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马铃薯加工前的块茎贮藏是马铃薯加工的关键环节之一。本试验以克新1号和冀张8号为试验对象,在0-180d的贮藏时间内对其干物质、淀粉、还原糖、硬度以及淀粉特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并建立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贮藏期间干物质和淀粉的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但是与还原糖趋势相反;硬度与贮藏时间的变化呈极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的变化规律与溶解度相似,与膨润度和透明度呈负相关。本文旨在为贮藏期间马铃薯的加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来自全国13个省(14个地区)46个品种的马铃薯为实验材料,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或国标方法稍有改动,检测马铃薯的干物质、还原糖和淀粉含量。再通过SPSS 20.0对不同样品中还原糖和淀粉含量差异的显著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矩阵散点图、一元线性回归研究了干物质、还原糖和淀粉含量之间相关性。结果表明:马铃薯中干物质含量为15.43%~29.67%,还原糖含量为0.09%~1.84%,淀粉含量为9.11%~22.30%(均为湿基);大部分样品的还原糖含量差异都很显著(p0.05),淀粉含量差异也很显著(p0.05);通过矩阵散点图发现马铃薯中还原糖含量与干物质含量无相关性,与淀粉含量也无相关性;马铃薯中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呈正相关,服从一元线性方程:y=9.626+0.708x,即马铃薯中干物质含量越高,淀粉含量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干物质类型的甘薯品种绵粉1号、南薯88和商丘52-7为材料,研究了甘薯块根形成与膨大期间碳水化合物积累与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作为品种的固有特征,干物质含量或淀粉含量的差异主要决定于品种的遗传特性。对于中高干率品种而言,淀粉在生育中后期积累较快。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与品种间淀粉积累量一致,中等干物质品种(南薯88)中后期的蔗糖合成酶(SS)活性较高,淀粉积累量也最多,SPS和SS对淀粉合成与积累具有促进作用,ADPG焦磷酸化酶有随气温降低而活性下降的趋势。此外不同品种均表现出甘薯块根干物质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淀粉产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木薯贮藏期呼吸强度及其主要品质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可鲜食木薯品种SC9和GR891在室温贮藏期呼吸强度、失重率、淀粉含量、可溶性糖、还原糖的变化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木薯室温贮藏期间呼吸强度逐渐减弱并与可溶性糖、还原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木薯第一天失水最严重,而后逐渐平缓;淀粉含量在贮藏期后期表现为下降趋势;可溶性糖、还原糖含量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两者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木薯品种SC9比GR891耐贮藏。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粳米的淀粉特性对粳米饭食用性能的影响,揭示不同粳米的淀粉及其糊化特性与食用性能之间的关系。本实验以10个粳米品种为材料,测定粳米的直链淀粉含量、结晶度和支链淀粉的分支链长等淀粉特性,分析淀粉特性与其糊化特性的相关性,并建立淀粉特性与食用性能的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与崩解值极显著负相关(r=-0.781,p<0.01),B1链与峰值粘度、崩解值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0.878、p<0.01;r=-0.924,p<0.01),短A链与峰值粘度、崩解值则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4、p<0.01;r=0.938,p<0.01),而B2链只与热浆粘度和崩解值的相关性显著,B3+链与糊化特性的相关性不显著。利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硬度、粘着性、弹性、内聚性、回复性和感官得分等食用性能指标的线性回归方程,通过回归方程可以对粳米的食用性能进行预测。食用性能较好的粳米,短A链含量较高,而直链淀粉含量、B1链含量和结晶度较低。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贮藏期间褐变强度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十个马铃薯品种在六个月窖藏期间褐变强度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马铃薯的褐变强度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品种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除渭薯8号外,其它品种在贮藏期间的变化也达到极显著水平.在贮藏期间,不同品种的褐变强度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不同,但同一品种褐变强度与多酚氧化酶活性之间存在中度的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736.  相似文献   

7.
