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相温贮藏对黄花菜表面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为黄花菜保鲜提供参考。将采自甘肃庆阳的黄花菜分组包装后分别放入冰箱(4℃±1℃)、冷库(0℃±0.5℃)及相温环境(-0.5℃±0.1℃)中贮藏,7 d时测褐变率,并提取表面微生物样本,利用特异性的引物分别对细菌宏基因组16S r RNA的V3-V4区和真菌宏基因组ITS1-1F区进行PCR扩增,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黄花菜微生物相对丰度及多样性。在属水平上,座囊菌、小葡萄菌、银耳菌、散囊菌、子囊菌是黄花菜真菌群落的优势菌群,蓝细菌、γ-变形杆菌、α-变形杆菌、芽孢杆菌、梭菌是黄花菜细菌群落的优势菌群。从稀释曲线的OTU数量来看,相温贮藏黄花菜表面真菌及细菌多样性均为最低,表明相温贮藏可有效抑制表面微生物的多样性生长。  相似文献   

2.
探究微环境气调(mMAP)结合相温贮藏对百合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以兰州百合为试材,将百合装入微环境气调箱中,分别置于冷库和相温库存放。设计为3个处理,分别为CK(无气调)+相温、mMAP+冷藏、mMAP+相温,每15 d记录箱体内气体成分含量变化,检测百合硬度、感官品质、营养物质含量、生理指标及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百合在O2含量9.4%~15.6%,CO2含量4.7%~10.8%的贮藏环境内可有效控制腐烂程度,维持硬度在较高水平。与mMAP+冷藏相比,mMAP+相温中CO2含量较高,O2含量较低,抑制了贮藏后期营养物质的流失,降低了呼吸强度和乙烯生成速率;抑制了醇类、酯类及烯烃类物质的挥发,促进了十二醛、己烯醛、(Z)-庚烯醛、(E)-2-辛烯醛等百合特征性醛类香气物质的释放。综合比较,微环境气调结合相温贮藏下百合的贮藏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精准温度处理对防褐变剂处理后鲜切莲藕褐变、生理和品质的调控作用,采用防褐变剂(质量分数1.0%无水柠檬酸+0.1%抗坏血酸钙+0.2% L-天门冬氨酸)处理鲜切莲藕,在相温(?0.5±0.1)℃、冰温(?0.5±0.3)℃和冷藏(4±1)℃的条件下贮藏,研究不同精准温度对鲜切莲藕表观色泽、褐变底物与相关酶活性、生理指标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6 d时,精准温度(相温、冰温)处理可以延缓L*的降低、a*和褐变度的增加,抑制总酚的下降和褐变相关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其中相温贮藏维持鲜切莲藕原有色泽最佳。在贮藏过程中,精准温度(相温、冰温)处理能够抑制鲜切莲藕呼吸强度、乙烯生成速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上升,同时延缓鲜切莲藕还原糖的升高和VC含量的下降。通过SPSS综合评分显示,相温组综合得分最高,主成分分析显示,相温组与多酚氧化酶、相对电导率、褐变度、丙二醛、a*的相关性较低。因此,相温贮藏更好地延缓鲜切莲藕贮藏期间褐变的发生并维持其品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冬枣果实为试验材料,用20μL/L一氧化氮(NO)气体熏蒸冬枣果实3 h,置于0℃、相对湿度为90%~95%的冷库贮藏75 d,定期测定冬枣果实挥发性物质、乙醇代谢产物及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期冬枣果实共鉴定出47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醇类、醛类、酯类、酸类、酮类。在采收当天、以及对照组和NO熏蒸处理组贮藏45 d和75 d后,分别检测出24、37、38、45和46种挥发性成分。贮藏期间果实醛类物质的变化多以先上升后下降为主,醇类和酯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大致主要呈增加趋势,NO对于醛类物质的作用因贮藏时间和醛类种类有所不同,而NO能有效抑制醇类和酯类含量增加。同时,NO处理显著抑制了丙酮酸脱羧酶(PDC)和乙醇脱氢酶(ADH)的活性,进而抑制了果实贮藏期间乙醇和乙醛含量的积累。说明NO处理能较好地保持冷藏果实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延缓异味产生。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精准温度控制技术在蓝莓保鲜中的应用效果,该研究采用了对照组和3个精准温控组,分别是将蓝莓装入泡沫箱(control check,CK)、泡沫箱+蓄冷剂(冰温1)、精准温控箱(冰温2)和精准温控箱+蓄冷剂(相温)中,记录箱内温度,结合贮藏期间蓝莓的品质变化,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四组蓝莓进行综合评价,以得到最佳精准温度控制的处理方式。结果表明,冰温贮藏的箱内温度更低,相温贮藏箱内温度较CK波动更小,贮藏第60 d时,相温组蓝莓的好果率、软果率、风味指数及果霜覆盖指数分别为79.54%、17.87%、72.22%、76.00%,色泽变化低于2,L值达27.03,此外,精准温度控制贮藏的蓝莓硬度更高,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花青素等营养物质消耗速度更慢,其中CK组蓝莓贮藏期间Vc含量分别比精准温控组多下降了5.01、9.18、16.67 mg/100 g,经主成分分析后得到四组蓝莓的品质排序为相温组>冰温2组>冰温1组>CK组,且精准温度控制贮藏的蓝莓醛类、萜类、酯类等有利香气成分相对含量更高。