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王倩 《中国科技博览》2011,(36):335-335
本文简要介绍了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水体富营养化的分类及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揭示了微生物在水体生物修复中的作用及优点。简要总结了近年来水体微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及微生物制剂的应用,并对今后水体生物修复系统中微生物的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微尺寸梁存在明显尺寸效应,应变梯度理论可以描述这种尺寸效应。该文基于修正偶应力理论,应用双层梁与单层梁的等效关系,给出了双层微梁的动力学模型,具体求解了简支双层微梁的固有频率,并分析了微梁特征尺寸及双材料参数对双层微梁固有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双层微梁的厚度接近材料内秉特征尺寸参数时,其固有频率值明显大于传统理论下的值;当双层微梁的厚度远大于材料内秉特征尺寸时,其固有频率值与传统理论下的值基本一致。双层微梁无量纲固有频率表现出明显尺寸效应,并随双材料参数的改变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当一层梁厚度远大于另一层厚度时,双层微梁可简化为单层微梁。  相似文献   

3.
水平式隧穿磁强计梁的结构设计可采用直梁和折叠梁.直梁结构质量弹簧系统的弹性系数可通过几何建模的方法确定,但折叠梁结构则难于采用该方法确定.本文以单折梁为例,采用有限元仿真,通过建立单折梁结构和直梁结构在受到相同外力时位移变化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单折梁结构的弹性系数和驱动电压计算公式.此外,通过分析单折梁结构和直梁结构的水平式隧穿磁强计1~4阶模态振型,发现单折梁结构的1~3阶模态的运动方向与直梁结构相同;单折梁结构第4阶模态的方向既有绕x轴的转动,也有绕Z轴的转动,绕z轴的转动为主要运动.  相似文献   

4.
不同梁理论之间简支梁特征值的解析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Euler-Bernoulli梁理论(EBT)、Timoshenko梁理论(一阶理论,TBT)和Reddy三阶梁理论(RBT)之间,梁的特征值问题在数学上的相似性,研究了不同梁理论之间特征值的关系。将特征值问题的求解转化为一个代数方程的求解,并导出了不同梁理论之间梁的特征值之间的精确解析关系。因此,只要已知梁的经典结果(临界载荷和固有频率),便很容易从这些关系中获得一阶和三阶梁理论下的相应结果。另外,从这些关系中获得的含有剪切变形影响的结果,可以用于检验一阶和三阶梁理论下梁数值结果的有效性、收敛性以及精确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形状记忆合金混凝土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超弹性形状记忆合金(简称SMA)绞线作为主筋埋入到混凝土梁中,制成SMA混凝土梁。采用跨中单点加载试验对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并利用同尺寸、同配筋率的钢筋混凝土梁作为参照,比较了各试验梁的承载力、残余变形和残余裂缝,分析了SMA的预应力及SMA与混凝土的粘结情况对试验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弹性SMA绞线可以减小混凝土梁的残余变形和残余裂缝,提高混凝土梁的自修复能力。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相比,开裂后SMA混凝土梁的承载力增加的幅度更大,且粘结情况对梁的承载力有较大的影响。此外,对于无粘结SMA混凝土梁,对SMA绞线施加预应力可以提高混凝土梁的承载力和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6.
李金山 《硅谷》2013,(8):72-72,48
以青海湖为研究区,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提取青海湖水体信息,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很好的提取水体信息,为今后青海湖水体的实时监测服务。  相似文献   

7.
文国庆 《工程力学》1989,6(3):63-69
用刚度与托墙梁相等,材料与墙相同的代换梁取代托墙梁,将墙梁变成均质弹性体。用已知的弹性力学公式计算出代换梁面上的应力,将该应力作为墙对梁的载荷。本文简称这一计算托墙梁载荷方法为等刚度代换法。经用理论公式和有限元法验证表明,等刚度代换法能够近似地反映墙梁界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
基于四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与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上述两种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延性、耗能性、变形恢复能力及破坏特征等抗震性能。研究表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延性和变形恢复能力优于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其延性系数平均高出20%;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耗能能力优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其等效粘滞系数平均高出29.2%;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承载力略高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其承载力平均高出7.42%;研究成果为不同工程情况下预应力梁的设计与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考虑磁浮列车与轨道梁之间的主动控制电磁力的作用,车辆简化为移动均布二系悬挂模型,建立了磁浮车辆/轨道梁耦合振动分析模型,对磁浮列车在三跨连续梁上通过时轨道梁的振动反应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了车辆长度、车速、轨道梁刚度和跨度比等参数对轨道梁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参数f1/(v/l)与轨道梁动力反应的关系.建议轨道梁动力设计中以控制轨道梁的冲击系数和振动加速度为主,所得结论可为高速磁浮轨道梁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修正单层梁理论的夹层梁最大弯曲正应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计算夹层梁横截面的最大弯曲正应力。方法将夹层梁等效成等截面均质单层梁,进而推导出了理论计算公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点弯曲试验的算例研究。结果当破坏载荷与夹层梁横截面的尺寸一定时,随着芯层与总厚度比的增加,修正单层梁理论计算的最大正应力值逐渐增加,而单层梁理论计算的结果为恒定值。对于同样结构的夹层梁,随着芯层弹性模量与表层模量比的增加,修正单层梁理论计算的最大正应力与单层梁理论的差异值越来越小。结论修正单层梁理论与层合梁理论计算的结果是一致的,该方法可有效进行最大弯曲正应力的预测与计算。  相似文献   

