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乡村聚落景观承载着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深远的文化传统。重庆渝东南地区由于多民族的栖息和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其乡村聚落景观更是独具地域特色。本文以渝东南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为例,提出就地保护和异地搬迁保护这两种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传统聚落的营建蕴含着古人建立良好人居环境的智慧,杭嘉湖地区传统聚落作为中国水乡聚落的典型代表,类型丰富、体系完善,其景观特征是经人工梳理自然水系、堆挖土地而形成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文章从风景园林学角度出发,借鉴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梳理杭嘉湖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要素,并分析二者对当地聚落形成发展的影响。将区域内的聚落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方式,划分出嘉湖区聚落景观空间的4种典型模式:湖溇圩田型聚落、湖荡圩田型聚落、水网平田型聚落和三角洲平田型聚落,从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解析聚落景观特征的形成机制。以期为我国水网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成因与特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传统聚落景观保护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3.
沁河流域干支流凝聚着丰富的资源禀赋,对其选择和利用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和人居环境的空间结构主导了物资集聚和流转,生发出流域特征下的市镇聚落的空间格局与形态特征。该文针对清末沁河流域中上游区段30个市镇聚落开展研究,在清末地区禀赋和交通格局的基础上,结合聚落在市场结构中的位置,水系、道路等地理要素对市镇聚落分布和建设的影响特性等将市镇分为盆缘型、干支流交汇型和河谷型聚落。结合实地调研总结贸易活动及经济联系影响下的“带状”“枝状”和“网状”形态结构特征和“市—居(产)—储—运”空间秩序,以期获取经济活动空间演绎的路径及规则,为流域传统聚落风貌保护和可持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通天河流域的藏族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测绘访谈、比较分析,从该流域的自然因素与文化因素对聚落的选址与空间格局进行探讨,深入挖掘该地区传统藏族聚落的生存基因,并揭示了传统藏族聚落生存基因正面临的损毁、老化、变异的问题,提出基于生态安全、聚落转型、文化传承三个视角下的通天河流域藏族聚落的规划建设策略,为该地区藏族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海岛人地关系反映了人类与特殊海岛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海岛聚落的核心。本文以平潭海坛岛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地关系的视角,分析海岛聚落的整体地理分布情况、内外空间形态和建筑单体特征,探讨海岛聚落在特殊人居环境下的组织模式和演变规律,为海岛人地关系的协调及传统海岛聚落的保护与传承、更新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传统海岛聚落在新型人地关系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引入凯文·林奇的意象理论与比尔·希列尔的句法理论等叙事空间研究方法,将聚落中人类认知、社会活动事件等与聚落空间形态有机结合,从"叙事空间"视角对桂北传统聚落进行系统分析与解译,提炼出其"叙事"空间结构与组织特征及其隐含的社会文化规范。基于"叙事空间"解构的传统聚落更能回归对聚落及其所内含社会人文的本质的探究,为传统聚落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切入点。文中的探讨对于了解传统聚落空间构建机制及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性,以及如何在城镇化语境下保护、传承与发展传统聚落具有较好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通天河流域的藏族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测绘访谈、比较分析,从该流域的自然因素与文化因素对聚落的选址与空间格局进行探讨,深入挖掘该地区传统藏族聚落的生存基因,并揭示了传统藏族聚落生存基因正面临的损毁、老化、变异的问题,提出基于生态安全、聚落转型、文化传承三个视角下的通天河流域藏族聚落的规划建设策略,为该地区藏族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资源集约视角下以寨堡型聚落为研究对象,总结其自然调和、资源适配;由地而生、用尽其利;因地制宜、因材致用;景形共融,时空互文等适地性特征。以山西夏门古堡为例探讨传统聚落适地性营建原则、对策与空间营建模式。提出发展可持续性集约化聚落空间,提供当代新乡土建筑创作的再生原型以及黄土高原绿色窑居营建技术革新等当代聚落转型发展策略。为今后系统科学的保护和发展资源集约地区的传统人居聚落,创造适应地域性绿色建筑和适地性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资源集约视角下以寨堡型聚落为研究对象,总结其自然调和、资源适配;由地而生、用尽其利;因地制宜、因材致用;景形共融,时空互文等适地性特征。