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溶液燃烧法,分别以Ni(CH3COO)2·4H2O、Ni(NO3)2·6H2O、NiCl2·6H2O和NiSO4·6H2O为镍源制备系列Ni/Al2O3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N2吸附-脱附、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表征手段,进一步揭示了镍源对合成Ni/Al2O3催化剂结构与其催化加氢性能间的构效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以Ni(CH3COO)2·4H2O为镍源制备的Ni/Al2O3催化剂比表面积最大,达到225m2·g-1,最大孔容0.39c...  相似文献   

2.
李石雄  黄元浩  廖蓓玲 《化工进展》2020,39(z1):175-179
在配合物的水热合成过程中往往可以发现新的化学反应和催化机理。本文通过[Zn(L)2·(H2O)2·(NO3)2](L=4(3H)-喹唑酮)配合物在130℃催化乙腈分子中的CC键断裂,原位合成化合物2-甲基-4(3H)-喹唑酮。利用红外、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分析2-甲基-4(3H)-喹唑酮和[Zn(L)2·(H2O)2·(NO3)2]的结构,结果表明[Zn(L)2·(H2O)2·(NO3)2]和2-甲基-4(3H)-喹唑酮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三组温度控制实验表明,温度对2-甲基-4(3H)-喹唑啉酮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温度高于130℃有利于该催化反应的进行。采取电喷雾质谱表征2-甲基-4(3H)-喹唑酮的形成机理发现,[Zn(L)2·(H2O)2·(NO3)2]催化乙腈分子中的CC键断裂,生成(CN)2和·CH3。·CH3有选择性地引入到4(3H)-喹唑酮中的C原子和N原子之间。本文对原位引入CH3有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CO2加氢制甲醇既能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气温升高问题,也能促进CO2的资源化利用,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对Cu-Zn-Al水滑石(CZA-LDH)开展改性研究,以Cu(NO3)2·3H2O、Zn(NO3)2·6H2O和Al(NO3)3·9H2O为原料,以NaOH和NaCO3为沉淀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CZA-LDH,并在制备过程中引入聚乙二醇(PE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三乙醇胺(TEA),焙烧后得到4组催化剂。XRD、FT-IR、N2吸附-脱附、SEM表征结果及催化性能测试数据表明,引入TEA的CZA-LDH焙烧后得到的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CZA-LDO-TEA)表现出最优的性能。这是因为TEA 能够破坏表面晶体结构,促进催化剂中CuO组分的还原,提高了 CO2的化学吸附能力,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CO2转化率。  相似文献   

4.
袁林  陈滢  刘敏  王婷庭 《化工进展》2020,39(7):2907-2914
以铁改性纳米纤维素[Fe(OH)3@CNFs]为吸附剂进行动态吸附除磷试验,探究了不同柱高和不同流速对Fe(OH)3@CNFs吸附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柱填充越高(6~16cm),进水流速越慢(5~10mL/min),吸附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越长,越有利于Fe(OH)3@CNFs对磷的动态吸附。采用NaOH溶液对吸附剂解吸进行原位再生,再生后吸附柱对磷的吸附量为原吸附柱的83%,表明Fe(OH)3@CNFs材料具有较好的再生能力。通过Yoon-Nelson模型计算吸附50%目标污染物所需的时间,拟合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偏差在1.8%~6.9%之间,表明Yoon-Nelson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Fe(OH)3@CNFs材料对磷的动态吸附行为。使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吸附机理进行分析发现Fe(OH)3@CNFs材料对磷具有吸附能力,并且吸附后主要以FePO4和Fe2(HPO4)3的形式存在。利用吸附柱对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进行动态吸附,在流速为10mL/min、填装高度为12cm的条件下,饱和时的吸附容量为34.5mg/g。  相似文献   

