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了解烟草白粉病菌在贵州烟区的寄主植物种类,采集烟田植物白粉病样品,基于真菌rDNA-ITS区的序列分析对其白粉病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柯赫氏法则回接验证。结果表明,贵州烟区共发现18科36种不同植物感染白粉病,其中菊科苣荬菜、向日葵、苦苣菜及大丽花,车前科车前草,及玄参科阿拉伯婆婆纳的白粉病病原菌均为Golovinomyces cichoracearum,与烟草白粉病病原菌(G.cichoracearum)相同,其余30种植物白粉病病原菌与烟草白粉病菌均不相同;接种G.cichoracearum后,阿拉伯婆婆纳、车前草及苦苣菜在培养30 d内均发生白粉病,苣荬菜、向日葵、大丽花等33种植物均未发病。因此,阿拉伯婆婆纳、车前草及苦苣菜3种植物可明确为烟草白粉病菌在贵州烟区的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2.
2013年7月在陕西省西乡县韩岭村烟田首次发现疑似烟草青枯病病株,为了解陕西烟草青枯病的发生危害,对陕西省不同烟区的烟草青枯病的发生情况进行全面系统调查,并对田间采集的具有典型青枯病病症的烟草茎部样本进行了病原鉴定。结果表明:陕西省烟草青枯病发生区域为陕南的汉中、安康和商洛的三个种烟区,在延安、宝鸡和咸阳的三个烟区尚未发现,发病于6月上旬,盛发于7月中旬。该病害随温度升高而病情加剧,发病早期田块死苗严重,发病率可高达24.67%,而且有蔓延扩展趋势;通过对烟草茎秆上分离的病原细菌进行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生理生化性状等常规细菌鉴定技术,结合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病原菌为青枯劳尔氏菌Ralatonia solanacearum。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河南省不同烟叶产区危害烟草的镰刀菌种类,以河南省烟叶产区典型镰刀菌根腐病烟株及烟田土壤为供试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土壤分离法获得纯化菌株,根据菌株形态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无创接种法测定病原菌对烟草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获得的98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均产生白色菌丝,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或马特形,无色、多孢;小型分生孢子呈肾形、椭圆形或卵形,无色、多无分隔。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所分离的98株菌分属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和Fusarium nematophilum。致病性分析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层出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对烟苗具有致病性;48株致病菌中豫南烟区烟草镰刀菌根腐病致病性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层出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以尖孢镰刀菌为主;豫中为尖孢镰刀菌;豫东、豫西为茄病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因此,尖孢镰刀菌为全省烟区重点防控对象,豫南烟区还需加强层出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的防控,豫东、豫西需防范茄病镰刀菌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在重庆市烟草病害调查中,从彭水县润溪镇烟田发现一种未知的烟草叶斑病。为明确其病原物的分类地位,通过田间采集症状典型病害样品,经组织分离、菌株纯化并采用科赫氏法则测定其致病性,结合rDNA-ITS分子鉴定方法,对该叶斑病进行了诊断和鉴定。结果表明:该叶斑病的病斑在叶片上呈不规则形,周围有淡黄色晕圈,病部中央灰白色,且密生有黑色小点;分离物菌株psrx-1能引起健康烟株叶片发病,具有致病性;病原菌株的形态学特征表现为分生孢子座垫状、黑褐色,呈球形或半球形,分生孢子梗紧密排列、梗短小、直立,分生孢子暗褐色、球形或近球形,无隔膜,表面有颗粒状凸起或褶皱。经rDNA-ITS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将该病害鉴定为附球菌(Epicoccum sp.)引起的烟草叶斑病害,为重庆烟区首次发现的一种烟草新病害。  相似文献   

5.
烟草白绢病是近年来在四川烟区发现的新病害,为明确其病原特征,进而有效防治该病害,在烟田采集了烟株根部菌丝,进行分离、纯化,并命名为B1。并进行了病原菌形态观察,18S rRNA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B1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小菌核属的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白绢病菌B1菌丝和菌核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 min,且菌丝更适合在偏酸性条件下生长,最适pH为5.0。  相似文献   

