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兰凤  金豪杰  高宝斌  卢园园  李军 《金属学报》2013,18(10):1126-1131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行硬膜外分娩镇痛时布托啡诺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罗哌卡因的最佳有效浓度。方法:121例初产妇接受L2-3硬膜外分娩镇痛,前31例患者中第一个患者接受 0.15%罗哌卡因+20 μg/mL 布托啡诺复合液,随后的产妇运用改良序贯法确定布托啡诺的ED50。另90例患者按硬膜外用药不同随机分为 0.08%罗哌卡因+16 μg/mL 布托啡诺(B1组)、0.10%罗哌卡因+16 μg/mL 布托啡诺(B2组)及 0.12%罗哌卡因+16 μg/mL 布托啡诺(B3组)。监测分娩镇痛过程中阻滞平面和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镇静镇痛评分及宫缩胎心;记录麻醉起效时间、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增加例数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记录恶心、呕吐 、瘙痒、胎心减速等副作用发生率。结果:布托啡诺的ED50值及ED95值分别为14.79(95%CI 13.91~15.61)和 16.84(95%CI 15.86~20.97) μg/mL。B1组镇痛起效时间明显长于B2、B3组(P<0.05),给药后30、60和 90 min 时的VAS评分明显高于B2、B3组,停药时VAS评分明显高于B3组(P<0.05);B1组在镇痛后第4~6次宫缩时的VAS评分明显高于B2、B3组(P<0.05)。B3组运动神经阻滞发生的例数明显高于B1、B2组(P<0.05)。结论:0.10%罗哌卡因复合16 μg/mL布托啡诺行分娩镇痛时镇痛效果好、无运动阻滞、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手术病人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选择12例上腹部手术病人,硬膜外腔注入0.5%罗哌卡因,并行全麻诱导,于输入罗哌卡因后1、10、20、30、45、60、75、90、120、150、180min分别从左桡动脉采血,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罗哌卡因血药浓度,用DAS2.0药动学统计软件拟合房室模型,并计算各项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术中、术后均未见与罗哌卡因有关的不良反应,罗哌卡因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为10min;Cmax为0.713mgL;t1/2α为122min;t1/2β为190min;AUC0→180为(72±10)μg·mL-1·min-1结论:复合全麻下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药物代谢符合二室模型,安全性良好,镇痛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刘薇  Loo CC  秦晓涛  黄宇光 《金属学报》2005,10(9):984-987
目的: 观察妇科开腹手术患者术前给予依他昔布120 mg 对术后自控镇痛(PCA) 吗啡用量的影响及其副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全麻下接受妇科开腹全子宫(双附件) 切除患者40 例, 术前分别给予安慰剂或依他昔布120 mg 口服。在手术后观察24 h 患者PCA 吗啡用量, 同时记录患者的疼痛评分和满意度评分, 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PCA 吗啡24h 消耗量在依他昔布组为9.4±7.6 mg, 显著低于安慰剂组15.7±8.9 mg。两组患者24 h 内对PCA 的按压次数依他昔布组也低于安慰剂组(P <0.05)。其中术后3、6、8 和12 h PCA 吗啡消耗量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后24 h 疼痛评分和对镇痛治疗的满意度也无差异。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无差别。结论: 在妇科开腹手术患者术前应用依他昔布120 mg 可使患者术后PCA 吗啡消耗量降低, 且在术后12 h 后下降明显。未发现与依他昔布应用相关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的Ⅱ 期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个中心124 例择期在低位硬膜外麻醉下行经腹子宫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等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A 组注入0.75 %盐酸罗哌卡因15 ml,B 组注入0.894 %甲磺酸罗哌卡因15 ml。结果: 不论是在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点分布、效果及效果维持时长方面,还是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循环、呼吸、肝肾功能等方面,甲磺酸罗哌卡因均表现出良好的作用,与盐酸罗哌卡因无明显差异,二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具有相似的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董锡臣  黄宇光 《金属学报》2013,18(9):1004-1007