5.
以Co(NO3)2·6H2O和尿素为原料制备了9种Co3O4催化材料,考察了其对水中酮基布洛芬(KTP)的催化臭氧氧化降解效能。结果表明,与单独臭氧氧化相比,所制备的Co3O4对水中KTP的催化臭氧氧化降解率提高了12.0%~63.8%,且在n[Co(NO3)2·6H2O]:n(尿素)=4:1、煅烧温度400℃下制备得到的Co3O4催化剂催化活性最高。SEM、XRD、FTIR、XPS、BET等表征分析显示,该Co3O4催化剂表面呈覆盖细小微粒的球状颗粒,晶相为立方相,且表面含有丰富的羟基,表面羟基密度为1.075×10-5 mol/m2。机理研究证实,Co3O4对水中KTP的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降解...  相似文献   

6.
以硝酸钴(Co(NO3)2·6H2O)为钴源,考察了不同沉淀剂(6 mol/L氨水、1 mol/L NaOH溶液、饱和碳酸铵溶液)对Co3O4吸附2,4-二氯苯酚(2,4-DCP)性能的影响。考察了焙烧温度、pH值、沉淀剂种类、吸附剂用量、2,4-DCP初始质量浓度对Co3O4吸附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离子干扰实验。结果表明,焙烧温度为300℃、pH=9.0、沉淀剂为1 mol/L NaOH时,Co3O4对20 mg/L 2,4-DCP吸附性能最佳。Co3O4对2, 4-DCP的动力学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方程符合Langmuir方程,吸附过程以单分子层化学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7.
王博  姚英 《山西化工》2024,(2):16-19
本文以五水合硝酸铋[Bi(NO3)3·5H2O]、二水合钨酸钠(Na2WO4·2H2O)及水合硝酸镧[La(NO3)3·n H2O],为主要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La-Bi2WO6催化剂,光催化降解以甲基橙为模型反应的染料废水,通过可见分光光度计,对模型污染物的吸光度进行测定进而得出降解率。主要研究了镧掺杂量、水热温度、水热时间等条件对La-Bi2WO6光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设计并优化实验条件,分析各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当镧掺杂量为5.5%,178.69℃下,时间为3.89 h时,制备的La掺杂钨酸铋光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张凯  吉芳英 《精细化工》2023,40(2):380-387+397
以牛粪、双氰胺(C2H4N4)和Ce(NO3)3·6H2O为原料,通过微波水热法制备了具有高催化性能的铈氮改性水热炭(Ce-N-HTC),采用XRD、元素分析、SEM、TEM、FTIR和XPS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对其活化过硫酸钾降解盐酸四环素(TCH)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pH=7.0下,Ce0.3-N-HTC{m[Ce(NO3)3·6H2O]/m(双氰胺)=0.3}对TCH 70 min内的降解率可达90.3%,且HCO3对TCH降解率的影响较大。竞争性自由基猝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测试表明,Ce0.3-N-HTC可通过自由基(·OH)和非自由基(1O2)两种途径实现对TCH的降解,循环使用5次对TCH的降解率仍能保持在75%以上。  相似文献   

9.
以MgCl2·6H2O和NH4HCO3为原料,CH3COONa·3H2O为形貌控制剂,采用沉淀结晶法制备MgCO3·3H2O晶须,考察了不同添加量的CH3COONa·3H2O对晶须结晶过程和形貌的影响,并研究了晶须在该体系中的生长机制。结果表明:当体系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23%的CH3COONa·3H2O时可以成功制备长径比约为30的棒状MgCO3·3H2O晶须,CH3COONa·3H2O的存在促进了MgCO3·3H2O晶须的形成。该体系中晶须的生长过程:首先形成无定形的4MgCO3·Mg(OH)2·4H2O,之后无定形4MgCO3·Mg(OH)2·4H2O逐渐转变为MgCO3·3H2O并生长成较大长径比的棒状MgCO3·3H2O晶须。这是因为CH3COONa·3H2O电离产生的Na +选择性吸附在MgCO3·3H2O晶体轴向的(101)晶面,抑制了该晶面生长,而径向晶面生长速率未受到影响,从而促使无定形MgCO3·3H2O生长成棒状晶须。  相似文献   

