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 黄铜在真空蒸馏条件一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用真空蒸馏法可以分离黄铜中的锌,对黄铜脱锌的规律性和影响挥发速率的因素,如温度,真空度,锌在原料中的含量等作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铋银锌壳真空蒸馏的热力学作了简明的分析和计算,确定了铋银锌壳真空蒸馏提取Ag,Bi和Zn的蒸镏和冷凝条件,用热分析仪测定了铋银锌壳在真空中的挥发速率,分析了热重曲线和恒温蒸发曲线变化的規律,真空蒸镏实验确定了适宜的真空蒸镏温度为870~1050℃,得到了富银合金(或粗银)、粗铋和粗锌.  相似文献   

3.
采用真空蒸馏冷凝法研究粗铟的分离提纯,通过分别控制蒸馏温度及冷凝温度,在蒸馏段脱除粗铟中难挥发杂质元素,而冷凝段使易挥发杂质元素分离,达到提纯金属铟的目的.实验表明:蒸馏温度为1 300℃,保温时间40 min,真空压力5~15 Pa,冷凝区温度为830~1 030℃时,可以获得纯度为99.99%的精铟,但Sn元素的含量没有达到4 N国家标准.在蒸馏温度和冷凝区温度分别为1 188℃和830℃,保温时间240 min,真空压力5~15 Pa条件下,可以获得纯度为99.99%的精铟,且所有杂质元素的含量全部符合4 N铟的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4.
杂铜阳极泥是废杂铜经过熔炼产出粗铜后在电解精炼过程中得到的副产物,是提炼Pb、Sn、Ag、Au等有价金属的重要原料.对采用碳热还原-真空挥发工艺综合回收有价金属的可行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且探讨了配炭量、还原时间、还原温度对碳热还原以及挥发时间、挥发温度对真空挥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配炭量为12.7%,还原温度为1 200℃,还原时间为60 min,有价金属还原效果最佳.在系统残压5~25Pa,挥发温度为1 050℃,挥发时间为75 min,Pb的挥发率可达到95.46%,Sn S挥发率可达到91.7%,Cu残余率可达到98.57%,残余物中Ag含量可达到25.94%,Au含量可达0.11%.  相似文献   

5.
经过理论探讨和一级真空蒸馏小型试验,试验结果确认:用含49.04%Cd,50.61%Zn的合金进行真空分离,在温度为450~500℃,残压为13.3~40.3Pa,熔体深度为8.2mm的条件下,一级蒸馏20分钟,可获富镉产物含81.73%Cd,16.46%Zn,镉在其中的直收率为92.33%,残留合金含3.89%Cd,94.75%Zn,锌在残留合金中的直收率为80.17%.可见仅经一次蒸馏锌与镉就能显著分离,若将该产物进行重蒸馏势必进一步分离,最后可得较纯的锌与镉.真空蒸馏比常压精馏分离锌镉合金的温度约低700℃,随之带来的是能耗低,设备材料易解决等多种好处.  相似文献   

6.
利用火法脱锌直接还原法,在低真空和氧化气氛条件下对镀锌废钢试样进行热态实验,对比分析低真空条件下温度对镀锌废钢脱锌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分析(EDS)、光谱分析仪(XRF)等方法表征分析试样表面形貌及元素分布,探究镀锌废钢的最佳脱锌条件,并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其脱锌原理。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温度对镀锌废钢脱锌效果的影响呈正相关,温度越高脱锌效果越好,考虑到工业成本,最佳脱锌温度为950℃;氧化条件下950℃时,镀锌废钢最外层表面锌的质量分数降至5%、脱锌率为95%,产生的大面积氧化锌薄膜阻碍进一步的氧化反应;低真空条件下950℃时,镀锌废钢表面锌的质量分数不足1%、脱锌率达99%,外层不生成氧化膜,大部分锌由蒸汽形式挥发,脱锌深度大于前者,低真空条件在镀锌废钢脱锌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从银锌渣真空蒸馏回收银和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粗铋火法精炼过程中采用加锌除银工艺而产生大量的银锌渣,银锌渣内含Ag、Bi等贵金属.目前主要采用熔析的方法回收其中的Ag和Bi.本文采用真空蒸馏的方法对银锌渣进行二次资源回收,通过实验研究确定真空蒸馏回收Ag和Bi的最佳实验条件为:炉内压强为1~30 Pa,蒸馏温度为900℃,保温时间为2 h.在此条件下,粗银含银量为66.73%,Ag的回收率为97.88%,粗铋含铋量为91.99%,Bi回收率为93.46%.采用真空蒸馏回收Ag和Bi可以大大降低Zn的加入量、降低银锌渣的产出量;同时减少银锌渣烟化、还原流程处理量,降低精铋生产能耗.  相似文献   

