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严寒地区建筑用电能耗和城市形态要素真实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利用GeoDa软件计算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指数并绘制LISA聚类图,识别严寒地区建筑用电能耗空间分布特点。然后筛选建筑用电能耗的城市形态影响因子,并采用逐步回归模型量化相关城市形态影响因子对不同类型建筑用电能耗强度的影响程度。最后从微观—建筑单体层面、中观—区域形态布局层面以及宏观—城市形态规划层面对严寒地区城市建筑节能规划提出3点思考。定量研究结果旨在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基于建筑节能角度对用地指标的控制提供支持,并为建筑能耗模拟模型中的环境影响参数设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曹海婴  黎志涛 《规划师》2007,23(11):81-84
近二十年来,随着集合住宅由政府控制的配给品向通过市场分配的商品转变,集合住宅形态在规划结构、居住公共空间、住宅套型设计、住宅风格样式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居住形态演变是城市社会阶层结构演变的反映;另一方面,居住形态演变也对城市形态结构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为避免住宅的过度商品化和符号化导致社区生活的丧失和对居住本质的忽视,在规划设计中应减少空间隔离措施,提倡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层居民混合居住,增强居民的社区感.  相似文献   

3.
路旭  李古月 《华中建筑》2020,38(8):95-99
在既定的由城市规划影响所生成的城市用地布局基础上,商业服务设施的分布由于居民日常出行范围而呈现出内在的发展规律。该文以沈阳浑南片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法分析商业兴趣点数据的分布形态,同时利用空间句法分析城市的空间网络格局,在二者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城市空间网络格局对城市商业服务设施分布的内生性影响机制,为科学规划和引导城市商业服务设施布局提供基础性参考依据。研究表明:城市商业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受到城市空间网络格局的显著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指标是空间构成效率,在全局效率较高的区位易于形成零售类、餐饮类的业态集聚,而局部效率较高的地段则有利于其他类型商业服务设施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城市建成空间环境是影响居民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城乡规划学视角出发,采用CGSS2010问卷结果、统计年鉴数据和六普人口数据为样本,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寻与居民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的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尝试将提升居民幸福感这一抽象的规划目标具体分解到便于管控的量化型规划指标层面。分析结果表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绿地面积等5个因素与居民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人均道路用地面积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居民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与居民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建议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确定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取值范围时,应充分考虑对居民幸福感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规划编制工作的角度对主动干预居民幸福感作出有益的探索尝试。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是21世纪的重要议题,低碳城市的建设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大科学命题.本文着重从国际层面对低碳城市、城市交通碳排放、城市形态以及居民出行行为等方面进行相关的理论综述;并利用2007年北京市居民活动日志调查获取的第一手数据,基于微观个体行为的视角对城市形态与交通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为构建低碳城市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郭飞  赵君  张弘驰  王哲  宋煜 《风景园林》2020,27(7):79-86
中国已从高速城市化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然而在全球气候变暖、城市热岛、人口老龄化的多重压力下,未来城市气候问题将日益严峻。城市风廊是有效的气候规划缓解策略,然而风环境影响因素复杂、不均匀性显著,单一模型或尺度难以充分理解、科学描述其特征。以中国北方半岛城市大连核心区为例,综合运用观测、遥感、中尺度气象模拟、城市形态参数、空间分析等多种模型和尺度进行跨学科融合研究,在全面准确描述城市地理、热环境、风环境、用地布局、城市形态特征等要素的基础上定量发掘其风廊分布,据此制定了相应的规划管控和设计策略,包括风廊布局、宽度和用地调整等规划导则以及景观设计导则等成果。研究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杨俊宴  马奔 《城市规划》2019,43(9):95-106
城市空间的不均衡发展导致阴影区现象,这种现象包含了人群活动聚散、物质空间形态变化、服务业态布局在城市地理上的投影,并在形态特征、空间模式和内在机制上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本文在城市全域三维街坊建筑、人群活动手机信令、业态POI等多源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以上海为实证样本,从城市阴影区的空间界定入手,通过对其空间形态、用地结构、人群聚散变化、业态机构分布等进行量化分析,以解释阴影区的各项特征规律,分析城市阴影区的特征指标以及与城市土地价值、空间形态布局的关系,据此可探析城市阴影区的空间深层次规律,进而探讨城市空间要素集聚与扩散效应的叠合机制,阐明城市阴影区形成与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8.