10.
李京卫  唐志伟  王昊 《化工进展》2021,40(Z1):163-167
基于当前对KAl(SO4)2·12H2O蓄热性能研究较少且很少有蓄热装置应用KAl(SO4)2·12H2O作为相变蓄热材料的问题。对KAl(SO4)2·12H2O的制备和蓄热性能进行了总结以及热力学性能分析,得出环境温度及初始温度对相变材料?效率影响较小,终止温度对?效率影响较大;当初始温度为328K,环境温度288K时,最佳终止温度为370K。同时,针对KAl(SO4)2·12H2O应用于移动蓄热装置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液相率、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本文研究表明KAl(SO4)2·12H2O是一种性能良好的低温蓄热材料。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溶液法制备了K2Ba[B4O5(OH)4]2·8H2O,并将其进行热处理制备得到了KBaB5O9,利用XRD、FT-IR、TG-DTA-DTG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分析研究了由K2Ba[B4O5(OH)4]2·8H2O热处理制备KBaB5O9过程中的物相变化过程,其物相变化经历脱结晶水、脱羟基、重结晶、再分解、熔融再结晶5个阶段,其中结晶水的脱失分两步进行。运用Kissinger法、Flynn-Wall-Ozawa法、Šatava-Šesták法对K2Ba[B4O5(OH)4]2·8H2O结晶水第二步脱失过程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可知K2Ba[B4O5(OH)4]2·8H2O结晶水第二步脱失过程的活化能Es为151.94 kJ/mol,指前因子的对数值lg As为21.25 min-1,机理函数G(α)=(1-2α/3)-(1-α)2/3(其中α为转化率)。  相似文献   

12.
为阐明H2O2/Fe2(MoO4)3体系脱硝过程中H2O2吸附分解及NO氧化行为,基于DFT方法首次计算了H2O2和NO分子单独及二者同时在Fe2(MoO4)3表面的吸附构型,并通过考察吸附能、Mulliken电荷及氧化路径等特性揭示H2O2催化分解和NO氧化的微观机制。结果表明:H2O2在Fe2(MoO4)3表面易分解为活性自由基,而NO则以分子形式吸附;H2O2和NO共吸附时,H2O2优先吸附于催化剂表面并随后分解,NO则分别被H2O2分解产...  相似文献   

13.
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定量海藻酸、Zn(NO3)2、Mn(NO3)2、H3BO3体系中Ca(NO3)2-Mg(NO3)2-H2O的相平衡关系,绘制0℃、10℃、20℃下的水盐体系相图,并根据相图制备了多种配方的液体水溶肥料产品。浸种实验表明,Ca、Mg、Zn、Mn、B、海藻酸质量浓度分别为71.00、36.20、16.15、8.09、2.02、0.106 1 g/L的配方水溶肥料400倍稀释液浸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负载Zr(Ⅳ)的水解废弃皮革对氟离子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雪  罗学刚  周建 《化工学报》2016,67(4):1368-1377
将锆(Ⅳ)负载在通过氢氧化钠(NaOH)水解的粒状废弃皮革上制备出新型氟离子(F-)吸附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分析(EDX)、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分析(FTIR)等方法研究了该吸附剂对水溶液中F-的吸附特性及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研究条件下,粒状废弃皮革与Zr(NO3)4·5H2O最优的质量比为1:3;该吸附剂对F-的最优吸附pH为4;该吸附剂对F-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拟合得出对F-的饱和吸附量为30.56 mg·g-1;吸附动力学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属化学吸附,F-以离子交换的形式代替羟基(-OH)与吸附剂中的Zr(Ⅳ)结合形成稳定的化学键,从而达到吸附水溶液中氟离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纳米复合金属氧化物对高氯酸铵(AP)热分解的催化作用,以Bi(NO3)3·5H2O、Fe(NO3)3·9H2O和GO为前驱体,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铁酸铋/石墨烯(BiFeO3/rGO)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RD、FT-IR、XPS、TGA、SEM和TEM等对所制备样品的结构、粒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采用差热分析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的BiFeO3/rGO纳米复合材料对AP热分解过程的影响,分析了BiFeO3/rGO对AP热分解的催化机理及其对AP热分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rGO的引入有效阻止了纳米BiFeO3颗粒的团聚,大大增加了比表面积;当BiFeO3/rGO纳米复合材料的质量分数为4%时,AP的高温分解峰降低最多,达167℃,表观分解热增加了1631J/g,达2518J/g,表观活化能从172.07kJ/mol降低至128.35kJ/mol,表明所制备的BiFeO3/rGO纳米复合材料能有效催化AP的热分解。  相似文献   

