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靖 《市政技术》2020,(2):185-188,195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解决城市内涝、黑臭水体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的海绵化改造技术能降低对已建城区的影响。以福建电信小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已建城区海绵化改造方案。针对改造要点,详细讨论了汇水分区设计方案,并且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年径流污染控制率2项指标进行了核算。项目的成功实施为福州市已建城区海绵化改造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沈敏  王沛永  贾海花  阳烨 《风景园林》2020,27(10):85-9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是在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过程中源头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以西宁市试点区湟水花园为例,探讨在西北地区半干旱气候条件下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方法和技术,实现径流控制、削峰延时、环境提升等综合目标。利用地表组织径流雨水,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调蓄雨水,并局部结合管渠排水的方式,增加了小区雨水调蓄、传输、排水能力。在3年一遇2 h降雨条件下,小区2处雨水管网排出口流量值分别降低了44.07%、50.38%,峰值时间分别延迟了5、3 min,起到了一定的削峰延迟效果;在50年一遇的降雨条件下,小区无内涝积水现象。同时,通过构建SWMM模型,以2018年全年连续降雨进行模拟,得出小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2.5%,实现了设计目标要求;充分说明了湟水花园采用的改造方法成功有效,能够为今后西北半干旱地区老旧小区的海绵化改造提供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3.
为实际解决城市道路中小范围雨水滩积的问题,完善城市排涝防洪体系,以九江市城市内涝点整治为例,研究分析城市内涝点的积水成因,在此基础上总结形成“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的城市内涝防治理念。采用InfoWorks ICM软件建立雨水管道排水模型,对现状长江大道雨水管过流能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现状雨水系统不满足暴雨重现期和排涝标准。工程通过采取“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末端控制”系统性技术和长江大道积水点改造措施,将雨水管道提升至2年一遇排放标准及30年一遇排涝标准。  相似文献   

4.
西北某市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而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解决水土流失、城市内涝、水环境污染、干旱缺水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以该市某学校地块的海绵城市改造为例,介绍了黄土高原寒冷地区学校海绵城市改造工程的设计思路和技术路线。通过系统化方案梳理,以年径流总量控制为主要目标、兼顾污染控制和雨水资源化利用,从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末端治理、雨水回用和项目效益等多方面对学校海绵城市改造进行了分析,结合"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实现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1%的目标,可为低影响开发技术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寒冷湿陷性黄土地区学校海绵城市改造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道路雨水系统是连接源头地块和末端水体的重要输水通道,道路传统排水方式存在排涝压力大、径流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等严峻问题。而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雨水系统的建设目标既包括针对中小降雨的径流污染与总量减排控制要求,也包括针对不同重现期暴雨的大、小排水系统等综合设计要求,还涉及道路路面和景观功能的完善和提升。因此,综合设计必然涉及道路、市政、园林等多专业的合作。阐述了既有道路改造如何进行源头控制、小排水和大排水设施的合理设计与衔接,以及系统优化;结合池州市海绵城市示范项目——"齐山大道"工程实例,阐述了如何整体考虑道路上下游关系和红线内外场地条件等,合理构建多目标海绵型道路雨洪控制利用系统,有效利用现状道路及周边土地资源,合理处理空间、竖向、绿地景观等场地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优化整体方案,综合解决年径流总量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道路内涝防治等问题,保护周边湿地生态环境,提高项目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6.
保障城市排水安全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宁波慈城新城建设尊重自然本底,探索可持续发展建设路径,科学构建了"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调蓄"的排水防涝系统。通过道路及河道生物滞留带布置,以及新建项目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管控,实现了源头径流削峰减量。针对20年一遇的内涝防治标准,通过合理的竖向组织及中心湖生态调蓄空间的建设,实现了新城片区超标径流蓄排平衡,降雨期间大大减小了城市下游的排水压力,保障了城市排水安全。  相似文献   

7.
润玉园小区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应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对其进行雨水设施体系和中心湖的改造,从而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5%、SS控制率 45%、水体为地表水Ⅲ类水质的目标。此项设计中充分利用场地现状、当地材料、乡土植物等因素,综合构建了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全过程海绵系统,通过LID设施组合,如雨水花园、植草沟、人工湿地、生态修复等,实现了85%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排水防涝标准达标,满足水量控制、内涝防治、水质控制等要求。  相似文献   

8.
正据报道,作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通州区海绵城市改造不断加速,近期20余个改造项目已全面启动。预计年底前,改造项目75%的雨水径流将会就地消纳和利用。2018年年底前,通州试点改造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将达到75%,也就是年均总降雨量75%的雨水不会形成径流,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9.
武汉一直饱受城市内涝困扰,并影响城市形象和发展,尤其是临湖区。在分析武汉市自然条件、排水和内涝现状的基础上,以南湖地区为例,从排水体制、调蓄管控、排水标准和能力、城市建设模式等4个方面总结了武汉临湖建成区的渍水原因,并提出了推进源头径流控制减排、补齐排水系统短板建设、优化局部排涝方案、优化水系调蓄管理调度等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低洼地区的排水一直是城市内涝防治的重要节点,由于采用传统推理公式计算设计的排水防涝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对暴雨下可能出现的积水点做出合理的预测,也不能对管网排水能力、泵站抽排模数提出合理的量化依据,这会对排水防涝系统规划设计的合理性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此问题,以茅洲河流域的典型片区为例,通过构建水力模型对排水防涝规划方案和暴雨积水点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对管网改造方案、泵站规划与改造方案、用地与竖向调整的方案进行校核优化调整,以达到深圳市50年一遇的内涝防治标准。  相似文献   