6.
为检测皖南烟田土传病害的分布,2011-2012年从皖南烟区烟田共采集土样51份,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烟田土壤进行了烟草黑胫病、根黑腐病和青枯病检测。结果显示,烟田土壤中烟草黑胫病菌、根黑腐病菌和青枯病菌的阳性率分别为19.6%、41.2%和56.9%,3种烟草土传病原菌在皖南烟区多数烟田均有分布,其中青枯病菌检出率最高。本研究证明了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土传病原菌的可能性,生产上可为烟草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菌分类地位,2015-2017年从福建省三明市主要烟区采集的烟草根腐病病样中分离获得31个镰孢菌属菌株(F1~F31)。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形态学甄别、系统进化分析、种特异分子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显微形态特征与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共享镰刀菌(F. commune)相似;采用贝叶斯法(Bayesian Analysis)对4株分离菌F-04、F-18、F-19和F-28的rDNA基因内间隔区(IGS)基因作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这4个菌株同F. commune聚为一类并与F. oxysporum明确区分;特异性引物扩增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均为F. commune。通过室内与田间接种试验验证了分离菌株F. commune的致病性,明确其为烟草根腐病的主要病原物,这是我国首次报道共享镰刀菌F. commune引起烟草根腐病。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烟区发生的一种烟草细菌性叶枯病的病原并筛选出防治药剂,本研究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结合形态学鉴定、柯赫氏法则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鉴定病原菌,并初步研究该菌的生理生化特性,采用抑菌圈法测定15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毒力。结果表明,该病害病原菌与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同源性达100%,为革兰氏阴性菌,可利用D-阿拉伯糖、丙三醇和硝酸盐等碳氮源;室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表明,1.6%噻霉酮EW、3%中生菌素WP和80%乙蒜素EC对该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EC50值分别为0.004、0.0135和0.1176 mg/mL。试验表明,该烟草细菌性叶枯病致病菌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1.6%噻霉酮EW可作为防治该病害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河南烟区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组成结构及其侵染过程,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从河南烟区分离的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采用组织染色显微和荧光显微观察了病原菌对烟草根系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豫南和豫西烟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平均检出率最高,分别为53.04%和48.18%;其次是茄病镰刀菌(F. solani)和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tum),平均检出率分别为33.62%、37.24%和6.67%、9.91%。豫中烟区茄病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的平均检出率相近,分别为46.19%和45.48%,各烟区均检出共享镰刀菌(F. commune)、三线镰刀菌(F. tricinctum)和藤仓镰刀菌(F. fujikuroi)等新的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可通过根系表皮细胞间隙、根毛、根系破损细胞处、侧根生长处等位点侵染植物组织;附着在植株根系表面的病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通过植物表皮细胞间隙及根毛顶端侵入烟草组织,之后芽管生长分化形成菌丝,菌丝沿皮层薄壁细胞间隙逐渐扩展延伸,进入维管束并大量繁殖,进而堵塞导管管腔,阻止水分及营养运输,造成植物病变。...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河南烟田危害烟草的镰刀菌种类,以烟叶主产区典型病株为样本,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菌株,并对所得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rDNA-ITS序列分析及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22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均产生茂密的菌丝,呈棉絮状,能产生黄、红、紫等色素,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或椭圆形,无色、多胞;小型分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无色、单胞或双胞.BLAST比对结果表明,在GenBank序列数据库中,菌株1~11号的DNA序列与登陆号为KC429789.1的Fusarium oxysporum (F.oxysporum)序列同源性达到95.77%以上;菌株12~18号与登陆号为JQ910159.1的Fusarium solani (F.solani)序列的同源性达到88.01%以上;菌株19~21号与登陆号HQ176444.1的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F.verticillioides)序列的同源性达到89.72%以上;菌株22号与登陆号为JX045841.1的Fusarium proliferatum(F.proliferatum)序列的同源性为90.74%.接种试验表明,4种镰刀菌均能侵染活体烟苗并产生典型症状.因此,河南烟田危害烟草的镰刀菌鉴定为F.oxysporum,F.solani,F.verticillioides及F.proliferatum.其中,F.proliferatum侵染烟草在河南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四川烤烟赤星病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并筛选高效防治药剂,连续3年在四川省泸州市、凉山州、攀枝花市、广元市、宜宾市等5个主要植烟区对烟草赤星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在烟叶成熟期采集典型患病烟叶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通过宏观形态学、显微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其种类并测定菌落生长速率和萌发率,同时在烟田开展烟草赤星病高效防治药剂筛选。结果表明,5个烟区采集的赤星病样均属于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真菌,各烟区所采集分离的赤星病菌在SDAY培养基上菌落直径、产孢量和萌发率差异均不显著。5个烟区均发生烟草赤星病,整体发病规律为:每年6月底至9月初,烟田病情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每年8月份,5个植烟区烟草赤星病病情指数显著高于7月份并趋于峰值。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对烟草赤星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均大于60%)。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广东韶关烟草镰刀菌根腐病菌种类及致病力,在珠玑、始兴、南雄和乌茎采集根腐病样本,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盆栽接种带菌麦粒测定其致病性,观察菌株形态,基于EF-1α和β-Tub基因序列构建发育树鉴定病原菌。结果表明,获得45株镰刀菌,通过形态特征和分子技术鉴定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共享镰刀菌F. commune、藤仓镰刀菌F. fujikuroi和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分别占比42.22%,26.67%、20.00%和11.11%,对烟草均有致病性,强弱排列为F.commune≈F. fujikuroi>F. oxysporum>F. solani。本研究可为广东韶关地区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防控延边烟区烟草菌核病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开展了病原菌鉴定及抗性种质材料筛选研究。将收集的病原菌核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经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观察、rDNA-ITS测序比对及基于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并采用离体叶片法、活体叶片法对61份种质材料进行抗性筛选。结果表明:(1)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该病原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2)两种方法筛选出31份高感材料、6份中感材料、15份抗病材料,鉴定结果一致率为85.25%,未筛选到免疫和高抗种质材料。延边烟区烟草菌核病病原菌为核盘菌,离体叶片法、活体叶片法可用于苗期烟草种质材料对菌核病抗性筛选。  相似文献   

