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东营凹陷西部沙四段上亚段滩坝砂体储集空间特征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和压汞资料分析等方法,对东营凹陷西部沙四段上亚段滩坝砂体储集空间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储集空间分为孔隙和裂缝2种类型,其中,原生孔隙主要为压实残余孔隙和胶结残余孔隙,次生孔隙主要为粒间溶解孔隙,裂缝以构造裂缝为主.孔隙结构主要受成岩作用的影响,埋深小于2 700m、处于早成岩阶段的滩坝砂体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孔隙,孔隙结构主要为高孔高渗透粗喉型和中高孔中高渗透中喉型;埋深为2 700~3 500m、处于中成岩A期的滩坝砂体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溶解孔隙,孔隙结构以中高孔中高渗透中喉型和中低孔中低渗透中细喉型为主.  相似文献   

2.
储层的孔喉结构控制了油气的运移和储集,对油气采收率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分析东营凹陷南坡沙四段上亚段滩坝砂岩的压汞曲线形态及特征参数,探讨了滩坝砂岩储层孔喉结构类型及其控制因素,分析了其对储层有效性的影响.滩坝砂岩压汞毛管压力曲线主要存在4种类型,分别对应高孔高渗透粗喉型、中高孔中高渗透中喉型、中低孔中低渗透中细喉型和低孔低渗透特细喉型孔喉结构.影响滩坝砂岩储层孔喉结构的因素主要有沉积微相、沉积物粒度和分选以及成岩作用,沉积物成分成熟度对其影响不明显.孔喉结构微观上控制了储层的物性下限和储层有效性.孔喉结构特征对储层有效渗透率下限的影响程度强于对储层有效孔隙度下限的影响程度,滩坝砂岩有效储层的孔喉结构类型主要是高孔高渗透粗喉型、中高孔中高渗透中喉型和少量的中低孔中低渗透中细喉型.有效储层比例由高孔高渗透粗喉型储层向低孔低渗透特细喉型储层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4~7储层低渗透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4~7砂层组为湖退式三角洲前缘相,主要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及远砂坝等微相。孔隙空间主要是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微裂缝,孔隙结构有大孔细喉型、中孔细喉型、小孔细喉型和小孔微细喉型4种类型。研究层段属低渗透储层,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环境、压实作用、溶蚀作用、胶结作用、非均质性、重结晶作用及构造等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葡萄花油层多为中低孔、低渗透、薄层砂岩储层,其外围砂体储层特征、优质储层展布规律以及储层质量控制因素不明确,储层特征变化是制约勘探开发的重要因素。利用岩心、铸体薄片、常规压汞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储层特征研究表明,网状河道岔道口砂体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新领域,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溶蚀孔隙和残余原生孔隙为主;孔隙结构发育良好,主要为中低孔中喉型;试油产液量高。对于网状河道岔道口优质储层的形成,沉积作用是基础条件,成岩作用中溶蚀作用是其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安塞油田王侯杏地区长6砂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安塞油田王侯杏地区长6储集岩主要由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组成,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孔隙结构、岩心、测井分析化验资料进行研究表明,该地区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和次生孔隙,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胶结物溶孔;储层孔喉特征为小孔隙微喉道;物性特征为低孔隙、低渗透的基本特点,微裂缝对改善储层孔隙渗透性贡献不大;排驱压力和饱和度中值压力较高,孔喉半径小且分选性较差,歪度细,溶蚀作用对改善喉道连通性的效果不佳,孔隙结构参数总体较差。储层质量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其中,由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最有利储层发育的微相,河口砂坝次之,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第三。  相似文献   

6.
侏罗系煤系地层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低渗透砂岩储集层是其主要的储集层类型.作者以新疆三塘湖盆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为例,分析了煤系地层低渗透砂岩储集层的成因机理及储集特征,并对有利储集带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煤系地层砂体的原始储集层质量较高,但强烈的压实作用和高岭石胶结作用降低了砂岩储集层的孔渗性.煤岩对砂体孔隙演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在早成岩期促进孔隙的破坏,而在晚成岩期有利于次生溶孔的形成.砂岩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晶间微孔和裂缝;喉道类型主要为缩颈型喉道、窄片状喉道、细管状喉道和管束状喉道;具有两种基本孔隙结构类型,即大孔细喉型(属中孔低渗、低孔低渗储层)和小孔微喉型(属中孔特低渗和低孔特低渗储层).煤系地层有利储集带主要分布于烃源岩厚度大的深埋藏区、粗相带区及不整合面以下的淡水淋滤区.  相似文献   

7.
却勒地区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底砂岩储层是一套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砂岩为主的地层。通过岩矿分析、薄片观察及物性分析研究发现,底砂岩段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少量裂缝,储层类型为中-低孔、中-低渗储层。储层经历了同生-表生期、早成岩A期及早成岩B期三个演化阶段,表现为较强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优质储层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裂缝发育和上覆膏盐岩层的影响。扇三角洲前缘砂坝为最好储层,其次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胶结作用破坏了孔隙的发育,而溶蚀作用是产生次生孔隙的主要原因,裂缝沟通孔隙提高了储层的渗透性能,膏盐岩层保护了孔隙和裂缝,同时增强了溶蚀孔的发育。  相似文献   