为开展鲜食型和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的综合评价与科学分类,本研究针对10个四川省川中丘陵区冬作马铃薯的主栽品种开展了外观指标(单薯重、薯块形状、表皮颜色、芽眼深浅和个数、果肉色差、果肉硬度)和营养指标(干物质率、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VC和总酚含量)的测定分析与综合品质评价。应用SPSS软件对基础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品种间测定指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薯块果肉硬度和干物质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应用主成分分析对10项测定指标进行降维处理,评价得出10个品种的综合得分排名,其中川芋10号、川芋50和青薯9号综合排名前3;应用Ward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的主要营养指标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将10个品种划分为4个类别,结合基础数据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讨论了各类别马铃薯品种的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品种马铃薯与薯饼品质特性之间的关系,以适宜西北旱区栽培的13个马铃薯鲜薯为原料制备马铃薯薯饼,并对薯饼的感官和TPA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马铃薯品种对加工薯饼的品质特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与马铃薯薯饼的硬度、弹性、胶着性及咀嚼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不同马铃薯品种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与马铃薯薯饼色泽无显著相关性(p>0.05);综合评价感官和TPA,供试的13个品种中,陇薯7号、陇薯8号、中薯18号和新品系LY08104-12的表现较好,制得的马铃薯薯饼感官品质较好,硬度适中,口感酥软,质构品质也较优。该结论可为不同马铃薯品种在薯制品加工适宜性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10个马铃薯品种在6个月的贮藏期间淀粉和还原糖的变化规律及回温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窖藏条件下,随着贮藏期的延长和窖温的变化,马铃薯中的淀粉含量表现为升→降→升→降,还原糖含量表现为先升后降,其中在贮藏温度最低的1、2月份,淀粉含量降低到最低点,还原糖含量达到最高点,而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和薯块呼吸作用的增强,3~ 4月份淀粉含量先升后略有下降,还原糖含量逐渐降低;经过回温处理14d,88.3%的处理淀粉含量升高,95.0%的处理还原糖含量减低,部分消除了"低温糖化"现象的影响.但马铃薯贮藏期间及回温处理后的淀粉含量与还原糖含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以黑龙江、甘肃、北京三地的11个马铃薯品种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淀粉颗粒大小、热特性、微观结构特征、黏度特性、流变学特性的差异,分析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微观结构特征与物化特性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布尔斑克的直链淀粉含量最高为16.64%,不同品种淀粉D50值的变化范围是59.40~323.90 μm,荷兰薯的起始糊化温度、峰值温度、糊化焓值最高,淀粉颗粒多为圆形或椭圆形,陇薯9号的糊化温度最低,为62.27 ℃,陇14和陇薯7号的贮能模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D50值与淀粉的糊化焓值(r=0.596 3)、糊化温度(r=0.502 4)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r=-0.576 5)、回生值(r=-0.551 8)呈显著的负相关;淀粉热特性的起始糊化温度与黏度特性的峰值温度(r=0.961 0)、峰值时间(r=0.733 6)、糊化温度(r=0.933 9)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的微观结构和物化性质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为马铃薯淀粉的加工利用及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出适宜制备甘薯汁的原料品种,选取了15个品种甘薯作为研究材料,对它们的基本制汁性能进行了研究,包括水分、淀粉、可溶性糖、还原糖、总酸、总蛋白质含量及酶解后的出汁率含量。结果表明,这15个品种甘薯的水分含量为52.5%~80.3%,淀粉含量为11.1%~18.1%,可溶性糖含量为1.76%~13.56%,还原糖含量为0.11%~1.24%,总酸含量为2.46~6.99 g/kg,蛋白质含量为0.88%~2.95%,出汁率为39.8%~77.9%。以出汁率及淀粉含量为主要评价指标,XN 1448-5出汁率最高,淀粉含量最低,水分含量较高,可溶性糖及蛋白质含量较高,因此认为XN 1448-5是这15个品种中制备甘薯汁的最佳品种。