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寻找自然原野在风景园林推动人类健康中的源头与基本作用,以及基于原野旷奥空间、建立风景感应健康世界的"元素周期表"为目标,尝试以风景旷奥空间感受及其测度为主线,探寻自然原始空间环境的健康与疗愈作用。追溯分析了"景分内外""景分旷奥""主客合一"的中国风景源头;回顾了风景旷奥理论的研究进程,从空间环境促进生命健康出发,探讨了风景旷奥的健康作用,提出并分析了空旷型、奥秘型和复合型3种原野的旷奥感受特征及其在生理、心理和精神3个层面上对于人类健康的作用,揭示了原野旷奥感应对于人类健康与疗愈的积极作用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陈从周先生100周年诞辰之际,阐述云南安宁陈从周园林文化纪念馆的项目背景和设计构思,以纪念和缅怀陈先生的园林思想和治学成就。该园馆设计以"梓室"为源展开,在性质和空间上与相邻的楠园实施分离,纪念馆格局为集中式,主要功能为园林文化展示与学习研讨等。设计构思受陈先生"以情悟景""以情看物""诗情画意"等园林思想启发,通过中国风景园林的诗、画、园三位一体的感受方式,诠释中国园林诗、画、园三位一体耦合同构的深层意蕴,以期借助纪念馆这一载体,纪念陈先生的园林思想,弘扬中国风景园林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
以风景园林主观感受评价的数字量化为核心,阐述了作者提出的风景园林主观感受经由风景园林客观环境信息转译得到的原理:风景园林感受可以理解为风景园林客观环境信息被接收、转译、进而成为主观感受信息,这样一个信息编码、处理和传输的过程。阐述内容包括:风景旷奥度基本概念,风景感受的三层次空间模式,借以反映16个旷奥标准的指标测度。其中,以地形复杂度M0、景场地形起伏度M1、景场空间表面起伏度M2、景域视觉起伏度M3/景象丰富度M3'为例,给出了基于风景数字地表模型DTM数据的指标测度的数学演算公式。这一最初于30年前提出创立的原理对于今天尝试景观感受量化与量化评价研究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晖 《中国园林》2021,37(1):17-21
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形成与发展具有“知行一体”的特点和内涵。“山水形胜”“人本思想”和“人与天调”构成的思想体系,以及“山水名胜”“园林”和“大型工程风景营建”构成的实践活动,表现了中国古人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精神追求,以及空间艺术和技术上的营建智慧。“知”“行”关系建立在反复循环的过程中,使得中国风景园林的价值与特征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延绵不断,历久弥新。以独立一级学科发展的视野认识和梳理,对我国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时代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学价值观和理论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新西兰达尼丁市,兴建一座名为"中国花园"的园林,以弘扬中国文化,寄托乡思.中国花园以江南私园为蓝本,透彻理解和灵活运用中国传统造园的理论与方法,以设计主题为主线贯穿始终,精心规划布局设计,运用大小、虚实、旷奥、曲直、动静的对比手法,创造有节奏韵律的园林空间.  相似文献   

6.
中国风景园林与山水文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提出中国风景名胜区是"真山水"和"大山水",中国古典园林是"缩影山水"或"咫尺山水"或"袖珍山水",即中国风景园林的文化内涵和主题精髓是山水文化,是山水自然和风物风情为主要审美与表现对象,是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为一体的艺术作品.从而阐述了对中华山水文化与山水文化的概念、形态和中国山水主要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构成.尤其提出了"风景园林文化""风水文化""山水城市文化"和"风景名且牛集称文化等"是中华山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呼吁中目和国际相关学界的专家、学者,组织起自己的学术与研究的机构,来为人类作出传统文化与风景园林山水文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2021年是中国两个一百年的交汇之年。自此,中 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美丽中国建 设、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等成为风 景园林义不容辞的新使命。风景园林学成为一级学科已经10 年,风景园林教育、风景园林师职业资格制度、风景园林法制 建设三者齐头并进才能更好地担当起历史重任。梳理了风景园 林教育亟须解决的诸多问题,改革与创新方能担当起新征程的 新使命;由设立风景园林师职业资格的漫长历程,指出风景园 林法制建设的紧迫性及必要性。呼吁尽快出台风景园林统领 性、基础性的法律;修订风景园林的现行法规;规范学科、专 业、行业;加大风景园林的宣传力度等。  相似文献   

8.