11.
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大多来源于自上而下的直接赋值,较少校核其目标的可达性。基于城市综合流域排水模型系统软件InfoWorks ICM,建立经率定验证的产-汇流、管流及SUDS等系列模型,模拟典型用地不同海绵设施配置方案下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以此为基础,由点及面计算排水分区层面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并利用模型从侧面进行校核,验证目标的可达性;基于校核结果,制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用图斑,为实际应用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12.
针对武汉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在青山海绵示范区内构建了基于Info Works ICM的排水管网模型。利用Info Works ICM通过一维模拟实现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评估,通过二维模拟实现内涝风险评估。模型模拟得出,武汉市青山海绵示范区仅46.3 km、约15.2%的排水管涵可以满足3年一遇降雨重现期的设计要求,排涝泵站尚不足以满足3年一遇降雨重现期的设计要求;示范区内涝高风险区和中风险区面积分别占示范区面积的2.7%和1.5%。  相似文献   

13.
暴雨与内涝是我国城市遇到的普遍问题,管网病害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因素。为了评估排水管网对城市内涝的的影响,本文以广州市一典型内涝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WMM模型,将研究区内排水系统进行概化,模拟不同强度暴雨情景下的节点积水和管渠过流量。模拟了管道不同病害情形下的内涝情景,考察不同强度雨量下内涝点数量、积水程度和管网负荷。研究表明内涝的原因是原有管道设计标准偏低、淤积和管道堵塞。对排水管实施清淤、局部加大管径后,可基本防治1年一遇暴雨,显著改善3~5年一遇暴雨的排水状况。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立排水管网数学模型对城市现状的排水系统能力进行评估是当前较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基于InfoWorks ICM建立2D耦合的上海某区域排水管网模型,并对其区域的管道超负荷状态及内涝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分析。结果显示,整个排水管网系统有50%以上的管道因自身设计标准不足而在3 a一遇的重现期下处于超负荷状态,可评估为现状排水管网系统的排水能力未达到3 a一遇的排水设计标准;5 a一遇的重现期下不存在内涝高风险区。评估结果可为下一步管道提标改造提供判断依据,同时也为城市内涝灾害紧急预警方案的编制及智慧水务平台的搭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海绵城市是现代化的新理念,对缓解城市洪涝灾害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象起到重要作用。结合工程实例,通过现状分析、汇水分区、控制目标等内容提出了一些低影响开发技术,根据低影响技术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统计出该项目的海绵设施指标。  相似文献   

16.
以海绵城市试点山地型校园海绵化改造为工程背景,通过对下垫面的构成特点、校园总体高程情况、排水系统构成、空间功能布局以及当地水文地形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以控制雨水径流总量为目标,针对阶梯型山地校园特点制订了特色方案。海绵化改造主要从管网改造、雨水利用、景观绿化三个方面进行,研发出了功能分类、分区汇水、上蓄下用、多级滞留、分级处理的海绵化改造方法,并预估评价了工程应用效果。工程实施后,实际运行效果良好,优于预估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某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在制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规划区的河流水系、地形条件等因素,提出基于流域、排水分区、地块三个层面的海绵城市建设分区管控策略,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进行逐级分解。以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强制性指标,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和绿色屋顶率等指导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城市防洪系统与排涝系统的衔接,以厦门北高铁站为例,构建了基于InfoWorks ICM模型的防洪排涝系统。通过模拟50年一遇暴雨工况下地面内涝积水情况,并与实际积水点对比,发现该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模型模拟厦门北高铁站在不同设计暴雨重现期下的雨水管网排水能力、内涝积水深度、河道水面线。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解决防洪系统与排涝系统之间的衔接问题,通过雨水管网和防洪河道的规划布置,使得该区域能满足百年一遇的防洪及排涝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评价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成果、积累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相关数据、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建设经验,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建立了监测评价体系。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 51345—2018)的要求,以嘉兴市典型海绵改造小区烟波苑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合理的监测方案,有效监测其海绵改造后各项出流数据,计算监测期间该项目的径流总量控制率。同时利用监测数据对该项目DigitalWater排水模型进行率定与验证,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对监测数据与排水模型模拟数据的双重分析,提高了项目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计算准确性及科学性,更好地支撑该项目的海绵改造效果定量化考核评估,并可为同类型小区海绵改造提供相关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20.
极端天气带来的暴雨频发导致许多城市发生洪涝灾害,为系统整治城市排水排涝工程,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提出市政排水管网与城市排涝系统相衔接的理念。基于该理念,介绍了市政排水与城市排涝两套排水系统集水区域衔接、暴雨标准衔接、排水管道出口水位衔接的具体办法,并将其应用于广州市南沙新区起步区排涝规划设计中,其结论可为滨海城市的排水治涝作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