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肥胖成为21世纪最具有挑战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近代医学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主要为促进宿主对能量的吸收、影响肠粘膜通透性及食欲调控因子的分泌等。以肠道微生态作为新的切入点,从饮食、益生元与益生菌、粪菌移植、运动等方面研究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肥胖的关系,探讨通过影响肠道菌群预防和控制肥胖,可为肥胖人群提出有效健康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肠道的慢性炎症病变,主要表现为肠道炎症性细胞的浸润和肠黏膜的受损,并且在亚洲国家的发病率逐渐升高。IBD的常规治疗包括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但是毒副作用大,会产生超级致病菌,甚至会对免疫系统造成一定的损伤。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可变酚结构的天然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等特性。黄酮类天然产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已被证明可以预防和治疗肠道炎症,但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综述了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相互关系,以及黄酮类天然产物如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减轻IBD患者中普遍的菌群失衡和促炎因子的增加进而改善IBD患者的严重程度。以期以调节肠道菌群为切入点,通过深入了解黄酮类天然产物的抑菌和免疫调节作用,探讨其改善炎症性肠病的机理,进一步为黄酮类化合物在改善炎症性肠病中的运用和探究其作用的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公认有七种,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本文第一次提出人体必需的第八大营养素──益生菌(Probiotics),即人体肠道内的有益的正常菌群。这是因为益生菌对人体的生理作用是其它七种营养素所不能取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食物结构的变化、环境的污染和抗生素的滥用,人体内的益生菌会逐渐减少或失调,因而造成很多种疾病的发生,经常补充益生菌会对很多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益生菌的生理作用和营养作用将会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消费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采用头孢曲松钠灌胃诱导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研究抗生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的影响。通过宏基因组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组成;气相色谱法测定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质量分数;ELISA试剂盒测定小鼠血清中脂多糖浓度。抗生素灌胃后可引起小鼠粪便中厚壁菌门增加,拟杆菌门减少;乙酸、丙酸和丁酸等短链脂肪酸质量分数下降;血清中脂多糖浓度升高。抗生素造成的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可导致有害菌的丰度增加并抑制益生菌生长;肠道菌群紊乱可导致短链脂肪酸质量分数下降及脂多糖浓度升高,促进炎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兴化采集样品进行菌群多样性分析.比较同一养殖池塘正常河蟹与患肝胰腺"白化"症河蟹鳃、肝胰腺和肠道组织菌群变化情况,比较发病池塘与未发病池塘水体、底泥微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基于该批次样品分析,发病后肝胰腺和鳃菌群种类数增多,肠道菌群种类数减少,肝胰腺变化幅度最大.发病池塘较未发病池塘水体菌群种类数明显增加,底泥变化不大.各组织Top 30OTU UPGMA-Tree聚类分析,正常和发病鳃、肠道聚为一支,发病肝胰腺单独聚为一支.发病与正常池塘水体微生物菌群组间变化差异显著(P0.05),底泥微生物菌群组间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发病与正常河蟹肝胰腺组织微生物菌群组间变化差异显著(P0.05),肠道组织微生物菌群组间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D-塔格糖是一种新型低热量甜味剂,用于食品与药品领域,有抑制高血糖、改善肠道菌群和不致龋齿等多种生理功效。L-阿拉伯糖异构酶是生物转化法生产D-塔格糖的有效酶。本文阐述了D-塔格糖的性质、功能及应用,并对利用L-阿拉伯糖异构酶生产D-塔格糖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慢性特发性肠道疾病,全世界有超过500万患者受到此病的影响,在北欧和北美的人群中发病率最高,自20世纪末以来,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人群中IBD的发病率迅速增加。目前尚不清楚炎症性肠炎的病因,现在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该病的发病与宿主的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的改变、肠上皮黏膜的完整性及环境因素(尤其是饮食)等因素有关。由于肠道菌群和饮食对IBD有重要影响,本文旨在根据最新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总结目前针对肠道菌群及饮食对IBD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对从西藏Kefir粒中分离出来的乳酸菌MA2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其为植物乳杆菌.酸和胆盐耐受性实验显示,植物乳杆菌MA2在pH2.0、胆盐浓度为0.3%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耐受能力.动物实验证明,植物乳杆菌MA2显著促进了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生长,调节了肠道菌群的平衡,是一株潜在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益生菌.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活菌制剂对畜禽生产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了评述和探讨;总结了国内外大量试验结果后指出:活菌制剂对猪(主要是仔猪)和肉牛有较好的促生长作用和抗病保健作用,对肉鸡、蛋鸡等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对生长育肥猪的结果不太稳定;提出活菌制剂的作用机制主要为:抑制有害菌生长繁殖而使肠道菌群正常比(即所谓“定着说”);产生活性物质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阻止动物体内产生氨和胺等有毒有害的物质;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机能等(即所谓“三流说”)。  相似文献   

10.