目的: 探讨等容血液稀释对罗哌卡因阻滞犬坐骨神经时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健康杂种犬12只,体重 13.5~15.8 kg,年龄6~8月龄,随机分为两组(n=6):A组为等容血液稀释组,B组为对照组。肌肉注射3%戊巴比妥钠 30 mg/kg 麻醉后,解剖坐骨神经,鞘内置管,恢复 48 h。股静脉与股动脉穿刺。等容量血液稀释组由股动脉放血,同时经股静脉1∶1快速输入6%羟乙基淀粉,直至红细胞压积达25%。两组分别采用 0.5%罗哌卡因 10 mg/kg 行单次坐骨神经阻滞,分别于罗哌卡因给药前、给药后10、20、30、40、60、90、120、150、180、240、360、720 min 抽取股动脉血 5 mL,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罗哌卡因浓度,监测心电图(ECG)、血压(BP)、心率(HR),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未见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和其他局麻药中毒症状,各时点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稀释组分布半衰期(t1/2α)、峰值浓度(Cmax)、曲线下面积(AUC)、一阶矩曲线下面积(AUMC)降低,消除半衰期(t1/2β)、达峰时间(tmax)延长(P<0.01)。结论: 等容血液稀释对罗哌卡因的药代动力学产生影响,降低了血药峰值浓度(Cmax)。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对心内直视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将30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氯诺昔康组和吗啡组, 每组各15例。镇痛药为吗啡1mg/mL, 参数设置为:负荷剂量1mg, 持续输注剂量0.5 mg/h, 单次给药剂量1mg, 锁定时间10 min, 每4h 最大限量20 mg 。应用PCA 泵的同时, 氯诺昔康组静脉注射首剂氯诺昔康8 Mg, 首剂药物后12、24和36h,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 Mg ;吗啡组在四时间点均注射生理盐水。镇痛开始后12、24、36和48h 记录疼痛VAS 评分, PCA 需求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 药物用量, 镇静程度评分;术后各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镇痛满意度NRS 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安静痛和咳嗽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程度评分、PCA需求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及药物用量氯诺昔康组显著低于吗啡组(P<0.05)。两组患者氯诺昔康组恶心发生率显著低于吗啡组(P<0.05),其他术后各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镇痛满意度评分、在ICU 停留时间及手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诺昔康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心内直视手术后患者术后镇痛, 并减少吗啡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非选择性毒蕈碱(M)受体拮抗剂东莨菪碱、选择性M1 受体拮抗剂哌拉唑嗪以及选择性M2受体拮抗剂美索四氨对吗啡戒断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吗啡依赖大鼠模型侧脑室注射上述药物, 并用腹腔注射纳洛酮诱发戒断反应, 记录60 min 内戒断症状。结果 侧脑室注射东莨菪碱(25, 50 μg)、哌拉唑嗪(20 μg)和美索四氨(25 μg)可明显抑制由纳洛酮诱发戒断反应, 东莨菪碱减轻吗啡戒断症状呈明显量效关系。结论 侧脑室注射东莨菪碱能减轻吗啡戒断反应, 提示中枢胆碱能神经毒蕈碱(M)受体在吗啡依赖和耐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董如建  何锐  李玉红 《金属学报》2015,20(2):188-193
目的: 研究性别差异对罗哌卡因骶管麻醉应用于肛肠手术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是双盲设计,前瞻性研究,选择ASA I级,择期在骶管麻醉下行肛肠手术患者70例,按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每组35例。两组第一例患者罗哌卡因浓度均为 0.2%(20 mL),相邻浓度之差为 0.025%,以对切皮无痛作为有效指标。罗哌卡因给药浓度的增加或减少根据前一个患者的反应决定。应用Dixon法和概率回归分析(Probit)法计算骶管麻醉罗哌卡因EC50结果: Dixon计算得男性组和女性组罗哌卡因骶管麻醉应用于肛肠手术的EC50分别为 0.296%(95% CI:0.286%-0.307%)和 0.389%(95% CI: 0.372%-0.407%);Probit法计算得EC50值分别 0.295%(95% CI:0.173%-0.325%)和 0.382%(95% CI: 0.352%-0.405%);EC99值分别为 0.364%(95% CI: 0.330%-1.313%)和 0.422%(95% CI: 0.400%-0.646%),女性组EC50显著高于男性组(P<0.01)。结论: 罗哌卡因骶管麻醉应用于肛肠手术时,女性患者的EC50较男性增加31%,提示应根据性别调整罗哌卡因的浓度实施骶管麻醉。  相似文献   

9.