8.
真空蒸馏砷铁渣提取元素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所有炼锡厂在粗锡精炼过程中均产出砷铁渣,迄今为止,对砷铁渣的处理仍未有较合理的方法。本文研究了用真空蒸馏法从砷铁渣中回收元素砷的可能性及最佳技术条件,试验考查了蒸馏温度,时间,残压,加料量及试料粒度大小等因素对砷挥发率及砷挥发速率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1140℃~1240℃,时间30~60分钟,残压13.3~66.7Pa的条件下真空蒸馏柳州冶炼厂固体砷铁渣时,砷的挥发率为87~93.6%,蒸馏后残渣含砷1.13~2%,砷挥发速率为3.4×10~(-3)~6.37×10~(-3)g/cm~2·min。冷凝物经二次真空蒸馏产出的元素砷含砷为94.68%。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采用真空蒸馏焙烧分离方法自汞锑混合精矿中分离汞和锑的工艺。试验考查了精矿的加热和挥发性能。真空蒸馏焙烧表明:温度500℃、余压6.65kPa时汞的挥发率高达99%以上,汞和含锑焙砂分离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外银锌壳的真空蒸馏限于蒸馏锌,本文探讨采用真空蒸馏的方法蒸馏锌和铅的可能。由理论计算知,Zn—Ag系在N_(Ag)=0.9时,其蒸汽密度比ρ_(Zn/ρ_(Ag)=2.95×10~4,说明锌、银的分离效果很好,Pb—Ag系在N~(Ag)=0.9时,ρ_(Pb)/ρ_(Ag)=12,仍有可能采用真空蒸馏的方法使其分离。试验研究了温度、残压、熔体深度对锌、铅蒸馏率的影响,并找出了锌、铅分别蒸馏和同时蒸馏的相关作业条件。  相似文献   

11.
对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锌矿石中锌含量过程中不确定度因素的来源以及不确定度各分量的组成进行分析,运用数理统计学知识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分析处理,得到该测定方法的标准不确定度为6.01,扩展不确定度为12.02。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从含氯化锌废液中回收氧化锌的工艺过程,本过程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3.
以炼锌厂废锌灰为原料,经硫酸浸取,用络合滴定法测定浸出液中锌含量以考察不同条件下锌的溶出;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中铁的含量,并考察使用不同氧化剂的除铁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锌灰在333K温度下用浓度为20mol·L-1的硫酸浸取4h,反应终了溶液的pH值控制在17左右,则锌灰中锌的溶出率可达9334%;以过氧化氢及次氯酸盐为氧化剂的除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由锌焙砂生产活性氧化锌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活性氧化锌的生产通常是由可溶性锌盐和可溶性碳酸盐复分解反应 ,经加工后制得 .介绍了用锌焙砂生产活性氧化锌的方法 ,并对生产过程的技术条件进行了研究 ,其工艺流程是以锌焙砂为原料 ,经酸浸、净化后直接和碳化母液反应 ,经沉降后再加热分解为活性氧化锌 ,其质量符合GB 3185 - 87一级标准 ,主含量≥ 99 7% ,比表面积≥ 71m2 /g ,比表面与活性成正比、与结晶度成正比 .该工艺原料来源广泛、适应性强、废液回收率高 ,无污染、生产成本低、质量高、活性强 ,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以炼锌厂废锌灰为原料,经过硼砂-硼酸-锌盐法制到低不硼酸钾的过程,并对合成反应的适宜条件进行了研究,对产物的化学组成和性质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所得产物的化学组成及失水温度都达到技术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活性氧化锌的生产通常是由可溶性锌盐和可溶性碳酸盐复分解反应,经加工后可得。以锌焙砂为原料,经酸浸、净化后再直接和碳化母液反应,经沉降后再加热分解为活性氧化锌,质量高,活性强,成本低。  相似文献   

17.
微量锌的光度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光度法在分析化学中应用较为广泛,因此本文就近几年国内有关光度法测定微量锌的方法做了总结,为分析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分析依据。分析方法大概分以下六类:(1)2-吡啶偶氮类显色剂;(2)酸性三甲烷染料类显色剂;(3)硫氰酸盐-三苯甲烷碱类染料类显色剂;(4)甲臜类显色剂;(5)卟啉类显色剂;(6)1,10-二氮杂菲-酸性染料类显色剂。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适合锌湿法冶金高钴锌渣浸出的工艺流程:酸料比为0.3,液固比为4,浸出温度70~80℃,浸出时间1~2 h,终点pH为4。通过此工艺可以从高品位的高钴锌渣中提取钴和锌,钴、锌的最大浸出率分别可达97.7%和89.7%,能实现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有利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9.
硫化锌精矿—软锰矿在常压下用稀硫酸同时浸出,浸出液净化除杂质后,在同一电解槽中电解,阴极产出金属锌、阳极产出γ—MnO_2,实现了硫化锌精矿的全湿法炼锌工艺。  相似文献   

20.
以硫酸铵-氨水浸出次级氧化锌,对浸出液进行除杂、蒸氨处理,以此溶液为原料,试验二氧化碳压力对碳酸锌沉淀的影响,以及碳酸锌的热分解条件对氧化锌粒度和比表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的二氧化碳压力可缩短沉锌的时间,增加碳酸锌堆积密度,有利于碳酸锌分解成氧化锌,并能减小氧化锌粒度;低温分解可得到较高的比表面,具有好的活性,高的二氧化碳压力所沉淀的碳酸锌最佳分解温度为300~320℃,分解时间4~5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