选取1822 g 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组和对照组共4组,剂量组连续14 d分别以0.12、0.23、0.70 g/(kg·BW)低聚木糖灌胃,对照组用等量无菌生理盐水灌胃.收集0、7、14 d小鼠粪便进行肠道菌群菌落数量及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正丁酸和异丁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低聚木糖可以促进小鼠肠道益生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增殖,并抑制肠道中可能致病菌肠杆菌、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在摄入0.23 g/(kg·BW)条件下,对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增殖作用最强,对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的抑制生长作用最强;增加低聚木糖的摄入剂量,可以提高对肠杆菌生长的抑制.低聚木糖能够促进小鼠肠道代谢产生乙酸、丙酸和丁酸,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总量.灌胃14 d,乙酸含量在0.70 g/(kg·BW)剂量组中达到最高值131.2μmol/g;丙酸和丁酸含量在0.23 g/(kg·BW)剂量组中达到最高值1.57μmol/g和16.73μmol/g.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幼年大鼠和老年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多样性,对7只幼年大鼠(1.5月龄)和5只老年大鼠(24月龄)肠道菌群的构成进行了比较,收集相同环境下饲养的幼年组和老年组大鼠的粪便,对其进行16S核糖体RNA基因V3+V4区的测序以分析肠道菌群的构成.结果表明:幼年组大鼠个体间肠道菌群结构差异较大,而老年组大鼠相对较集中,两组...  相似文献   

12.
肠道作为动物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除了负责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外,还发挥着重要的屏障功能。完善的肠道屏障可有效地阻止肠腔内的细菌、病毒、抗原、毒素等有害物质进入机体的血液循环和其他组织,从而保证人和动物的健康。应激、病原菌和炎症性肠道疾病等都会对肠道的屏障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一些短链脂肪酸如丁酸、氨基酸(如精氨酸、谷氨酰胺、苏氨酸)和微量元素锌、益生菌、益生素等都能很好地改善受损的肠道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3.
乳酸菌是益生菌群中的一种,无论是对人类还是对其他生物都有重要影响。研究指出,生物生长过程中乳酸菌能抑制腐败菌类的繁殖、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消化吸收能力;使血压血脂以及血清胆固醇的含量降低;起到清理肠道,控制肠道内腐败菌类的生长,提高人体抵抗力等作用。生产高活性的乳酸菌发酵剂,最重要的是掌握有关乳酸菌高密度培养的相关技术,包括培养时的温度、培养基的pH值、代谢产物、浓缩型培养方法及培养基种类等。  相似文献   

14.