地域性是相对于“全球化”而言 的,但两者并非截然的二元对立,而是多元 共存的关系。近代北碚的城乡风景园林建设 体现了地域性和现代化的渐进调和,并通 过基于乡村现代化的城乡整体风貌营建、基 于公众参与的园林场所组织和基于地域风 景资源的园林体系建构等方面的实践途径, 建设了花园式的城乡环境。此外,强调人与 风景的渐进式调和,将风景园林作为地方集 体精神培育的重要空间载体,体现了地域性 生活是地域性风景的真实内涵,对于当代风 景园林地域性建设以及“新型城镇化”实践 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宁波天童寺"三关十景"是中国山林型佛寺胜迹的典范,其形成承载着古代中国独特的风景意识和审美观念。基于图文记录,对"三关十景"及周围寺庵、塔院分布位置进行复原,并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4个角度探讨"三关十景"的寺庙园林营造。研究得出"三关十景"在"样貌构成"上关注动态游观,从而对寺庙园林空间形态形成客观认知;在"境域构成"上追求入境体悟,从而对寺庙禅宗文化形成主观感受。文章希冀回溯天童寺"三关十景"的历史样貌,探讨寺庙园林的独特本质,可以为理解寺庙园林文化提供新的视角,为寺庙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教育背景、规划设计实践、规划设计理念3个方面阐述探讨冯纪忠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思想。冯纪忠深受家学渊源、文学艺术、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以风景园林"感受"为核心,冯纪忠在现代建筑空间与风景园林空间的逻辑完整性、建筑之内与风景园林之外的内外空间的流动性、风景园林的意动空间与时空转换、风景园林空间的感性与理性分析评价4个方面,倾注了50年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在时空转换与意动空间、因地制宜与因势利导、修旧如故和与古为新等方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城市在基于城内外山系的择址和塑形过程中,形成了围绕"城-山"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象、空间模式和营景经验,是中国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关键基因之一。结合文献史料整理,梳理了与城、山紧密相关的仙境、礼制、风水文化意象,总结了礼制求中、风水象形与仙境三山3类城市择址模式,以及中轴立向、经纬引秀、裁成增秀3种"城-山"塑形经验。探讨了楼阁布局与天际线、园林类型与社会秩序、山景游赏与交通设施的"城-山"景致营建,并分析了其对可望、可居、可游"城中园,园中城"的支撑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补充中国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理论、丰富城市风景重构的实践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龚珍 《中国园林》2020,36(12):141
古典园林存在着2种主要的观景模式,其一是谢灵运为代表的“登高静观”,审美主体在登临高平位置后自上往下俯瞰,获得的是以片区单元形式来呈现的低分辨率图片式全景视野,偏重于自然景观的雄壮气势;另一类是陶渊明为代表的“低地行观”,因主体的移动而获得流动的视野和动态的景观,主体因更贴近于景物本身而能捕捉到景物高分辨率的细节,取得的是各个面向的身体美学与小尺度的优美景致。谢灵运与陶渊明式观景模式一前一后影响了古典园林中的观景及景观呈现。此二者主次关系的变换发生在中唐时期,柳宗元的“旷奥两宜”标志着贵族时代审美影响力的减弱,促成了园林结构内部景观要素的重组,并拉启了古典园林世俗化的“江南时代”的序幕。  相似文献   

13.