因此,精准温度控制技术有利于蓝莓的冷藏保鲜,其中相温贮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西兰花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的生理变化与品质差异,分别用普通冰箱[(4.0±1.0)℃]、精准温控的冰温库[(-0.5±0.3)℃]和相温库([(-0.4±0.1) ℃]3种环境贮藏采摘后的西兰花。结果表明:经过冰箱冷藏的西兰花贮藏期可达30d,30d后可溶性固形物、叶绿素、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品质逐渐劣变;精准温控(冰温与相温)贮藏的西兰花70d后色泽饱满,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呼吸强度与乙烯生成速率较小,且腐烂率与黄化指数处于较低水平,体现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膜质受损程度较轻、机体防御体系较强。冰温与相温贮藏60d时,西兰花维生素C质量分数分别为37.70、46.53mg·100g-1,黄酮质量分数分别为12.30、15.56mg·100g-1,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67.20、120.00U·g-1;在70d时,西兰花呼吸强度分别为463.79、416.90mg·(kg·h)-1,乙烯生成速率为83.37、63.07μL·(kg·h)-1,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为1543.91、1588.55U·g-1。相比较冰温,相温贮藏能延缓西兰花维生素C及黄酮含量下降,抑制其呼吸强度和乙烯生成速率,使得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处于较高水平(P<0.05)。精准温控(冰温与相温)贮藏可控制西兰花的生理变化,有效延缓其采后品质下降的速率,相温贮藏优于冰温贮藏。  相似文献   

7.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9):181-187
以吐鲁番无核白葡萄为试材,采用不同剂型及其组合的3种二氧化硫缓释保鲜剂,在0~-1℃下进行贮藏,利用固相微萃取以及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联用技术(GC-MS)对经3种不同剂型及其组合保鲜剂处理的无核白葡萄进行挥发性物质分析比较,以及对其可溶性固形物、总酸、果柄耐拉力、硬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5 kg包装的无核白葡萄,放入CT2号保鲜剂5小包+CT5号保鲜剂1小包效果最好。在贮藏60 d后,无核白葡萄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是由醛类、醇类、酯类物质组成,对照组果实醛类、醇类、酯类相对含量高于其他保鲜剂处理组,T2处理醛类物质高于其他处理组,可溶性固形物为17.64%,总酸为0.80%,果柄耐拉力为2.59 N,硬度为2.79 N,SO_2对挥发性物质影响相对较小,保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低温贮藏和成熟度对王林苹果香气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低温贮藏和成熟度对王林苹果香气成分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在常温(20℃)、低温(0℃~2℃)贮藏方式下的果实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王林苹果的主要香气成分为醛类、醇类、酯类物质。低温贮藏可显著抑制醛类比例的下降幅度及醇类、酯类的生成,常温有利于果实醇类、酯类的积累;成熟期果实中醇类、酯类含量相对于成熟前、后较高,影响果实香气成分的组成。  相似文献   

9.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10):163-170
采用5.0 g/L的鱼精蛋白溶液对草鱼片进行浸泡处理,并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及电子鼻对4℃贮藏过程中的样品进行挥发性气味检测。结果表明:HS-SPME-GC-MS法共检出挥发性物质132种,其中主要为醛类及醇类物质。在贮藏期内,对照组中醛类及醇类物质含量逐渐增高,酯类物质先增高后降低,酸类及其他类物质呈现较大波动。而处理组中醛类物质不断增加、醇类物质及酯类物质均呈现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且醇类、醛类及酯类物质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贮藏后期处理组的响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鱼精蛋白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草鱼的风味劣变。  相似文献   

10.