以山西夏门古堡为例探讨传统聚落适地性营建原则、对策与空间营建模式。提出发展可持续性集约化聚落空间,提供当代新乡土建筑创作的再生原型以及黄土高原绿色窑居营建技术革新等当代聚落转型发展策略。为今后系统科学的保护和发展资源集约地区的传统人居聚落,创造适应地域性绿色建筑和适地性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拉祜族是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拉祜语“卡”是村寨(聚落)的意思,“卡”作为拉祜族特有的乡村聚落,展现了拉祜族各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卡”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值得研究与保护的传统聚落。目前保存较为完整和集中的拉祜族传统聚落“卡”主要位于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内。选取澜沧地区的拉祜族传统聚落“卡”作为研究对象,从形态的角度切入,分析其自然人文环境并追溯“卡”形态特征的成因,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出团状内向型、带状延展型和枝状组合型三种类型的传统聚落“卡”形态特征,并详尽分析其聚落空间形态内的构成要素。以期在当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内容。  相似文献   

11.
张晋  张静 《中国园林》2022,38(2):83-88
聚落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乡村聚落的分布及命名承载了极其重要且生动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区域人地关系变迁及传统人居环境特点的重要依据.以京西门头沟传统山地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解析与空间分布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门头沟传统山地聚落的发展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从水文系统...  相似文献   

12.
陈耸  王晞月  林箐 《风景园林》2023,30(10):111-118
【目的】莆田平原传统聚落的生成、发展与水利营建密切相关,并衍生了相应的景观特征。厘清人地系统中传统聚落和水利营建的作用关系,可促进传统聚落的保护利用。【方法】通过史料梳理、实地勘察,结合空间图解、ArcGIS空间分析,从水利系统和聚落的演变过程出发,分析水利系统的结构及其影响下传统聚落的分布特征、形态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1)莆田平原水利系统和传统聚落历经了“筑塘蓄水,围塘而居”“截溪筑陂,凿渠引水”“增涵固堤,围海渐垦”3个演变阶段,形成了由防御单元、引水单元、传输单元、调控单元组成的水利系统;2)传统聚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多个集聚区域,其中水系对传统聚落具有基础性作用,由此形成了堤塘聚落、陂闸聚落、灌渠聚落、河迹聚落、山麓聚落五大类,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3)莆田平原传统聚落是水环境限定、水系统建设、水管理调控、水信仰凝聚下综合形成的产物。【结论】揭示了水利营建引导下莆田平原传统聚落的演变过程、景观特征、形成机制,对人居环境营建逻辑的阐释和国土景观多样性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鲍志勇  何俊萍 《华中建筑》2014,(5):152-154,159
文化生态学是传统聚落有机更新的全新理念,也是生态文明必然产物。该文运用文化生态学共生互补、多样平衡、动态开放、层次结构理论观点,传统聚落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三个层次构成完整文化生态系统,以此为理论构架基础,分析传统聚落自然环境的适应、经济环境变异、社会环境整合的演化轨迹,分析并总结聚落演进中的内部、外部动力机制,最后总结传统聚落外"适"内"合"的有机更新策略,为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程蕾  宣建华 《华中建筑》2012,(9):155-161
浙江传统聚落作为浙江极具特色的历史建筑文化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类型和悠久的历史,在浙江特定的地域环境中孕育发展。聚落与其赖以生存的地域之间历经了几千年的相互作用,历经了朝代的更替、环境的变迁、生活方式的转变,从最初的人类聚居点发展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聚落文化。该文通过对近百个浙江传统聚落进行研究,探讨聚落与历史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历史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分布、规模、形态、发展过程与职能的影响,从中得出对传统聚落保护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耿红  柳婕 《华中建筑》2014,(10):124-128
