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对比鲜茧生丝和干茧生丝表面形貌、真丝纱疵、力学及抱合等性能的差异,将原料来源相同的鲜茧生丝和干茧生丝分别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烘干、微脱胶等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处理前,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的微观形貌有一定差异;相同条件下,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的脱胶率相近;处理前后,干茧生丝的电容糙疵变化程度大于鲜茧生丝,干茧生丝的电容大糙明显增加,而鲜茧生丝的电容大糙却明显减少;两种生丝的光电糙疵变化和条干均匀性变化差异性较小;鲜茧生丝的强伸力和抱合性能较干茧生丝下降更明显,且鲜茧生丝出现了强力脆弱点。  相似文献   

2.
《丝绸》2016,(2)
为对比鲜茧生丝和干茧生丝表面形貌、真丝纱疵、力学及抱合等性能的差异,将原料来源相同的鲜茧生丝和干茧生丝分别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烘干、微脱胶等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处理前,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的微观形貌有一定差异;相同条件下,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的脱胶率相近;处理前后,干茧生丝的电容糙疵变化程度大于鲜茧生丝,干茧生丝的电容大糙明显增加,而鲜茧生丝的电容大糙却明显减少;两种生丝的光电糙疵变化和条干均匀性变化差异性较小;鲜茧生丝的强伸力和抱合性能较干茧生丝下降更明显,且鲜茧生丝出现了强力脆弱点。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鲜茧前处理方式对生丝性能的影响,选择干茧、冰冻茧为研究对象,采用真空渗透、煮茧(不煮茧)、立缫工艺生产35dtex(30/33D)生丝,按照织造要求进行浸泡处理,测试生丝的性能。结果表明:干茧生丝、鲜茧生丝的抱合性能良好,平均抱合次数均超过100次;浸泡处理后,鲜茧生丝丝胶稳定性较差,其抱合力下降幅度较大;鲜茧经过煮茧工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生丝的抱合稳定性;干茧生丝、鲜茧生丝及其浸泡后生丝的结晶度、取向度相差不大;干茧生丝、鲜茧生丝及其浸泡后生丝的断裂强度均超过3.5cN/dtex,能满足基本的织造要求。  相似文献   

4.
倪圣勇 《丝绸》2005,(5):29-29
探讨鲜茧收烘与制丝茧成本之间的相关因素,提出了控制茧成本对鲜茧收烘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获取不同来源鲜茧和干茧生丝的高效液相色谱图,然后通过特征组分信息的提取,文章分别建立鲜茧/干茧生丝各自的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并利用指纹图谱对生丝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和系统聚类分析,来验证其对生丝的区分效果。结果表明:鲜茧生丝样品之间相似度大于0.919,干茧生丝样品之间相似度大于0.945,同类生丝的一致性良好。但鲜茧、干茧生丝的指纹谱图存在明显差别,说明两类生丝的特征组分不同。根据两类生丝的特征差异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以完成对两类生丝的准确区分。经方法学验证,指纹图谱用于鲜茧、干茧生丝定性时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鲜茧/干茧生丝HPLC指纹图谱能反映出两类生丝的组分差异,可以作为鲜茧/干茧生丝的区分依据。  相似文献   

6.
《丝绸》2017,(7)
采集大量不同庄口的干茧生丝与鲜茧生丝进行含胶率试验和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鲜茧生丝含胶率普遍较高,平均高于干茧生丝2.09%;干茧生丝与鲜茧生丝含胶率分布存在交叉重叠,重叠率为27.60%,非重叠率达72.40%,含胶率检测可以作为鉴别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的一个初筛手段;当生丝含胶率低于24.00%或高于26.00%时,鉴别正确率达到100%;当含胶率在24.00%~26.00%时,因干、鲜茧生丝含胶率测试值存在交集,需配合其他检测手段进行干茧生丝与鲜茧生丝的鉴别,有待进一步研究。建议鲜茧缫丝企业主动增加丝胶溶失率,以适应丝织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现行工艺所缫鲜茧丝在织造时不耐磨、易发白、起毛的现象,以同一产地的蚕茧为原料,分别采用鲜茧不煮茧、鲜茧煮茧、干茧煮茧工艺缫制生丝,对所缫生丝的各项质量指标和原料消耗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浸渍前后的拉伸性能和抱合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对鲜茧进行煮茧工艺处理后,可明显提高浸渍后的抱合性能,满足高速织机织造要求,相比同庄口干茧丝和鲜茧不煮茧缫丝所耗原料成本最低。  相似文献   

