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以大容量电站锅炉机组热力计算标准为前提,在已有的基础上根据热平衡方法构建锅炉对流传热计算模型,分别计算受热面实际运行的传热系数和清洁状态下的理想传热系数,定义了能实时反映受热面污染情况的清洁因子,可以用于锅炉对流受热面积灰、结渣故障的预测诊断,从而优化锅炉吹灰模式,为优化锅炉吹灰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VB的电站燃煤锅炉热力计算通用程序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重点介绍了热力计算程序解决锅炉炉型通用性、计算方法通用性、受热面布置通用性、工质流程通用性的思想与实现方法 ,简单介绍了基于VB开发平台的电站燃煤系列锅炉 (1 3 0t/h~ 1 0 2 5t/h)热力计算通用程序的主要内容 ,展示和介绍了程序的主界面及程序的系统组成与计算流程。该程序对42 0t/h再热燃煤锅炉的示例计算表明 :程序具有较好的用户界面 ,热力计算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处理及程序的维护与扩展十分方便 ,整体热力计算速度较快 ,需 1min左右 ,但内存管理不如C、VC优越  相似文献   

3.
对流受热面热力计算程序求解过程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流受热面计算在整个热力计算中占据较大部分且其求解过程较为复杂,需要进行大量的迭代求解过程,因此输入数据的安排是否合理,求解过程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整个热力计算的成败。本文通过对锅炉热力计算程序中对流受热面部分的分析,阐述其求解过程的特点和方法。以便该程序能得到更好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唐山发电厂9号炉的实际运行数据与设计计算之间存在的差距,讨论“煤粉固态排渣锅炉热力计算方法(草案)”中的问题。作者认为:锅炉总体热力计算基本上是符合实际运行工况的;对流过热器的计算方法是符合实际的;屏式过热器的计算吸热量偏大;减温水量过大的原因是炉膛实际吸热量小于计算吸热量,从而破坏了蒸发受热面和过热器系统之间吸热量的计算比例。  相似文献   

5.
本技术报告着重介绍了锅炉炉膛和对流受热面等方面的热力计算方法,同时,提供了一些设计计算数据。该方法与推荐的数据都较为实用,可作为中小型锅炉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热力计算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富氧燃烧方式下锅炉对流受热面的传热特性进行研究,荻得了富氧气氛受热面对流传热系数的变化规律,由此提出了对流传热系数的修正算法.采用该算法,以某电厂300 MW锅炉为例,分别对空气燃烧方式和O2/CO2:燃烧方式下的各受热面进行了热力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两者相吻合,表明修正算法是可行的.分析结果还表明:富氧气氛下烟气的传热能力增强,即相同的受热面积传热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1972年起北京锅炉厂、湖北化纤厂和清华大学的首届工农兵毕业班学员(锅0班)合作进行了煤粉预燃室锅炉的试验研究,后又经不断研究改进,1975年初已能长期连续(2个多月不结渣)安全运行。在此基础上第二届工农兵学员(锅2班)对此锅炉进行了各受热面的传热测定,并收集了上海锅炉厂研究所以往的煤粉锅炉对流受热面传热试验的部分资料,进行了回归分析。在我国已有的传热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更为切合实际的对流传热计算方法,并批评了苏联1973年和1957年所提出的锅炉热力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变负荷热力计算是增压锅炉研制的关键.在增压锅炉变负荷热力计算时对关键性能参数的选定是非常关键的,它决定计算精确度,本研究将从增压锅炉炉内空气和烟气特性入手,分析不同负荷下过量空气系数的选取、烟气的流动特性及对流受热面传热特性的分析.通过这些研究,将对增压锅炉负荷变化时热力性能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为变负荷热力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混烧锅炉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某300MW煤粉与高炉煤气混烧锅炉为研究对象,在混烧锅炉热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对纯煤粉和掺烧高炉煤气2种燃烧工况在助燃空气不同氧气体积分数下进行热力计算,分析氧气含量变化对理论燃烧温度、炉膛辐射换热,烟道对流换热的影响,得出了可以通过提高助燃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来解决混合过程中出现的燃烧不稳定,煤粉燃烧不完全,热效率低等问题,而且无需改造锅炉各受热面。  相似文献   

