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采用恒压限流法设计了一种简单、合理的蓄电池充电器。充电器电路简单,易于实现。由TI公司PWM控制芯片3845对电路控制,充电器保持蓄电池充电电压不变,电流限定在可接受范围内,可以有效防止因充电电流过大造成蓄电池极板活性物质脱落,损坏蓄电池。测试充电数据,电路效率高,稳定,可靠,此方案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MAX 712芯片的可编程充电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顺东  洪秋媛 《电源技术》2005,29(4):257-260
通过对蓄电池充电过程的分析和研究,指出影响蓄电池寿命的主要因素为过充。针对普通MH-Ni蓄电池充电器功能单一、无法有效防止过充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充电器的电路设计方案。该电路采用MAXIM公司生产的专用充电芯片MAX712,通过灵活编程可对1~16节MH-Ni蓄电池以不同充电速率快速充电;当电池充满时,通过检测电压变化率为零结束快充,并立即转为涓流充电,可以确保充满并避免过充,从而有效地延长了充电电池的使用寿命。整个电路结构简单,性能完善。通过实际应用表现出安全、高效和节能的特点,获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所谓智能充电器,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段式充电器(根据相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市场上85%以上的充电器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在以往的蓄电池充电过程中,充电方法不当易造成蓄电池未充满电或者充电过量,对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会有很大的损害。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独立光伏发电的结构,系统由太阳电池阵列、Buck电路、铅酸蓄电池和Boost电路组成的智能控制器来给电动自行车阶段式充电,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4.
36V电动自行车蓄电池智能充电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采用先恒流后恒压的两段式充电方法的蓄电池智能充电器。该充电器以Buck变换器为核心,利用UC3886芯片实现平均电流模式PWM控制,并且通过一定的控制电路实现智能化充电。阐述了该充电器的充电方式、控制方法的设计以及整个电路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介绍一种用于手机和电动自行车的自动充电器电路。它省去了复杂的IC电路及其外围电路,同样可以完成对蓄电池进行自动充电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技术是通过调整光伏电池工作点从而最大化发挥太阳电池效率的一项关键技术。设计了一种具有MPPT功能的独立光伏快速充电器,主电路为Buck电路,控制电路主控芯片选用PIC单片机。MPPT算法采用一种改进型扰动观测法并对其进行了验证,同时对蓄电池进行了充电测试。充电完成时间与充电后蓄电池荷电状态表明所设计的充电器可高效、稳定工作,经过改进,可对远离电网的多种野外用电设备蓄电池进行充电。  相似文献   

7.
张厚升 《电气自动化》2007,29(5):36-38,58
研制了一种通用型的大容量航空蓄电池充电器,可作为镉镍、铅酸航空蓄电池的地面保障设备。阐述了系统的主电路方案、控制电路的构成、软件设计以及系统故障检测及保护电路。该充电器主电路采用半桥直流变换器,减小了蓄电池吸收危险峰值电流的可能性。控制电路以可进行A/D转换的AD~C812单片机为核心,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可以实时控制充电器工作于恒流充电阶段和涓流充电阶段。同时还设计了充电器的软启动、过流保护、过热保护以及极性检测电路。研制成功的样机能够有效的实现两阶段充电方案及其转换。样机试验表明,该充电器具有输出与电网高频隔离、结构简单、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便于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8.
孔令国  高爱民  郭庆云 《蓄电池》2005,42(4):173-175
针对电动自行车用蓄电池的特点,使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析气量收集试验装置,通过调整三阶段式充电器的恒压充电电压值参数进行试验,通过收集充电过程中蓄电池的析气量,分析蓄电池充电过程中充电电流、电压及析气量的关系。认识到三段式充电器的恒压充电电压值高低对蓄电池析气量影响最大,通过控制恒压充电电压值,可以降低充电过程对蓄电池寿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种便携式智能充电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延凯  田爽 《电源技术》2006,30(8):677-680,683
在充电电池使用过程中,影响电池寿命的最主要因素是过充电和过放电。普通MH-Ni蓄电池、锂离子蓄电池充电器功能比较单一,很难有效防止过充电的发生。研究了一种新型的便携式智能充电器的电路设计。该电路主要采用降压转换芯片MAX1685和数码管驱动芯片MAX7219作为电路主体,采用单片机PIC16F676作为控制核心,通过软件编程可以实现对1~3节锂离子蓄电池或1~8节MH-Ni蓄电池的充电和监测,其充电功能完善,安全高效,显示功能齐全,并且体积小、质量轻,完全适合于便携式设备的充电应用。通过实际的小批量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充电器的检测与代换当充电器不能正常充电,蓄电池充不满电、充电指示显示异常时,说明充电器参数发生了变化。此时应对充电器进行调试。不同电路结构的充电器的调试方法和需调试的元件是不一样的,但不管何种充电器都与电压控制、电流控制和充电状态指示电路有关。1.充电器的检测(1)绘制线路图充电器电路不是很复杂,绝大多数又是单层印制  相似文献   