8.
刘木根  王力  刘万强 《丝绸》2002,(9):30-32
(续上期 )3 鲜茧处理3 1 铺茧(1)每个箔铺茧量为 4 5 0 0g ,铺茧厚度为 1 5~2 0粒 ,茧应铺松、铺匀 ,四周稍厚 ,中间稍薄。(2 )铺茧完毕后 ,依次将茧箔插放在茧车上 ,准备进坑。(3)对备用茧车少且无茧架的茧站 ,为了衔接鲜茧进 (出 )坑 ,可将铺好鲜茧的茧箔临时码成长排“品”字形 ,两箔之间压头 10 0mm ,每排两端使用“丁”字搁架 ,茧箔堆码高度不超过 6层。3 2 鲜茧堆放[5]收进的鲜茧力求尽快在箔上铺茧进坑 ,如不能立即进坑的 ,可采取篮堆或架堆。(1)篮堆时茧篮盛茧八成 ,篮心刨成“凹”形 ,茧篮对角线排列 ,成“品”字形堆叠 ,…  相似文献   

9.
(一) 建国以来,我省收购桑蚕鲜茧的标准与计价办法,经历了一次改革。解放初期至1957年,沿用手估目测的“肉眼评茧法”,此法是以鲜上茧烘折和缫折乘积的倒数(1/烘折×缫折)估算鲜茧出丝率,作为鲜茧分级的主要依据。这种鲜茧分级标准,方法简便,但是单凭感官不可能正确地鉴定烘折和缫折。同时它既不能体现“优质优价,劣质低价”的茧价政策,也失去了发挥茧级标准指导生产的积极作用。因此,从1958年开始改为以鲜茧茧层率为茧分级的主要依据,方  相似文献   

10.
实行“组合售茧、缫丝计价”的地区,茧价核定是以鲜茧出丝率为基础,以茧的解舒丝长作为补正。在鲜茧交易时,将抽取一定数量的样  相似文献   

11.
对传统的缫丝工艺进行了改进尝试,提出鲜茧无烘茧无煮茧的一步缫丝工艺,该工艺缩短了缫丝工艺流程,提高了茧的解舒和生丝等级,降低了成本。同时对鲜茧直接缫丝需要的条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论证了鲜茧直接缫丝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浅议鲜茧标准及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祚忠 《中国纤检》2002,(10):17-18
鲜茧收购按质论价既是公平交易,更是促进蚕农采取措施提高蚕茧质量的重要措施。按质论价的前提是茧质检测,必须以标准加以规范。现行鲜茧标准和茧质检测方法需要改进完善,在体现标准先进性的前提下必须保证可操作性。本文针对现行标准和收茧现状提出一些新见解和设想,作引玉之砖,希望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鲜茧标准及其快速检测方法。一、鲜茧收购评茧办法的演变建国前鲜茧收购是凭经验估计蚕茧的烘折和缫折,估计它能产多少丝,再根据当时的丝价或牌价来定茧价,无明确的分级标准。解放初期基本沿用旧法,以缫折大小分等级,以大米折算茧…  相似文献   

