业条件进行酸敏性实验评价。结果表明,在含有较多碳酸盐矿物的层段进行盐酸酸化并及时返排残酸,不会造成较大的酸敏性。在含粘土胶结物和石英胶结物少而碳酸盐胶结物多的层段进行HF酸化酸敏性较强。对致密砂岩储层,应加强其地质特征研究,使用与地层配伍的酸液配方才能减少对储层的损害,达到提高产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低渗透油层酸化改造新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0,他引:8  
从低渗透油层酸化改造现状入手,跟踪调研了中外酸化改造新技术,概括总结了砂岩深部酸化工艺、前置液酸压工艺、泡沫酸酸压工艺和油乳酸酸化工艺的特点、施工工艺及其应用。介绍了高温酸化添加剂的研究新进展,并针对中国低渗透储层特点提出了酸化改造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闭合酸化工艺在高钙储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庆长垣西部齐家南探区高台子油层由于含钙、含泥量高导致储层孔渗条件变差,常规的压裂和酸化改造工艺易引起地层中粘土矿物的膨胀和颗粒运移,使流动孔隙减小,形成桥堵,造成储层伤害。在对储层物性、酸压工艺、酸液、压裂液等进行实验分析基础上,针对西部高泥高钙储层,开发了相应的酸液、压裂液体系和配套添加剂,提出了适合该区措施改造的新工艺。通过3口井11层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闭合酸化后增液显著,储层物性明显改善。试井解释结果表明,储层综合有效渗透率提高3.30~4.84倍,与常规压裂相比,表皮系数由-1.65下降到-3.99。通过现场试验证明闭合酸化工艺作为大庆油田长垣西部高含泥高含钙储层主要改造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江苏油田低渗透储层油藏地质因素对酸化工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杲春  唐海军  姚峰 《钻采工艺》2005,28(3):47-50
论述了复杂小断块油藏的油藏地质因素对酸化工艺的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并根据长期的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提出了江苏油田低渗透储层酸化改造措施用酸液和设计的指定性原则,在江苏油田低渗透储层酸化改造得到较好的实践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油砂山油田断裂发育、地层压力系数小、温度低、油层分布井段长、非均质程度高,为复杂断块油藏。储层的复杂性对储层改造措施的应用有特殊的要求,既要达到全井段油层的全面、合理改造,发挥主力油层的生产潜力,又要形成有效的渗流通道与油气泄流范围,确保措施改造的有效性和增产效果。通过对措施技术和液体体系的分析评价,优选有效的增产方案,并通过单井优化设计,提高储层酸化解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8口井的泡沫酸化处理及生产动态跟踪与单井求产,各井产量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最小增产倍比1,最大达到10t/d,投入产出比2.8,说明泡沫酸及其酸化工艺能有效地解除储层污染堵塞,达到了提高单井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连续油管酸化钻孔技术作为新型、有效的储层改造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国外碳酸盐储层改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内目前还没有相关的作业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连续油管酸化钻孔技术工艺方案、井下工具、增产机理、技术特点、作业程序,连续油管设备选择等关键技术,然后以国外具体的现场应用情况为基础对连续油管酸化钻孔技术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7.
低渗透砂岩储层经工艺改造后,各井储层产能差异明显,关键在于没有根据储层本身特性制定有效的改造方案。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X-衍射分析和矿物溶蚀实验等技术,对低渗透砂岩储层进行测试分析,准确把握储层岩石矿物特征,制定针对性强的分步溶离改造方案,形成了低渗透砂岩储层分步溶离酸化改造技术。以临南洼陷夏463井低渗透砂岩储层为例,阐述了酸化施工前低渗透储层所须进行的微观分析流程,在分析储层微观特征和溶离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制定了低渗透储层酸化施工方案,并且进行了现场跟踪。夏463井2918.1~2923.0m井段致密砂岩储层于2010年11月初酸化改造后,产油量为6.97m3/d,连续开采1a多,产油量仍达2~4t/d。现场施工证实,将岩石学基础研究与现场工艺成功对接,不但对提高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稳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控制后期含水率上升也具有极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世界石油工业》2006,13(2):48-53
近年来,世界台盆区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开发及配套技术在气区构造识别、储层展布预测、储层改造与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气区构造识别方面,已经建立起以研究地质构造垂向变异特征和规律以及建立构造模式为基础,以研究速度横向变化规律建立层状物理模式为核心,以叠前偏移技术为主体、地震剖面精细解释为保证的准确识别圈闭的地震勘探技术。储层展布预测方面,应用地震反射波形、时差异常、瞬时相位、道积分、G—log等储层预测技术,能准确预测气藏的分布范围。储层保护与改造等开发技术方面,通过多年实践,已形成了适合碳酸盐岩的酸化改造技术,主要包括低粘酸酸压、稠化酸酸压、多极注入酸压-闭合酸化等工艺。  相似文献   

9.
