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为研究疏水纳米SiO2改性鳞片石墨的分散性能和红外干扰效能,采用粉体特性测试仪测定了改性前后鳞片石墨粒子的流动性。采用气流分散的方式将鳞片石墨粒子分散在烟幕箱中形成烟幕。测试了烟幕的质量浓度和红外光谱透过率。依据搅拌沉降模型,计算得到了烟幕的沉降速度。结果表明,用质量分数为4.0%的疏水纳米SiO2改性鳞片石墨的Carr流动性指数最高,达到了61,同时鳞片石墨粒子的沉降速度也从改性前的2.288×10-3m·s-1降至改性后的1.125×10-3m·s-1,形成的烟幕在3~5 μm 和8~12 μm波段的平均红外光谱透过率也分别从0.3895%和 0.7288%降为0.072% 和 0.176%。疏水纳米SiO2对鳞片石墨表面的物理修饰,有效改善了鳞片石墨粒子的流动性和分散性能,显著提高了鳞片石墨形成烟幕的留空持续时间和红外干扰性能。  相似文献   

2.
纳米镍粉对1.06μm和10.6μm激光的消光性能研究(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香翠  郑卫平 《含能材料》2008,16(5):599-602
在容积为20 m3的烟幕箱中测试了30 g纳米镍粉形成的烟幕对1.06μm和10.6μm激光的消光性能。其质量消光系数分别为1.542 m2.g-1、1.078 m2.g-1,沉降速度为1.035×10-3m.s-1,与常规材料的烟幕性能比较表明,纳米镍粉形成的烟幕消光性能好,悬浮时间长,是一种能有效干扰1.06μm和10.6μm激光的新型烟幕材料。  相似文献   

3.
赤磷对改进型HC发烟剂烟幕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遵宁  潘功配  李毅  关华 《含能材料》2002,10(3):128-131
以改进型HC发烟剂为基础配方,试验研究了发烟剂中赤磷的含量对所成烟幕的红外光谱透过率,初始浓度和沉降速度及烟幕粒谱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烟剂中不含赤磷时,其烟幕在8-14μm波段的红外光谱平均透过率为22.4%,当发烟剂中赤磷含量为10%时,形成的烟幕在8-14μm波段的红外光谱平均透过率降至7.8%。  相似文献   

4.
基于二氧化硅(SiO_2)具有良好的红外透光和散射性质,探索其在单向透射烟幕配方中的应用。基于米氏散射理论分析了烟幕云团具有单向透视性能的干扰机理。其次,利用OPAG33傅立叶变换红外遥测光谱仪测试含有不同晶型SiO_2烟幕的红外透过率。结果表明:SiO_2可以作为中远距离的单向透射红外烟幕材料,在15m距离内,当烟幕位置发生变化时,红外透过率发生明显变化。说明SiO_2粒子具有良好的前向散射性能,其衰减特性与粒子的粒径和形状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碳纳米管/石墨烯/碳复合材料在3~5μm和8~14μm中远红外波段烟幕干扰方面的应用,用液相法制备了碳纳米管/石墨烯/碳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比分析了石墨烯、碳纳米管和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技术,对比分析了三种材料的静态红外吸收能力。基于烟箱实验,测试了石墨烯、碳纳米管和复合材料对3~5μm、8~14μm中远红外的透过率,并根据"朗伯?比尔"定律计算了烟幕的平均质量消光系数。结果表明,经过沥青碳化,以沥青碳为骨架,碳纳米管与石墨烯形成的复杂网状空间结构的烟幕干扰复合材料,抑制了碳纳米管的结团和石墨烯的堆叠现象,改善了悬浮性。针对3~5μm波段,计算得到碳纳米管、石墨烯及碳纳米管/石墨烯/碳复合材料平均红外透过率分别约为9%、10%和5%,复合材料的有效遮蔽时间相比碳纳米管、石墨烯分别增加了约13%和21%;对8~14μm红外波段的平均红外透过率分别约为3%、5%和4%,复合材料有效遮蔽时间相比碳纳米管、石墨烯增加了约28%和13%。碳纳米管/石墨烯/碳复合材料改善了单一碳材料的悬浮性能和红外光谱吸收性能,对中红外的干扰性能增强,对远红外的干扰性能有所下降,但有效干扰时间仍有所提高,其远红外干扰性能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6.
层状超分子烟幕材料红外干扰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不同粒径的碳酸根插层水滑石(Mg Al-CO3-LDHs),经过硬脂酸表面疏水改性,最终制备得到具有疏水性的层状超分子烟幕材料。利用XRD、SEM、FTIR等手段进行结构表征,并采用烟箱对其红外干扰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10μm的层状超分子烟幕材料在3~5μm和8~14μm的红外辐射具有显著的衰减效应,经过助剂复配后衰减率可达95%以上;此外,层状超分子烟幕材料还具有非导电、易清洗、绿色环保等优点,有望成为新一代抗红外烟幕材料。  相似文献   