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评价甘薯不同食用方式下食味品质,明确不同鲜食品种的最佳食用方式及其与各品质指标的相关性。以干率、蛋白质、淀粉含量均较低的两个品种冀粉2号、烟薯25和干率、淀粉、蛋白质含量均较高的两个品种冀薯8号、冀元1号为材料,选择2种烹饪方式(烤制和蒸制)对薯块进行处理,采用感官评价、TPA测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C)等方式对烤制和蒸制甘薯的口感、质构和香味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薯块硬度、弹性、粘附性、咀嚼性、胶粘性在两种食用方式之间差异较大。相关性分析:干率与烤和蒸薯的内聚性、咀嚼性呈正相关;与淀粉、还原糖、可溶性糖呈负相关;蛋白质与烤和蒸薯的硬度、内聚性、胶粘性、咀嚼性呈正相关;与淀粉、还原糖、可溶性糖、烤和蒸薯的回复性呈负相关;淀粉与还原糖、可溶性糖、烤和蒸薯的弹性、回复性呈正相关;烤和蒸薯的咀嚼性、胶粘性呈负相关;还原糖与可溶性糖、烤和蒸薯的弹性呈正相关;与烤和蒸薯的硬度、咀嚼性 、胶粘性呈负相关;营养特性与质地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薯块烤制和蒸制共检测出49种香气物质,冀粉2号、冀薯8号香味物质烤制比蒸制分别多11、8种,冀元1号、烟薯25香味物质烤制比蒸制分别少3、1种;感官评价得出冀粉2号、烟薯25烤制口感比蒸制口感好;冀薯8号、冀元1号蒸制口感比烤制好。综合得出:干率、蛋白质含、淀粉含量均较低品种冀粉2号、烟薯25适合烤制;干率、蛋白质、淀粉含量均较高品种冀薯8号、冀元1号适合蒸制。  相似文献   

13.
Freeze-dried potato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varieties Saturna and Peik that had been subjected to different agronomic conditions and storage. Powdered samples originating from the same growth year were mixed with oil and heated simultaneously in a stone oven in order to study the potential for acrylamide (AA) formation in a fixed time and temperature situation. For baked samples originating from unstored potato a linear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asparagine (Asn) and reducing sugar (RS) content and AA formation. For these samples the AA content varied linearly with a* except from samples that originally were high or low in Asn. Upon storag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quantity of the common precursors, Asn and RS, and AA were smaller. Results of the baking experiments suggest that the AA potential for stored potato cannot be predicted from RSs and Asn alone, and that other factors that might change during storage are of importance. Due to north European conditions the RSs might not always be the limiting substrate for AA formation. Additional information for the precursor content in 2004 and 2005 are included. No systematic effect on precursor contents related to chemical vine killing was observed. Precursor contents varied among and between varieties, different cultivation years and growth sites.  相似文献   

14.
以辽宁省主栽的11个品种马铃薯块茎为原料,采用捣碎制泥工艺生产马铃薯颗粒全粉,测定其原料品质指标(总淀粉、蛋白质、还原糖、脂肪、粗纤维和氨基酸)和颗粒全粉功能性指标(碘蓝值、透光率、冻融稳定性、持水和持油性)。结果表明:11个马铃薯品种的淀粉含量为67.9%~73.4%,其中大西洋、919淀粉含量高,早大白和克23淀粉含量低;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富金、尤金蛋白质含量高,中5蛋白质含量最低;还原糖含量差异也较大,BQ25和大西洋含量较低,克23还原糖含量较高;脂肪含量差异不大;大西洋粗纤维含量较低,克23粗纤维含量较高。异亮氨基酸、苯丙氨基酸+酪氨酸含量11个品种均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必需氨基酸模式标准”,相对其他氨基酸,33、大西洋、夏波蒂和中5的氨基酸含量较高。11种马铃薯全粉的游离淀粉率差异不大。但是透光率差异很大,919的透光率最大,BQ25和大西洋的透光率较小。富金、克23和33的析水率较高,BQ25和大西洋析水率低。11种马铃薯全粉的持水能力为7.3~8.1 g/mL,持油能力为7.6~8.6 g/mL。  相似文献   

15.