为延长杏鲍菇在纳米薄膜真空包装的保质期,将杏鲍菇的采后鲜品置TiO2和SiO2复合纳米薄膜保鲜袋,于0.07 MPa真空预冷至4℃以下,2℃冷库中贮藏;定期采样测试游离氨基酸,并采用HS-SPME-GC-MS测试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三个贮藏期内风味品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7种游离氨基酸,包含7种必需氨基酸,在第0 d氨基酸总量1196.15 mg/100 g,第20 d为1425.26 mg/100 g,第40 d为1629.77 mg/100 g,鲜味氨基酸含量不断增加;共检测到3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酯类是主要成分占90%左右;通过分析挥发性物质种类的韦恩图及相对含量热图、关键挥发性物质的主成分PCA载荷图,结果表明杏鲍菇贮藏0、20和40 d,样品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差异明显,醇类逐渐增加,分别占比为33.49%、72.14%、77.25%,酯类逐渐减少,分别占比为56.56%、22.23%、9.76%。通过香气特征QDA分析,三个贮藏期的香气特征分别为蘑菇香、花果香和刺鼻脂肪味,乙醇与1-戊醇可作为表征杏鲍菇腐败...  相似文献   

1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7):231-237
以线椒鲜果为原料,通过测定其叶绿素、Vc含量和可溶固形物质量分数等指标,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其挥发性物质,研究1-MCP处理对常温贮藏的线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线椒挥发性成分主要由醛类、醇类、酯类组成,占总挥发性物质含量的71.00%~85.92%,1-MCP处理组的整体风味优于对照组(CK),说明1-MCP处理能够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在相同贮藏期,1-MCP组的叶绿素与VC含量均高于CK组,并在贮藏6 d时达到最大值,叶绿素含量分别为(24.85±2.37)、(22.36±2.44)mg/100 g,VC含量分别为(30.63±0.67)、(31.48±1.23)mg/100 g,且贮藏9 d、12 d时,2组的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0 d、12 d时2组VC含量差异显著(P0.05);CK组和1-MCP组的SSC分别降低了14.70%和12.48%。这表明1-MCP处理对线椒可以起到保绿作用,并可减缓其Vc含量变化速率,而对其SSC质量分数的影响较小,减缓线椒在常温贮藏期的衰老进程,提高其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贵州黑山羊肉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电磁场保鲜和冷冻贮藏对贵州黑山羊肉品质的影响。在不同贮藏时间(0、15、30、45、60 d)测定贵州黑山羊肉的色差、保水性、pH、剪切力、脂质氧化值(TBARS)、挥发性盐基氮(TVB-N)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羊肉经电磁场处理15 d时,L*值显著高于冷冻组,电磁场处理在30 d内可以改善羊肉的a*和b*值。两组pH无显著变化(P>0.05),但冷冻组下降较电磁场组快。贮藏45 d内电磁场处理后羊肉的嫩度和持水力较冷冻组显著提高,且显著降低羊肉蒸煮损失率。贮藏45 d内电磁场组与冷冻组羊肉TVB-N值均小于国家安全标准(≤15 mg/100 g)。冷冻组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48种,电磁场组54种,其中,醛类、酯类和醇类物质的含量增高。电磁场处理后ROAV≥1的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最多,相对含量也较高。综上所述,电磁场保鲜在贮藏45 d内对保存羊肉品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此研究为肉类在电磁场保鲜技术延长货架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玉米冻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及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冻藏温度和时间对玉米挥发性风味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在-4、-18、-40℃条件下冻藏1、2、3个月的玉米样品进行分析,为玉米贮藏保鲜提供理论指导。研究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当贮藏温度为-4℃和-18℃时,烃类物质相对含量先增加后减少,醇类物质种类数量及相对含量均不断增加,酮类物质种类数量不断减少;当贮藏温度为-18℃与-40℃时,醛、酸、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先减少后增加。