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一、二维联解潮流含氯度数学模型,计算了在伶仃洋水域枯季N、E、NE和SE 4种风况下对广州附近水道潮量、咸界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4种风况下,广州附近水道的潮界和咸界均呈现下移,N、E风对潮界影响相对较大,NE风次之,SE风最小;强潮流、弱径流河道易受咸潮影响,强径流、弱潮流河道受咸潮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为了配合伶仃洋及东四口门整治开发,拟定合理的规划治导线,本文在对建立的三角洲网河区和伶仃洋海区的一、二维水流连接验证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了整治方案计算。一、二维水流联解的整体模型中,一维部分采用四点加权隐格式模型,二维部分应用以破开算子法为基础的隐格式模型,在一、二维水流连接处应用特征理论,建立一、二维水流连接断面上的水流运动特征方程,用显式差分离散后求未知瞬时的函数值,作为整体模型的内边界条件。本文所建立的数字模型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伶仃洋及三角洲网河区潮汐水流运动的规律,方案计算的结果可以作为衡量方案优劣的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蕉门河口水文观测、资料分析、模型试验等手段,分析了高强度人类活动引起河势变化的大小及成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蕉门、虎门、伶仃洋功能定位,研究提出蕉门河口治理应控制和调整凫洲水道分流比,理顺凫洲水道右侧岸线,减轻凫洲水道出流与虎门落潮流相互干扰,维持虎门-伶仃洋潮汐通道稳定。文章还进一步研究了蕉门河口治理措施及治理效果,凫洲水道进口落急分流整治方案在不增加上游行洪压力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陆源污染对伶仃洋水质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环境水力学数学模型,利用二维ADI法进行数值模拟,对伶仃洋水域的潮流运动和污染迁移扩散展开了研究,并成功地进行了验证计算。为河口的治理开发和伶仃洋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较好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对蕉门口~伶仃洋治理方针的一些看法,并从分析改变蕉门口分流的各项水力因素着手,提出了调整蕉门延伸段和凫洲水道分流比的基本方法及初步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6.
何用  胡晓张 《人民珠江》2010,31(6):21-24,76
建立珠江河口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研究珠江河口规划治导线方案下伶仃洋的水沙运动和冲淤变化情况,并对伶仃洋水域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东片网河与伶仃洋潮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一维(隐式差分法)与二维(ADI法)联解的一种方法建立珠江口东片网河与伶仃洋潮流运动的数学模型,并成功地进行了验证计算,为伶仃洋治理与开发、水环境污染等课题研究提供一个较好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8.
构建珠江河口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洪水落潮期间蕉门口自然分流流态和分流点位置,以此为依据拟定了蕉门河口整治方案。通过对整治方案效果及不利影响论证分析,优选得出凫洲水道进口落急分流整治效果较明显,同时还研究提出了整治配套措施。结论表明,凫洲水道进口落急分流整治方案结合配套疏浚措施在不增加上游行洪压力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钟德馨 《人民珠江》1989,(2):44-48,43
一、问题的提出伶仃洋的治理焦点是如何保持虎门口潮流的大进大出及减少蕉门的泥沙进入伶仃水道,以维护伶仃航道的畅通并延长伶仃洋的寿命。对此,不同单位和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治理方案。如修建思贤滘及南华水闸,以减少西江的泥沙进入伶仃洋;堵塞凫洲水道(只留500米宽作为通航之用),使蕉门的水沙主要通过原主槽下泄;在上横沥西口沿岸修建丁坝群,以限制进入上、下横沥的分流等等。笔者也发表一些看法。供商榷。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立长江中游牯牛沙水道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考虑三峡水库运用后该河段的来水来沙情况的新变化,分别对牯牛沙水道航道整治工程的整体工程效果和一期工程效果进行了计算分析及比较,为该河段航道整治方案的最终确立及航道整治工程效果的合理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规模人类活动对伶仃洋水动力的干预,基于1978年、2003年、2011年洪季大潮实测资料,对比分析伶仃洋东西两槽及东四口门在不同阶段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潮流及悬沙特征变化。结果表明:由于受伶仃水道浚深影响,与1978年相比,2003年和2011年伶仃水道及东四口门洪季大潮的涨潮动力增强,落潮动力减弱;受伶仃水道浚深产生的"吸流"作用及东滩围垦影响,矾石水道潮流动力减弱;东四口门及矾石水道洪季大潮的悬沙含量降低,伶仃水道悬沙垂向分层加强,且伶仃水道中南段净输沙由1978年的向海方向于2003年后逆转变为向陆方向,平均流输沙贡献剧减,斯托克斯漂流输沙、潮汐捕集输沙和垂向净环流输沙贡献增加。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长江通州沙西水道-5 m深槽不能贯通,严重影响了该水道的开发利用。利用潮流泥沙模型,按不同整治河宽、多种高程潜堤组合、不同潜堤鱼嘴长度以及不同出水布置形式进行了定床比选试验,最终给出了西水道整治优化工程推荐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动床模型试验,结合西水道潜堤整治工程及3种不同航槽疏浚底高程方案,研究了通州沙航道回淤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整治工程实施后,挖槽内流速和单宽流量均有所变大,浅区段分流比增加明显;河道回淤率随着挖槽深度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3.
何为 《人民珠江》2005,(Z1):61-64
珠江河口、三角洲河网和口外海域是一个互动的大系统,伶仃洋的河口湾形态变化对三角洲防洪及伶仃洋沉积动力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伶仃洋的自然发展趋势和人类活动特点,设计了3个方案,其中一个方案为原治导线方案,利用珠江口一、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伶仃洋喇叭形河口湾缩小后对三角洲的防洪水位以及伶仃洋动力影响.  相似文献   