景观意象感知是传播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尚不多见。首先以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园亭为研究样本,遵循意象传播中主客体交流的规律,综合利用游客GPS数据和问卷数据挖掘游客感知热点园亭;然后采用主客观融合的综合赋权方法,对热点园亭的景观意象因子进行权重解析和综合评价;最后建立园亭景观意象感知评价体系,并探明园亭景观意象感知的形成与传播途径,揭示园亭景观意象感知评价的意义。结果表明:提出的评价体系能够较好量化游客对于园亭景观意象要素的主观认知,其中的意象因子感知权重与游客感知满意度有较高的一致性。在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中,可运用该评价体系对景观意象要素进行精准设计,进而提升游客感知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园林植物造景的空间组成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拙政园、留园、沧浪亭植物造景的空间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空间组成的特点,初步探讨了现代园林绿地中应用植物配置营造不同景观空间的方法,从而营造出优美的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典园林建筑是创造以景自天成的风景园林为特点,园林中的建筑以木结构体系为主。它源于自然,利用自然,高于自然;它以灵活的风格、合理的布局、适宜的建筑体量和精巧的装修,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我国古典园林建筑表现自然美和艺术美之外,又通过综合性的艺术手段,造就了深邃的意境,达到了所谓理想美的境界。“北方之雄”、“南方之秀”代表着中国园林建筑的特征。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以木构架体系为主体,充分发挥木构建筑灵巧多样的特点,结合山水景物,组成丰富多姿的园林胜景。正确地继承与发展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使之更好地为今天服务。在保护文物古迹及继承古典园林艺术传统的同时,逐步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型的中国园林建筑。  相似文献   

16.
园林景观设计是园林类专业的重要课程。由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与就业方向不同于园林专业学生,因此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应有别于园林专业而突出专业特点。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园林景观设计素养,使其在建筑设计中重视建筑与景观的融合;二是学习、借鉴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方法,提高学生的建筑设计水平。教学设计作业一般有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分析与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7.
杨锐  王应临 《中国园林》2012,28(3):34-37
基于在《四部丛刊》中对"风景"一词的检索工作,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了"风景"在四部分类、不同体裁、各个朝代的使用特征和发展演变趋势,对该词的语义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风景"的使用频率与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有紧密的关系,随时间发展其使用的频率增加,体裁更加广泛。"风景"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来源于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于景物描写的重视。最初的词义是"风光景物",其后不断发展变化。最后结合时代背景和需求,对于"风景"一词的未来含义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园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 下我国举办的园林展中的地方展园是探索中国传统造园传承和 创新的重要平台。第十三届徐州园博会温州园的设计从“师法 地域特征”和“一园双境”2个层面进行了传统造园的“微创 新”探索。设计截取温州楠溪江乡村景观的一个片段进行提炼 和重构,营造具有野逸之气的山水园林空间,使游客能够在咫 尺之间身临其境地体验永嘉山水的诗情画意和温州发展的未来 之态。最后,以此展园的营造为契机思考了中国传统园林回归 本源进行传承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罗星海  梁明捷 《中国园林》2022,38(6):133-138
约园是常州四大名园之一,是探讨清代中期常州典型文人园林的重要实例。以园主赵起所著《约园词稿》及赵景崇绘《约园图》为蓝本,挖掘清代赵氏约园“二十四景”历史源流,采用实地勘察与图文互证的方法,推导约园“二十四景”空间关系拓扑图,进而循证绘制出赵氏约园平面猜想图。总结归纳出赵氏约园“岛山绕水、南山涌翠”“建筑布陈、园中观园”“池石立峰、山水观游”的整体布局特征。深入考析了“东郊塔影”“城角风帆”“隔院钟声”“柳岸闻莺”“小亭玩月”等景象的观赏时机、位置及理景逻辑,以期逼近赵氏约园蔚然可观的园林盛况。从小园林到大社会,约园“二十四景”的复原考证研究是对清代中期园林文化意象的窥视,可为后续地域性文人山水园的保护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