以9个甘薯品种为原料,研究不同品种甘薯在相同工艺条件下的干燥特性,分析甘薯品种与其全粉品质及得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鲜薯成分中影响熟化甘薯热风干燥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可溶性糖含量,而影响颗粒全粉得率及品质的因素主要是水分、淀粉、可溶性糖、粗蛋白含量及多酚氧化酶、β-淀粉酶活性。鲜薯的水分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越低,淀粉含量越高,加工成颗粒全粉的产品得率越高。  相似文献   

16.
选取五个品种甘薯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甘薯烘烤后理化指标、感官评分、香气成分、质构特性的差异。理化测定得出,受试品种中淀粉型甘薯蛋白质含量低于鲜食型甘薯;淀粉型甘薯总糖含量低于鲜食型甘薯;鲜食型甘薯中红瑶的总糖含量最高。感官评价得出鲜食型甘薯中红瑶、普薯32烘烤后口感较好,淀粉型甘薯中冀粉1号烘烤后口感较好;红瑶的口感最佳。质构及相关性分析得出,整体口感分别与咀嚼性、内聚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红瑶的内聚性、咀嚼性数值最低,因此红瑶的口感最好。GC-MS及PLSDA分析得出,苯甲醛、苯乙醛、壬醛、橙花醇、大马士酮、芳樟醇、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α-萜品烯等物质为品种间共有香气组分;芳樟醇、癸醛、2-莰烯、壬酸、糠醛五种香气成分为甘薯重要香气成分。综合得出,受试品种中最适合用于烘烤的品种为红瑶。  相似文献   

17.
不同品系马铃薯营养成分测定及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出适合加工成马铃薯全粉的品系。方法测定了16个马铃薯品系的蛋白质、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脂肪、水分等营养成分,采用强制决定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分配,由权重计算得分并进行排序。结果 16个品系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品系为D6(9.99%),还原糖含量最低品系为D39(0.45%),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为中18(8.30%),脂肪含量最低为中22(0.20%),水分含量最低的为C15(6.24%);各指标所占权重分别为蛋白质33.3%,还原糖26.7%,可溶性固形物为20.0%,脂肪为13.3%,水分为6.7%。结论通过综合计算,得到D6马铃薯排名第一,因此D6为最适宜加工成马铃薯全粉的品系。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东乡族自治县15个马铃薯品种(系)的主要营养品质,对该地区马铃薯块茎的干物质、粗淀粉、粗蛋白、还原糖、维生素C、钾和锌含量进行了测定和相关性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各品种(系)马铃薯块茎主要营养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营养品质在不同品种(系)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5.5%,钾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为7.5%;主成分分析表明参试马铃薯品种(系)的营养品质指标可以用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9.592%)来表示;根据隶属函数分析法得到参试马铃薯品种(系)的主要营养品质从好到差依次为:陇薯14号 > 庄薯3号 > 陇薯11号 > 天薯13号 > L08104-12 > 天薯11号 > 定薯4号 > 定薯3号 > 定扶引4号 > 民薯2号 > 天薯12号 > L0529-2 > 青薯9号 > 陇薯10号 > L0109-4。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后期开展马铃薯加工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消费者选择所需的马铃薯品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引进马铃薯品系在四川丘陵山区种植的品质表现,对分别种植在甘孜州、石棉县两地的一个引进马铃薯品系及4个当地马铃薯品种的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干物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粘度等品质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引进马铃薯品系川引2号具有以下特征:淀粉含量较高、还原糖含量较低、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粘度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