14.
湖北恩施烟区烟草青枯菌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进行恩施烟区烟草青枯病的防控,本研究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鉴定了恩施烟区烟草青枯菌的致病性。根据红花大金元、K326和岩烟97三个烟草品种病害流行下曲线面积(AUDPC)数值进行聚类分析,将恩施地区烟草青枯菌划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型,表明恩施烟草青枯菌是一个由弱到强连续变化的群体。3种致病型菌株在恩施南部和北部区域均有分布,其中恩施北部区域菌株致病力稍高于南部。  相似文献   

15.
2014年从豫南烟区信阳市罗山县、驻马店市确山县和遂平县共采集25个疑似青枯病烟草病样和10份病土,分离纯化出菌株26个,测序所得的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的Ralstonia solanacearum基因组序列进行Blast比对,相似度达到98%以上,对分离鉴定得到的烟草青枯病菌进行回接试验,表现出典型的青枯病症状,发病组织在TTC培养基上也同样分离得到典型的青枯菌菌落,证实病原为烟草青枯病病原。由此表明,豫南烟区确有烟草青枯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烟草赤星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河南省烟草赤星病病原菌的种类,从河南省不同烟区采集烟草赤星病典型病斑,分离病原菌并且做致病性测定,对确定为病原菌的菌种按国际标准方法进一步做形态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到的85株菌株中60株被证明是烟草赤星病病原菌,从形态学上鉴定为三个种,分别是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长柄链格孢Alternaria longipes和鸭梨链格孢Alternaria yaliinifciens。其中鸭梨链格孢Alternaria yaliinifciens引起烟草赤星病属首次报道。三个种的代表菌株的5.8S rDNA ITS基因序列间及已报道的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长柄链格孢Alternaria longipes和鸭梨链格孢Alternaria yaliinifciens的5.8S rDNA ITS区均没有较大差异,证明该基因在链格孢小孢子种间较保守,不适合区分这些链格孢种。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烟草赤星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烟草赤星病病原菌的种类,对吉林省15个烟区和黑龙江省7个烟区的烟草赤星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共分离获得312株致病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共鉴定出4种链格孢属真菌,其中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230株,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78株,鸭梨链格孢(Alternaria yaliinficiens)2株,长柄链格孢(Alternaria longipes)2株。其中吉林省烟区鉴定出了链格孢、细极链格孢和鸭梨链格孢3种,黑龙江省烟区鉴定出了长柄链格孢、链格孢和细极链格孢3种。两个省区的优势种均为链格孢。此外,本试验利用5种基因序列片段(ITS、GDP、ACT、EF、RPB2)进行烟草赤星病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中GDP基因仅能鉴定出链格孢和细极链格孢2种,RPB2基因能鉴定出4种链格孢,而ITS、EF、ACT基因序列比较保守,不适合区分这些链格孢种。本研究明确了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烟区引起烟草赤星病的病原菌种类,为下一步的定向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贵州烟草弯孢菌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生物学特性,分别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离体叶片接种法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使用形态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以ITS序列构建的发育树中与棒状弯孢(Curvularia clavata)聚为一支,且支持率为100%,结合形态特征将其鉴定为棒状弯孢。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8,在燕麦琼脂(O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牛肉浸粉为氮源时对菌丝生长最有利;菌丝致死温度为53℃,10 min,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烟草弯孢菌叶斑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近年来烟草漂浮育苗过程中出现的疑似根腐病的病原,2017年5月分别从河南省宝丰、泌阳、许昌、临颍等烟区苗床共采集12个具有代表性的病害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形态学鉴定、18S rDNA-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从样本中分离纯化出10个真菌菌株,其18S rDNA-ITS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鸢尾丝囊霉(Aphanomyces iridis)序列同源性均为99%。漂浮苗及盆栽接种试验结果表明,烟苗接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发病率为100%。将发病组织在PDA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也同样得到丝囊霉菌。本研究根据发病症状和病原菌,首次明确了鸢尾丝囊霉可引起烟草漂浮苗根腐病。   相似文献   

20.
陕西烟草病毒病毒原鉴定及种群区系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1年在陕西省烟区采集了165个样品,经过生物学测定、血清学反应(琼脂双扩散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电镜观察,鉴定出5种为害烟草的病毒。其中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MV)34份、烟草蚀纹病毒(TEV)32份、黄瓜花叶病毒(CMV)31份、马铃薯Y病毒(PVY)16份、烟草环斑病毒(TRSV)4份,分别占总标样的20.61%、19.39%、18.79%、9.7%和2.4%。TMV和CMV、TMV和TEV、TMV和PVY复合侵染各为35、2和11份,分别占总标样的21.21%、1.2%和6.67%。TEV和PVY在某些烟区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