秦波  邵然 《城市规划》2012,(6):33-38
基于北京1400份居民的建筑和出行能源消费行为问卷数据,利用空间统计工具LISA确定高(低)直接碳排放居民的聚集社区,进而通过五个社区的案例研究,探讨居民直接碳排放和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建筑密度、土地利用形态、就业可达性和公交可达性均对居民的直接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这说明合理规划空间形态是构建低碳城市的重要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9.
商业聚集及其影响要素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对其客观规律进行研讨应是商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与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但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仍十分欠缺。以我国中部中心城市长沙为例,运用GWR模型对零售商业空间集聚影响要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剖析。研究表明:①长沙市仍保持"市级-区域性-社区级"的商业空间结构,不同城市空间要素对零售商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强弱与正负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并总体呈现"中心-外围"结构;②市级商业中心受人流量、地铁建设、商务办公、名胜景点等要素影响较大,对区域性商业中心呈现积极影响的因素依次为人流量>居住>商务办公>地铁>学校,社区级商业中心的推动因素主要为公交与居住空间;③地铁与公交站点对商业集聚性的影响存在空间互补性。  相似文献   

10.
王洁晶  汪芳  刘锐 《规划师》2012,(6):96-101
空间句法通过对城市空间相互关系和结构的数量化建模,为城市形态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选取路网规整、用地集中布局以及路网自由、用地组团布局两类形态差异较大的城市为例,建立轴线图模型,对比分析两类城市的形态特征的差异与共性。研究结果表明:两类城市的集成核形态差异较大,"自由轮轴"形式只在集中型城市中较为明显,而组团型城市自内向外整合度逐渐减小而呈现圈层分布,说明前者中心区和边缘区之间的联系比后者便捷,而对于城市形态的可识别性前者同样强于后者;在共性方面,两类城市的轴线网络都是无标度网络,借此能够解释城市核心区的集聚和城市形态演变存在的"惯性"。  相似文献   

11.
城市建设强度与热岛的相关性——以重庆市开州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建设强度是城市热岛形成与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了揭示两者之间的量化关系,以重庆市开州区为例,在用地地块、规则网格和建筑斑块3个空间尺度上,使用ArcGIS提取地表温度(LST)与建设强度指标,利用SPSS分析其相关性并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用地地块尺度上,LST与绿化率、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之间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与建筑底面积和总建筑面积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规则网格尺度序列上,LST与建设强度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系数随网格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在840m网格时达到最大值;总体上LST与绿化率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建筑斑块的尺度上,LST与建筑层数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总建筑面积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城市建设强度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城市热岛的形成与演变,而相关分析发现,建设强度指标并非都与LST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城市热岛除受建设强度的影响外,还受区域气候、城市形态、城市性质、交通方式以及建筑材质与色彩等多种因素的协同影响,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以改善居住环境和提高居民满意度为出发点,以提升居民日常生活品质为目标,通过研究影响我市人居环境品质的中学、小学、养老服务中心、公园、交通干道、公交站点、大型商业和乘换枢纽等8项空间要素,利用GIS技术,导入GIS语言,构建居住品质评判体系,提出城市居住用地幸福指数指标。依据该评判系统,为我市现状小区环境品质的评判提供依据,为我市规划小区的建设提供决策指引,为我市的存量改造和规划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借助于居住品质评判体系,论证了我市商业用地调整的可行性,通过模拟各类商业用地的调整,为规划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使城市空间的生长富有活力,城市环境的发展富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如何从整体的角度研究城市形态的复杂性?空间句法在城市形态领域中关注城市形态空间之间的整体联系,运用图论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城市形态的模型,发现了不同城市具有相似的城市空间拓扑关系,以及特定城市空间之间复杂的整体关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微观层面的人车流和用地的分布,给城市形态复杂性研究提供了坚实可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程序,也给整合交通规划和用地规划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实践角度.