13.
《丝绸》2019,(12)
鲜茧处理是缫丝业的基础环节,秦代以前由于没有掌握蚕茧保存技术而采取鲜茧缫丝。秦代以后,蚕茧贮藏技术经历了阴滩与日晒法、盐浥法、笼蒸法,从明清开始使用火焙法。近代采用茧灶干燥鲜茧,20世纪初日本发明了烘茧机。中国于1976年自主研制出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步成为蚕茧干燥的主导设备。文章回顾了中国古代鲜茧贮藏技艺,介绍了日本和中国烘茧技术及设备发展,着重分析了茧灶及烘茧机的性能、工艺要求和对茧质的影响,提出通过"真空+"的方式和现代控制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烘茧质量。  相似文献   

14.
引言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用鲜茧缫丝的。随着生产的发展,蚕茧的增加,鲜茧来不及完全加工成丝就化蛾了,于是就把蚕茧杀蛹烘干,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干茧缫丝。蚕茧烘干,丝胶变性,茧丝离解困难,因而采取了煮茧等一系列措施,以适应干茧缫丝。习以为常,反而觉得鲜茧缫丝有很多弊病,甚至认为鲜茧不能缫丝。其实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用干茧缫丝的方法去缫鲜茧,当然弊病百出。能不能设想  相似文献   

15.
针对近几年在鲜茧收购质量监督检查中,鲜茧收烘单位(茧站)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对如何加强茧站建设.提高原料茧质量,阐述了科学合理配置茧站是前提,加强硬件建设是基础,重视茧站工作人员的素质,实行持证上岗是保障等观点。  相似文献   

16.
文摘天地     
《丝绸》1998,(11)
98878试论鲜茧标准及检验方法的改进/胡作忠等/中国蚕业,1998,N.2,28-29文章在分析现行鲜茧收购计价办法的同时,对鲜茧标准的指导原则提出了新见解。认为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蚕分户养,茧站收茧批数次数成倍增加,提出了应分大、小批量售茧的现状制定鲜茧标准及  相似文献   

17.
烘茧工艺中,决定鲜茧干燥速度和干茧品质的主要条件是烘茧温度、热空气的相对湿度(简称湿度)和流速等三项工艺参数. 我院前几年在烘茧基础理论研究中,曾就烘茧温度、热空气流速两项对于鲜茧干燥速度、干茧品质(解舒)的影响,进行过多  相似文献   

18.
《丝绸》2018,(12)
鲜茧缫丝目前在中国一些生丝主产区具有较大规模和份额,鲜茧生丝按照商检标准检验与干茧生丝并无明显差别,但在织造过程中出现了较多质量问题。通过对干茧生丝、鲜茧生丝在浸渍前后的清洁、洁净、抱合等质量指标的检验,探明了生丝浸渍前后的质量差别;分析了生丝浸渍后抱合指标严重下降的原因,为识别鲜茧渗透缫制的生丝提供了一种检测方法;通过减压自动煮茧机设备及工艺可以显著改变丝胶的黏合度,从而提高生丝浸渍后抱合成绩的稳定性,提高鲜茧生丝/干茧生丝质量。  相似文献   

19.
桑蚕茧不同干燥工艺对茧丝质量及品质评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绸》2019,(12)
为探究不同干燥工艺对蚕茧质量和品质的影响,制定蚕茧加工领域亟需的蚕茧干燥技术与蚕丝品质评价技术规程,对供试的桑蚕鲜茧采用不同干燥工艺处理,比较鲜茧、半干茧、干茧及过干茧4个试验组的蚕茧与茧丝质量指标,即解舒率、茧丝纤度、清洁、洁净、万米吊糙次数及生丝表面观察和红外分析,评价不同试验组的蚕茧与茧丝品质。研究结果表明:鲜茧缫丝可提高解舒率,减少万米吊糙次数,但鲜茧生丝的表面丝胶颗粒更加明显,恰当的烘茧工艺处理更有助于补正茧质,提高生丝品位。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44号),制定鲜茧收购资格中质量保证的基本条件(暂行)。 一、设施和环境 鲜茧收购、检验和贮存场地,应与其承担的鲜茧收购量和茧处理量相配套。鲜茧收购和干燥的场地,应以确保收购和干燥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保全茧质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