8.
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浊积砂体储集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根据岩心观察以及对油井资料、构造背景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存在深水浊积扇和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扇砂体。讨论浊积砂体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各微相砂体的孔渗特征,认为主要发育剩余原生粒间孔隙、次生孔隙、原生微孔隙、微裂缝4种类型储集空间;内扇主水道和中扇辫状不道砂体的储集较好,而中扇辫状水道前缘砂体和外扇内的砂体粒度较细,杂基含量较高,原生孔隙小而少,因而其储集性能相对较差;成岩作用对浊积砂体物性的改造明显,压实、胶结及黏土填隙作用导致孔渗性变差,而溶蚀作用、交代作用则有利于孔渗性的改变。评价认为,沙三中亚段储集层为中低孔低渗型的中等储集层,这是沉积-成岩演化中埋藏深、形成时代早、成岩作用较强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主要利用薄片、物性等资料,以孤东、胜坨、东辛油田诸砂岩体为例,分析了不同时代、埋深和成岩阶段的砂岩体孔隙分布特征。由于成因和成岩史的差畀,时代新、埋藏浅、成岩弱的河流相砂岩体为原生孔隙储油;时代、埋深和成岩居中的三角洲砂岩体储集层多为原生孔隙储油,也有次生孔隙储油者;时代老、埋藏深和成岩强的浊流砂岩体储层以次生孔隙和微孔隙储油为主,砂体不同微相的孔隙分布也有明显差别。在此基础上以深层浊积砂岩为例建立了随埋深(或地温)的增大,其孔隙类型按原生孔隙→混合孔隙→次生孔隙和微孔隙→残余孔隙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分析孔隙成因类型及其控制因素,对于确定优质储层有重要意义。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测录井资料分析认为,柴北缘西段古近系储层发育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微裂缝三大类孔隙类型,原生孔隙可细分为压实残余粒间孔和胶结残余粒间孔,次生孔隙包括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和晶间微孔,微裂缝根据形成原因可分为压实微裂缝、溶蚀微裂缝。研究区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发育以残余粒间孔为主的原生孔隙,其次发育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等次生孔隙,同时发育少量的压实微裂缝。柴北缘西段古近系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受到沉积作用的控制,成岩作用次之,沉积作用对孔隙类型的控制体现在水动力强度的不同,水动力条件较强且成熟度较高的辫状河心滩、河床滞留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层砂体原生孔隙较为发育,在相同成岩作用背景下原生孔隙保留最完整,最有可能形成优质储层聚集区。  相似文献   

11.
煤系地层低渗透岩屑砂岩储层成因机理及储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系地层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侏罗系,其中岩硝砂岩储层是其主要的储层类型,本文深入分析了煤系地层低渗透岩屑砂岩储层的成因机理及储集特征,并对有利储集带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煤系地层砂体的原始储层质量较高,但强烈的压实作用和高岭石胶结作用降低了砂体的孔渗性。煤岩对砂体孔隙演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在早成岩期促进孔隙的破坏,而在晚在岩期有利于次生溶孔的形成。砂体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原生粒间孔、粒  相似文献   

12.
黄骅坳陷二叠系砂岩储层是目前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油气勘探的重点对象。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对黄骅坳陷二叠系砂岩储层储集和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成岩改造,目前整体处于中成岩A1—A2期,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和交代作用。储层孔渗相关性较差,表现为低孔—低渗和低孔—致密的特点,储集空间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高岭石晶间孔发育,极少发育原生孔隙。孔隙结构分为A-1、A-2、B、C、D和E的5大类6小类。其中,A-1类孔喉为中高孔—中喉型,连通性最好;A-2类孔喉为中高孔—细喉型,连通性次之;B类、C类为小孔—细喉型,连通性较差;D类、E类为小孔—微喉型,连通性最差。不同成岩作用对储集物性的影响差异显著: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溶解作用形成大量次生溶孔,改善了储集性能,为有利储层的形成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3.
方帆  李相明 《河南石油》2007,21(2):18-20
八面河油田面120区沙三油层含油砂体的岩石学、孔隙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集砂体为成分成熟度较低的长石砂岩;主要自生矿物为伊利石、蒙脱石、方解石、石英、高岭石、绿泥石和白云石等;储层次生孔隙发育,主要孔隙类型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铸模孔。孔隙结构具有中孔、中喉的特点,对渗透率有贡献的主要是大于2.5μm喉道。影响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溶解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是研究区储层的主要空间。  相似文献   