此外,当贮藏时间为1个月时,贮藏温度越低,烃类、酮类物质种类数量越多,相对含量越小;当贮藏时间为3个月时,贮藏温度越低,烃、酮、酯类物质相对含量越大,醛类物质种类数量和相对含量越小。随后,选取63种主要挥发性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挥发性成分主要指向醛、酮、酯类物质,棕榈酸乙酯、癸醛、2,3-辛二酮、4-甲基二苯甲酮、辛醛、植烷、癸二酸二壬酯、棕榈酸异丙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十四酸异丙酯是玉米挥发性成分的主要特征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以青浦莲藕为主要对象,研究冷水预冷和冷库预冷两种方式对于莲藕贮藏保鲜的影响,考察其在保鲜柜(4±0.5)℃、15天的贮藏期间的失重率、色泽、硬度、可溶性固形物、相对电导率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未经预冷的莲藕样品相比,冷水和冷库预冷能够显著降低莲藕失重率、延缓莲藕表皮色泽变化、维持莲藕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然而冷库预冷对莲藕在贮藏后期的细胞膜造成损伤,从而降低莲藕品质,而冷水预冷能够保持莲藕硬度,由此表明冷水预冷对莲藕具有更好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1-甲基环丙烯(1-MCP)对不同成熟度的苹果品质和挥发性物质的影响规律,以不同成熟度的富士苹果为试材,采后进行1 μL/L的1-MCP处理,然后在(-0.5±0.3)℃贮藏10个月后出库,测定理化指标,并分析不同成熟度1-MCP处理苹果在货架期间果实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MCP处理能够延缓不同成熟度苹果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和质地的下降,其中1-MCP处理对低成熟度果实保鲜效果更明显。HS-SPME/GC-MS分析表明,己醛(青草及苹果香味)和2-己烯醛(新鲜水果型清香)是富士苹果的主要挥发性物质。在货架初期,高成熟度的果实检测出酯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高于低成熟度果实;1-MCP处理的果实中酯类挥发性物质含量降低,使果实的香气变淡,而醇类、醛类物质含量升高;随着果实的成熟,生理代谢旺盛,1-MCP处理成熟低的果实挥发物质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常温、冷柜、气调3种保鲜环境下荔枝全果5 d内挥发性成分变化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荔枝挥发性成分主要是烃类(烯烃和烷烃)、醇类、酮类等物质。常温保鲜环境下,荔枝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烯烃物质,且在0~2 d逐渐增多,2 d后略有波动,但保持着较高的含量。冷柜保鲜环境下,荔枝挥发性成分中烯烃类物质含量最高,在0~3 d期间逐渐增加,第4 d有所下降,酮类、醇类和烷烃类物质含量较少。气调保鲜环境荔枝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烯烃类物质(0~4 d均占80%以上),并有少量酮类、醇类和烷烃类物质检测出来。此外,常温保鲜无烷烃类和其他芳香物质成分(醇类和酮类)检测出来,冷柜保鲜和气调保鲜检测出的其他芳香物质(醇类和酮类)成分较多。该研究结果可为根据气体挥发物评价荔枝品质和检测荔枝货架信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饶克诚  黄文  王益  刘莹 《食品工业科技》2023,44(11):369-378
为研究贮藏温度对大球盖菇保鲜效果的影响,以新鲜大球盖菇为试材,于不同贮藏温度(0、15℃)下贮藏12 d,定期取样进行大球盖菇开伞率、腐烂率、失重率、色泽、硬度、咀嚼性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结果表明:15℃下新鲜大球盖菇贮藏期为4~6 d,0℃下贮藏12 d后品质良好。与15℃相比,0℃贮藏能显著降低大球盖菇的开伞率、腐烂率和失重率,更好地维持大球盖菇的硬度、咀嚼性和色泽。0℃贮藏12 d后大球盖菇腐烂率为12.12%,显著低于15℃贮藏组(95.45%,P<0.05)。3-辛醇、1-辛烯-3-醇、反-2-辛烯醛、壬醛、癸醛、3-辛酮、2-戊基呋喃是新鲜大球盖菇的特征风味物质,且3-辛醇和己醛是大球盖菇采后品质劣变的关键挥发性风味成分。与15℃贮藏组相比,0℃贮藏组大球盖菇电子鼻响应值更低,正己醇、己醛、壬醛等不良风味成分的相对气味活度值更低,并且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更多。因此,0℃贮藏能有效保持大球盖菇的采后品质,抑制其风味劣变。  相似文献   

18.
