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8):145-150
以方竹笋膳食纤维为研究对象,进行微波和微粉碎物理改性处理,分析其理化性能和结晶结构变化。以水合性(膨胀力、持水力、结合水力、持油力)和抗氧化性(吸附亚硝酸盐能力、还原力、超氧离子清除率)为方竹笋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能考察指标,通过微波和微粉碎实验分析和讨论,比较膳食纤维改性前后的理化性能。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比较分析方竹笋膳食纤维改性前后的结晶结构变化,探讨微波和微粉碎物理改性对膳食纤维结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后膳食纤维持水力和还原力显著提高(p0.05),比表面积增大;微粉碎处理后膳食纤维持油力显著降低、还原力显著提高(p0.05),部分网状结构消失;2种改性方竹笋膳食纤维的多糖吸收峰无明显变化,结晶结构没有改变、但强度发生了变化。因此,微波改性既能增强方竹笋膳食纤维的水合性,又能提高其抗氧化性能,微粉碎能使方竹笋膳食纤维的抗氧化性增加;微波和微粉碎处理后的方竹笋膳食纤维结晶强度和比表面积增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酶解-挤出复合法对绿豆皮膳食纤维进行改性,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影响改性工艺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对绿豆皮膳食纤维改性前后的结构进行表征分析,以持油力、持水力、膨胀力、阳离子交换能力和吸附胆固醇能力为绿豆皮膳食纤维理化性能的考察指标。结果表明,当纤维素酶添加量120 U/g、酶解时间4 h、水分添加量70%、挤出温度140 ℃时,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12.74±0.29)%。改性处理后绿豆皮膳食纤维的表面结构疏松、粗糙,出现多孔性、多层褶皱特征,相对结晶度明显下降,各纤维素组分重新分布,而且有一部分不溶性膳食纤维转化为可溶性膳食纤维。改性处理后绿豆皮膳食纤维的持油力、持水力、膨胀力、阳离子交换能力和吸附胆固醇能力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以金针菇粉为主要原料,采用单螺杆挤压改性工艺制备高品质金针菇膳食纤维,比较普通金针菇膳食纤维和高品质金针菇膳食纤维的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结合水力、胆固醇吸附能力、结合甘氨胆酸钠和牛磺胆酸钠能力。采用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扫描研究改性前、后金针菇膳食纤维的结构。结果表明:高品质金针菇膳食纤维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略高于普通金针菇,达到(10.210±0.130)%。当高品质金针菇膳食纤维粒度为100目时,持水力为(16.115±0.120)g/g,持油力(6.201±0.060)g/g,膨胀力(16.958±0.120)mL/g,结合水力(8.044±0.090)g/g,与普通膳食纤维相比均明显提高。当pH=2.0和pH=7.0时,高品质金针菇膳食纤维胆固醇吸附能力有所增加,100目时分别为(0.359±0.004)mg/(mL·g)和(1.107±0.004)mg/(mL·g)。当高品质金针菇膳食纤维粒度为120目时,结合甘氨胆酸钠能力和结合牛磺胆酸钠能力相对较好,分别为(67.367±0.600)%和(63.149±0.400)%。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挤压改性后的高品质金针菇膳食纤维表面疏松多孔。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改性前、后的主要官能团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改性后部分特征峰强度有所减弱。X-射线衍射扫描分析发现,改性前、后金针菇膳食纤维素晶体构型未发生改变,衍射强度减弱。挤压改性使金针菇膳食纤维的理化功能性质得到改善,微观结构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雷笋膳食纤维酶法改性及其理化性能和结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雷笋膳食纤维为研究对象,经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改性处理,分析其理化性能和结构特征变化。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和吸附能力(亚硝酸盐和胆固醇)为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理化性能的考察指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检测膳食纤维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酶法改性后,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从(1.02±0.04) g/100 g DF增加至(6.80±0.15) g/100 g DF; DF的持水量,持油量和膨胀能力、吸附胆固醇和亚硝酸根离子能力均显著增加(P0.05)。改性DF的表面孔隙增加、比表面积增大,木质素和纤维素部分降解,结晶度降低。因此,使用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是一种优良的雷笋DF酶法改性方法,并为新的竹笋功能性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研发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超声波处理对水不溶性膳食纤维膨胀力及持水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声波法对马铃薯渣中的水不溶性膳食纤维(PIDF)进行处理,研究超声功率、超声时间、超声温度及料液比对水不溶性膳食纤维基本性质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处理条件:膨胀力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0,超声时间50min,超声温度70℃,超声功率70W,膨胀力为20.50mL/g;持水力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5,超声时间40min,超声温度80℃,超声功率70W,持水力为14.81g/g。  相似文献   

