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线Ad hoc网络中基于身份的密钥管理方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ID-based cryptography)是SHAM IR在1984年提出的,使用该体制进行加密、签名和认证可以有效地减小系统中用户的存储代价和运算量.将其应用到无线Ad hoc网络中,提出了一个基于身份的密钥管理方案.它采用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秘密分享技术来实现私钥的分布式生成,并且利用盲短签名机制有效地实现了私钥的安全分发.该新方案可满足无线Ad hoc网络中密钥的安全需求,同时能节省网络资源、提高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基于数字证书进行身份认证和集中授权的单点登录解决方案,以票据Token和跨域Cookie共享为基础,采用主、从身份认证服务器之间的Token信息同步机制,实现了跨多个域的单点登录。此方案较好地满足了分布式可共享Web服务安全互访问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移动ad hoc网络中非对称密钥管理问题,将轻量级CA认证框架与Shamir秘密分享方案相结合,为移动ad hoc网络提出一种新的分布式非对称密钥管理方案。该方案采用分布式轻量级CA证书认证机制实现本地化认证,不需要证书管理。结合无证书密码系统的优势,避免了基于身份密钥管理方案中节点私钥托管的问题,并且具有抵抗公钥替换攻击的能力。安全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较高的实现效率。  相似文献   

4.
针对移动云环境下用户身份认证和数据安全处理等安全需求,提出了一种移动云数据安全处理模型,通过采用基于属性的身份管理、多租户安全数据管理和ESSI数据处理模型,为移动云计算提供了强身份认证和细粒度信任管理、数据存储与传输安全的个人数据隐私保护和移动终端低负载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防止大数据环境下信息被盗取,提出了基于移动Agent的无线电力移动终端身份认证方法。利用移动Agent管理电力移动终端的分布式密钥,在移动Agent中完成异构网络数据和资源的互换,获取节点矩阵表得到用户所需的密钥,构建了基于Agent的系统成员信任模型,确保移动终端身份认证处于良好运行环境中。根据移动Agent得到的用户访问结果,在不可逆计算法下生成用户访问动态密钥,利用得到的认证码将用户认证信息二次加密处理,实现无线电力移动终端身份认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相同加密程度中具有密钥短、身份认证准确性高以及认证计算量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Ad-hoc MPLS协议体系及其性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无线MPLS协议体系,结合无线移动Ad-hoc网特点,提出了一种采用扩展CR-LDP信令建立标记交换路径的Ad-hoc网QoS路由协议-AMPLS。通过构建Ad-hoc网络仿真模型,仿真分析了AMPLS路由协议的性能,并验证了协议的差别服务、流量工程等网络特性,为实现具有某种程度QoS服务的Ad-hoc组网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移动安全接入方案,并针对移动安全接入方案中存在的终端登录、无线VPDN接入和IP-SecVPN接入等多个用户认证过程,采用基于CPK(combined public key)的统一身份认证,对用户和智能手机终端进行用户信息标识,可提高移动终端安全接入系统的可管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目前入侵检测系统的不足,将新型分布式处理技术移动Agent与入侵检测融为一体,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代理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的模型;实现了基于该模型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采取了保证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自身安全的防范措施.采用层次结构的探测和响应机制,各Agent相互独立,同时能在网络中自由移动,相互协作,以检测分布式攻击,并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健壮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9.
目前已提出的多个基于身份的密钥发送协议,由于Ad Hoc网络的特性现有协议都不适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身份的Ad Hoc网络门限密钥发送协议,采用门限秘密共享技术实现系统私钥的分布式生成,并且利用盲签名机制有效地实现了通过公开信道进行密钥的安全发送.本协议中任何网络节点不能假冒用户去获得用户私钥,而且能够抵抗重放攻击、中间人攻击和内部攻击,适宜在Ad Hoc网络中使用.  相似文献   

10.
由于移动网络环境中,移动信道具有开放、广播的特性,而且移动设备在存储、计算方面资源有限,所以,移动网络的通信数据缺少有效的保护。国内外专家学者设计出大量移动网络中的身份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解决身份鉴别问题的同时为后续数据的传输建立安全信道。但是,通过研究发现,这类协议大多存在安全缺陷。本文基于Dolev-Yao安全模型,对移动网络环境下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匿名身份认证协议进行安全分析,并给出协议产生安全缺陷的原因与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