14.
川西前陆盆地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储层普遍为超致密储层。通过显微镜下观察、阴极发光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发现,储集空间以各类次生孔隙为主,微裂缝和少量残余原生孔隙次之。储集空间的发育受控于复杂而强烈的成岩变化,早期绿泥石的形成、多期次的溶蚀作用、与不整合相关的差异压实作用对储集空间发育起建设性控制作用。根据储层成岩矿物形成的时间及对孔隙度破坏以及次生孔隙形成的定量统计表明,目前该区砂岩已达到中成岩B期,储集空间主要经历了早成岩阶段压实作用对原生孔隙的破坏,中成岩阶段A期油气大量进入储层时酸性水溶蚀形成次生孔隙,以及其后成岩阶段中碳酸盐胶结和硅质胶结对次生孔隙的破坏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安塞油田杏河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期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储集岩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及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等微相沉积体。储集岩主要由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组成,根据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图像分析、常规物性、压汞分析及测井资料进行研究表明,该地区各微相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孔隙和原生粒间孔;次生孔隙主要是沸石、长石溶孔,少量岩屑及杂基溶孔。储层孔喉特征均为小孔隙微喉道;物性特征为低孔隙、低渗透的基本特点;排驱压力和饱和度中值压力较高,孔喉半径小且分选性较差,溶蚀作用对改善喉道连通性的效果不佳,孔隙结构参数总体较差。储层物性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较好,河口砂坝次之,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第三。  相似文献   

16.
张家垛油田阜三段湖相滩坝砂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相滩坝砂往往毗邻烃源岩,在高源-储压差条件下易聚集成藏。近年来在我国东部新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此类油气藏,成为勘探的热点。以张家垛油田阜三段为例,通过岩心观察、研究滩坝砂的分布规律;利用压汞资料、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分析不同成因储层的孔喉分布和孔隙类型组合。研究结果表明:①滩坝砂中发育3种岩相,4种岩相组合类型,对应于4种测井相;②滩坝砂具有粒度细、单层厚度小、滩坝间互、叠合连片的特征,坝砂呈土豆状平行于湖岸线展布;③坝砂以细砂岩为主,杂基含量低;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发育,粘土中富高岭石而贫绿泥石和混层粘土;滩砂以粉砂-极细砂为主,杂基含量高,孔隙结构差,次生孔隙欠发育,粘土中富混层粘土而贫高岭石和绿泥石。  相似文献   

17.
主要利用薄片、物性等资料,以孤东、胜坨、东辛油田诸砂岩体为例,分析了不同时代、埋深和成岩阶段的砂岩体孔隙分布特征。由于成因和成岩史的差异,时代新、埋藏浅、成岩弱的河流相砂岩体为原生孔隙储油;时代、埋深和成岩居中的三角洲砂岩体储集层多为原生孔隙储油,也有次生孔隙储油者;时代老、埋藏深和成岩强的浊流砂岩体储层以次生孔隙和微孔隙储油为主,砂体不同微相的孔隙分布也有明显差别。在此基础上以深层浊积砂岩为例建立了随埋深(或地温)的增大,其孔隙类型按原生孔隙→混合孔隙→次生孔隙和微孔隙→残余孔隙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8.
卡普沙良群一段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储气砂体微相为辫状河冲积平原亚相的河道砂坝微相、水下辫状平原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它们纵向上多期叠置,侧向迁移频繁,呈连续性较好的席状几何形态。孔隙演变过程中成岩作用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压实、压溶、碳酸盐胶结、交代、石英次生加大等;建设性作用,主要表现为碎裂作用和深部溶蚀;砂岩的储集空间为次生溶孔;渗滤通道是孔隙喉道及与之结合的裂缝;储集类型是孔隙型。   相似文献   

19.
三塘湖盆地火成岩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三塘湖盆地的上、下二叠统和石炭系发育3套典型的火成岩,主要岩类有玄武岩、安山岩和辉绿岩等;储集空间包括原生孔隙和裂缝以及次生溶孔和裂缝,进一步可分为原生气孔、残余气孔、原生粒间孔隙、冷凝收缩缝、收缩节理、颗粒爆炸纹缝、斑晶溶蚀孔、铸模孔、料间溶孔、基质溶蚀孔、蚀变物溶蚀孔、裂缝充填再溶蚀孔、右仁体溶孔、构造裂缝、风化裂缝、溶缝等。火成岩在成岩和后生变化过程中,发生了交代蚀变作用、充填作用和溶解作用等成岩事件,原生孔隙经历了复杂的充填和溶蚀过程才形成现今的面貌。火成岩的岩相、成岩作用和构造运动控制了火山岩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20.
八面河油田面120区沙三段储层孔隙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八面河油田面120区沙三油层含油砂体的岩石学、孔隙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集砂体为成分成熟度较低的长石砂岩;主要自生矿物为伊利石、蒙脱石、方解石、石英、高岭石、绿泥石和白云石等;储层次生孔隙发育,主要孔隙类型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铸模孔。孔隙结构具有中孔、中喉的特点,对渗透率有贡献的主要是大于2.5μm喉道。影响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溶解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是研究区储层的主要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