14.
考虑船舶停靠的码头减淤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码头淤积和减淤措施的分析计算中,很少考虑船舶停靠的影响。针对金塘水道某码头,建立二维潮流泥沙模型,数值计算得到的潮流、含沙量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进而分析船舶停靠对潮流水动力和码头冲淤变化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船舶停靠阻碍了潮流运动,导致流速减小和泥沙淤积,但影响仅为周边区域。在考虑船舶停靠频率不变的前提下,针对目前1#,2#泊位最大月淤积强度接近实测淤积量(>1.15 m)这一情况,提出了3种减淤方案,并计算了实施方案1后的潮流和冲淤变化,发现导堤长度对减淤效果影响很大。对于重淤区而言,基于综合分析比较,短堤的防淤减淤效果较好,故推荐采用短堤方案。  相似文献   

15.
太平水道悬移质输运数学模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基于环境水动力学数学模型对太平水道悬移质输运进行了计算,计算中用水平方向上的曲线正交坐标与垂直方向上的Sigma坐标相结合以及三维数学模型二维化的方法。并且在模型中嵌入悬移质输运模块,从而建立了一个针对太平水道的水流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表明:模型较好地重演太平水道潮流场以及悬移质输运过程,可以用于工程实际中的沿岸及受潮汐影响的水道潮流场及悬移质输运问题的计算。  相似文献   

16.
伶仃洋的潮流动力特性,受径流与潮汐的双重作用.通过水动力的数值模拟,探讨不同湾口型态与伶仃洋水动力变化关系,为伶仃洋河口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伶仃洋不同湾口型态模拟,进一步说明珠江水利委员会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原治导线方案在维持伶仃洋潮流动力方面最为合理,更能发挥喇叭型态辐聚效应.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变分同化技术修正伶仃洋二维潮流场的外海水位边界条件。由于计算分辨率较高,使计算量大而无法储存所有时刻、所有空间的物理量,以至通常的变得同化技术变得不可行。本文根据修正外海边界条件的计算特点,提出了逐时递推同化的思路。只储存六小时的计算物理量,每次仅同化修正一个小时的水位边界,而后逐小时向前递推。以伶仃洋二维潮流场为算例,应用逐时递推同化技术修正外海水位边界条件,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根据圣维南方程组建立了适用于大型复杂河网计算的一维河网潮汐数学模型,针对西江下游劳龙虎(劳劳溪一龙泉水道一虎坑水道连接,简称“劳龙虎航道”)航道整治工程的多种裁弯半径、航道挖槽尺度的方案组合,进行计算、比较、分析,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优化建议方案,有效改善了该航道整治工程对防洪造成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梅山水道避风锚地潮流泥沙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形及水文测验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梅山水道附近海域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模型经水流泥沙运动相似验证后在典型大、小潮水文条件下进行了工程方案计算,分析研究了梅山水道潮汐通道封闭后其附近海域潮流动力及泥沙冲淤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梅山水道潮汐通道涨、落潮量占周边其他水道比例较小,工程的实施未改变周边海域整体潮流场结构及海床冲淤基本平衡的格局,工程后拟建南、北两堤近堤附近海域海床因流速减小形成缓流、回流区,从而使泥沙产生累积性淤积,附近水利设施的运行将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伶仃洋是珠江流域八门入海中东四门的总汇,洋面辽阔,是一个南北向漏斗状海湾。湾内外有几列东西向的大小岛屿束窄洋面,使伶仃洋成为潮汐通道。它是广州港和黄埔港的出海水道。珠江流域上中游带来的河流输沙量逐步充填在河口内外,伶仃洋的淤积研究也就联系到珠江河口治理问题。笔者根据《人民珠江》的资料以及1978、1979年珠江河口伶仃洋水文调查工作的成果,在输沙淤积问题上,提出下列三点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