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文章以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为例,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提出应充分凸显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实践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从人才培养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设计课程改革、软件化特色专业改造和设计竞赛实践体系的建设五个方面,实现建筑设计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
基于“CDIO+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从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提高工程素质能力和建筑产业需求出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本校建筑学专业实际情况,围绕“CDIO+工程教育认证”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模式创新及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考核评价等几方面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章围绕应用型本科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定位,探讨了在"4+1"人才培养模式下,以广东白云学院建筑学专业为例,通过调研及对校内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设计,构建了"一轴两线"的企业实践教学内容,并提出"四导师"教师队伍、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企业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及成果考核评价机制等建设均是提高企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建筑设计涉及因素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纯工科、纯理科、纯文科、纯艺术等专业都有所不同,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本目标的地方建筑高校来说,设计能力是建筑学专业培养的核心,设计系列课程是设计能力培养的主线课程。在学生设计能力培养过程中,利用“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型”结合“智慧技能模型”,即“CPS+智慧技能”模型教学思路和方法,创设“学习共同体”情境,实现教师引导下的“做中学”“主动学”“自主学”,让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大众化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职业人才,故地方高校应该把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建筑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加快创建人才培养模式。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为例,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特色教学体系纵轴,以技术理论知识和人文思政知识为横轴,以线下教学为核心环,以线上教学为辅助环的"两轴·双环"教育模式,搭建了"一条主轴、两个融合、三个辅助、四个衔接"的立体教学体系,从单一的建筑师培养目标提升到"双一流"学科建设环节中的多元化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出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更进一步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建筑动画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改变。本文主要针对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逻辑思维与空间思维能力欠缺的问题,以"建筑设计Ⅰ"课程为例,阐述了引入三维建筑动画辅助教学,以加强学生对三维空间的体验,对建筑构造节点的理解和对建筑制图相关知识的巩固。并且力求建立三维建筑动画资源库,达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展示,激发学生对建筑学专业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7.
刘明洋 《建筑与文化》2021,(12):178-179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本质职能.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建筑学院围绕"精准定位、因材施教、凝练特色、突出人品"的应用型本科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四年制建筑学专业的"1+2+1"教学体系,在遵守行业规范、注重地域特色、提升实践能力的教学顶层设计下,深化"一核两带"的课程体系,优化专业技能和品行绩点量化评价系统,培养以"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的建筑师"为特色的应用型本科建筑学人才.  相似文献   

8.
刘明洋 《建筑与文化》2021,(12):178-179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本质职能.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建筑学院围绕"精准定位、因材施教、凝练特色、突出人品"的应用型本科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四年制建筑学专业的"1+2+1"教学体系,在遵守行业规范、注重地域特色、提升实践能力的教学顶层设计下,深化"一核两带"的课程体系,优化专业技能和品行绩点量化评价系统,培养以"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的建筑师"为特色的应用型本科建筑学人才.  相似文献   

9.
建筑学造型基础涉及范围较广,如何进行有效造型训练,培养观察方法,是建筑学造型基础教学中的难点。为攻克此难点,需要引入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建筑设计创新活动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并无缝对接建筑学专业的学习。本文研究探讨的重点是建筑学专业造型基础的"1+3"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实践课程开展。"1+3"教学模式,"1"是指建筑学专业基础教学的1个主要目的,即培养学生的造型思维与审美能力;"3"是指建筑学专业基础教学的3个关键要素,即基础造型能力、平面转换能力、空间构建能力。遵循"1+3"理念,本文分述了建筑学专业造型基础实训课程的内容与特点、价值与意义、平台建设、教学模式与师资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建筑技术课群是面向建筑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其教学质量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提出建筑技术课群与建筑设计紧密结合的必要性,并进行了适合民族院校的建筑技术课群建设的研究与探索,这有利于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2012年教育部新设置的专业,其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设置仍没有成熟的准则。文章以宿迁学院为例,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宿迁学院转型发展的理念,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求两方面明确宿迁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提出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路径,推进新型城乡规划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2.
正湖北文理学院建筑学本科专业在明确建筑学专业实践特点基础上,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以校企合作为载体,致力于培养"研究型"和"实践型"兼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学人才。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地方特色鲜明的课程方案、提升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创新训练三大方面对该方案进行了概述。适应地方经济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模1.校企共建模式下的培养方案制定湖北省襄阳城市建设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需要大量建筑  相似文献   

13.
研究建筑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建筑学专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合理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通过建筑学专业与建筑设计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使毕业学生"无企业适应期"实现高校学生到建筑设计企业设计人员的成功转变,成为对社会和企业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沈阳建筑大学人才培养定位,借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培养经验,以工程机械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为目标,研究基于项目的工程机械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从工程机械专业的培养方案修订与完善、课程体系的调整与优化、项目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为探索教学型高校的工程机械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周静  贾德恒 《安徽建筑》2012,19(1):83-84
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贯穿本科教育的始终,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专业素质的主要途径。通过对新办建筑院校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剖析,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该门课程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近年来依托国家级建筑学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对建筑设计及原理课程进行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总结了"运用型"培养目标下、建筑设计及原理课程特色建设的8个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1)
协同创新的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完成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开放式、有特色、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结合不动产学院产业专业特色,探索协同创新的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建筑防灾减灾"课程为实现深化专业知识培养、与主干设计课程衔接以及教学模式从认知型向研究型转轨,近年来进行的教学改革及实践包括:结合"安全+建筑+设计"专业特色、以建筑防火为核心形成课程架构和关键环节;以防火规范为根本依据、高层建筑为关键突破、建筑设计为主要目标,来推进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实施;运用案例分析、加强实践环节以强调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建筑减灾防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建筑安全设计综合素质,强化了新教学体系的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学科评估标准的导向作用,中国高等教育呈现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势,很多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对工程实践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建筑学虽不是纯粹的工程专业,但社会需求对其工程技术性要求较高,因此,吸取CDIO理念的精华,是新时期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方向。文章以吉林建筑大学为例,建构四级CDIO联动耦合体系框架,即校院主导培养方案层面的宏观框架;系部主导课程体系层面的中观纽带;团队主导具体课程层面的微观支撑;师生主导课堂层面的实践落实,介绍了学校建筑学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改革尝试。文章认为,CDIO理念与地方院校建筑学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相吻合,建筑学专业教育引入CDIO理念和模式,可满足社会对创新工程人才的需求,缩短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期。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4)
ATN·CDIO是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学专业结合国际先进的工程教学理念、学校办学特色、建筑学学科特点而创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以建筑设计课为例,总结了ATN·CDIO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和具体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