11.
电动式主动吸振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制了一种电磁式主动吸振器,并将之与被动双层隔振系统的结合形成组合减振装置,针对船舶柴油机的振动特点,开发了基于MLMS算法的自适应控制器,进行了数值仿真及模拟柴油机要机台架减振效果振,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对复杂振动具有良好的控制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振动的方法,解决了长期来妨碍热管换热器在含尘烟气余热中应用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克服潜艇动力设备被动隔振系统的不足,提出基于混合隔振系统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设计潜艇动力设备混合隔振自适应控制系统,并给出设计实例和仿真计算。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算法的混合隔振系统,能够有效的弥补潜艇动力机械设备被动隔振系统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非线性振动结构的识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立翔  李崇孝 《工程力学》1994,11(2):110-122
本文研究了具有复阻尼非线性振动结构的识别。提出了一种能自动跟踪适应多自由度系统非线性时变特性的时域识别方法-自适应参考系统时域识别法(ARTDI)。该方法利用系统某一时刻的起始参数(一般选t=0时刻)构造一参考线性系统,将非线性的识别变换映射成参考系统指导下的线性问题,由此建立ARMA模型及Yulewalker方程,从而实现非线性结构的线性识别。文中给出了漫湾电站拦污栅结构的大型振动台试验识别结果,以印证本研究理论方法的正确和有效。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基于结构振动响应互相关函数分析的损伤识别方法。通过八层剪切型钢框架结构模型在模拟白噪声随机激励作用下的试验分析,利用相邻测点响应的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变化,构造损伤识别因子进行结构损伤判定、定位及程度量化,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结构损伤的识别具有很好的简易性及有效性,并为结构在线监测和分散式检测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6.
提出一种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混叠振动目标盲分离和混合高斯模型识别相结合的混合模型振动识别方法。建立已知振动目标的GMM,然后实现混叠振动目标自适应盲源分离,提取了振动目标的线性预测系数作为目标识别的参数,产生了训练和识别所用的特征向量。识别阶段,通过解码判断振动目标的类别。仿真结果表明:新的混合模型识别系统在混叠振动目标识别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非线性振动系统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引入振动控制工程领域,并将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状态反馈理论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BP网络的自适应控制方法。给出了该方法的学习算法和网络参数选择原则,分析了它在建模和控制方面所具有的优点,并就典型的非线性振动VanDelPol和Dufing方程进行了辨识和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非线性振动系统具有较强的辨识和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8.
随机风荷载作用下桅杆结构响应矩计算的离散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体考虑纤绳的空间振动以及纤绳、杆身的相互影响,推导出桅杆结构在随机风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振动方程;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振动的离散分析理论,推导出结构响应均值和方差的递推式。由于结构的非线性特征,矩方程中包含位移的高阶矩,递推方程式不闭合。引入Gauss闭合假定,将影响的高阶矩用值和方差表示,递推方程式成为响应均值和方差的非线性方程,可以迭代求解。该方法计算效率高,收敛快。算例表明,该方法计算结果与Monte Carlo模拟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俞可龙  庄表中 《振动与冲击》1998,17(2):60-62,59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振动方法将颗粒与液体连续分离的装置,在理论上推导了一些参数需满足的条件,还设计并生产了产品,经使用能实现连续分离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perform the free and forced vibration analysis of transversely isotropic and laminated composite parabolic arches with a continuous cross-section variation. The anisotropy of the material of the arch, effects of the rotary inertia, and shear deformations are considered. An efficient unified numerical procedure of the Complementary Functions Method and Laplace transform is applied to solve the strong form of the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hat gover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above structures. The validity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presented scheme are tested by means of several comparisons with available literature and results of ANSYS. The presented approach has proven to be an accurate and stable numerical method. It is believed that derived results can be used as benchmark solutions for validation of related work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