7.
为选择性能优良的红外与激光烟幕遮蔽材料,在烟幕箱中测试研究了3000目、6000目和10000目石墨形成的烟幕对红外与10.6μm激光的衰减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粒度石墨对红外与10.6μn激光均具有显著的衰减作用,当烟幕浓度为1.5g·m-3时,石墨对红外与10.6μm激光透过率均小于30%;随着粒度减小,石墨对红外与10.6μm激光的衰减能力逐渐增强,烟幕浓度达到3.5g·m-3时,对红外热像仪可实现完全遮蔽干扰.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对抗多模导引头,通过原位反应和复合配药技术制备一种多频谱干扰剂,同时根据发烟弹的使用预期设计、制造多频谱干扰剂配套的发烟组件。通过烟箱实验分析多频谱干扰剂的红外透过率、毫米波衰减值、可见光透过率,基于朗伯比尔定律计算其在红外、可见光波段的质量消光系数。运用静爆法对发烟组件与多频谱干扰剂的匹配效果进行测试,得到发烟组件的发烟过程、有效烟幕宽度和持续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多频谱干扰剂在1~3μm、3~5μm、8~14μm的红外透过率分别为1.98%、3.04%、8.11%,3 mm、8 mm波的衰减值分别可达-14.52dB和-11.76d B,0.4~0.8μm可见光透过率为6.96%;1~3μm、3~5μm、8~14μm、0.4~0.8μm的质量消光系数分别为1.28m2/g、1.14m2/g、0.82m2/g、0.87m2/g;烟幕持续时间大于60s,有效烟幕宽度大于60m;装填多频谱干扰剂的发烟组件具有良好的遮蔽能力,成烟迅速,形成的烟幕云团稳定,是干扰多模导引头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红磷烟幕使用特性及其对红外激光的最佳消光直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玄玉  潘功配 《兵工学报》2007,28(9):1138-1143
在中型烟幕柜中测试了红磷烟幕的粒度分布,计算了红磷烟幕的发烟能力和自由沉降速度以及对多种波长电磁波的衰减系数,分析了红磷烟幕的多波段消光特性及其在组合烟幕中的应用。研究表明:红磷烟幕平均直径分布在0.5~13μm;发烟能力3.9—22.9;对可见光至14μm红外的衰减系数分布在200/m~41.67/m;沉降速度远小于0.007 m/s并具有良好的组合使用特性。根据Mie理论计算了多种直径红磷烟幕粒子对1.06 μm、3.39 μm和10.6 μm激光的散射、吸收和消光效率因子。分析表明:直径显著小于入射波长的烟幕粒子的消光作用中吸收效应居主导地位;随着粒子直径增大散射效应逐渐增强;当烟幕粒子的尺度接近入射波长时散射和吸收效应趋于一致;红磷烟幕粒子对10.6μm和3.39弘m红外激光辐射的最佳消光直径分别为9.0μm和4.0μm.  相似文献   

10.
几种纳米氧化铝的红外消光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在中型烟幕试验柜中,对八种α型和γ型纳米氧化铝粉体气溶胶在3~5μm与8~14μm波段的红外消光特性进行了测试对比。利用KBr压片法测试了样品的红外光谱,给出了样品的晶型、平均粒度和比表面积等特征数据。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铝对红外具有良好的消光作用。纳米氧化铝气溶胶在3~5μm和8~14μm波段的最大质量消光系数分别为1.798m2·g-1和1.940m2·g-1;γ型纳米氧化铝的红外平均透过率普遍小于α型;比表面积越大、纳米氧化铝粒子平均直径越小对红外的消光性能就越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朱晨光  吕春绪  王俊  魏峰 《含能材料》2009,17(4):482-485
为了减少烟幕温度对8-14 μm波段烟幕透过率的影响,分析了有红外辐射源和没有红外辐射源的燃烧型红外烟幕的透过率.结果发现两种情况下5 g发烟剂被点燃后的透过率分别是40%-50% 和15%-20%,燃烧形成的红外烟幕导致烟幕云团具有很强的红外辐射.为此提出了减差修正法,烟幕的透过率通过减去没有红外辐射源时的透过率得到修正,5 g发烟剂的透过率减小为25%-35%.  相似文献   

12.
气凝胶基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及其红外遮蔽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以二氧化硅气凝胶颗粒材料为骨架的复合型抗红外烟幕的制备及其红外波段遮蔽性能,分别将硝化棉、硝酸钠充填到气凝胶内部孔道中制备出气凝胶/NC、气凝胶/NaNO_3两种复合材料,将其掺杂到常规发烟剂中制备几组复合发烟剂,并对发烟剂红外遮蔽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掺杂气凝胶/NC复合材料的发烟剂所形成的烟幕对红外具有明显的遮蔽效果,8~14μm波段红外透过率低至3.37%;当气凝胶复合材料的掺杂量为7%时,烟幕对红外的干扰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王玄玉  潘功配 《含能材料》2007,15(6):612-615
为了提高红磷烟幕对10.6μm激光的消光性能,在中型烟幕试验柜中分别测试了纳米氧化铝气溶胶、红磷及其组合烟幕对10.6μm激光的质量消光系数。在空气相对湿度为40%的条件下,纳米氧化铝气溶胶、红磷及其组合烟幕对入射功率为1.0W的10.6μm激光的平均质量消光系数分别为0.222,0.298,0.449m2.g-1。根据试验结果,纳米氧化铝气溶胶和红磷烟幕组合使用后可以显著改善纳米氧化铝粉体的分散特性,并使得红磷烟幕对该波段激光的质量消光系数提高50.7%。  相似文献   