16.
李威  王秋旺  曾敏 《化工学报》2021,72(5):2763-2772
以水合盐K2CO3·1.5H2O和膨胀石墨(EG)分别作为化学蓄热材料和多孔基质,研制了复合储热吸附剂K2CO3@EG。对该复合吸附剂和未掺杂膨胀石墨的纯水合盐就脱附储热、吸附性能、循环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吸附剂所需的脱附温度降低,对吸附质的吸附动力学性能也有明显提升且可有效避免潮解现象。经过连续15次的脱附-水合循环实验后,纯盐和复合吸附剂的储热密度分别下降27.6%和10.9%。此外,对储热单元的数值研究结果初步验证了该蓄热体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蒙脱石(001)面与水合稀土离子La(H2O)3+10的相互作用对La(H2O)3+10在蒙脱石表面吸附的影响,分别计算了蒙脱石Na-(001)面(存在钠离子的面)和None-(001)面(不存在钠离子的面)与La(H2O)3+10相互作用的吸附能,距离最近的各原子的分态密度、电子转移以及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存在Na离子的Na-(001)面吸附能更大,La(H2O)3+10在Na-(001)表面能更稳定的吸附。La(H2O)3+10的Ow(水合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和Na-(001)表面的Na、None-(001)表面Of(表层暴露出来的氧原子)和La(H2O)3+10的Hw(水合水分子中的氢原子) 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La 原子转移到Na-(001)表面的电荷(0.44 e)大于None-(001)表面(0.16 e)。Na—Ow作用强度大于Of—Hw,La(H2O)3+10在蒙脱石Na-(001)面的吸附强度比在None-(001)面更强,可推断层间Na离子增强了La(H2O)3+10在蒙脱石(001)表面的吸附强度。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共沉淀法成功合成了分布均匀的针棒状C-La(OH)3复合材料,以实现水体中磷酸盐的有效去除。通过一系列实验考察了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溶液pH和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并通过循环再生实验考查了吸附材料的重复利用性能。结果表明C-La(OH)3对磷酸盐的吸附过程是吸热过程,在25℃条件下吸附量为48.681 mg/g,吸附材料可以循环使用五次,是一种既高效又经济的除磷材料。  相似文献   

19.
以生物质活性碳为碳基体,选取Fe Cl3·6H2O、Fe SO4·7H2O为铁源,通过化学共沉淀法、水热法两种方式制备出磁性Fe载入的多孔生物质碳材料。利用N2吸附脱附(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共沉淀法制备的磁性生物质碳的表面积为596.9m2·g-1,对罗丹明B的最大吸附量可达到241.53mg·g-1。进一步研究表明,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线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以MnSO4、KMnO4为原料合成MnO2,通过在反应中添加In(NO3)3·H2O在其表面形成In2O3包覆层,经XRD、SEM表征发现包覆层并未明显改变MnO2的晶体结构,但改善了颗粒分布情况。通过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测试和电化学阻抗测试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1 A/g的测试条件下,包覆n(Mn)/n(In)为1∶0.03的样品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06.3 mAh/g,经100次充放电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5%,In2O3包覆层能够有效提高正极材料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