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中国城市空间布局的关键,更是缓解城市发展压力、扩大内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方法。而小城镇住区现阶段却面临着地域特色不足,城镇文化流失的问题。同样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居住环境,传统聚落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创造出的生活环境。它是以生活环境可居性为导向,更能反映居住者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该文通过对传统聚落的形成与特色的分析,探讨传统聚落与社会发展的协同进化的途径,并从中寻找到一条适合体现小城镇生活特色塑造的规划方式,将其运用到小城镇住区建设中,完善小城镇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生活在西南地区的彝族生产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转变,对聚落空间提出了新的功能需求。如何继承与发扬西南彝族生产生活中与自然资源的协调智慧,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田野调查,分析西南彝族生产生活实践与自然资源的协调关系,并建立其与聚居环境的联系,进一步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1)形成了西南彝族聚居环境中"农田-树篱-农田"的镶嵌景观格局、"聚落-林地"协调的空间格局,以及"林地-农田-牲畜圈"的资源持续利用格局;2)体现了西南彝族聚居环境中分井分类、刻木分水等用水智慧;3)土地资源的地域特征与西南彝族聚居环境的差异化表达联系紧密,主要体现在不同农业生产方式与聚落空间的协调关系中。研究过程与方法可为类似传统聚落研究提供指导,也可为传统聚落现代转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和传承生态智慧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考察了国内外流域风景的研究发展,指出基于城市八景的大尺度流域风景研究具有的拓展性价值与文化自信意义。整理出长江沿线(湖北段)29个清代府州县、总256景目构成的方志八景清单,以此为素材,从自然、人文及两者综合三方面来佐证城市八景中的流域风景特质。自然风景方面,阐述了城市八景诗意响应流域自然山水格局,以典型集萃的方式彰显流域自然风土特质;人文风景方面,探讨了城市八景高度响应流域文化地理格局,是流域人文风土特质的集萃;最后从流域自然与人文的综合视角,提出了城市八景时空制宜组构流域天人要素,是极具中国吉时均衡特质的文化景观之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8.
以桂林龙脊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西南山地民族地区传统人居环境适应的营造智慧。结果表明:1)该区域聚落选址坐北朝南、山环水抱,呈现"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四素同构的垂直景观结构;2)梯田开垦耕作、景观维护及水利灌溉过程充分适应地形和气候条件,并与传统农耕技术完美融合;3)壮族干栏建筑与路网体系巧妙地呼应了山地环境,体现出因地取材(木、石、竹)的营景智慧。桂林龙脊"人与天调"的人居营造智慧对于当今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具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和自然间矛盾越来越对立和紧张,国际社会提出一系列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设想,国家有关部委也提出中国城市发展的各种模式,公园城市是继中国城市各种发展模式后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新的城市文明形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阐述公园城市极其丰富和深厚的内涵,概括为三重内涵和十大理念。  相似文献   

20.
张菁  龙彬  陈秋渝 《中国园林》2023,39(1):85-91
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是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的重要保护对象。该地区独特的山地环境和复杂的民族构成是探究聚落景观生成机制的关键。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生态、生产、聚落和宅屋4个层次选取传统聚落景观的关键特征要素,结合GIS空间统计分析与形态分析的方法手段,总结归纳出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下的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1)受北高南低的自然地貌差异影响,传统聚落在区域尺度上呈现出北靠山居、南临水体的景观特征;2)受民族互动的影响,不同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呈现汉族聚落位于交通便利的溪河两岸,土家族聚落位于溪河两岸与浅丘地带,苗族聚落位于后山“溪里”的族群景观分异;3)传统聚落景观在聚落尺度上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而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地理要素主要作用于生态、生产与聚落景观层次,民族要素主要作用于聚落与宅屋景观层次,并呈现出“从区隔到融合”的发展规律。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的挖掘为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实证依据与支撑,可为构建西南山地多民族文化生态体系提供一个区域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