王鹏宇  李宝钏  黄华君  蔡建明 《金属学报》2013,18(10):1164-1168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患者自控芬太尼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液中的效果。方法:15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接受丙泊酚-芬太尼-罗库溴铵诱导、七氟烷麻醉维持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30例。O组加入 16 mg 恩丹司琼,M组加入 5 mg 咪达唑仑,OM组加入 16 mg 恩丹司琼及 5 mg 咪达唑仑,D组加入 200 μg 右美托咪定,OD组加入 16 mg 恩丹司琼及 200 μg 右美托咪定。PCA按 20 μg/mL 芬太尼计算共计 60 mL,背景输注 1 mL/h,bolus 0.5 mL,锁定时间 15 min。记录麻醉后恢复室(PACU)、术后 6 h 及 24 h 的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生率、镇静评分、VAS评分、芬太尼使用量及PCA有效按压次数、止吐及镇痛补救措施人数。结果:O组术后3个时间段PONV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4组,但术后 6 h 及 24 h 时点的镇静评分明显低于其他4组(P<0.05);D组及OD组术后3个时间段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P<0.05)。O组补救止吐药使用30人次(100%),明显多于其他4组(P<0.05),D组及OD组补救止吐药使用次数明显少于其他3组(P<0.05)。5组患者术后3个时间段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及OD组术后6、24 h 的芬太尼PCA使用量及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M组、OM组及O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加入芬太尼PCA镇痛液中,止吐效果优于恩丹司琼,但两药均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右美托咪定辅助镇痛、镇吐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术后早期单次口服氨酚羟考酮(泰勒宁)和盐酸曲马多(奇曼丁)进行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0 例VAS 评分>3 分的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 随机分3 组, 分别口服泰勒宁、奇曼丁或安慰剂1 片, 3 组病人均给予吗啡静脉自控止痛泵作为补救镇痛用药。观察并记录服药即刻、服药后0.25、0.5、0.75、1、2、4、6、8、12、24 h 的VAS 评分、PCA 用量以及不良反应, 根据VAS 评分计算疼痛缓解度, 24 h 进行总体镇痛满意度评估。结果:泰勒宁组和奇曼丁组VAS 评分低于安慰剂组(P<0.05), 泰勒宁组和奇曼丁组之间VAS 评分相近(P>0.05)。泰勒宁组和奇曼丁组补救PCA 吗啡用量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0.05), 泰勒宁组和奇曼丁组补救PCA 吗啡用量相当(P>0.05)。泰勒宁组和奇曼丁组总体镇痛满意度评估优于安慰剂组(P<0.05)。24 h 恶心呕吐率方面,奇曼丁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口服泰勒宁和奇曼丁能有效地缓解妇科腹腔镜病人手术后的中至重度疼痛, 早期口服给药镇痛的方式安全、有效。与奇曼丁组相比, 泰勒宁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1.
何建国  袁立勇  陈林  姜娟 《金属学报》2017,22(6):705-708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在小儿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的超前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择全麻下拟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小儿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1 mg/kg,对照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估患儿疼痛程度(如患儿不配合按照小儿疼痛评分方法),于麻醉诱导前(T0)、术毕(T1)、术后24 h(T2)及48 h(T3)测定血浆前列腺素E2浓度。观察两组患儿术后躁动、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曲马多的使用情况及术后48 h患儿或家属对镇痛的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儿术后恶心呕吐、躁动的发生率及曲马多使用率较低,术后48 h时患儿或家属对镇痛的满意度升高(P<0.05)。两组患儿血浆前列腺素E2浓度均在T0、T1和T2时升高,但实验组升高的值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儿腹腔镜手术前预注射帕瑞昔布钠,可以降低术后血浆前列腺素E2浓度,减轻术后疼痛,并降低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Dex)预处理对腰硬联合麻醉下寒战反应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最佳剂量。方法: 择期下腹部妇科手术的女性患者120例,ASAⅠ﹣Ⅱ级,年龄33~6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术中右美托咪啶微泵维持用量分为4组:D1组、D2组、D3组及对照组C组(生理盐水 20 mL) 。D1、D2、D3组在硬膜外给药结束后输注右旋美托咪啶负荷量1 μg/kg,之后分别以微泵缓慢输注右美托咪啶 0.2(D1组)、0.4 (D2组)、0.6 μg/kg (D3组),C组输注同等容量生理盐水,关腹前停用。纪录患者自麻醉开始到手术结束后有无寒战、寒战发生时间、寒战级别、术中使用麻黄碱和阿托品的比率及并发症。采用BIS监测评估给药前(T0)、给药后 5 min(T1)、15 min(T2)、30 min(T3)及手术结束时(T4)患者镇静程度,纪录各时点的鼓膜温度。结果: 4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质量及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均无明显差别(P>0.05)。4组患者各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无明显差别(P>0.05)。4组寒战发生率分别为 43.3%、16.6%、6.7% 及40%,4组寒战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4组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5%、7%、8%、8%,各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D3组与D1、D2组比较,阿托品使用比率有明显上升(P<0.05)。与C组比较,前3组术中各时点BIS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患者的鼓膜温度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可明显降低腰硬联合麻醉下寒战反应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中央室寒战温度触发阈值有关。右美托咪啶微泵维持的适宜剂量为 0.4 μg/kg。  相似文献   

13.