本文简要回顾了城市形态研究中关于要素和关联的研究发展,详细解释了空间句法从图论的角度研究城市形态的整体关联,最后分析了空间句法在伯明翰Brindleypalce案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存在量与质的提升,因此如何在有限居住街区内营造高质量、可持续的居住环境成为新的思考焦点。聚焦于高密度居住街区,以沈阳市长白街区为例,从紧凑度角度对街区形态进行分析,选取平均层数、容积率、建筑覆盖率及开敞空间率4个指标,借助ArcGIS对街区的形态指标进行量化与分析,使用全局莫兰指数探究指标与紧凑度的空间相关性,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从而构建街区紧凑度测度指标体系,进而获得街区内的空间尺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选取的4个指标均大于0,呈现空间正相关关系,其中平均层数呈现的集聚性特征最为显著;(2)在紧凑度这一测度指标中,该地块以集约型发展为主,紧凑度较为均衡,且受交通因素影响较大;(3)研究区内以中高层住宅为主,容积率均值为2.51,保证了最佳的空间容量,同时也较符合人性化的要求。以期对我国其他城市高密度居住空间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空间句法:从图论的角度看中微观城市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从整体的角度研究城市形态的复杂性?空间句法在城市形态领域中关注城市形态空间之间的整体联系,运用图论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城市形态的模型,发现了不同城市具有相似的城市空间拓扑关系,以及特定城市空间之间复杂的整体关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微观层面的人车流和用地的分布,给城市形态复杂性研究提供了坚实可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程序、也给整合交通规划和用地规划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实践角度。本文简要回顾了城市形态研究中关于要素和关联的研究发展、详细解释了空间句法从图论的角度研究城市形态的整体关联,最后分析了空间句法在伯明翰Brindleypalce案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的定义及特点是具有物理和功能的双重结构.地理环境和城市形态对城市特征的贡献不亚于居民的空间分布、财富分配、公共活动场所的位置、人流和信息流以及其他城市功能结构此处毋庸赘述.物理和功能结构的数量和互动则形成了城市特征使之与众不同. 首先,要了解城市如何运行,关键在于分析它如何为居住者提供公共服务.在我们的城市中,公共设施是由政府、公共或私人组织提供的公共空间,用于举办各种各样的公众活动,同时也赋予城市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居民对城市服务和设施的评价是通过它们的落实情况、地理分布、路程远近来进行评判,而最终判断它们是否满足需求.这有助于我们制定有效的指标来决定或部分决定一座城市或一个社区的质量优劣.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空间快速增长背景下,开展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研究,有助于解决城市空间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可为确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制定空间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方法旨在定量、客观地判断城市空间增长过程中要素配置与运行是否合理、高效和公平。笔者建立了结构配置效应、经济配置效应和公平配置效应3个方面的评价体系,通过目标法对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进行评价,得出空间增长效应评价函数。以重庆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2004—2013年间的城市空间增长效应总体呈上升发展趋势,结构性、公平性趋好;合理配置效应和经济配置效应波动显著,反映出城市建设面临的用地结构优化、用地效率提升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南京市为例,探索基于多源空间大数据“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城市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源。通过自上而下地从宏观层面分析统计数据,将碳排放总量分配到城市不同区域,进而自下而上地从居民建筑、产业活动和交通等排放活动出发,计算出具体地块的碳排放。研究旨在为南京的生态空间、紧凑用地、绿色行为、结构优化、产业新城等方面提供国土空间规划支持,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地下空间、城市形态以及城市微气候相关研究的梳理,将地下空间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归纳为地上因素与地下因素两个方面,探讨地下空间及其要素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的机理。地下因素指地下空间进行内部环境控制而直接对地面微气候造成的影响;地上因素指由于进行地下空间规划形成新的城市形态,进而对城市微气候形成影响。首先,理清影响城市微气候的地下空间的要素,并界定地下空间与城市形态研究的切入点,梳理和明确各项外部空间环境的指标;其次,指出目前该研究领域中待解决的两方面关键问题以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的研究框架与路线。  相似文献   

20.
徐华林  吴晓 《新建筑》2010,(2):125-130
商业中心的发展实质上是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办公等设施持续集聚的过程,通过相关层面的演变折射出商业中心空间形态的动态特征。在大量实证资料的支撑下,以南京市湖南路商业中心为例,从空间格局、功能结构、商业业态、开发强度等方面入手,对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以揭示类似城市商业中心空间形态演变所具有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