6.
采用微波对甘薯渣、苹果渣、大豆渣中的膳食纤维进行改性,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热重分析,研究微波对3种膳食纤维结构的影响,并对比处理前后膳食纤维持水力、持油力、胆固醇吸附力、亚硝酸根离子吸附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微波改性可以使膳食纤维的可及性边缘暴露,结晶度升高,热稳定性加强,且3种膳食纤维的功能特性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是一种优良的膳食纤维改性方法。此外,改性后3种膳食纤维中的可溶性纤维质量分数分别提高63.11%,4.51%,358.79%,与功能特性综合提高幅度并非正相关,改性后膳食纤维功能性质的提升是可溶性膳食纤维增加与不溶性膳食纤维可及性边缘的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为提升黑米渣的利用率,该研究以黑米渣为原料,探究发酵改性黑米渣膳食纤维(fermented modified black rice residue dietary fiber, FBD)的最优工艺,并对其持水力、持油力和体外吸附能力进行研究;采用粗糙脉孢菌对黑米渣发酵改性,以纤维素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发酵改性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通过测定发酵前后黑米渣膳食纤维的组成成分、吸附能力和微观结构,研究发酵改性对FBD功能特性的影响。在发酵时间6 d、料液比1∶0.6 (g/mL)、发酵温度29℃的条件下效果最优,纤维素酶活力为2.399 U;相比未发酵改性黑米渣膳食纤维(unfermented modified black rice residue dietary fiber, UFBD),FBD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提升了71.68%,纤维素含量降低了22.83%。膨胀力、持水力和持油力分别增加了1.9,2.3,2.6倍。胆固醇吸附能力、葡萄糖吸附能力和胆酸钠吸附能力均极显著提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FBD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结晶度降低。该研究确定了...  相似文献   

8.
通过高温蒸煮结合超声波酶法对菠萝蜜籽膳食纤维进行改性,结合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改性工艺条件,再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热重分析仪(TGA)、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改性前后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re,SDF)的结构进行对比,以持水力、膨胀力、保油力和对亚硝酸盐离子、葡萄糖、胆酸盐、胆固醇的吸附能力为指标,比较改性前后SDF的功能性质。结果表明:膳食纤维的最佳改性条件为料液比1:21 g/mL,高温蒸煮121℃、43 min,纤维素酶添加量8%,酶解的超声波条件360 W、40℃、52 min。此条件下改性后菠萝蜜籽SDF得率为(24.39%±0.03%),未改性SDF得率为(16.93%±0.60%)。与未改性SDF相比,FTIR显示菠萝蜜籽纤维素组分重新分布,SEM显示结构更加疏松多孔,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结晶度增加,热重分析结果显示热稳定性更好;改性后SDF的持水力、膨胀力、保油力、亚硝酸盐离子吸附能力、葡萄糖吸附能力、胆酸盐吸附能力、胆固醇吸附能力均显著(P<0.05)优于未改性SDF。结果表明高温蒸煮结合超...  相似文献   