冯艳  李高炜  金琪琪  蔡伟茶  林学正  李军 《金属学报》2022,27(12):1425-1430
目的:评估艾司氯胺酮、布托啡诺对剖宫产产妇吗啡硬膜外注射所致术后不同时限瘙痒的影响。方法:选取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行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择期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62例,随机分为艾司氯胺酮组(K组)、布托啡诺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待胎儿剖出断脐5 min后,K组予以3 mg吗啡稀释液经硬膜外导管注射,同时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2 mg/kg,B组、C组予以相同剂量吗啡,同时分别静脉注射布托啡诺10 μg/kg或同体积生理盐水。比较三组产妇术后不同时间瘙痒发生率、瘙痒程度和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产妇瘙痒在术后4 h内发生率最高。K组和B组产妇术后4 h瘙痒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3.7% vs. 3.7% vs. 29.6%,P<0.05),术后48 h瘙痒总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13.0% vs. 11.1% vs. 40.7%,P<0.05),且中重度瘙痒发生率也明显低于C组(5.6% vs. 3.7% vs. 31.5%,P<0.05);而K组与B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产妇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的发生率和术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布托啡诺均可降低产妇吗啡硬膜外注射所致瘙痒的发生率及瘙痒程度,不影响吗啡镇痛效果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艾司氯胺酮对剖宫产术后瘙痒的预防效果、安全性与布托啡诺相当。  相似文献   

14.
钱祖超  张群  罗华梁 《金属学报》2015,20(5):587-590
目的: 探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自控镇痛时的效价和副作用,并与吗啡自控镇痛进行比较。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20例,ASAⅠ~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羟考酮组(O组)和吗啡组(M组),每组各60例。手术结束前15 min两组分别给予镇痛负荷量,然后接病人自控镇痛泵。手术结束后观察两组视觉模拟评分、镇痛药物用量、不良反应、镇静水平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两组观察时间内静息和运动时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O组镇痛后 4 h(2.3±0.8)、8 h(2.5±0.7)和 12 h (3.1±0.8) Ramsay评分显著低于M组(3.8±0.5, 3.9±0.7, 4.0±0.5)(P﹤0.01,P﹤0.05)。O组 48 h 累计呕吐发生率(11%)低于M组(20%)(P﹤0.05),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M组(P﹤0.01)。两组间患者镇痛满意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盐酸羟考酮可有效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自控镇痛,且呼吸抑制和呕吐发生率低,镇痛效果与吗啡相当。  相似文献   

15.