异常高压深井裂缝性厚层砂岩储层“酸化+酸压”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塔里木油田库车前陆冲断带气藏地层压力高、天然裂缝发育,钻井过程中漏失严重。岩心造缝及岩心流动实验结果表明,常规基质酸化不能有效解除污染,需要能够使天然裂缝张开的"酸压"工艺才能有效解除深部钻井液污染;同时,针对长井段合理布酸需要,推导了黏性暂堵酸化机理,指出增大暂堵酸液黏度有利于合理布酸;结合二者,提出了针对高压天然裂缝性砂岩储层的暂堵酸化+砂岩酸压改造工艺。KS2井现场应用表明,该工艺对改造该类储层适应性强,增产效果显著,对同类储层的增产改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庆  康义逵 《河南石油》2007,21(3):36-38
为了降低油田特别是中低渗透油气田井网部署和注水(含高压注水)开发的风险,减少储层压裂改造的盲目性,实现油田的合理开发,必须对储层水力缝裂的形态有较准确的预测,而这种预测必须建立在对储层现今地应力了解的基础之上。应用测井资料研究计算现今储层地应力,是一种低成本计算储层地应力场分布的研究方法。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求得的地应力剖面资料和同一储层地应力平面分布资料有一定的准确可靠性,可以用于指导低渗透油田的井网部署和储层的整体压裂酸化改造,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Һ���(T3x)��������ʶ   总被引:24,自引:11,他引:13  
川西坳陷家河组(T3x)上、下盆结构性沉积重建,控制生储盖层发育和早期非构造圈闭。持续生烃和压实封闭是普遍超压的主因,现代地压状况是晚期构造改造的结果。须三段厚大生烃泥岩作为压力封隔,须二砂岩段可能蕴藏很大资源。本文建立了川西坳陷T3x成藏理论特征基础,用来预测气藏规模(Dg):Dg≈f(,E,d),f(S^FU!),突出早期聚集与晚期构造相结合。主要矛盾是T3x储层普遍超致密化,关键在于晚期背斜的造缝能力。由于地史 中成藏、僵滞、重组等关系非常复杂,找到T3x大储量气田要下大功夫,必须在成藏理论和勘探技术两个方面都有实在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王洪斌  赵永杰  刘立稳  吕选鹏  喻彬 《钻采工艺》2006,29(5):133-134,136
大港油田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已经进入高含水期,一些主力油层层间层内矛盾突出,同时,各小层渗透率级差大,低渗透层的油难以采出。为此,针对油层具体的岩性特征,进行了大量的酸液添加剂优选和配方评价,优 选出一套适合该油层的低伤害土酸配方,并采用分层酸化工艺技术使酸液分流进入低渗透层或伤害严重层,达到了均匀布酸、定向改善目的层的渗透率,提高酸化增产效果。通过现场8井次的成功应用,表明了这套分层酸化工艺且有良好的增产增注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罗家寨构造嘉陵江组嘉四2 段底部裂缝预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该文结合岩石力学与构造地质学理论,以罗家寨地区断裂构造形迹为基础,结合生产现场的实际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利用数值模拟分析技术,对该区的古构造应力场及嘉陵江组嘉四2 段底部的裂缝发育 与分布情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嘉陵江组地层裂缝非常发育;②裂缝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特别是断层的交会部位和构造高点等部位。  相似文献   

14.
水力空化储层改造技术是近年提出的一种针对近井壁区域储层进行精细化改造的储层改造技术,具有所需设备少、工艺简单、清洁环保、作业成本低等特点,并能有效改善储层的非均质性。该技术已在国内部分油田进行了初步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探究新型水力空化储层改造技术的工作机理与规律,基于空化原理及现场应用情况自主研制了一套水力空化储层改造物模实验装置, 并开展了现场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空化效应所产生的空泡溃灭区主要集中在以空化器出口为起点,距离为 15 ~ 25 倍空化器出口直径的区域,将改造点设置在此处,能够达到较好的改造效果;同时由于在此处形成局部高压,促使空化器出口区域产生"负压效应",有利于抽吸近井筒区域的污染物,达到解堵的作用;当输入泵力达到17 MPa时空化效应会产生脉冲振动,该振动的强度及传递距离随输入泵压升高而增加,通过对振动强度的衰减率进行分析,水力空化储层改造最远可对距井壁2~3 m的储层产生改造作用。该实验结果为水力空化储层改造技术的施工参数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网络裂缝酸化技术是针对裂缝发育、连通性好,在地层中形成裂缝网络的砂岩储层,在加砂压裂无法进行的情况下,以解除裂缝中的污染和通过深度酸化来形成合理裂缝配置的酸化改造措施。