9.
以猕猴桃皮膳食纤维(kiwifruit peel dietary fiber,KPDF)的持水力及持油力为指标,考察胶体磨齿间距、液料比和粉碎时间对持水力及持油力的影响,然后通过Box-Behnken试验优化粉碎改性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优化改性工艺条件为胶体磨齿间距13μm,液料比90∶1(mL/g),粉碎时间7.5 min。在该条件下粉碎后,KPDF的平均粒径(D_(50))为58μm,比改性前降低了94.42%;持水力和持油力分别为12.47,5.45g/g,比改性前提高了136.09%,63.34%;膨胀力、溶解度、阳离子交换能力分别达11.56mL/g,15.70%,23.10mmol/g,比改性前提高了157.26%,80.46%,31.62%。研究结果说明胶体磨粉碎改性作用明显,所得改性KPDF具有优良的功能和理化特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改善江蓠残渣膳食纤维的性能,采用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对漂白后的江蓠残渣膳食纤维进行功能活化研究,筛选出了较佳的复合酶活化配方;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活化前后膳食纤维的表面结构。研究结果表明:45u/g纤维素酶和60u/g木聚糖酶复合酶处理膳食纤维可以使膳食纤维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SDF)、持油能力(OBC)、膨胀力(SW)和持水力(WHC)分别增加29%、26%、15%和14%,活化后的江蓠残渣膳食纤维的膨胀力和持水力分别达到4.71mL/g和648%,功能性指标超过西方国家麸皮膳食纤维的标准(膨胀力4mL/g、持水力400%);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复合酶改性后的膳食纤维的表面结构变得蓬松,有孔隙结构出现,可能是其物理性能变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毛葱膳食纤维性质及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毛葱膳食纤维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粒度条件下的持水力、膨胀力、持油力、阳离子交换能力和胆固醇吸附能力等功能性质进行研究,并采用电子显微镜扫描、红外光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测定其结构。结果表明:毛葱中可溶性膳食纤维质量分数为5.79%;持水力、膨胀力、持油力、阳离子交换能力分别为14.83?g/g、19.57?mL/g、1.95?g/g和0.62?mmol/g。在pH?2条件下胆固醇吸附能力为126.73?mg/g;在pH?7条件下为159.50?mg/g。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毛葱膳食纤维呈无规则片状网格结构,结构蓬松;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毛葱膳食纤维具有C—H键、O—H键、C=O键等纤维素及半纤维素的特征吸收峰。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毛葱膳食纤维的结晶度较好的保留了膳食纤维的结晶区和非结晶区。  相似文献   

12.
采用超声波-微波协同法提取沙棘果皮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柠檬酸质量分数、料液比、微波功率、提取时间对沙棘果皮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得率的影响,进一步用Box-Behnken法优化沙棘果皮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在柠檬酸质量分数为3%,料液比1:16 g/mL,微波功率620 W,提取时间60 min的条件下,沙棘果皮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效果最佳,提取得率为11.07%±0.26%,与模型预测值10.83%误差为2.22%。制备的沙棘果皮渣可溶性膳食纤维持水力为8.02 g/g,持油力为4.19 g/g,膨胀力为3.82 mL/g。超声波-微波协同法是一种提取沙棘果皮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利用网纹瓜果皮为原料制备膳食纤维,研究不同粒度(40目~120目)的膳食纤维的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平均粒径、休止角、胆固醇吸附能力、阳离子交换能力、淀粉酶活力抑制率等性质,并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分析其结构。结果表明:在40目~120目范围内,80目膳食纤维的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和胆固醇吸附能力最高,分别为8.56 g/g、2.77 g/g、9.93 mL/g和18.64 mg/g。平均粒径越小,膳食纤维的明度越大。休止角范围为37.22°~44.76°,80目以下的膳食纤维流动性较好。阳离子交换能力和淀粉酶活力抑制率均随着粒径的降低而增加,最大值分别达0.53 mmol/L和19.96%。扫描电镜结果显示,80目的膳食纤维具有较多的孔隙和比表面积,有利于提高其持水力和吸附能力。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网纹瓜膳食纤维具备多糖化合物的典型红外光谱结构。  相似文献   

14.
以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酶的方法提取膳食纤维(DF)。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料液比、α-淀粉酶用量、蛋白酶用量、超声功率4个因素为响应变量,以茶树菇膳食纤维得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超声辅助酶提取的膳食纤维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9(g∶mL),α-淀粉酶用量1.5%,蛋白酶用量1.2%,超声功率150 W。在此优化条件下,膳食纤维得率为37.70%,与预测值接近,比相同的条件下超声波水提取膳食纤维得率的结果高出5.4%。并对其理化性质指标进行测定,测得其持水力为5.4 g/g,膨胀力为2.7 mL/g,持油力为3.7 g/g。  相似文献   