14.
短切碳纤维云团对毫米波/红外复合干扰性能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研究短切碳纤维云团对毫米波/红外的复合干扰性能,构建了实验测试平台。在静风条件下进行了1.5 mm/4 mm碳纤维爆炸分散实验。研究了爆炸分散云团形成过程。测试并分析了云团对3 mm波、8 mm波和8~14μm红外的干扰性能。结果表明,爆炸方式能够有效分散短切碳纤维。在实验的弹体结构和装填参数条件下能够形成稳定的烟幕云团,呈现优良的毫米波/红外复合干扰性能。对毫米波和红外的最大衰减大于95%。对3 mm波的有效作用时间(单程衰减分贝数≥5.2 d B)不小于1 min,对8 mm波能达到30 s以上,对红外靶标的有效遮蔽时间(衰减率≥85%)大于20 s,碳纤维长度的变化对毫米波干扰性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为测试膨胀石墨烟幕红外激光消光特性,在分析膨胀石墨烟幕消光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测量其在不同时段的烟幕平均质量浓度和平均激光透过率,得到了膨胀石墨烟幕对1.06μm近红外和10.6μm远红外激光的质量消光系数分别为1.149 8m<'2>/g和0.820 5m<'2>/g.结果表明,膨胀石墨烟幕对两个波长的红外激光具有良好的消光和干扰效果,在光电对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在红磷发烟剂中分别加入四氧化三铁、三氧化二铁、氧化锰、硝酸铯、硝酸锶等氧化剂和可燃剂金属镁配制成六种发烟剂,在烟幕试验柜中测试了这六种不同配方烟幕的成烟时间、沉降速度和对10.6μm激光消光系数。研究表明,硝酸铯或硝酸锶作氧化剂时,烟幕的成烟时间分别为20 s和15 s,沉降速度分别为0.0021 m.s-1和0.0019 m.s-1,可以改善发烟剂的燃烧性能,而且烟幕对10.6μm激光的消光能力提高了41.9%和38.7%,因此,硝酸锶更适合作红磷烟幕的氧化剂。  相似文献   

17.
陈宁  陈厚和  潘功配 《含能材料》2005,13(2):103-105
针对太空环境高真空的特殊性,为了研究抗红外烟幕在太空中的适用性,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真空度下,燃烧型抗红外烟幕对近红外波段(0.76—0.95μm)辐射的衰减性能,结果表明,烟幕透过率随着真空度由0.1MPa升高到0.04MPa逐渐增大,并且各相邻真空度间的透过率增幅基本一致;分析表明随着真空度的升高、烟幕炭黑含量的减小、烟幕质量浓度的降低,烟幕红外衰减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18.
在丙二醇水溶液中添加Ti O2纳米颗粒和表面活性剂,制备成相对均匀稳定的多相体系,经超声空气雾化形成微细气溶胶,通过实验研究了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纳米Ti O2和纳米石墨片对红外衰减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对于基液,添加纳米Ti O2能够有效降低红外辐射透过率,添加5.0 wt%Ti O2纳米颗粒后3~5μm红外透过率降低39.5%,8~14μm红外透过率降低25.6%;在同样的颗粒质量浓度和喷雾压力下,相对于添加Ti O2纳米颗粒,添加纳米石墨片形成气溶胶的红外衰减率在3~5μm波段有所降低,在8~14μm波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烟幕透过特性对激光寻的武器制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某激光制导武器(1.064μm)的数学仿真平台,提出了烟幕对抗激光制导武器的仿真方法;研究了烟幕的干扰效果;给出了典型战场气象环境和3种典型投弹方式下不同透过特性(T=0%~100%)的烟幕对抗激光制导武器的仿真结果,对烟幕干扰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当烟幕透过率T>69%时,对激光制导武器的制导无影响;当烟幕透过率T<15%时,对激光制导武器的制导有严重影响,致使激光制导武器飞行发散。  相似文献   

20.
一种燃烧型抗红外/毫米波双模发烟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对抗红外,毫米波双模制导武器系统,研制了一种以可膨胀石墨、富碳化合物作为主要成烟组分的新型发烟剂。介绍了发烟剂配方,并就该药剂在烟箱内产生的烟幕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显示,烟幕对35μm、8一14μm红外辐射的透过率小于15%,对3mm、8mm波衰减值大于10dB,实现了—剂干扰多频谱的发烟剂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