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风景”释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分析了"风""景"和"风景"在词义上的起源和演变,探讨了"风景"的现代引申含义。自然和人是风景不可或缺的2个要素。"风景"是人对自然环境感知、认知和实践的显现,存在于艺术形式、知识形态和空间形态3个层面:人对自然的感知所形成的"风景",以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显现;人对自然的认知所形成的"风景",以环境伦理学、环境美学、景观生态学、景观历史学、景观考古学等知识形态显现;人对自然的实践所形成的"风景"以遗产地、园林、公共开放空间、修复了的棕地等空间形态显现。"风景"的"教化"含义具有现实意义"。风景"词义上虚和软的公众印象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应予以平衡。  相似文献   

2.
风味、乡土和风景每一处能构成为集体记忆的场所,都是当地风土人情的集合。我们怀念家乡的风味,这风味之中蕴含着风土人情,乡土建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冲刷,那些乡土建筑逐渐成为了风景,其营建智慧也指导着风景建筑的创作,成为了留存在乡愁中一抹风味。本研究专题,以乡土建筑和风景建筑为线索,探索与自然共生的营建智慧,从乡土民居记录、古典园林营造、风景建筑设计、城乡聚落规划等多个层面出发,落实到建筑学中关于建构逻辑、场所精神、聚落形态等本体问题,或依托调研的一手资料阐释其本质,或以营建智慧的提炼为核心,指导当代设计实践。期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与业内从业者及高校师生分享,共同探讨与自然共生的营建智慧。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风景名胜区中避难场所缺乏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将风景名胜区中的村落改造为避难场所的观点,以清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景中村水流坑为例,从防灾角度对村落的区位、空间、建筑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基于避难场所提出了可行的优化办法,希望对风景名胜区中村落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浅论风景旅游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哲 《规划师》1999,15(2):63-65,90
风景旅游城市的道路规划设计,除了满足道路交通功能与技术要求之外,必须重视研究如何使城市道路成为观赏城市风景景观的良好场所;城市道路空问及相关设施应当具有艺术观赏性,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与特色.由此.必须从城市的自然、人工、人文环境条件出发,对道路进行精心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 20多年里,美国风景园林大师乔治·哈格里夫斯 (George Hargreaves)在自然的物质性和人的内心世界深处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我们对风景的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所设计的、场所特有的、充满诗意的风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互动性和隐喻,使我们惊醒并深受感动。本文介绍了哈格里夫斯教授杰出的成就,并探讨了他的设计思想——源于自然之力和文化脉络,比如,自然但不貌似自然,环境剧场,开放式的构图和叙述性的比喻。此外,本文还对哈格里夫斯教授的五个代表作品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刘晓明 《中国园林》2001,17(3):56-58
在过去的20多年里,美国风景园林大师乔治·哈格里夫斯(GeorgeHargreaves)在自然的物质性和人的内心世界深处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我们对风景的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所设计的、场所特有的、充满诗意的风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互动性和隐喻,使我们惊醒并深受感动。本文介绍了哈格里夫斯教授杰出的成就,并探讨了他的设计思想——源于自然之力和文化脉络,比如,自然但不貌似自然,环境剧场,开放式的构图和叙述性的比喻。此外,本文还对哈格里夫斯教授的五个代表作品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3)
高校水彩风景写生课程中要注重"文质彬彬"意识的培养。"文"指对水彩风景画历史传统与经典的传承,"质"指对自然造化的个性感受与摄取。"文"使水彩风景写生传承有序,有法可依;"质"让水彩风景写生融入个性创造的血液,摆脱因循守旧。在高校水彩风景写生课程教学中,既要注重传承,又要注重创新,完成二者的融合是高校水彩风景写生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相似文献   

8.