10.
锅炉单相受热面动_静态特性通用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流体微远追踪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锅炉单相受热面热力过程动,静态特性的通用计算方法。利用该算法模型既可以进行锅炉单相受热面的动态过程分析,又能够完成锅炉单相受热面热力特性的静态校核计算,并能十分方便地确定出锅炉单相受热面热力参数的动,静态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1.
锅炉尾部对流受热面灰污程度多采用清洁因子来描述,清洁因子是从传热角度分析灰污的影响。本文根据管壁表面积灰厚度与烟气流动阻力之间的本质关系,提出了采用烟气压降直接计算管壁表面积灰厚度的模型。该模型能够基于烟气压力和温度测点实时计算得到各对流受热面的积灰厚度,从而实现对流受热面积灰厚度的在线监测。本文计算了1台600 MW燃煤锅炉省煤器的积灰厚度,计算结果与电厂给的测试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卧式内燃锅炉热力计算的分析与比较,对于粗略的估算,采用南通某锅炉厂推荐的简易计算法是可行的;需要准确计算时,最好对炉胆采用德国计算方法,对对流受热面按经典的传热方程进行计算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3.
1.锅炉热力计算误差的常规计算 JB/DQ1060-82《层状燃烧及沸腾燃烧工业锅炉热力计算方法》(以下简称方法)中给出了锅炉热力计算误差的计算方法及公式。方法中1.6条规定,在结束锅炉热力计算时,可按方法中式(1—1)或式(1—2)确定锅炉热力计算的误差。在满足方法中式(1—3),即  相似文献   

14.
分析研究了高海拔环境下低气压对锅炉热力计算的影响.指出锅炉燃烧计算与大气压力无关;随气压降低,室燃炉、层燃炉炉膛内介质辐射放热能力降低;低气压对CFB锅炉炉膛内传热的影响可近似忽略不计;对于锅炉对流受热面,总传热系数随气压降低而缓慢增大.  相似文献   

15.
对流和辐射换热在电站锅炉炉膛蒸发受热面中呈现不同的负荷特性,忽略对流换热可能会引起炉膛全负荷热力特性偏离设计状态.建立了超临界直流锅炉炉膛对流和辐射耦合传热模型,该模型基于试验数据,采用多维函数最小化技术,从炉膛变负荷运行特性中提取对流和辐射热的组成信息,对5台超临界锅炉32个负荷状态的对流和辐射换热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炉膛实际换热量和预测值吻合较好,辐射和对流耦合传热模型能够准确描述炉膛受热面负荷变化特性,当锅炉运行条件发生变化时,可用于修正热工调节参数,指导超临界锅炉燃烧和汽温控制.  相似文献   

16.
针对煤粉炉改燃天然气因燃料特性不同而带来的问题 ,从火焰中心高度系数、炉膛黑度及热有效系数和理论燃烧温度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煤粉炉改燃天然气后对炉膛受热面和对流受热面传热以及锅炉性能的影响。并对某 5 0MW、1 2 5MW机组锅炉由燃煤粉改为燃天然气前后的热力性能变化进行了分析 ,为燃煤锅炉实施燃天然气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前普遍采用的节能量计算方法是:若产品品种不变,上年的产量为N_1,总能耗为E_1,单位产量能耗为e_1=E_1/N_1,当年的产量、总能耗和单位产量能耗分别为N_2,E_2和e_2E_2/N_2,则当年与上年相比的节能量为 ΔE=(e_1-e_2)N_2=E_1(N_2/N_1)-E_2。 如果产量相同,N_1=N_2,显然节能量ΔE=E_1-E_2。  相似文献   

18.
600 MW机组锅炉对流受热面污染状况实验与吹灰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锅炉受热面积灰污染导致锅炉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下降。在邹电600MW机组锅炉上进行了不同吹灰间隔与吹灰强度等条件下的对流受热面吹灰实验,利用开发的基于锅炉运行热力参数的在线计算系统对实验过程中各对流受热面污染状况进行了实时监测。根据实验结果和实时监测结果建立了优化吹灰模型,开发了在线吹灰优化系统。所开发吹灰优化系统数月运行结果表明,在采用优化吹灰模型提示的吹灰方式后,锅炉日平均排烟温度比未优化前下降约6°C,锅炉效率提高0.3%以上,经济效益显著。图4表1参7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卧式内燃锅炉热力计算的分析与比较,笔者认为:对于粗略的估算,采用南通某一锅炉厂推荐的简易计算法是可行的;需要准确计算时,最好对炉胆采用德国计算方法,对对流受热面按经典的传热方程进行计算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大容量塔式锅炉的结构特点对其热力计算方法做了分析,指出了塔式锅炉与П型锅炉在热力计算方法上的不同之处。并依托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分析了热力计算程序的设计模式。依此模式使用基于对象的VB 6.0软件编制了具有算法替代性的塔式锅炉热力计算程序。最后利用该程序对1台1 000MW塔式炉进行了校核计算,运用流程迭代的计算方法对各种系数、附加受热面吸热量、炉膛出口烟温等参数做了推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