后承林  陈永权  金孝岠 《金属学报》2008,13(12):1430-1433
目的 探讨阿扎司琼不同时机给药对术后静脉镇痛恶心呕吐(PONV) 的预防效果。方法 120 例ASA Ⅰ ~ Ⅱ级全麻下行腹部手术、术后自愿接受静脉镇痛的患者, 随机分为A 、B 、C 、D 四组, 每组30 例:A 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阿扎司琼10 mg;B 组进腹探查后静脉注射阿扎司琼10 mg;C 组手术结束接镇痛泵之前静脉注射阿扎司琼10 mg;D 组作为对照组, 不使用阿扎司琼。四组镇痛泵药物配方均为芬太尼按20μg kg 加生理盐水至100 mL, 背景剂量、单次追加剂量、锁定时间均相同。分别于术后4 、8 、12 、24 、48 h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及Ramsay镇静状态评分、恶心呕吐评分及PONV 发生率。结果 各组镇痛后12 ~ 48 h 的VAS 与4 h 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1 或Ρ<0.05);无嗜睡或镇静过深;PONV 发生率, 镇痛后A 组各时段与D 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1 或Ρ<0.05), C 组仅0 ~ 4 h 和4 ~ 24 h 与D 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 B 组各时段与D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Ρ>0.05)。结论 全麻诱导前静注阿扎司琼能有效地预防术后静脉镇痛恶心呕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氯胺酮对七氟烷麻醉下小儿分离焦虑及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的影响。方法: 80名择期行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PCNL)的2~8岁小儿随机分为4组:C组给予生理盐水,K0.5、K0.75、K1组分别在小儿入室前静注氯胺酮 0.5、0.75、1 mg/kg,4组患儿均接受常规七氟烷维持麻醉。评估各组小儿麻醉诱导前分离焦虑评分,记录小儿的拔管时间、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术后恶心呕吐、EA发生率及修正CHEOPS疼痛评分。结果: K0.75、K1组患儿术前分离焦虑评分明显低于K0.5 组及C组(P<0.05),K1组拔管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5),C组EA发生率和CHEOPS评分明显高于3个氯胺酮组(P<0.05),但3个氯胺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75 mg/kg 氯胺酮入室前静注能减少小儿分离焦虑评分、术后疼痛评分及EA发生,且不影响拔管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围手术期应用加巴喷丁对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70例ASA I~II级行择期肺癌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n=35)和对照组(B组,n=35)。A组在术前 2 h 服用加巴喷丁 300 mg,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加巴喷丁 300 mg,tid,持续至手术后 10 d,B组服用安慰剂,方法同A组,两组患者全身麻醉前均行胸椎硬膜外腔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连续术中及术后镇痛3 d。随访患者术后第 0.5、2、4、6个月慢性胸部疼痛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术后第 0.5、2个月,A组疼痛发生率分别为 52.8%、36.1%,B组分别为 57.1%、42.9%(P>0.05);术后第4、6个月,A组疼痛发生率分别为 19.4%、13.9%,B组分别为 25.7%、20.0%(P<0.05)。A组与B组比较,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缩短。两组生活满意度指数B(LSI-B)调查评分在随访的第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口服加巴喷丁可有效预防及降低开胸术后病人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超前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氟比洛芬酯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苏醒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60例ASAⅠ级4~12岁行扁桃体摘除术的患儿,随机分为3组(n=20):对照组(Ⅰ组)、氟比洛芬酯组 (Ⅱ组)、氟比洛芬酯联合右美托咪定组(Ⅲ组),麻醉诱导前分别静注生理盐水 2 mL、1 mg/kg 氟比洛芬酯、1 mg/kg 氟比洛芬酯及 0.5 μg/kg 右美托咪定。所有患儿均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罗库溴铵-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记录3组患儿拔管后各时点血压、心率、麻醉后躁动评分(PAED)和疼痛评分(CHIPPS)、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 Ⅲ组患儿术中和复苏期间芬太尼追加量较Ⅰ组显著减少(P<0.05);3组复苏室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5%、20%和5%,Ⅲ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与Ⅰ和Ⅱ组比较,Ⅲ组恶心呕吐发生率(30%)减少(P<0.01)。与Ⅰ组比较,Ⅲ组心率在拔管后5、10 min 均下降(P<0.05)。Ⅲ组PAED评分在拔管即刻、拔管后5、10 min 较Ⅰ组低(P<0.01),III组CHIPPS评分在拔管即刻、拔管后 5 min 较Ⅰ组低(P<0.05)。3组患儿麻醉后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小儿扁桃体摘除术术前应用氟比洛芬酯联合右美托咪定可以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躁动、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且不影响患儿的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9.
喻君  郭建荣  金孝岠 《金属学报》2008,13(3):340-343
目的 对比观察氯诺昔康和布托啡诺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后镇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 90 例ASA Ⅰ ~ Ⅱ级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氯诺昔康、布托啡诺和生理盐水3 组, 每组30 例。各组患者于术毕伤口疼痛时, 分别静注氯诺昔康8 mg 、布托啡诺1 mg和生理盐水2 mL, 观察并记录各组注药后1 、6 、12 、24 h 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值) 、镇静评分、舒适评分、生命体征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氯诺昔康、布托啡诺组术后各时点VAS 评分、镇静评分、舒适评分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术后镇痛期间生命体征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氯诺昔康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生理盐水组(P <0.05), 注药后1 h 布托啡诺组头晕和嗜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氯诺昔康组(P <0.05) 。 结论 氯诺昔康和布托啡诺对LC 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