齐康  齐fang 《中国园林》1991,7(3):33-36,32
场所理论在当今世界建筑理论申正作为研究课题之一。场论(Place theory)主要指人类聚落形态中,人们活动场的感应,它具有地点性、人为活动、情感表现及形象特征。从场论出发,它把人及其行为活动加入到建成的空间环境之中,从而推导出人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划设计所要注意达到的目的性。作为自然风景:园林,它是以自然环境为主体,山、石、树木、水体及风景点建筑小品组成。它的目的是人群休闲、欣赏自然、人文、科研为目的。它总是以自然美景来陶冶人们的情操。是人类聚居活动中的另一目的。为此,它有区别人造环境(Manmad Environment)的场。人为的场是城市人们经常活动的地方,随时代而积累感知而增加认识井富有意义。而自然风景场,却是人们活动次少而享受大自然,陶冶心情的活动场所。从时间相对而言,就存在着场的时间差、场的接受差、场的地点差、场的感应差。正是这种种差异就产生了在审美特征上的区别,大自然的视景是平远的,敞开的,幽深的(曲折迂回的)。随着流线的高低变化而曲折通幽,时而开敞,时而封闭,组成了幅幅自然生动的画面,加上大自然的气候风云变幻,时间的变化,使自然美景千变万化。人与自然的对话大大多于人与人际的交往所产生的感应。城市人为的限定所给予人们的印象,具有社会性的“场”,而风景场所给予的则是更富有自然属性的场。建立风景场的目的是为设计树立“自然场”的特征。设计者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这个场,充实风景场的杜会属性。使设计的人为建造与大自然更具有情趣。从而达到自然另一属性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已进入关键时期,如何在实践与技术层面整合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中国独特性的风景遗产如何在新的保护地体系中得到妥善保护亟须加以研究。分析风景遗产在中国传统自然观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研究风景遗产保护制度的历史经验和现状问题。研究表明风景遗产是中国自然保护地的核心保护对象,应当将其纳入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加以保护。并提出几点建议:1)科学确立风景遗产评价体系;2)将具有国家代表性的风景遗产纳入国家公园;3)在不降低保护级别的前提下,采取适合风景遗产的管理方法;4)基于风景区制度进一步完善风景遗产管理制度等。为中国自然保护体系如何整合风景遗产的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杨锐  王应临 《中国园林》2012,28(3):34-37
基于在《四部丛刊》中对"风景"一词的检索工作,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了"风景"在四部分类、不同体裁、各个朝代的使用特征和发展演变趋势,对该词的语义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风景"的使用频率与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有紧密的关系,随时间发展其使用的频率增加,体裁更加广泛。"风景"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来源于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于景物描写的重视。最初的词义是"风光景物",其后不断发展变化。最后结合时代背景和需求,对于"风景"一词的未来含义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苏同向  杨华  王浩 《中国园林》2022,38(6):6-12
日常生活世界的失落使景观设计脱离于现象本身,社会变迁发展的急剧使景观重心偏离于人的心灵感知。乡村植物景观作为现代乡村景观中不甚突出的景观要素,为迎合来自城市的需求而多被设计为人造痕迹明显的景观,在这种“流行”设计下的乡村景观呈现城市化加重的趋势,逐渐丧失本原特征。现象还原法的显现为寻回乡村景观和植物景观的本源特征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运用该方法对乡村植物景观进行分析,从基础的知觉意向进入纯粹理论的范畴意向,最终用现象学的态度取代自然态度进入现象学沉思,对乡村植物景观及所处世界的一切事物进行全部反思,揭示乡村植物景观的存在性和本质特征,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凯  何沁遥  张宝文 《风景园林》2020,27(3):103-106
乡土聚落是国土景观的空间单元,是国土景观多样性、独特性的载体,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以云南省元阳县垭口村为例,研究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乡土聚落。依据文化景观的研究主线,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垭口村哈尼族人以农业为主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最后,从乡土聚落景观格局和文化体系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乡土聚落人文自然系统,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结果的研究。对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下的乡土聚落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维持国土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保护文化多样性等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景观规划管理的视角需要从最优美、最有价值区域的保护,转向对国土全域“自然系统与人类行为”关系的协调。景观链接了“自然”与“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护与强化必须从景观单元的尺度进行更为整体的思考。“通过景观(单元)规划”探讨了景观为更广泛的空间规划提供综合框架的潜力,景观特征评估则提供了将复杂连续的景观划分为多尺度、实体、可识别的整体空间单元的系统方法。通过对景观概念的系统梳理与阐释,论述了景观保护方法的转变、景观单元的空间意义,以及景观特征评估作为多尺度景观单元划分的先进方法在英格兰的全面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5.