15.
连小燕  钟振声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2):180-183,187
以玉米皮为原材料,采用酶法和化学方法相结合,制备膳食纤维。对制备得出的膳食纤维进行生物酶改性。检测其持水性能,并确定其改性的工艺条件。经过木聚糖酶处理的膳食纤维的持水力达5.70g/g,膨胀力为3.03mL/g,分别比原材料提高了65.70%和14.93%。并确定其优化的改性条件:pH为5.0,酶量为0.2mL/g,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50min。经过纤维素酶处理的膳食纤维持水力为5.83g/g,膨胀力为2.73mL/g,分别比原材料提高了69.48%和3.70%。并确定其优化的改性条件pH为6.0,酶用量为0.1mL/g,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2h。经过处理的膳食纤维持油能力较佳,为玉米皮深加工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该文研究接枝化和羧甲基化对小米糠膳食纤维的化学组成、微观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枝化和羧甲基化改性可以提高小米糠膳食纤维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比表面积、持水力、持油力、阳离子交换能力和膨胀力。羧甲基化和接枝化改性后,小米糠膳食纤维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分别提高约7倍和11倍;持水力从1.12 g/g分别增加到2.69、2.29 g/g;持油力则从2.19 g/g分别提升至4.59、4.27 g/g。同时,接枝化和羧甲基化后,小米糠膳食纤维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分别提高5.34倍和0.75倍。此外,与未改性的小米糠膳食纤维相比,改性后的小米糠膳食纤维的色泽变深、粒度变小、比表面积增大,呈蜂窝状、多孔状的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17.
超声波辅助复合酶(1.0%碱性蛋白酶和0.2%耐高温α-淀粉酶)酶解脱脂后的奶白花芸豆豆渣,提取其中的膳食纤维。研究了超声条件对水不溶性膳食纤维(IDF)和水溶性膳食纤维(SDF)提取率的影响,优化了提取工艺条件,并研究了芸豆渣膳食纤维的结构及理化性质。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时间25 min、功率250 W、温度60℃时,IDF提取率达到60.11%,SDF提取率为5.63%;两种膳食纤维的红外光谱中有特征吸收峰;SDF持水力比IDF高出1.828g/g,持油力高出0.69g/g。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以西番莲果皮中湿法改性膳食纤维为原料,探讨了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喷雾干燥和冷冻喷雾干燥五种干燥方式对其色泽形貌、粉体性质及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法改性后,纤维组织破坏严重,再经不同干燥方式处理,膳食纤维的形貌和色泽都产生很大变化;真空冷冻干燥和冷冻喷雾干燥处理的膳食纤维表现出极佳的持水力、持油力及吸湿性,结果分别为:持水力24.1、16.4 g/g;持油力11.8、8.3 g/g;吸湿性19.3%、19.8%;真空冷冻干燥和冷冻喷雾干燥振实密度较小,其分散性、溶解性和吸附性能较佳;喷雾干燥处理的膳食纤维休止角为38.5°,表现出最佳的流动性;另外各处理间的膨胀力和阳离子交换能力差异不明显。综上,真空冷冻干燥和冷冻喷雾干燥处理对西番莲果皮中湿法改性膳食纤维品质改善最为显明显。  相似文献   

19.
采用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纤维素-木聚糖复合酶分别对马铃薯渣膳食纤维进行改性,研究酶法改性对膳食纤维理化性质和单糖组分的影响。单糖测定结果表明,3种酶法改性后膳食纤维中均含有葡萄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阿拉伯糖、木糖5种单糖,但不同酶法改性膳食纤维各单糖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酶法改性后膳食纤维的持水力、结合水力、溶解度强弱次序均为复合酶改性>木聚糖酶改性>纤维素酶改性;持油力和阳离子交换力的强弱次序均为复合酶改性>纤维素酶改性>木聚糖酶改性,复合酶改性后膳食纤维理化性质明显优于其他酶法改性。复合酶改性后膳食纤维持水力、持油力、结合水力、溶解度、阳离子交换力分别为6.29 g/g、2.89 g/g、5.99 g/g、32.28%、0.60 mL/g,与原膳食纤维相比较分别提高了115.22%、16.73%、27.18%、45.27%、173.18%。马铃薯渣膳食纤维改性前后均具有糖类特征官能团,在某些波长处出现相似吸收峰,吸收峰的强度和面积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20.
以香菇柄为原料,利用微波辅助法提取其中的水溶性膳食纤维,采用正交试验对香菇柄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香菇柄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柠檬酸质量分数为5%、料液比1∶20、微波功率640 W、微波处理时间3 min。在此最佳条件下,香菇柄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平均得率为10.24%,持水力为2.27 g/g,膨胀力为4.13 m L/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