11.
郁百超  李嘉明 《电源学报》2011,9(3):71-76,86
锂离子动力电池无损充电机采用整体串联恒流、单体并联恒压的充电方法,对锂离子动力电池实现无损充电,无损的含意有两层,一是充电效率接近100%,充电功率基本无损耗;二是充、放电完全依据电池的特性曲线,电池本身在充、放电过程中完全无损害.该无损充电机免除电池管理系统,仅由简单的电路实现电池系统、充电系统、放电系统和维护管理系...  相似文献   

12.
朱立颖  武建文  蒋原 《低压电器》2013,(7):29-32,57
针对锌银蓄电池的工作特点,研究了其充电控制策略。采用预放电方式,避免蓄电池充电时单体电压突然升高;采用串联电阻,减小电流波动和电池损耗;采用电流/电压双闭环控制,实现蓄电池充电。阐述了智能充电器的总体设计思路,介绍了智能充电器的控制电路、主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等。根据锌银蓄电池充电策略研制的一种新型航空用大容量锌银蓄电池充电器,成功应用于某航空地面保障设备。所研制的充电器证明了充电策略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模型参数拟合的锂离子电池充电电源控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动汽车及其相关行业的兴起,对电动汽车用电池充电电源有了较大的需求。区别于传统电源设计,锂离子电池的非线性特性增加了充电电源控制器设计的复杂性。本文根据锂离子电池特性,采用脉冲电流放电法,建立了锂离子电池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拟合。进一步分析了带电池负载的充电电源系统小信号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选择的充电策略,从系统稳定性和纹波要求对充电各阶段控制器参数进行了设计。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系统控制参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适合锂离子电池充电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李慧 《低压电器》2014,(3):42-45,54
针对动力电池内阻极小且具有反电动势的特点,设计了单相电流型PWM整流器为主电路的充电机,选择TMS320F28335 DSP作为控制平台,采用准PR控制器的直接电流控制策略和PI控制器,实现充电机单位功率因数运行和充电电流的稳定输出。充电系统可根据动力电池组SOC输出可变的充电电流以延长动力电池的寿命。设计充电机样机并进行了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组充电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性能,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熊剑峰  张忠会  王薇 《电源技术》2017,(11):1575-1577
基于太阳能光伏技术的迅猛发展,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快速智能充电系统;系统选用MSP430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实现对蓄电池的充电控制;选用了一种新型开关模式充电器件MAX77818,设计了充电输入电压5 V,充电电流最高可达3 A的应用电路,其中光伏电压输入检测及电池电压检测采用二级运放,使用电流检测芯片INA194及二阶低通滤波器检测光伏电流和电池电流,并将检测电压与电流在LCD显示屏上显示。本设计集成度高,能够实现快速充电,电路设计简单,工作稳定,可在光伏系统中为多种型号的电池实现快速充电。  相似文献   

16.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谐波分析及谐波抑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交流充电桩是家用电动汽车主要的能源供给设施,利用车载式充电机为动力电池充电。随着电动汽车充电站日益增多,其产生的谐波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搭建了单相车载式充电机的完整模型,详细分析了其谐波特点和充电机台数变化对谐波含量的影响。针对充电桩的谐波问题,将有源电力滤波技术应用到交流充电桩中。在所搭建的仿真模型中,针对单相车载式充电机的负载特性,采用传统PI控制与重复控制相结合的复合控制方法,新型交流充电桩有效地抑制了车载式充电器谐波,提高电网侧电能质量。  相似文献   

17.
设计一款铅蓄电池快速充电系统。传统充电技术有着效率低、高功耗、高损害等致命缺点,铅酸蓄电池在应用工程中,对充电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MSP430作为主控制器,采用马斯三定律及马斯的脉冲充放电思想设计,通过外围检测电路对蓄电池实时监测,进而实时调整充电状态以实现充电智能化,弥补了传统充电器不足,大大提高充电效率。与传统铅蓄电池充电器相比较,具有充电速度快、效率高、对电池损害低、可视化、可人机交互、高可控及兼具远程在线管理控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A wireless power charger integrated circuit has been developed for wearable medical devices in a 0.18‐µm Bipolar, 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and Lightly‐Doped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BCDMOS) process. A passive full‐wave rectifier consisting of Schottky diodes and cross‐coupled n‐type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nMOS) transistors performs the alternating current to direct current power conversion without any reverse leakage current. To charge a battery, a linear charger circuit follows the passive rectifier instead of a switching charger circuit for the small form factor of wearable medical devices. An in‐band communication circuit notifies the proper connection of the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and the battery charging status to the charging pad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through th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channel. The wireless power charger integrated circuit occupies 1.44‐mm2 silicon area and shows 31.7% power efficiency when the charging current is 26.6 mA.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