用实验室保存的6株益生菌,包括3株乳酸菌、2株芽孢杆菌、1株酵母菌进行混合发酵制备成复合微生态制剂。通过优化混合发酵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确定了6株益生菌混合培养的最佳发酵条件,并对添加不同体积分数(1、5、10 mL/m~3)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刺参养殖水体水质、水体菌群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种菌混合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5 g/L,可溶性淀粉10 g/L,蛋白胨5 g/L,牛肉膏10 g/L,乙酸钠5 g/L,柠檬酸三铵2 g/L,K_2HPO_40.15 g/L,MgSO_4 0.2 g/L,MnSO_4 0.05 g/L,蒸馏水1 L。接种量9%(每株菌等比例混合),加液量为250 mL锥形瓶装液100 mL,温度25℃,初始pH 7.0,摇床转速200 r/min。得到的活菌数为3.54×10~9 cfu/mL,是优化前的2倍。养殖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水体中硫化物的清除作用不显著,而对氨氮、化学需氧量的清除能力较强,清除率分别达到40.1%和25.0%,最适投菌量为5 mL/m~3。水体菌群的测定结果表明,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后,水体中具有净化水体作用的菌群增多,表明该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养殖水体菌群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价低聚异麦芽糖对小鼠肠道大肠杆菌、球杆菌、双歧杆菌及产气荚膜梭菌菌群数量及代谢产物的影响,选用平均体质量为(20.754±2.282)g的幼年小鼠24只,按体质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高、中、低及对照组共4组,对照组饲喂等体积纯净水,试验期14 d,收集0 d、7 d、14 d时小鼠粪便进行体质量、菌群数量及代谢产物量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低聚异麦芽糖对双歧杆菌均有影响(P<0.05),在中、高剂量情况下差异较为显著(P<0.01);不同剂量低聚异麦芽糖对小鼠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乙酸、丙酸、正丁酸、异丁酸在不同时间段含量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异显著(P<0.01).低聚异麦芽糖显著促进小鼠肠道双歧杆菌的增殖,对大肠杆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乙酸、丙酸、正丁酸、异丁酸含量及构成具有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广西工学院教职工健康状况体检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教职工整体健康水平及患病状况,为高校预防保健工作提供合理 依据,将2001年教职工健康状况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肾结石、高血脂、脂肪肝的检出率均较高;45岁以下高血脂检出率也较高;肾结石、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高血糖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本次体检结果说明应对高校教师开展健康教育促进活动,加强卫生保健知识普及,指导职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综合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从养殖河鱼屯肠道内容物中提取细菌基因组DNA,通过PCR和TA克隆构建了细菌的16SrDNA基因文库研究肠道内容物细菌的多样性。结果表明,大部分序列通过NCBI数据库的BLAST搜索发现相似率为88%~99%,共有8个OTUs的序列相似率小于98%;鉴定出4类系统发育菌群,分别是变形菌门γ亚群(Gamma-Proteobacteria,44.8%)、CFB菌群细菌(Cytophaga-Flexibacter-Bacteroides,6.9%),厚壁菌门(Firmicutes,13.8%)、Unclassified group(34.5%),其中变形菌门γ亚群为肠道内容物中的优势细菌类群。文库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养殖河鱼屯肠道内容物中有着丰富的细菌多样性群落。  相似文献   

18.
研究质量分数为1%的高胆碱膳食对健康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的影响。选取2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正常饮食组(CK)和1%高胆碱膳食组(CHO)。处理60 d后,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和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分别测定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组成和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的质量分数;ELISA试剂盒测定小鼠血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浓度;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粪便微量元素质量分数。结果显示:高胆碱饮食改变肠道菌群组成,显著增加毛螺菌属NK4A136组和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oxide, TMAO)产生菌梭菌目的丰度;与CK组相比,CHO组粪便中乙酸质量分数显著增加,而血浆LPS浓度明显降低,同时,1%胆碱饮食处理后粪便中Fe的质量分数显著提高。因此对于健康小鼠,摄入1%胆碱膳食能改变肠道菌群组成,提高TMAO相关菌丰度。此外,1%胆碱膳食可提高乙酸含量,降低LPS的水平,具有保护肠黏膜屏障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黄芪对肠道内益生菌的促生作用,采用黄芪提取液对保加利亚乳酸杆菌、乳酸链球菌、三种混合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嗜热乳酸链球菌)进行体外实验,测定菌体在不同黄芪浓度的MRS液体培养基中的吸光度值(OD值)。结果表明,保加利亚乳酸杆菌、乳酸链球菌、三种混合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嗜热乳酸链球菌)的OD值随着添加黄芪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到达8μg/mL以后,OD值基本不发生变化。一定浓度的黄芪提取液对乳酸菌的生长能起到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药黄芪有效成分对益生菌的促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黄芪对肠道内益生菌的促生作用,采用黄芪提取液对保加利亚乳酸杆菌、乳酸链球菌、三种混合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嗜热乳酸链球菌)进行体外实验,测定菌体在不同黄芪浓度的MRS液体培养基中的吸光度值(OD值).结果表明,保加利亚乳酸杆菌、乳酸链球菌、三种混合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嗜热乳酸链球菌)的OD值随着添加黄芪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到达8 μg/mL以后, OD值基本不发生变化.一定浓度的黄芪提取液对乳酸菌的生长能起到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