川西须二段储层天然裂缝发育,容易造成钻井液伤害,为了克服加砂压裂带来的风险,同时解除近井污染,恢复储层的油气通道,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网络裂缝酸化、降阻酸液体系和工艺优化设计技术。该工艺的适用条件是储层裂缝发育、裂缝具有一定的充填物、压裂改造风险大、酸液、钻井液及岩石的酸溶蚀率高。通过DY1井的现场试验,并取得了显著效果,说明对于裂缝性砂岩气藏,裂缝网络酸化技术可通过储层内酸蚀裂缝向纵深方向的扩展,提高近井地带及天然裂缝的渗透率,增大泄油半径,获得高产油气;同时也为川西深层须家河组类似储层的改造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束鹿凹陷致密油复合体积压裂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制约束鹿凹陷致密油储层改造瓶颈问题,以储层改造为核心,逆向设计,利用物模与数模方法论证体积压裂可行性,优选针对性压裂液体系,形成了提高砾岩-泥灰岩裂缝复杂化程度的清洁酸压与加砂压裂结合的特色体积改造压裂技术:1开展储层脆性、裂缝弱面、两向应力差等体积改造地质条件分析,结合数模结果得出体积压裂的可行性;2开展3种完井方式与5种改造工具的配套优选,形成利于提高排量促进复杂缝网形成的"筛套结合"完井方式;3针对储层超低渗易伤害的特点,进行低伤害酸液和新型液体评价实验,形成与储层配伍和低伤害特点的清洁酸与新型压裂液体系;4针对砾岩、泥灰岩不同岩性,开展清洁转向酸裂缝刻蚀实验,利用岩板进行酸与支撑剂的裂缝导流能力优化,提出砾岩、泥灰岩酸压与加砂压裂相结合的复合改造新工艺;5形成束鹿凹陷致密油改造现场高效施工及压后分层求产的配套技术。通过该种技术在束探1H等3口井15段改造中的综合应用,稳定日产油量由以往的1.2 t/d提高到11.3 t/d。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滩海油田储层地质、岩矿、流体及储层潜在伤害机理深入分析,经理论分析、大量室内试验、工艺方案实施分析和现场试验,并借鉴渤海湾类似油田/储层酸化研究和实践活动经验,对该油田酸化解堵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适合于滩海油田不同井层条件解堵酸化配套技术,形成了滩海砂岩储层的酸化技术,并成功在沙河街组和明化镇组储层进行应用,酸化施工成功率100%,有效率100%。增产效果显著,达到了释放油层自然产能、准确认识储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针对常规酸化作业逐渐暴露出酸化效果差、有效期短、解堵范围有限等问题,充分考虑砂岩储层气井酸化效果普遍好于油井的现场经验,提出了油井酸化过程中通过注入气体以提高酸化效果的设计思路。研究过程中分析了气液交替注入酸化解堵工艺的作用机理及优势,通过室内实验进一步探索3种不同注气模式下,对未伤害及受钻完井液伤害岩心的酸化改善效果,并对比分析了注入不同气体对酸化效果的影响。研究认为,酸化过程中注入气体能明显提高被污染岩心的酸化效果,尤其采用前置气+气液交替注入的酸化模式,而对未受污染岩心注入气体改善酸化效果不明显,且总体上注CO2气体酸化效果要好于注N2。气液交替注入酸化工艺现场实验解堵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提高常规酸化效果。   相似文献   

19.
川西下二叠统超深气井网络裂缝酸化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西部下二叠统储层具有超深、高温、高压的特点,天然裂缝发育,钻井液漏失污染是制约该区储层增产改造效果的主要原因,酸化是彻底解除漏失污染的首选增产措施。为此,提出了最大限度降低污染表皮系数的酸化设计思路,建立了深层天然裂缝开启的临界排量计算模型;改进实验尺度天然裂缝岩样的酸化模型,建立了井筒条件下酸液有效作用距离和裂缝开度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网络裂缝酸化的表皮系数计算模型。现场应用结果表明:(1)当注酸排量为5.0 m~3/min时,S1-1井任意倾角的天然裂缝均能开启;(2)当注酸量大于100 m~3时,大排量注酸的优势逐渐体现;(3)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表皮系数为目标,优选了S1-1井网络裂缝酸化的注酸排量为4.5 m~3/min,注酸量为210 m~3。S1-1井按照优化设计思路成功实施了网络裂缝酸化,获得了83.7×10~4 m~3/d的高产工业气流。结论认为:网络裂缝酸化技术是实现该区超深、高温、高压、天然裂缝发育储层增产改造最安全、经济、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针对井楼油田楼八区常采区块原油高含蜡、高含胶质沥青质和高凝固点,以及储层非均质性强、有机和无机双重污染堵塞等问题,开展了室内优化酸液配方及完善施工工艺等项研究,研制出一套完整适合该区块的酸化技术。该酸化技术能有效解除地层有机和无机污染,防止产生酸渣,避免污染堵塞地层;另外酸化施工后,采用0.6~0.8 g/cm3氮气泡沫助排液,可有效加强残酸的返排,以防止对地层造成的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