文化遗产保护是动态发展的概念,总结了文化景观 的3类意义:1)文化景观作为物质实体;2)文化景观作为概念 和过程;3)文化景观作为方法和工具。指出当前世界遗产及 文化景观保护中存在的自然和文化分离现象,揭示了西方哲学 的二元两分法的背景根源。介绍了IUCN和ICOMOS为融合 自然与文化而进行的“连接实践项目”和“自然文化之旅”2 个项目,推广他们在不同地理和文化背景下,为更好地连接自 然与文化遗产的治理和管理实践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和引领作 用,主张非西方原住民社区、地方社区应该在推进“自然文化 之旅”工作中占有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6.
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偏好程度越高的环境恢复性效益越高,且恢复性评价的提升有助于改善游览者对环境健康效益的评估。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森林步道的环境偏好、恢复性评价和健康效益评估三者之间的路径模型以探讨其关系及作用机理,并以福道为例进行结构关系模型验证。结果表明:1)城市森林步道环境的一致性、易读性、复杂性和神秘性均能有效反映游览者对城市森林步道的环境偏好,以神秘性对环境偏好的影响最为显著;2)城市森林步道环境的远离、延展性、魅力性和兼容性均能有效反映游览者对城市森林步道的环境恢复性评价,以魅力性对恢复性评价的影响最为显著;3)游览者对城市森林步道的环境偏好对其恢复性评价有显著正影响,对城市森林步道环境的恢复性评价对其健康效益评估有显著正影响;4)虽然游览者对城市森林步道的环境偏好对其健康效益评估没有直接影响,但二者之间通过恢复性评价的中介效益产生了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玉英 《中国园林》2020,36(12):112
“园外园”一期两山片区处于皇家园林群中,其田园景观的营造既要有皇家——御苑的特征,更要体现农耕文化的田园意趣。全园种植设计主要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的理念和手法,参考明清时期皇家园林常用植物,如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桧柏(Sabina chinensis)、垂柳(Salix babylonica)、杏(Prunus vulgaris)、水稻(Oryza sativa)等,来营造御苑、田园景观。御苑的体现主要通过主题景观如“幽林晚钟”“御道夕峰”等,配植如高杆型油松、蜡梅等观赏价值高且有美好寓意的植物,“以景达意”。农耕文化区,以大面积的稻田景观突出主题,结合乡土植物的自然配植,体现田园景观的生境美、自然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18.
任维  吴丹子  王向荣 《风景园林》2017,24(2):91-100
三峡库区消落带是我国最重要的人工消落带,垂直落差达30m,其生态保护、科学利用与健康发展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关系着上游诸多库区城镇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基于风景园林学的综合视角,以重庆市云阳县城市区域消落带为研究对象,梳理与归纳其特征为周期性、层级性、多样性、脆弱性;构成为自然草地、农田、自然林地、硬质堤岸、码头、荒地、公园绿地、临时性建筑;功能为生态功能、社会功能;问题为生态环境恶化、江城景观割裂。在此基础上,探索提出其景观规划的内涵与原则,并着重从土地利用模式与植物景观营造两方面开展其景观规划策略的探索性研究。以期为云阳县及其他三峡库区城镇城市区域消落带景观规划构建研究框架,也为其他区域的消落带人居环境建设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以厘清传统村落风景营建内涵为主旨,在汲取“三 境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确立“自然认知-形式构架-意境升 华”的景观解析框架;并通过对福建北部党城村的案例解析, 梳理景观营建思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表明,传统村落景观营 建是在保障生存安全的前提下,以大尺度范围的山水秩序为参 照,以人文理想为价值追求,进行空间格局、聚落秩序和节点 场所的营建,形成“大尺度空间-聚落-人文空间”三级空间层 级,积累了高度融合山水秩序与人工环境的空间法则,实现了 “三美”一体的意境理想,是一种将生存经验与人文理想高度 融合的景观营建原理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梳理了术语“风景”在西欧出现及其含义演变的过程。早期风景的含义主要是与领土整治相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认识到风景的文化艺术价值,形成了“田园生活”和“乐土”风景样板,绘画、园林等风景艺术得到发展,深刻影响了园林的布局、功能和规模。18世纪,在农庄经济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国的乡村风景彻底改观,产生了“崇高的”和“如画的”新型风景样板,催生出自然风景式园林风格,促进了风景旅游的兴起。最后,总结了西欧国土-风景-园林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