以漳州东山港产中国明对虾(15.0±1.0)g为原材料,在-4℃下采用1.5%壳聚糖保鲜及阻氧剂、0.1%植酸钠为护色剂及流化冰低温处理为栅栏因子,协同作用贮藏对虾,并设定对照组(-4℃贮藏)。通过考察贮藏期挥发性盐基氮含量(TVB-N值)、菌落总数、明度值、pH值、PPO、持水率、弹性等理化及生物指标,以及感官品质,探究栅栏因子应用于对虾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A(流化冰处理+-4℃贮藏)及处理组B(壳聚糖+植酸钠+流化冰处理+-4℃贮藏)可以有效延缓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pH值及PPO上升,同时可显著提高对虾明度值、持水率、弹性及感官评分(P0.05);贮藏中后期(4,6,8d),处理组B保鲜效果显著优于处理组A。栅栏因子协同作用可以明显改善对虾贮藏品质,延长货架期约4d。  相似文献   

19.
以甜椒鲜果为原料,运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 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对甜椒10 ℃冷藏15 d后进行常温贮后货架期间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探究不同包装(无包装对照、微孔袋、20 μm聚乙烯袋包装)对其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通过测定果实质量损失率、VC含量、糖酸比等指标分析不同包装对甜椒理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区分不同包装方式、不同贮后货架期的甜椒整体挥发性物质;GC-MS分析得出,甜椒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酯类和醇类物质,且随着贮后货架时间的延长,酯类物质不断减少,而醇类物质则不断上升,对照、微孔袋、20 μm聚乙烯袋3 组酯类相对含量分别下降了47.33%、23.43%和51.39%,醇类相对含量分别上升了68.73%、56.80%和72.96%,说明微孔袋包装可以有效延缓酯类物质的损失以及延缓醇类物质的增加,有效改善甜椒常温货架期间的香气成分,其保鲜作用优于对照和20 μm聚乙烯袋组;相同贮后货架期下微孔袋组的VC含量和糖酸比均最高,微孔袋、20 μm聚乙烯袋包装组之间质量损失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说明微孔袋包装对甜椒贮后货架期理化品质的保鲜作用优于对照和20 μm聚乙烯袋组。  相似文献   

20.
用SPME方法分析不同贮藏方式厚皮甜瓜香气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与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的方法,对在6±0.5℃冷藏条件下,采用O24%~6%,CO2 0.2%~0.5%的气体成分进行CA贮藏和每48h处理1次,每次处理时间为3min,处理后臭氧浓度为0.45μL/L的臭氧间隙处理贮藏的新疆厚皮甜瓜"金凤凰"的香气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贮藏52d时,上述两种贮藏方式的厚皮甜瓜中分别测定出30余种挥发性物质,其中CA贮藏的厚皮甜瓜中检测出20种酯类,占峰面积的85.49%,臭氧间隙处理的厚皮甜瓜中检测出17种酯类,占峰面积的67.15%.研究表明,酯类是构成厚皮甜瓜香气的主要成分.两种贮藏方式的厚皮甜瓜在贮藏52d时,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和相对含量差异显著,与臭氧间隙处理相比,O24%~6%,CO20.2%~0.5%的CA贮藏更能有效地保持厚皮甜瓜中的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